古代的涉外理念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也就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按:指金、木、水、火、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襄公二十七年”条)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讲“王道”可以“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言下之意,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亲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王天下”“教天下”“治天下”“威天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礼记正义》)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人之所欲、所恶者,即是人之“利”;而以其道、不以其道,即是人之“义”。所以,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孟子·梁惠王上》)。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明太祖实录》卷一五四)
  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第一,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第二,儒家的“亲仁善邻”思想,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周边邻国的和谐相处;第三,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指导世界各国人们承认并尊重相互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别,进而协调相互间利益,从而达到国际关系的和谐;第四,儒家的坚持王道而反对霸道的主张,以及“以力辅仁”的思想,有助于指导国际问题的沟通、协调与解决;第五,儒家的“义先利后”的思想,有助于持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
其他文献
中国式客套:一种按照关系确定的行为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一百多年前就对中国人的客套勾勒出基本印象:  如果一位批评者想激烈地评判中国人,就必须得意识到一点,如何才能把客套做到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鲜为人知,而且对他来说,如果自己还没有掌握(客套),那么批评他人可能会很生硬,而且很难产生效果。  人们看到,中国人客套的特殊形式一直让来自西方的游客感到惊奇并夹杂着一种无所适从、无从理解的感受。一部分原因
期刊
在中国古代男权专制的时代,男子纳妾是十分普遍的事,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甜蜜。杜甫却能做到与杨氏一人厮守一生,他们的爱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样,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称不上轰轰烈烈,却永无停息。  29岁时,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为妻。司农掌管钱粮,通俗地说,杜甫的岳父是县财政局副局长。杨氏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杜甫成婚之后没几年,他的父亲过世
期刊
三两酒下肚,老师兄的眼光就发亮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背完了崔护的诗,微醺的老师兄就问酒桌上的人,唐诗怎么读?不待回答,他就说,唐诗是可以这样读的……  老师兄是恢复高考后上的中文系,上大学前插过队,大学毕业做过中学教师,三十出头去了国外留学,此后当过编辑、专栏作家,做过风险投资、酒店管理,据他说,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职业换了一大堆,
期刊
不要惹毛了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实验室里我一般不让吃东西。  上飞机携带限量 50ml 的液体已经足够危险了, 只要有一定化学知识的人做出体积很小、燃值很高的液体,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鬼打墙是怎么回事?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晚上植物是吸收氧、 放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很难再进行转化。所以我们说鬼打墙其实是因为原来坟地周围树多, 晚上树会吸收氧
期刊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栅栏高度过低。  所以他们决定将栅栏的高度加高。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于是他们又决定再将栅栏加高。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管理员们大惑不解。  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栅栏?”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我们照
期刊
京戏《宋士杰》,又名《四进士》。戏中宋士杰有这么几句话:“牛吃房上草,风吹千斤石。一字入公门,无赖不成词。”牛自然是吃不到房上草的,风也吹不动千斤重的石头。但是要告状,就得在状子里写进一些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事实,即 “赖词”。将“赖词”写进状纸的目的,大概是为加重状子的分量,容易被受理吧。这是剧中人在教人如何打官司告状。  《宋士杰》这出戏的故事是这样的:  河南上蔡县的姚廷椿和妻子田氏,为谋夺
期刊
丘处机道:“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 
期刊
曾经,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后地面一片狼藉的画面,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大型活动后处处垃圾一片狼藉”的场面,向来似乎都用于描述国人的公共表现,成为国内媒体批评国人缺乏文明素养的有力论据,让GDP世界第二的中国人感到我们的文明素养其实与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有很远距离。  可没想到,向来被一些媒体当成国人学习榜样的美国人,竟然也乱扔垃圾。这立刻让一些同胞兴奋地找到了“自信”,还狂转图片,
期刊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几乎所有的政治灾难,知识分子都难逃浩劫。至明、清两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更为严重,方孝孺被诛了十族;徐骏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导致家破人亡……相比之下,两宋对知识分子是最宽容的,宋朝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因为宋朝皇帝认为文人只是写写字、发发牢骚,手中没有兵,所以对政权构不成威胁。赵匡胤在坐定天下以
期刊
一次,方丈遇到了一位外地的僧人,两个人结伴外出云游。一户人家邀请他们进餐。能够请来僧人,主人很高兴,命令仆人们做最好的饭菜来招待客人。  但是,这位僧人正在禁食期,当食物上桌时,他只夹了一粒豌豆,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饭菜很丰盛,可他这一顿饭只吃了这一粒豌豆。  在离开的路上,方丈对他说:“当有人请你用餐时,不要让你的虔诚变成一种冒犯。下次你再这样拘谨,就没人敢再请你了。”  僧人顿悟。从此,每当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