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之若干问题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精神损害赔偿中的某些规定仍然相对抽象落后,并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以及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相关说明与分析。
  关键词:精神损害 精神利益 主体范围 严重损害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我国学者主张的观点有所不同。王利明教授的观点是,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损害而要求侵害者进行赔偿的一种法律责任。①还有学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人格权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而导致精神痛苦,受害人因此可以就其精神痛苦要求金钱上的赔偿,以制裁不法行为人并对受害人予以抚慰。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前者侧重于责任,而后者侧重于抚慰,但两者实质都对受害人进行赔偿以达到减轻其精神痛苦为目的。
  精神损害赔偿不是我国自己产物,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萌芽于罗马法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即法典编纂时期。在现代立法中,德国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完备详细的规定。但我国借鉴苏联民法的理论与立法经验,排斥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致使法律中此项制度的长期缺失。因国家发展阶段问题,其缺陷并未凸显。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我国才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在国家侵权行为导致的侵害中,精神损害赔偿始终没有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中②。
  侵权行为法中的精神损害,德国一般称为"痛苦金"、日本称为"慰谢料"、中国台湾地区为"慰抚金"或"慰藉金",我国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称"抚慰金"。从现代法意义上,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了完备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德国民法典》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其他权利者,对被害人负损害赔偿的义务。"第847条规定:"1.不法侵害他人的身体或健康,或侵夺他人自由者,被害人所受侵害虽非财产上的损失,亦得因受损害,请求赔偿相当的金额。2.前项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但请求权已以契约承认或已发生诉讼拘束者不在此限。""对妇女犯有违反道德的罪行或不法行为,或以诈欺、威胁或滥用从属关系,诱使妇女允诺婚姻以外的同居者,该妇女享有与前项相同的请求权。"上述规定,包括了侵害人身权的财产损害和无形损害的两项赔偿制度。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出现,要追溯到1929年到1930年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该法的规定充分展示了现代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名誉权、自由权等侵害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侵害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的抚慰金赔偿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民法理念以及立法理论,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资产阶级民法余孽予以否认。此后直到《民法通则》颁布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才开始出现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后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国家赔偿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大胆开创了对人身损害赔偿救济的尝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领域。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也在2009年国家颁布《侵权责任法》中第22条中得到进一步完善。③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规定之现状
  从《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对精神损害给予物质赔偿"的观点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已经勇于在受到精神损害时提出赔偿要求。但是立法并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可以予以保护的权利范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误解,在任何权利受到损害时都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于2001年3月10日实施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成为我国目前在精神损害賠偿方面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填补了法律空白。那么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对于国家侵权案件也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金。1994年5月12日第8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通过了《国家赔偿法》,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自1995年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实施以来,《国家赔偿法》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不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侵害,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中,算定抚慰金数额时应综合斟酌如下因素: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情节。(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此外,该解释还规定了三种不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1)对于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死亡赔偿金;(2)对于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3)对于侵害人身,没有造成死亡残疾后果的,应当赔偿精神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
  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一大亮点,首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金的金额、计算办法等,这是我国现行法律中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精确赔偿金额,明确赔偿金额计算方法,只是借财产的形式,对人格关系进行调整。
  据此,引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的话说,这个法规,一是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二是什么情况下构成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法用了"严重精神损害"这个词。"'严重'怎么理解?我们认为像轻微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否则诉讼成本很高。"王胜明副主任说,对于什么叫做严重的精神损害赔偿,以后的司法解释可以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也可以根据个别的案例来加以认定。④
  三、精神损害规定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立法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明确合理的主体客体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合理的精神损害程度,确立了过失相抵原则以及免责情况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精神损害立法体现了尊重公民人格的立法精神,但由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司法实践经验有限等诸多原因,现阶段精神损害规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能够承受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的规定仍有欠缺。
  笔者认为广义的精神损害和狭义的精神损害之区别主要在于,两者保护损害所导致的内容上的差异:广义上的精神损害既包括了精神痛苦,也包含精神利益的损失。⑤精神痛苦主要指自然人因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导致自然人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或使人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而"精神利益"损害,首先不以民事主体是否具有生物形态来区分的,而是自然人、法人均可能成为承受这种损害的"受害者";其次,由于自然人、法人享有的人身权种类不同,损害的范围也不同,如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权、肖像权、贞操权、配偶权、亲属权等,法人并不享有,因此法人不可能造成这些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损害。但法人享有名誉权、名称权等人格权利和荣誉权等身份权利,故对法人可能造成这种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损害。因而精神利益丧失减损的主体也可能包含法人维护其人格利益。与之所不同的是,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生理、心理上的损害。也就是说因自然人的人格权遭受侵害而使其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即狭义学说只认可精神痛苦,而排斥了精神利益方面的损失作为精神损害的客体,进一步也排斥了除自然人以外的民事主体成为精神损害侵权的主体。
  在我国,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符合狭义精神损害说。但是随着诸多由于财产性权利侵害而引起的精神痛苦、人身伤害等非财产性损害的大量存在,我国规定只有人身权益遭受侵害才能得到救济是相对落后的。在法国,一切精神损害的赔偿,无论精神损害的发生是因人身权受侵害还是因身份权受侵害,甚至因财产权受侵害,都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理论上讲,精神损害主要指自然人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当人格权益、身份权益和财产受到侵害时,因为其可能引起权利人生理与心理之痛苦,所以应视之为具有可赔偿性的精神损害。⑥据此而言,精神利益是自然人保持其生理与心理的意识机能正常平和且不受严重刺激的状态,若受到严重刺激且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当然具有精神赔偿性。由此看来,人格权、身份权和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都是以精神利益收到严重损害为前提的。我国应结合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以,与时俱进确立与精神利益保护相适应的主体,本着尊重保护人格利益尊严的原则,拓展可请求的非财产性损害和财产性损害赔偿的规定,科学确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二.更进一步来讲,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不但要考虑侵害行为以及侵犯了的哪些权利,与此同时,作为被侵害的主体本身也存在异同,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全社会法律素养也对精神损害的认定存在很大的影响。
  首先,由于精神损害归根结底是造成人精神上的痛苦。但是,由于人和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别,人的性格是迥异的,每个人的精神觉悟,羞耻心都存在不同。这就带了问题,同样的侵权行为可能对某一部分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但是对有些人却并不会带来痛苦。据此精神损害赔偿认定不仅要考虑侵权事实行为,也要考虑被害者主观方面。其次,由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必然会对同样的行为,给予不同的社会评价,有可能带来被害人名誉声誉的不良影响,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对被害人造成影响,更甚至会给被害人带来利益。这样就不能简简单单考虑侵害双方以及侵害行为本身,更应该把侵害行为投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去探一探所谓的精神损害能不能带来被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由此看来,研究承受精神损害的主体范围,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损害,应该结合受害人主体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何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笼统的规定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賠偿而不界定何为"严重"是不够的,这样必将给司法实务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一般来讲,评价精神损害之程度,应以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程度来衡量。但是,对不同的被侵害客体,存在不同的特点,相同的侵害行为,对不同被侵权主体造成的精神痛苦往往也不同。就好像损失了一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大都市的中产阶级来说,可能只会带来一般的精神痛苦,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可能丢失的是他们几年的积蓄,痛苦程度肯定比普通中产阶级严重的多⑦。据此我们不应完全从有形的伤害后果判断是否严重,应当综合多方面因素评判精神损害程度。
  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精神损害事实:一是社会上人们对受害人的不利评价或社会评价降低;二是社会适应不良,受害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或丧失;三是受害人机会利益的损失。具体操作上应主要考虑受害人精神痛苦之程度、长短,并结合有形的损害后果判断,包括对受害人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秩序的影响程度等。综上所示,判断受害人精神损害是否达到"严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国目前对其没有具体的规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关于精神损害的补救,我国法律也只规定金钱这一种措施。而仅有的所谓精神损害抚慰金,死亡赔偿金能否满足精神损害赔偿的需要,精神是否能用金钱衡量,都是有待我国通过法律、法律解释进一步完善的。⑧笔者也认为,我国可以在经济补偿的同时,推进更多形式的精神抚慰,如恢复名誉,提高受害人社会地位等方式,更好的来进行精神损害的补偿。
  参考文献:
  ①王利明:《民法.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619页;
  ②刘莘:《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人民公安,2001年9月;
  ③胡平:《精神损害赔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④冯文科:《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详解》,2010年10月29日;
  ⑤杨立新:《新版精神损害赔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1版 2002年1月1日;
  ⑥佘俊臣:《对精神损害范围合理性的探讨》,福建法学,2001年,第三期;
  ⑦杨立新:《精神损害赔偿全程操作》,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1日;
  ⑧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王振亚(1987-),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能源开发利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能源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因此,如何完善能源立法成为了气候变化应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出台专门的"气候变化法"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而且进行总体性的能源立法在中国尚属首次,通过比较和借鉴他国立法模式和制度选择,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以正在制定中的《能源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体系成为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学界对环境民事侵权应否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已经确立,但仍有学者持怀疑态度。本文从对环境民事侵权行为的分析入手来论述和研究环境民事侵权是否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适用这一原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关键词:环境民事侵权 侵权救济 无过错责任    在环境民事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加强了对环境民事侵权的受害者的民事救济
期刊
摘 要:受国际金融和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特别是在當前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融资成本逐渐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温州市部分企业资金链条持续绷紧,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老板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货币政策一直紧缩的今年,持有大量资金者,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向资金短缺者借钱,以期获得不菲的贷款利息。据相关机构调研,估计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相当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商法中一般将商主体称为商人。商人在商法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商法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商主体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的自然人商人,到中世纪享有特权的商人阶层,再到近现代企业作为商主体的出现,商主体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作为商主体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商主体的概念,然后介绍商主体的一些特征,商主体的分类,阐述了我国商主体在法律制度上的一些缺陷,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
期刊
摘 要:非法经营证券活动中多数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都被認定为非法经营罪,本文将以推荐"涨停股"为例,分析合同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的区别及将该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意义。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监管;法律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证券活动的行为主体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操作行为便利化等特征也给违法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期刊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2008年度和2009年度接受直接外资量分别为950亿美元和1083亿美元,在最大的直接外资接受国排名中,于2009年升至第二位,仅位居美国之后。而长期以来,绿地建设投资(即在东道国境内设立外资企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但近二十多年来,跨国并购迅速发展并超过了新建投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尤其欧美的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
期刊
摘 要:在专利制度的实行中,专利浸权判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侵权判定的标准,不仅关系到专利权人的利益,还有公众利益。我国自专利法实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涉及专利纠纷的案件已多达几万件。因为专利案件专业性强,技术性强,专利侵权认定,不但涉及法律题,也涉及技术问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及各个方面。  关键词:专利 侵权 比较    一、专利侵权判定概述  从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共和国颁布
期刊
摘要:面对企业诚信危机的现状,加强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在微观的市场活动中弘扬经济民主、社会和谐精神,而且是在宏观层面上实现社会多方共赢,塑造诚信消费环境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措施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渊源和内涵  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理念最早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出现,主要是解决公司、特别是大型股份有限
期刊
摘要:对公司法人人格两大理论进行评析,认为应区分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的不同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处理公司内部利益冲突时,应正视公司法人人格基础制度构造上的罅隙以及公司代理人寻求超越法人人格的独立经济利益行为,从而在立法上转换公司法人和法人机关人格统一的考察视角,以务实的态度规制法人与法人机关及其代表人的人格冲突。  关键词:拟制说;实在说;法人人格制度  引言  公司实践中,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
期刊
摘 要:受教育权是国家赋予公民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权利, 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特性。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平等权、受免费教育权和受教育自由权,但在当今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现象,这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缺陷、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诉讼渠道的不畅通不无关系,析清这些原因,有助于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平等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