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质感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资深的油画门外汉,我喜欢梵高已经很久了。你让我专业地说说喜欢的原因,我说不明白,就是喜欢;那种焦灼、燃烧的动感让我心有戚戚,我觉得油画就该那样,不管隐忍还是蓬勃,生命的质感你得表现出来。所以,到荷兰,梵高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
   那一天和阿姆斯特丹往常一样,下了一阵雨,天就晴了。其他楼在装修,国立博物馆只开放一栋楼,两层展室,不大,但对荷兰这样袖珍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规模可以理解。重要的是,馆里藏了不少好东西。除了梵高的一幅自画像,镇馆之宝是伦勃朗的那幅著名的《夜巡》。这是巨作,占了整整一面墙,18个人在画上栩栩如生。这么大还是被裁剪之后的篇幅。当年该画作进贡皇宫,不知道是皇帝还是管家嫌大,一挥手,切掉了左边41厘米宽的画面。旁边有幅原画的临摹之作,对比后你会发现,大师的东西果然不是俗人可以随便乱动的,我这个外行都看出来,剪辑后的画面在平衡感和对称性上,跟原作差了一大截子,重心不稳。两层楼上下仔细瞻仰了一遍,该馆的副馆长问我,喜欢《夜巡》吗?我说,更喜欢伦勃朗的另一幅画,《犹太新娘》。他想知道原因,我的理由是:眼神好,还有一块油彩凸出来了。副馆长笑了。
   可能馆长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观众。没办法,让我心动的的确就是画里一男一女的眼神,还有男人胳膊上冒然凸出来的凄厉的油彩。那眼神是一个人的心思在动,有活的东西在;而那一小堆油彩色块,纯属非法之举。在17世纪以及之前(乃至19世纪)的油画里,很少人如此泼辣地使用原生态,胆敢将油彩涂上去不收拾好——装修工人都知道涂料上了墙,要摊平、抹匀,打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前伦勃朗时代的油画好像都镜子般地光滑。这正是我不喜欢的,那种看上去酷似印刷出来的平滑、安祥的效果让我觉得是赝品。那些画很贵族,颜色和画面繁华富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肖像画和风景画,适合挂在豪华的客厅迎接贵客,衣物精致细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但人物就是眼大无神,表情就是无限接近空白,所有人长得像一家人,干什么都充满了仪式感,无比端庄,就连风吹拂过的山野和树梢,也少了自然之气。
   过于端庄就有做作之嫌,所以我不喜欢那些贵族式油画。副馆长说,馆藏的17世纪画作也不全都端庄、贵族,也有很民间和质感的,不过没展出。且说这《犹太新娘》,副馆长的小眼睛在圆形眼镜片后一笑,夸赞我跟梵高一样有眼光,梵高当年就激赏此画。1885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刚刚开馆,胡子拉碴的瘦梵高来了,盯着这幅画就不撒眼,恨不能吃下去。据传,梵高语录是这样的:能坐住了在这里看此画两周,宁愿早死10年。作于1652年左右的《犹太新娘》对梵高意义重大,具体为什么重大,我没去查资料,会不会就重大在画中身份模糊的男人胳膊上的那一小块凌乱堆积的油彩呢?反正我们知道,梵高很穷,但在19世纪的画家中他出手又别样的阔绰,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大的油彩浪费者,画画跟蹩脚的泥瓦匠抹墙一样,一点都不懂得节制。他把一幅画弄得像航拍的地形图,每一块地方都凸凹不平。
   对,我喜欢的恰恰就是这个凸凹不平,不贵族,不端庄,不安祥,仿佛暴起来、扭开去的神经,它让我觉得画上的男人立马活了起来,跟着整幅画也有了生命和温度。它有了生命感。在所有人、所有画都完美到了失去生命感的时候,伦勃朗出其不意地放大了缺陷,画上的男人因此成了那个男人自己,伦勃朗因此和无数的画家区别开来,梵高因此站在这幅画前留连不舍,说,早死10年也值。
   很多年里我都在想,梵高为什么如此笔墨铺张,像用不要钱的泥巴一样用颜料,他使用条状和块状的笔墨语言,他胆敢如此!在《犹太新娘》跟前,我恍然大悟,谨慎的伦勃朗只是在胳膊上冒了一小下险,到了梵高那里,他让星星之火燎原。他有比伦勃朗更澎湃、粗粝和喧嚣的激情需要呈现出来,他要扭曲、愤怒,他要燃烧,让画布上一个变形的世界丘壑纵横,惟其如此,才逼近他这个人。事实上,正是从1885年起,梵高的画成了梵高之为梵高的见证。
   (采桑子摘自《新华日报》)
其他文献
★如果生命过程是无常,愿你坦然面对而不慌      《Tears For Children》(中文名《孩子》)是一张汇聚了苏打绿、陈升、顺子、张震岳、林一峰、彭青等10余组两岸三地鼎盛歌手阵容的公益唱片,此张公益唱片将把卖出去的专辑产生的所有收益部分捐入“第一财经”指定的汇添富基金会,用于灾后儿童的心理建设项目和音乐教室的建立。   在唱片筹备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全身心投入,所有歌手无条件地为这张收
期刊
宋代散文大家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如云之行水之流一样,本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而这样的“行”与“止”都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第一出发点的。作者以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来选择写作的素材和对素材的合理剪辑。更为重要的是,作者
期刊
我第三次采访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是他带领舞团来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水月》、《行草》和《红楼梦》。已经60 岁的他,眼神依然清澈明亮,说起话来手舞足蹈,容易激动。他说自己年轻时脾气很急,为了排出舞团的第一部舞剧《薪传》,对人对己都到了苛刻的程度。一次他看到两位舞者在应该排练热身的时间还蹲在外面吃面,就冲上去演讲了一番排练的重要性,说你们这样不珍惜自己,那还跳什么舞!说着手掌啪的
期刊
和朋友去山上踏青,在注满风的树底,见小紫花开得摇摇晃晃,单纯未经世事的样。朋友说,这是紫花地丁,他说他的祖父是老中医,以前谁被蛇咬了,祖父就用紫花地丁和雄黄一起捣烂,敷在伤口,很管用。  地丁,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孩子”,人间草木,凡尘你我,谁能说自己不是大地之子?世间万物,活着,就少不了大地的哺育,因此,我们要心怀感恩。  想把这棵紫花地丁挖回家,小巧的样子,以为用手刨刨就成,没想到,它的根就像
期刊
雷恩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舞台剧演员,他曾在一个很成功的剧目中饰演一个贵族角色,这个贵族已被软禁了20年。在最后一幕中,国王的信使拿着国王写的一封特赦信上场,然后将信交给由雷恩饰演的那位贵族。这个剧目因为大受欢迎,所以已经连续上演了几十场。尽管每场戏雷恩都得念一遍那封信,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将内容都写在信纸上。   一天晚上,饰演国王信使的同事莱特决定与雷恩开个玩笑,看他反复演出这么多场后,是否已经将信的内
期刊
近年来,美国森林中有不少珍贵灌木种类在锐减。美国人为此感到很不解,他们保护森林的意识和手段在全世界都是令人称道的,为什么这些珍稀灌木偏偏不领情?甚至,比原来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之前,它们的减少速度还要快。  加州大学一名叫施恩的植物学教授最终揭开了谜底,但他的答案是如此令人意外——那些灌木的迅速减少,是因为美国森林防火员太称职了!  美国森林防火员就像一支特种部队,任何隐患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和无
期刊
7月26日晚,被翻译成40种语言的《恶童日记》三部曲作者,匈牙利裔瑞士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瑞士纳沙泰尔家中去世,享年75岁。  1986年其处女作《恶童日记》初在法国出版即震惊文坛,获得欧洲图书奖。续集《二人证据》与《第三谎言》于1988年、1991年相继出版,成为著名的“恶童三部曲”。1992年《第三谎言》获得法国图书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昨日》,中篇小说《文盲》、《噩梦》,舞
期刊
宁可在你所喜欢的事情上失败,  也不要在你所厌恶的事情上取得成功。    如果你明确自己的方向,  世界也会为你让路。    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  不是因为你不配,  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有人以为,最伤心的回忆来自痛苦的经历,  其实最伤心的回忆莫过于,  那些无法再现的幸福的经历。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  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  成熟后,
期刊
记得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就要上统计课,教授引用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信靠上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  上面这句的上半句,源于美国国歌,印在美国的货币上不说,还是美国的法定箴言;后半句则来自于对现代管理有重要贡献的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他主张惟有数据才是科学的度量。  上帝,是极大、极高、极虚的神的代表;数据,是至小、至实、至真的逻辑单元,既信靠上帝,
期刊
有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一辈子,可能没有配偶,可能没有孩子,但绝不可能没有妈妈。”  妈妈,是我们张开嘴巴能够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妈妈,是我们一生中无法绕过的事实;妈妈,是我们血液里无法挥走的情怀。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没有疑虑地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疼我们的那个人,这个“最”,几乎无人能够替代。可是,想想我们自己曾怎样对待这个最疼我们的那个人呢?  幼时的吵闹,夜晚的不眠不休,让母亲度过多少个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