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根一脉泉飞落,琴上飙流碧玉珂。
律细弓深分月影,韵长弦重断沧波。
浩茫沉戟东吴水,高峻悲觞燕赵歌。
过尽千帆闲放眼,秋涛雪浪举青螺。
这是我为耶鲁青年大提琴家潘畅的演奏,以及为他手上这把新琴的命名,写下的一首古体诗。2016年2月某日午后,下了课就忙着携妻会友,顶着滂沱大雨驱车前往纽约,为的是出席耶鲁音乐学院在卡内基音乐厅专门为潘畅举办的独奏音乐会。很凑巧,这天恰好是我的生日。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我安排的一个别致的生日庆典,一想到这不光是潘畅音乐人生中迄今最重要的一场“Debut”(献演),更是他手上这把新琴面世后的首次正式亮相,又听闻制琴师还要专程为此千里迢迢从西雅图赶过来,众缘聚喜,千水汇流,就不禁让人为此生出许多遐想了。
“……我,我还能怎么办呢?!”年前,多次为琴事碰壁之后,潘畅常常在我面前蹙眉犯难,我也一时为之语塞。——琴,琴,琴。对于一位年轻的弦乐手,也许没有什么,是比拥有或失去一把好琴更大更要命的事情了!
潘畅——二十郎当岁的川蜀伢子,挺拔个头,面容素净,耶鲁音乐学院一位近年崛起的大提琴新秀。因为担任我的中文助教而结缘,我则被他的弦刀入骨般的大提琴演奏一再震颤心魂,从此结为忘年莫逆。过去这些年间,潘畅手头拉得顺手的是一把旧琴——可能是把苏联琴,大概是文革抄家的遗物,潘畅孩童时代的老师从旧货摊上以极低价购得,借给他学琴使用多年。不料此琴经潘畅经年的抚弄调理,伴随着他琴艺的成长,竟越拉越出光彩,从音质、音色到音量,都一显奇幻魅力。我在耶鲁音乐厅几次被潘畅的琴声打动,那些巨微俱现、远远超越潘畅年龄的仿佛沧桑历尽的琴声,就是从这把不起眼的“山野琴”上发出来的。潘畅拉琴走心。一阕格里格的奏鸣曲,他可以拉得宏大处惊天地泣鬼神而细微处丝丝缕缕揪人肺腑,震颤心魂。以至一场学院的“午饭室内乐”表演,他一曲拉罢却下不了台,被观众的掌声鼓噪一再唤出,不停地谢幕。耶鲁音院的各位行家宗师们,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发现了这块璞玉——讶异于藏在潘畅这个来自中国西南的大男孩羞涩、木讷的外表下,那个非凡的弦乐之灵。他的每一次演出都是那样弦深韵重,浑然天成,令人刮目相看。随之,一个个多少音乐人或许毕其一生之力都未必能获得的绝佳机会,似乎毫不费力地,一一落到潘畅身上了——
当年年底,他被盛邀到广州星海音乐厅,担任专为大提琴大师马友友新创制的大型大提琴与笙协奏曲《度》(写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的独奏,他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在场的著名指挥家余隆的盛赞并许以厚望。在成功举行完他的毕业独奏音乐会后,他的耶鲁业师——被誉为“大提琴界祖师爷”的九十六岁的一代宗师奥多·帕里索特(Aldo Parisot)先生,又推荐他在校外为当地社区开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他本该随即就毕业离校了,在他并未申请的情况下,音院院方破例决定:把潘畅留下,以全额奖学金让他再在耶鲁延读一年。显然,校方是下决心,把潘畅作为另一个未来的“马友友”加以精心栽培、额外加持了。不独此也,随即,一个个惊人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已经有数十年传统的耶鲁年度大提琴专题音乐会,2015年的盛会,潘畅被选为唯一一位担任独奏的学生;而下一年度的耶鲁音院开学典礼,仅有的一个大提琴独奏曲目,也将由潘畅担任。院方还决定:请潘畅作为耶鲁音院优秀学生的代表,2015年十二月末在纽约某业界沙龙乐厅,为一位乐界尊崇的百岁音乐人举办一场祝寿独奏音乐会;随后,2016年二月,将由耶鲁音乐学院挑头主办,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为潘畅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据闻,这已是耶鲁音院若干年来久未为单个学生做过的惊人举动了!
然而,就是在这么一派鲜衣怒马、烈火烹油的意气风发之中,潘畅,却骤然遭遇到他音乐人生中的一道大坎儿。
——琴,琴,琴!2015年秋季开学,刚从成都探亲回来,出现在我面前的潘畅,满脸的疲惫憔悴,完全像一个失了魂的孩子。他哭丧着脸告诉我:他手上那把已被他拉得出神入化的大提琴,没有了,不见了——被他那位孩童时代的老师收走了,拿回去了!据说,因为有人看中潘畅所拉之琴的异质异彩,想出价几百万元购之,老师听闻之下,二话不说,就将这把借给潘畅使用多年、他本来从未“正眼看过”的“山野琴”要了回去——可谓:有借有还,再借却难;滴水不漏,理所当然!
一夜之间,潘畅失魂了。失去了手中的琴,就像战士被下掉了枪,武士被收走了剑,爱恋被掏走了心!随后开学,那场令人瞩目的耶鲁音院开学典礼的独奏演出,潘畅拉的是一把他以往学琴时凑合用着的旧琴,尽管潘畅使出吃奶的力气去走弓、提按、收敛、强化,那咿呀干嚎出来的乐音还是显得牵强而窘涩。虽然收获的同样是“掌声如雷”(日后有人说:哪怕一把“塑料琴”在潘畅手中,他也能把它拉出彩来……),却着实让坐在台下的我,为他大大捏了一把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来,不跨过这道坎儿——找到一把可以上手拉的好琴,必定要成为潘畅个人音乐生涯的最大羁绊,甚至无解的死结。——可是,对于一位弦乐手,能找到、获得一把上档次的好琴,又谈何容易?!稍稍了解琴业行情的人都知道,当今时世,一把上好的弦乐器——无论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先别说那种十八世纪意大利瓜达尼尼制琴家族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风格的古琴,动辄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美元的价位;但凡一把能够“稍稍出得了场面”的优质好琴,除了一般都在天价之外,人琴之遇、之合,就如同前世的夙缘一样,绝对是乐手“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缘难事。那几个月里,为此琴事,潘畅和他的老师、同学,连同我这位门外的忘年之友,都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东奔西扑,四方问询,以至求爷爷告奶奶,试图以各种可能的渠道、方式——向熟悉不熟悉的琴行、乐社、基金会等等,借琴、贷琴、寻摸好琴(行业内,本来有着各种带不同“潜规则”的“借琴机制”)。最终,却都因种种障碍而功亏一篑。眼看那两场性命攸关的“Debut”——“百岁贺壽”与“纽约卡内基”音乐会已经逼在眉睫,一次又一次的琴事碰壁回来,潘畅和我相对的眼神,只剩下无奈,无力,又无助, “我,我还能怎么办呢?……” 一时之间,此事也变得与我忧戚相关。
“云的那边早经证实甚么也没有 / 当全部黑暗俯下身来搜索一盏灯 / 他说他有一个巨大的脸 / 在昨晚,以繁星组成”。那些日子,台湾老诗人瘂弦的这句诗,于我,像是悬在头顶的一个偈语。——是的,不错,“全部黑暗俯下身来搜索”的那盏“灯”,就在不意间突然光临了,然而,却又马上飞逝而去了。
某个周一早晨上课前,又是一脸疲惫的潘畅,出现在我的雅名“澄斋”的耶鲁办公室里。告诉我:他昨晚刚刚从纽约一个小型琴展归来,他试了一大溜名家制作的要价不菲的新琴,虽然价位惊人,毕竟还是让他触摸到了一点好琴的影子。他最后试的一把样子不算古拙的新制琴,忽然袭来一阵惊喜:其弦其声,音宏而质实,“要什么有什么”,正是他最心仪的好琴模样!他怕自己耳朵走偏,又请同行女友(也是一位大提琴乐手)拉了一圈——从“他者”弦上响起的琮琮乐音一时撞壁绕梁,更是如同凤鸣玉佩,清涧出山。低头看看价码更是喜出望外——制琴师才刚刚在国际大赛中获过金奖,此琴的定价,竟比前面那几把好琴,低了许多!
“我问了问办琴展的老板,”潘畅讷讷说着,“她说:这把琴确实定价偏低。她跟制琴师提起,那位年轻的得奖人说,先就定这个价吧,有人喜欢就好……我,我就认准这把琴了!” 潘畅脸上飞起了红晕,却又霎地消失了,“可是再一问,心里当场凉了半截——这琴已经有了买家,早被人订走了!”
我盯着他:“你是说,这位制琴师,自己不愿意把价钱定高?”
“是呀,可惜我没见到那位制琴师,他刚好出去了……”
我心里一动:“这位制琴师,现在人就在纽约?”
“对呀,一般制琴师都是带着自己制的琴来参展。可是我听说,他明天就要回西雅图去了。”
——年轻。好琴。得奖。低价。这么几个字眼,在我心头铿铿撞出了火花——我看见了字眼之间漾起的某种异彩。我忽然想起古来那些高山流水的传说:伯牙琴,子期遇;恒伊笛,蔡邕乐……不禁兴奋起来:“潘畅,我看,你的琴事有望了!你需要紧紧把握的契机,就在今天!”
“今天?为什么是今天?”潘畅瞪圆了眼睛,“可是,那把好琴已被人订走,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不是制琴师还在纽约么?”我毫不迟疑,“你今天,无论如何要争取见他一面,要当面告诉他,你喜欢他制的琴,你是他的知音人!”
“可是……”小伙子有点狐疑地打量我一眼,很感为难,“不可能了,今天一整天,直到傍晚六点,我都在上课哪!”
“下了课,不是还有晚上时间么?”我的直觉让我使出了拗劲,“你马上跟制琴家联系,今晚下了课就赶往纽约——无论多晚,今天你都要争取和制琴师见一面!”
我看见潘畅还在迟疑,又一次跟他讲起那个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的古琴之遇。我说,我相信人和琴的缘分,首先就是人和人的相知与相契。 “潘畅,你听我的,无论古今中外,人和琴之间,都会有一种很神秘的关联,你抓住了,就抓住了,错过了,就会永远错过!”
潘畅涣散的眼神,渐渐聚拢,锐亮起来。
“今晚,你一定要搏一搏——不就两三小时的车程吗,就是下刀子,你也要赶到纽约去,设法见上这位制琴师一面!”我顿了顿,“潘畅,相信我,你的琴难死结能不能解,今晚就会——一锤定音!”
潘畅望着我,点了点头。
坊间对这几样西洋乐器,有好几种譬喻:有说钢琴是乐器的“皇上”,小提琴是“皇后”或“公主”的;大提琴,则是那个陪伴漂亮“公主”的沉静的“王子”。也有说大提琴像“父亲”,小提琴像“儿女”,中提琴则是“母亲”的。还有说——小提琴是“女性的”,大提琴是“男性的”,小提琴是姑娘的歌唱,大提琴则是男人的倾诉。在我个人的偏好里,年轻时候,或许会钟情于小提琴音色的华丽缠绵;现在年岁稍长,大提琴最接近人声频率的低语吟哦,则成了心头至爱。所以,在中国乐器里是——古琴,在西洋乐器里则是——大提琴,于我,都是那种“潦水尽而寒潭清”式的神器。只要乐声一起,便觉繁华褪尽,海天澄碧,身与心,慢慢地沉凝、澄澈下来……这,或许就是我今天,为什么会对潘畅及其琴事如此之上心的一点极其个人化、私己化的“情愫”吧。
一夜無话。那晚,无论是微信或电邮电话,都没有潘畅的信息。
“苏老师,I made it!”第二天一大早,又是课前的时间,潘畅急急敲开我办公室的门,满脸的欣悦雀跃,“——我做成了!”他的声音似乎微微在颤抖,“我昨晚,真的连夜赶到了纽约,见到那位制琴师Michael Doran了!”
小伙子眼睛里还泛着血丝——他是今天凌晨才刚刚从纽约赶回来的。
原来,昨天和我谈完话后,潘畅就马上与尚在纽约的制琴师取得了联系。傍晚一下课——他到那位九十六岁的大提琴宗师奥多·帕里索特先生的家里上完专业课,天已落黑。急急开车赶往纽约,又碰到高速公路上的大塞车。他一直用手机跟制琴师联络着,等真正抵达纽约的琴行——那位名叫麦克·多伦的年轻制琴师果然一直耐心守候在那里,等着这位酷爱他制的琴的“小疯子”的到临。令潘畅大出意料的是,眼前这位他心仪仰慕多时的金奖制琴师,竟也是个同辈年轻人!那骤然拉近的距离感,马上就被彼此对音乐、对大提琴的痴迷融化了。——“相见恨晚”!两个年龄相近、取向相异的爱乐人,仿佛是两道千山外几经颠簸的清涧,蓦地汇流到一处了!……大提琴。制琴拉琴。琴箱琴柱。卷轴弦轴。拉弦拨弦。面板底板。音准音色音域……虽然还有语言交流上的磕巴,潘畅一边拉奏一边剖示,一席照心照肺的交谈之后,制琴师当即爽快答应:就根据潘畅的演奏个性,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一架新琴,并且,还是以最低价位——就抢在翌年2月潘畅的卡内基独奏音乐会的前夕,为他送上心仪的新琴!
——曙光乍现了!困扰小伙子多时的琴事琴难,终于有解了!一切果如所料——还有什么,比两位“琴人”的心气相投、需求相契,更值得额手称庆的呢?人生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关卡转折,途程的是否平顺,命运的是否眷顾,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掐住那个时间的节点呀! ……我正在为自己日前的“神算”自得,却见潘畅刚刚还显得鹰扬昂奋的神色,似乎又变得暗淡了下来。
“又怎么啦?”
“……我在考虑,是否要把自己的车子卖掉,”潘畅喃喃低语着,“可卖掉车子,又该怎么去老师家上课呢?”潘畅的专业课,平日都是在奥多·帕里索特老先生的家里上的,“……即便卖掉车子,还是差一大截子呀……”
不必细言,我很明白:在弦乐器这个行业,琴,琴,琴,其实也就是——钱、钱、钱。一把专业好琴,哪怕是“最低价”,也是常人的“天价”——动辄过万美元的两叠三叠,对于潘畅这样靠奖学金存活的穷学生,在这把眼看可以到手的好琴面前,还是横亘着一道晃眼吓人的金山银山!
一时间,我也哑然了。虽然不乏古道热肠,可一介穷教书匠,于金钱的隔膜,其实并不亚于夏虫之语冰。以往想在琴事上帮助潘畅的各位师长朋友,都知道名琴好琴的昂贵天价,所以都是往帮他“借琴”上使力;从未仔细设想过,一位年轻琴手,要想真正拥有一把自己心仪的好琴,即便是“最低价位”,也都是远远超过他实际的承受能力的。——“爱莫能助”。此一刻,竟忽而体察到此成语所表述的痛楚之精妙奥微!
解开一个结,又要面对一个更大的、更要真刀真枪、真金白银面对的“结”。莫非,此“临门一脚”,最后,又要变成真正的“死结”么?
秋气临,秋叶坠,窗外落红飘飘。我忽然遥念起一位在春日落红满地的时节,与我数十年睽别后在耶鲁校园相遇的友人——霍君。霍君与我,同是当年下乡海南岛的知青,今天已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位“业余九段”的音乐高手。我们一次无心插柳的合作,我词他曲,曾成就出一件音乐盛事。我也因此知悉他多年来以自己的企业家实力回馈社会、义助弱势的众多义举义行,其足迹遍及下乡故里、知青网站、教坛乐坛以致地震灾区、内蒙古草原……我很具体地想起:若干年前,就为我一句无心之言,他曾一声不吭资助一位彼此熟悉的音乐人医治手疾的旧事,便忖思:霍君从来对乐人乐事很上心,或许,他,正是可以援臂相助潘畅度过这场“琴事之难”的最后一位——“贵人”?
——知道很冒昧。知道他与潘畅素昧平生。也知道近些年他的公司营运曾遇到过各种难题。婉拒是情理之中,应允才是情理之外……等等等等,忧虑,踌躇,七上八下之后,我还是利用大学的秋假长日,把一封详述一位年轻音乐人的才华、梦想与挫折的求助电邮,发出去了。
本不敢期待奇迹,却又偏偏在期待奇迹。
——我愿意。读到回邮上这三个字,我乐得几乎要蹦跶起来!一激灵,跳进脑子里的倒是这句话:我知霍兄,霍兄知我也!——是的,潘畅与琴师之遇,乃知音之遇;我向霍兄之请,同样是彼此的相知相契、真情和信任,才搭造起这架臂助的桥梁!——潘畅,真是有福之人,有缘之人也!我马上以微信告知他这一天大的好消息。潘先以“表情包”发来几个惊喜、不可置信、泪奔、深谢的画符,回了四个字:“天都亮了!”
大概,小伙子昨晚,为此困境,又一次辗转难眠了。
——天亮了,确实,天亮了!潘畅头顶那片本来被琴事的乌云遮得严严实实的音乐天空,先被一双双人力和时机之手,一点点撕开那厚厚的云层;如今,终于被这道挤破世俗想象、充满人世温热的最后的阳光,彻底照亮了!命运的“临门一脚”,真真正正,“破门”了!
千山红透,秋光如沸。不必详述,我和潘畅对霍君那些深谢、感念的话语;也不必细言,以霍兄名义的文化教育基金会如何与潘畅联络及转账、潘畅与制琴师如何作琴事协调等等的繁琐过程。时序,很快就来到暮冬时分的大学冬假,潘暢前来辞行——他马上就要飞往西雅图,亲自从制琴师手上接过那把为他刚刚完成的新琴。在此以前,我一直随着潘畅手机里陆续收到的图像,始终关注着从面板、色泽到琴盒成形、弦轴取样等等制琴的全过程。制琴师告诉他:新琴都要“去火”——就像刚出炉的宝剑、精瓷都要淬火一般,新琴刚制作完毕,他马上就把琴送到西雅图交响乐团的乐师手上,请他们在新年音乐会上使用,通过频繁的拉奏来润琴和“去火”。他希望潘畅到达西雅图时,马上获得的,是一把经过揉抚调适、已经可以看到“成色”的完整好琴。
我叮嘱潘畅:一定要代我向制琴师麦克致意问好,告诉他:有这么一位“亚洲老家伙”,竖着对大提琴音色尤其敏感的长耳朵,始终在远远追踪他制作新琴的步履足迹。
冬雪飘飘。再次见到潘畅,已经是冬假结束前的周末,他和女友带着他那把刚从西雅图背回来的新琴,顶着新年薄薄的雪花,出现在我的雅名“衮雪庐”的耶鲁郊野宅所前。
小心翼翼地把新琴从琴盒里抱出来,调弦,立杆,潘畅扶着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苏老师,你给这把琴,起一个名字吧!”他眯眯笑着,“这是制琴师麦克把新琴交给我时,郑重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他说我应该为这把琴,定一个好听的名字。”
像是新岁怀抱里拥着的一个宁馨儿,两道对称的双弯弧线,勾勒出一张婴孩赤子的脸庞——新琴微黄带褐的琴面,挺峭的轴柱上绷得紧紧的琴弦,都闪着幽幽的光。弓杆一抖,一阵雪亮雪亮的乐音,顿时滚珠漱玉,倾泻而来! ……潮起万里霜天,潮落敛尽惊雷。一波又一波的雪浪,在我眼前翻滚,在耳畔流荡,在屋宇间拍击冲撞。声宏而透,音厚而淳,高音入骨而低音走心,一时仿若置身千仞高山观瀑,独立苍茫大海凭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已记不清,潘畅当时一口气用新琴为我和妻子拉奏下来的,都有些什么曲子;我只记得。苏东坡《赤壁怀古》的意境画面,始终像虹霓、像波流、像光斑,在眼前流闪,滚动,铺展……拙诗曾曰:“每从雪浪悟东坡。”曲罢,我等着那个久久绕走不去的余音消隐,对潘畅说:“雪浪琴!这琴,就叫作——‘雪浪琴’吧!”
那个二月微冷的夜晚,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与制琴师麦克·多伦(Michael Doran)的相遇,也有点戏剧性的奇巧。慷慨义助琴款的霍兄因为太忙,虽经潘畅和我的一再热邀,仍无暇出席此次音乐会,我便把所有注意力,倾注到与制琴师会聚的热切期待之上。可是,偌大的剧场,满登登的听众,又素未谋面,我怎么可能从衮衮诸公、芸芸众生之中,分辨出某某谁谁来呢?不必细叙,当晚台上的潘畅是如何的全力以赴,他操演新琴拉奏的那些高难曲目(光是全套奏鸣曲,就上了三个),焕发出何等绚丽的光彩。曲终谢幕,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潘畅又拉了一首返场曲——新编的中国曲子《鸿雁》,那来自遥远故乡大草原的歌吟果然揪心催泪,激起了更高声浪的鼓噪大潮。观众纷纷站起来欢呼致意。这时我听到身后响起一个英语的低喃声:“那是我做的琴,那就是我为他新制的琴……”好像是自语,又好像向邻座友人作说明。我赶忙回头看去,却见一位扎着一根马尾、面容俊朗的大小伙子,隔着人丛迎向我们,大声说道:“是的,我就是潘手上那把琴的制作人。”他仿佛早就知道我们一直在人群里四处寻觅他,先就把我们辨识出来了。 “你,你就是麦克·多伦?”我紧紧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你,你怎么会——这么年轻?!”
此语一出,我们相视大笑。
因为,自西雅图归来,在潘畅的描述里——他当天开着车出城,朝雪山的方向走,是在雪山高坡下一座雪杉环绕的低矮小屋里,按地址找到的制琴师和他的作坊。潘畅说:那里像一个古人或者仙人住过的地方,与世隔绝,渺无人烟,四周出入的只有麋鹿、黑熊这样的动物。而制琴师说,他每天可以从早到晚在琴坊里呆个八九小时而毫不生厌,外面万千的风光喧嚣,都抵不过潜心琴事给他带来的无尽欢悦;哪怕一分钱都挣不到(开始制琴创业时,他真不知道自己手制的琴能否卖得出去),只要自己的手掌能够摩挲着琴盒琴柱琴面,听到那铮琮共鸣,就会感到内心的充实、宽慰。如此这般,我早把这把新琴的神奇制作人,想象成一个鬚髯飘飘、仙风道骨的老者了——就像中国古书古画里那些隐居深山老林的世外高人一样。万万没想到,似乎超凡出尘,已经得过许多国际最高级别的制琴赛金奖却偏偏视名利浮华为无物的名牌制琴师,竟是眼前这么一位如若邻家男孩一般的、谈吐随和、质朴而不失时尚的年轻人!
又是“一见如故”。彼此一时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簇拥着麦克,来到同样被观众簇拥着、怀里捧满鲜花的潘畅面前。潘畅将一把鲜花送给了麦克,和我紧紧相拥,轻声在我耳边问:“你告诉了麦克,这把新琴的名字了么?”
篇后小记:
同是此稿的完篇日,耶鲁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大提琴之夜”,如期在櫻花盛开的春日傍晚举行。九十六岁的奥多·帕里索特(Aldo Parisot)先生率领他的十二位大提琴弟子登台,门票在两天前就全部售罄。我扑了个空,幸好潘畅设法为我留了一张。到了音乐厅打开节目单,我打了个愣:怎么,今晚全场唯一的独奏曲目,还是安排的潘畅?!——潘畅此前从未言及。已经是第二年的同题音乐会,潘畅曾担纲去年唯一的独奏,当时就让我惊诧异常(耶鲁音院每年这12位的大提琴研究生,可全都是当今世界的一流好手,好些都是各项国际大赛的得奖者),今年潘畅被音院破例留下来延读,没想到,年度晚会这个唯一的独奏机会,还是交给了他!大概,这又是破了学院纪录的。
当晚,序曲合奏后潘畅头一个登台,演奏的是难度极高的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新琴——“雪浪琴”在潘畅手中,显然已经拉拨揉捏得褪尽涩火而声宏韵足,潘畅拉得沉着、自信,高低俯仰,尽见弓弦风骨,同时又不失技法炫丽。一曲终了,满登登的观众席里又出现了以往潘畅在此厅演奏的“常态”——才是第一个曲目的表演,潘畅就被观众的欢呼鼓噪“逼”得反复出来谢幕,仿若演出终场一般。显然,这把“雪浪琴”,焕发出了潘畅音乐生命全新的能量,他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更没有辜负烘托着“雪浪琴”众多目光、机遇和师友重托。我想,我应该再写几个字,告慰远地义助的霍君了……
律细弓深分月影,韵长弦重断沧波。
浩茫沉戟东吴水,高峻悲觞燕赵歌。
过尽千帆闲放眼,秋涛雪浪举青螺。
这是我为耶鲁青年大提琴家潘畅的演奏,以及为他手上这把新琴的命名,写下的一首古体诗。2016年2月某日午后,下了课就忙着携妻会友,顶着滂沱大雨驱车前往纽约,为的是出席耶鲁音乐学院在卡内基音乐厅专门为潘畅举办的独奏音乐会。很凑巧,这天恰好是我的生日。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我安排的一个别致的生日庆典,一想到这不光是潘畅音乐人生中迄今最重要的一场“Debut”(献演),更是他手上这把新琴面世后的首次正式亮相,又听闻制琴师还要专程为此千里迢迢从西雅图赶过来,众缘聚喜,千水汇流,就不禁让人为此生出许多遐想了。
“……我,我还能怎么办呢?!”年前,多次为琴事碰壁之后,潘畅常常在我面前蹙眉犯难,我也一时为之语塞。——琴,琴,琴。对于一位年轻的弦乐手,也许没有什么,是比拥有或失去一把好琴更大更要命的事情了!
潘畅——二十郎当岁的川蜀伢子,挺拔个头,面容素净,耶鲁音乐学院一位近年崛起的大提琴新秀。因为担任我的中文助教而结缘,我则被他的弦刀入骨般的大提琴演奏一再震颤心魂,从此结为忘年莫逆。过去这些年间,潘畅手头拉得顺手的是一把旧琴——可能是把苏联琴,大概是文革抄家的遗物,潘畅孩童时代的老师从旧货摊上以极低价购得,借给他学琴使用多年。不料此琴经潘畅经年的抚弄调理,伴随着他琴艺的成长,竟越拉越出光彩,从音质、音色到音量,都一显奇幻魅力。我在耶鲁音乐厅几次被潘畅的琴声打动,那些巨微俱现、远远超越潘畅年龄的仿佛沧桑历尽的琴声,就是从这把不起眼的“山野琴”上发出来的。潘畅拉琴走心。一阕格里格的奏鸣曲,他可以拉得宏大处惊天地泣鬼神而细微处丝丝缕缕揪人肺腑,震颤心魂。以至一场学院的“午饭室内乐”表演,他一曲拉罢却下不了台,被观众的掌声鼓噪一再唤出,不停地谢幕。耶鲁音院的各位行家宗师们,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发现了这块璞玉——讶异于藏在潘畅这个来自中国西南的大男孩羞涩、木讷的外表下,那个非凡的弦乐之灵。他的每一次演出都是那样弦深韵重,浑然天成,令人刮目相看。随之,一个个多少音乐人或许毕其一生之力都未必能获得的绝佳机会,似乎毫不费力地,一一落到潘畅身上了——
当年年底,他被盛邀到广州星海音乐厅,担任专为大提琴大师马友友新创制的大型大提琴与笙协奏曲《度》(写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的独奏,他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在场的著名指挥家余隆的盛赞并许以厚望。在成功举行完他的毕业独奏音乐会后,他的耶鲁业师——被誉为“大提琴界祖师爷”的九十六岁的一代宗师奥多·帕里索特(Aldo Parisot)先生,又推荐他在校外为当地社区开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他本该随即就毕业离校了,在他并未申请的情况下,音院院方破例决定:把潘畅留下,以全额奖学金让他再在耶鲁延读一年。显然,校方是下决心,把潘畅作为另一个未来的“马友友”加以精心栽培、额外加持了。不独此也,随即,一个个惊人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已经有数十年传统的耶鲁年度大提琴专题音乐会,2015年的盛会,潘畅被选为唯一一位担任独奏的学生;而下一年度的耶鲁音院开学典礼,仅有的一个大提琴独奏曲目,也将由潘畅担任。院方还决定:请潘畅作为耶鲁音院优秀学生的代表,2015年十二月末在纽约某业界沙龙乐厅,为一位乐界尊崇的百岁音乐人举办一场祝寿独奏音乐会;随后,2016年二月,将由耶鲁音乐学院挑头主办,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为潘畅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据闻,这已是耶鲁音院若干年来久未为单个学生做过的惊人举动了!
然而,就是在这么一派鲜衣怒马、烈火烹油的意气风发之中,潘畅,却骤然遭遇到他音乐人生中的一道大坎儿。
——琴,琴,琴!2015年秋季开学,刚从成都探亲回来,出现在我面前的潘畅,满脸的疲惫憔悴,完全像一个失了魂的孩子。他哭丧着脸告诉我:他手上那把已被他拉得出神入化的大提琴,没有了,不见了——被他那位孩童时代的老师收走了,拿回去了!据说,因为有人看中潘畅所拉之琴的异质异彩,想出价几百万元购之,老师听闻之下,二话不说,就将这把借给潘畅使用多年、他本来从未“正眼看过”的“山野琴”要了回去——可谓:有借有还,再借却难;滴水不漏,理所当然!
一夜之间,潘畅失魂了。失去了手中的琴,就像战士被下掉了枪,武士被收走了剑,爱恋被掏走了心!随后开学,那场令人瞩目的耶鲁音院开学典礼的独奏演出,潘畅拉的是一把他以往学琴时凑合用着的旧琴,尽管潘畅使出吃奶的力气去走弓、提按、收敛、强化,那咿呀干嚎出来的乐音还是显得牵强而窘涩。虽然收获的同样是“掌声如雷”(日后有人说:哪怕一把“塑料琴”在潘畅手中,他也能把它拉出彩来……),却着实让坐在台下的我,为他大大捏了一把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来,不跨过这道坎儿——找到一把可以上手拉的好琴,必定要成为潘畅个人音乐生涯的最大羁绊,甚至无解的死结。——可是,对于一位弦乐手,能找到、获得一把上档次的好琴,又谈何容易?!稍稍了解琴业行情的人都知道,当今时世,一把上好的弦乐器——无论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先别说那种十八世纪意大利瓜达尼尼制琴家族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风格的古琴,动辄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美元的价位;但凡一把能够“稍稍出得了场面”的优质好琴,除了一般都在天价之外,人琴之遇、之合,就如同前世的夙缘一样,绝对是乐手“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缘难事。那几个月里,为此琴事,潘畅和他的老师、同学,连同我这位门外的忘年之友,都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东奔西扑,四方问询,以至求爷爷告奶奶,试图以各种可能的渠道、方式——向熟悉不熟悉的琴行、乐社、基金会等等,借琴、贷琴、寻摸好琴(行业内,本来有着各种带不同“潜规则”的“借琴机制”)。最终,却都因种种障碍而功亏一篑。眼看那两场性命攸关的“Debut”——“百岁贺壽”与“纽约卡内基”音乐会已经逼在眉睫,一次又一次的琴事碰壁回来,潘畅和我相对的眼神,只剩下无奈,无力,又无助, “我,我还能怎么办呢?……” 一时之间,此事也变得与我忧戚相关。
“云的那边早经证实甚么也没有 / 当全部黑暗俯下身来搜索一盏灯 / 他说他有一个巨大的脸 / 在昨晚,以繁星组成”。那些日子,台湾老诗人瘂弦的这句诗,于我,像是悬在头顶的一个偈语。——是的,不错,“全部黑暗俯下身来搜索”的那盏“灯”,就在不意间突然光临了,然而,却又马上飞逝而去了。
某个周一早晨上课前,又是一脸疲惫的潘畅,出现在我的雅名“澄斋”的耶鲁办公室里。告诉我:他昨晚刚刚从纽约一个小型琴展归来,他试了一大溜名家制作的要价不菲的新琴,虽然价位惊人,毕竟还是让他触摸到了一点好琴的影子。他最后试的一把样子不算古拙的新制琴,忽然袭来一阵惊喜:其弦其声,音宏而质实,“要什么有什么”,正是他最心仪的好琴模样!他怕自己耳朵走偏,又请同行女友(也是一位大提琴乐手)拉了一圈——从“他者”弦上响起的琮琮乐音一时撞壁绕梁,更是如同凤鸣玉佩,清涧出山。低头看看价码更是喜出望外——制琴师才刚刚在国际大赛中获过金奖,此琴的定价,竟比前面那几把好琴,低了许多!
“我问了问办琴展的老板,”潘畅讷讷说着,“她说:这把琴确实定价偏低。她跟制琴师提起,那位年轻的得奖人说,先就定这个价吧,有人喜欢就好……我,我就认准这把琴了!” 潘畅脸上飞起了红晕,却又霎地消失了,“可是再一问,心里当场凉了半截——这琴已经有了买家,早被人订走了!”
我盯着他:“你是说,这位制琴师,自己不愿意把价钱定高?”
“是呀,可惜我没见到那位制琴师,他刚好出去了……”
我心里一动:“这位制琴师,现在人就在纽约?”
“对呀,一般制琴师都是带着自己制的琴来参展。可是我听说,他明天就要回西雅图去了。”
——年轻。好琴。得奖。低价。这么几个字眼,在我心头铿铿撞出了火花——我看见了字眼之间漾起的某种异彩。我忽然想起古来那些高山流水的传说:伯牙琴,子期遇;恒伊笛,蔡邕乐……不禁兴奋起来:“潘畅,我看,你的琴事有望了!你需要紧紧把握的契机,就在今天!”
“今天?为什么是今天?”潘畅瞪圆了眼睛,“可是,那把好琴已被人订走,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不是制琴师还在纽约么?”我毫不迟疑,“你今天,无论如何要争取见他一面,要当面告诉他,你喜欢他制的琴,你是他的知音人!”
“可是……”小伙子有点狐疑地打量我一眼,很感为难,“不可能了,今天一整天,直到傍晚六点,我都在上课哪!”
“下了课,不是还有晚上时间么?”我的直觉让我使出了拗劲,“你马上跟制琴家联系,今晚下了课就赶往纽约——无论多晚,今天你都要争取和制琴师见一面!”
我看见潘畅还在迟疑,又一次跟他讲起那个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的古琴之遇。我说,我相信人和琴的缘分,首先就是人和人的相知与相契。 “潘畅,你听我的,无论古今中外,人和琴之间,都会有一种很神秘的关联,你抓住了,就抓住了,错过了,就会永远错过!”
潘畅涣散的眼神,渐渐聚拢,锐亮起来。
“今晚,你一定要搏一搏——不就两三小时的车程吗,就是下刀子,你也要赶到纽约去,设法见上这位制琴师一面!”我顿了顿,“潘畅,相信我,你的琴难死结能不能解,今晚就会——一锤定音!”
潘畅望着我,点了点头。
坊间对这几样西洋乐器,有好几种譬喻:有说钢琴是乐器的“皇上”,小提琴是“皇后”或“公主”的;大提琴,则是那个陪伴漂亮“公主”的沉静的“王子”。也有说大提琴像“父亲”,小提琴像“儿女”,中提琴则是“母亲”的。还有说——小提琴是“女性的”,大提琴是“男性的”,小提琴是姑娘的歌唱,大提琴则是男人的倾诉。在我个人的偏好里,年轻时候,或许会钟情于小提琴音色的华丽缠绵;现在年岁稍长,大提琴最接近人声频率的低语吟哦,则成了心头至爱。所以,在中国乐器里是——古琴,在西洋乐器里则是——大提琴,于我,都是那种“潦水尽而寒潭清”式的神器。只要乐声一起,便觉繁华褪尽,海天澄碧,身与心,慢慢地沉凝、澄澈下来……这,或许就是我今天,为什么会对潘畅及其琴事如此之上心的一点极其个人化、私己化的“情愫”吧。
一夜無话。那晚,无论是微信或电邮电话,都没有潘畅的信息。
“苏老师,I made it!”第二天一大早,又是课前的时间,潘畅急急敲开我办公室的门,满脸的欣悦雀跃,“——我做成了!”他的声音似乎微微在颤抖,“我昨晚,真的连夜赶到了纽约,见到那位制琴师Michael Doran了!”
小伙子眼睛里还泛着血丝——他是今天凌晨才刚刚从纽约赶回来的。
原来,昨天和我谈完话后,潘畅就马上与尚在纽约的制琴师取得了联系。傍晚一下课——他到那位九十六岁的大提琴宗师奥多·帕里索特先生的家里上完专业课,天已落黑。急急开车赶往纽约,又碰到高速公路上的大塞车。他一直用手机跟制琴师联络着,等真正抵达纽约的琴行——那位名叫麦克·多伦的年轻制琴师果然一直耐心守候在那里,等着这位酷爱他制的琴的“小疯子”的到临。令潘畅大出意料的是,眼前这位他心仪仰慕多时的金奖制琴师,竟也是个同辈年轻人!那骤然拉近的距离感,马上就被彼此对音乐、对大提琴的痴迷融化了。——“相见恨晚”!两个年龄相近、取向相异的爱乐人,仿佛是两道千山外几经颠簸的清涧,蓦地汇流到一处了!……大提琴。制琴拉琴。琴箱琴柱。卷轴弦轴。拉弦拨弦。面板底板。音准音色音域……虽然还有语言交流上的磕巴,潘畅一边拉奏一边剖示,一席照心照肺的交谈之后,制琴师当即爽快答应:就根据潘畅的演奏个性,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一架新琴,并且,还是以最低价位——就抢在翌年2月潘畅的卡内基独奏音乐会的前夕,为他送上心仪的新琴!
——曙光乍现了!困扰小伙子多时的琴事琴难,终于有解了!一切果如所料——还有什么,比两位“琴人”的心气相投、需求相契,更值得额手称庆的呢?人生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关卡转折,途程的是否平顺,命运的是否眷顾,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掐住那个时间的节点呀! ……我正在为自己日前的“神算”自得,却见潘畅刚刚还显得鹰扬昂奋的神色,似乎又变得暗淡了下来。
“又怎么啦?”
“……我在考虑,是否要把自己的车子卖掉,”潘畅喃喃低语着,“可卖掉车子,又该怎么去老师家上课呢?”潘畅的专业课,平日都是在奥多·帕里索特老先生的家里上的,“……即便卖掉车子,还是差一大截子呀……”
不必细言,我很明白:在弦乐器这个行业,琴,琴,琴,其实也就是——钱、钱、钱。一把专业好琴,哪怕是“最低价”,也是常人的“天价”——动辄过万美元的两叠三叠,对于潘畅这样靠奖学金存活的穷学生,在这把眼看可以到手的好琴面前,还是横亘着一道晃眼吓人的金山银山!
一时间,我也哑然了。虽然不乏古道热肠,可一介穷教书匠,于金钱的隔膜,其实并不亚于夏虫之语冰。以往想在琴事上帮助潘畅的各位师长朋友,都知道名琴好琴的昂贵天价,所以都是往帮他“借琴”上使力;从未仔细设想过,一位年轻琴手,要想真正拥有一把自己心仪的好琴,即便是“最低价位”,也都是远远超过他实际的承受能力的。——“爱莫能助”。此一刻,竟忽而体察到此成语所表述的痛楚之精妙奥微!
解开一个结,又要面对一个更大的、更要真刀真枪、真金白银面对的“结”。莫非,此“临门一脚”,最后,又要变成真正的“死结”么?
秋气临,秋叶坠,窗外落红飘飘。我忽然遥念起一位在春日落红满地的时节,与我数十年睽别后在耶鲁校园相遇的友人——霍君。霍君与我,同是当年下乡海南岛的知青,今天已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位“业余九段”的音乐高手。我们一次无心插柳的合作,我词他曲,曾成就出一件音乐盛事。我也因此知悉他多年来以自己的企业家实力回馈社会、义助弱势的众多义举义行,其足迹遍及下乡故里、知青网站、教坛乐坛以致地震灾区、内蒙古草原……我很具体地想起:若干年前,就为我一句无心之言,他曾一声不吭资助一位彼此熟悉的音乐人医治手疾的旧事,便忖思:霍君从来对乐人乐事很上心,或许,他,正是可以援臂相助潘畅度过这场“琴事之难”的最后一位——“贵人”?
——知道很冒昧。知道他与潘畅素昧平生。也知道近些年他的公司营运曾遇到过各种难题。婉拒是情理之中,应允才是情理之外……等等等等,忧虑,踌躇,七上八下之后,我还是利用大学的秋假长日,把一封详述一位年轻音乐人的才华、梦想与挫折的求助电邮,发出去了。
本不敢期待奇迹,却又偏偏在期待奇迹。
——我愿意。读到回邮上这三个字,我乐得几乎要蹦跶起来!一激灵,跳进脑子里的倒是这句话:我知霍兄,霍兄知我也!——是的,潘畅与琴师之遇,乃知音之遇;我向霍兄之请,同样是彼此的相知相契、真情和信任,才搭造起这架臂助的桥梁!——潘畅,真是有福之人,有缘之人也!我马上以微信告知他这一天大的好消息。潘先以“表情包”发来几个惊喜、不可置信、泪奔、深谢的画符,回了四个字:“天都亮了!”
大概,小伙子昨晚,为此困境,又一次辗转难眠了。
——天亮了,确实,天亮了!潘畅头顶那片本来被琴事的乌云遮得严严实实的音乐天空,先被一双双人力和时机之手,一点点撕开那厚厚的云层;如今,终于被这道挤破世俗想象、充满人世温热的最后的阳光,彻底照亮了!命运的“临门一脚”,真真正正,“破门”了!
千山红透,秋光如沸。不必详述,我和潘畅对霍君那些深谢、感念的话语;也不必细言,以霍兄名义的文化教育基金会如何与潘畅联络及转账、潘畅与制琴师如何作琴事协调等等的繁琐过程。时序,很快就来到暮冬时分的大学冬假,潘暢前来辞行——他马上就要飞往西雅图,亲自从制琴师手上接过那把为他刚刚完成的新琴。在此以前,我一直随着潘畅手机里陆续收到的图像,始终关注着从面板、色泽到琴盒成形、弦轴取样等等制琴的全过程。制琴师告诉他:新琴都要“去火”——就像刚出炉的宝剑、精瓷都要淬火一般,新琴刚制作完毕,他马上就把琴送到西雅图交响乐团的乐师手上,请他们在新年音乐会上使用,通过频繁的拉奏来润琴和“去火”。他希望潘畅到达西雅图时,马上获得的,是一把经过揉抚调适、已经可以看到“成色”的完整好琴。
我叮嘱潘畅:一定要代我向制琴师麦克致意问好,告诉他:有这么一位“亚洲老家伙”,竖着对大提琴音色尤其敏感的长耳朵,始终在远远追踪他制作新琴的步履足迹。
冬雪飘飘。再次见到潘畅,已经是冬假结束前的周末,他和女友带着他那把刚从西雅图背回来的新琴,顶着新年薄薄的雪花,出现在我的雅名“衮雪庐”的耶鲁郊野宅所前。
小心翼翼地把新琴从琴盒里抱出来,调弦,立杆,潘畅扶着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苏老师,你给这把琴,起一个名字吧!”他眯眯笑着,“这是制琴师麦克把新琴交给我时,郑重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他说我应该为这把琴,定一个好听的名字。”
像是新岁怀抱里拥着的一个宁馨儿,两道对称的双弯弧线,勾勒出一张婴孩赤子的脸庞——新琴微黄带褐的琴面,挺峭的轴柱上绷得紧紧的琴弦,都闪着幽幽的光。弓杆一抖,一阵雪亮雪亮的乐音,顿时滚珠漱玉,倾泻而来! ……潮起万里霜天,潮落敛尽惊雷。一波又一波的雪浪,在我眼前翻滚,在耳畔流荡,在屋宇间拍击冲撞。声宏而透,音厚而淳,高音入骨而低音走心,一时仿若置身千仞高山观瀑,独立苍茫大海凭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已记不清,潘畅当时一口气用新琴为我和妻子拉奏下来的,都有些什么曲子;我只记得。苏东坡《赤壁怀古》的意境画面,始终像虹霓、像波流、像光斑,在眼前流闪,滚动,铺展……拙诗曾曰:“每从雪浪悟东坡。”曲罢,我等着那个久久绕走不去的余音消隐,对潘畅说:“雪浪琴!这琴,就叫作——‘雪浪琴’吧!”
那个二月微冷的夜晚,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与制琴师麦克·多伦(Michael Doran)的相遇,也有点戏剧性的奇巧。慷慨义助琴款的霍兄因为太忙,虽经潘畅和我的一再热邀,仍无暇出席此次音乐会,我便把所有注意力,倾注到与制琴师会聚的热切期待之上。可是,偌大的剧场,满登登的听众,又素未谋面,我怎么可能从衮衮诸公、芸芸众生之中,分辨出某某谁谁来呢?不必细叙,当晚台上的潘畅是如何的全力以赴,他操演新琴拉奏的那些高难曲目(光是全套奏鸣曲,就上了三个),焕发出何等绚丽的光彩。曲终谢幕,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潘畅又拉了一首返场曲——新编的中国曲子《鸿雁》,那来自遥远故乡大草原的歌吟果然揪心催泪,激起了更高声浪的鼓噪大潮。观众纷纷站起来欢呼致意。这时我听到身后响起一个英语的低喃声:“那是我做的琴,那就是我为他新制的琴……”好像是自语,又好像向邻座友人作说明。我赶忙回头看去,却见一位扎着一根马尾、面容俊朗的大小伙子,隔着人丛迎向我们,大声说道:“是的,我就是潘手上那把琴的制作人。”他仿佛早就知道我们一直在人群里四处寻觅他,先就把我们辨识出来了。 “你,你就是麦克·多伦?”我紧紧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你,你怎么会——这么年轻?!”
此语一出,我们相视大笑。
因为,自西雅图归来,在潘畅的描述里——他当天开着车出城,朝雪山的方向走,是在雪山高坡下一座雪杉环绕的低矮小屋里,按地址找到的制琴师和他的作坊。潘畅说:那里像一个古人或者仙人住过的地方,与世隔绝,渺无人烟,四周出入的只有麋鹿、黑熊这样的动物。而制琴师说,他每天可以从早到晚在琴坊里呆个八九小时而毫不生厌,外面万千的风光喧嚣,都抵不过潜心琴事给他带来的无尽欢悦;哪怕一分钱都挣不到(开始制琴创业时,他真不知道自己手制的琴能否卖得出去),只要自己的手掌能够摩挲着琴盒琴柱琴面,听到那铮琮共鸣,就会感到内心的充实、宽慰。如此这般,我早把这把新琴的神奇制作人,想象成一个鬚髯飘飘、仙风道骨的老者了——就像中国古书古画里那些隐居深山老林的世外高人一样。万万没想到,似乎超凡出尘,已经得过许多国际最高级别的制琴赛金奖却偏偏视名利浮华为无物的名牌制琴师,竟是眼前这么一位如若邻家男孩一般的、谈吐随和、质朴而不失时尚的年轻人!
又是“一见如故”。彼此一时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簇拥着麦克,来到同样被观众簇拥着、怀里捧满鲜花的潘畅面前。潘畅将一把鲜花送给了麦克,和我紧紧相拥,轻声在我耳边问:“你告诉了麦克,这把新琴的名字了么?”
篇后小记:
同是此稿的完篇日,耶鲁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大提琴之夜”,如期在櫻花盛开的春日傍晚举行。九十六岁的奥多·帕里索特(Aldo Parisot)先生率领他的十二位大提琴弟子登台,门票在两天前就全部售罄。我扑了个空,幸好潘畅设法为我留了一张。到了音乐厅打开节目单,我打了个愣:怎么,今晚全场唯一的独奏曲目,还是安排的潘畅?!——潘畅此前从未言及。已经是第二年的同题音乐会,潘畅曾担纲去年唯一的独奏,当时就让我惊诧异常(耶鲁音院每年这12位的大提琴研究生,可全都是当今世界的一流好手,好些都是各项国际大赛的得奖者),今年潘畅被音院破例留下来延读,没想到,年度晚会这个唯一的独奏机会,还是交给了他!大概,这又是破了学院纪录的。
当晚,序曲合奏后潘畅头一个登台,演奏的是难度极高的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新琴——“雪浪琴”在潘畅手中,显然已经拉拨揉捏得褪尽涩火而声宏韵足,潘畅拉得沉着、自信,高低俯仰,尽见弓弦风骨,同时又不失技法炫丽。一曲终了,满登登的观众席里又出现了以往潘畅在此厅演奏的“常态”——才是第一个曲目的表演,潘畅就被观众的欢呼鼓噪“逼”得反复出来谢幕,仿若演出终场一般。显然,这把“雪浪琴”,焕发出了潘畅音乐生命全新的能量,他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更没有辜负烘托着“雪浪琴”众多目光、机遇和师友重托。我想,我应该再写几个字,告慰远地义助的霍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