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词坛的发展史上,北宋词人苏轼是促进词文人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具体而言,一方面,在词作思想内容的表达上,苏轼以文人的目光,用词言志,用词思考宇宙人生,用词关照社会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在词作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苏轼在词中大量用典,突出了文人对审美趣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苏轼词;文人化;思想内容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他少年得志,同时也一直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文人阶层。苏轼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词的创作,通过对自身经历书写折射时局变化,并且在自己的生命思考中承担时代苦难。这种现象正是“文人化”的表现。所谓“文人化”,是指文人通过执笔创作,能够将文人的审美趣味以及人生理想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进行教化的目的。
一、苏词思想内容的文人化倾向
(一)用词言志
苏词最大的特点便是“以词言志”,即将词作为抒发自己情志意趣的重要工具。第一,从社会背景来看,程朱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对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到了北宋年间,苏轼不仅是“诗言志”的集大成者,亦将言志领域积极拓展到词作,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经世致用的创作理念。第二,从文化背景来看,北宋初年,市井文化兴起,大大冲击了原先在文坛占据主导的士大夫文化,宋人审美追求发生偏移,唐人多讲究功利仕进,到了宋初,又以淡泊名利、闲逸山间为乐。第三,苏轼不仅对词作应用进行突破,由于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由内而外的浩然正气,也使得词的价值形成了脱俗、超俗的雅性。
(二)用词思考宇宙人生
与歌妓相比,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鲜明的忧患意识,无论在战火纷飞还是和平繁华的年代,文人都能将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能够自觉对社会、人生进行诸多思考。苏轼亦是如此,“斗转星移的沧桑变化,时序节令的变幻更迭,这一切的一切,在苏轼那颗伟大而又敏感的心灵上引起了巨大的振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宇宙人生进行了最好的概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而这“人生如梦”正是苏词文人化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背景来看,先秦文人庄子早在《齐物论》中就已经开始思考生命与存在的关系。唐代文人李白更是一个梦游的文人,对月读梦,借酒抒梦。而苏轼却是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高歌出了这一曲“人生如梦”。这一梦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
苏轼的仕途是不幸的,与当时其他文人一样,“北宋频仍的党争使得他们的词作共同反映了自己在党争中的真实心态和情感,表现了对人世和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喟叹”。“从一心仕途,开始转向超脱,这既是困顿之时的自我心理调节,也是苏轼本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贬至黄州的苏轼此时身心俱疲,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苏轼自嘲道“多情却恋头”,烦恼无法摆脱,只有空遗憾。“断送”二字表现出苏轼希望能斩断万千愁丝,因为“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般,往事随风,活在当下,和朋友把酒言欢,以乐观態度应对人生。
(三)词作关照面的扩大
苏词的题材放眼于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居黄州,然而,官场失意却成就了苏词创作的高峰,苏轼在黄州时期大量创作词作。刚刚定居黄州时,苏轼惊魂未定,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抒写被贬之人无依无靠、孤单的心情。到了《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在政治风波中遍体鳞伤的苏轼已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文人士大夫秉性使得他再一次向现实屈服,加之本人生性爱交友好客,在遇到徐君猷后苏轼情感上略有起色,《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又开始表现节日宴饮的喜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时光流逝,已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词早已脱去了初来黄州时消沉落寞的阴郁,穿林打叶,竹杖芒鞋,即使是一个罪臣的身份,依旧可以享受春日雨中出游,由此可见,生活的重担根本无法成为苏轼丰富的人生的阻碍,无论到了何方,苏东坡词作中都能找寻到那片属于自己的乐土。
在洗脱罪名后,苏轼如释重负,“照野弥弥浅浪”惬意的词人已然醉卧溪桥,《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苏轼又回归到了与友人酬唱赠答的生活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登览怀古,此时的苏轼俨然已实现了由一个罪臣向黄州游客的转变。这些词作在苏轼笔下以一种全景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黄州时期苏轼虽然惨遭贬谪内心压抑却能又够巧妙排解烦恼,翱翔于江山风月间的全新文人生活,成为词作史上一道绚丽风景线。
二、苏词艺术手法的文人化倾向
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当时的文人凭借自己的意识对词作的一种创新,不仅可以增强词作表现内容,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学识,亦使得词朝着文人的特色发展。苏轼前的花间词派没有使用典故,使得创作内容过于通俗、直白,这也与花间词的应用领域有关,花间词一般运用于宴饮场合歌妓唱词劝酒所用,因此也不需要典故的使用。这一运用大大扩大了词体的思想深度,增加了其表现容量。从运用风格上来看,苏词用典是偏理性的,苏词中典故使用主要是从词作艺术特色、使用效果上加以考虑。从源头上来看,苏词的典故,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表现出大词人非凡的学识与精深的见解。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在“诗庄词媚”盛行的时代,他对词体的革新实践,在宋代刮起了一阵新的文人化风潮,成为宋代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宋孝宗甚至将苏轼评价为一代词作的宗师。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审美追求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承载了宽广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现实,因此得以在思潮涌动的北宋为文人广泛认同与赞赏。
在文人化的立场上,苏词对后世词体文人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阻止了词体过分逼近诗歌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词专主情韵,聚集于文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正是苏词文人化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伍桂蓉.苏轼诗化雅词的精神之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J],2009,(09).
[2]李恒.苏轼两首代表词与其人生经历关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关键词:苏轼词;文人化;思想内容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他少年得志,同时也一直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文人阶层。苏轼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词的创作,通过对自身经历书写折射时局变化,并且在自己的生命思考中承担时代苦难。这种现象正是“文人化”的表现。所谓“文人化”,是指文人通过执笔创作,能够将文人的审美趣味以及人生理想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进行教化的目的。
一、苏词思想内容的文人化倾向
(一)用词言志
苏词最大的特点便是“以词言志”,即将词作为抒发自己情志意趣的重要工具。第一,从社会背景来看,程朱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对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到了北宋年间,苏轼不仅是“诗言志”的集大成者,亦将言志领域积极拓展到词作,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经世致用的创作理念。第二,从文化背景来看,北宋初年,市井文化兴起,大大冲击了原先在文坛占据主导的士大夫文化,宋人审美追求发生偏移,唐人多讲究功利仕进,到了宋初,又以淡泊名利、闲逸山间为乐。第三,苏轼不仅对词作应用进行突破,由于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由内而外的浩然正气,也使得词的价值形成了脱俗、超俗的雅性。
(二)用词思考宇宙人生
与歌妓相比,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鲜明的忧患意识,无论在战火纷飞还是和平繁华的年代,文人都能将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能够自觉对社会、人生进行诸多思考。苏轼亦是如此,“斗转星移的沧桑变化,时序节令的变幻更迭,这一切的一切,在苏轼那颗伟大而又敏感的心灵上引起了巨大的振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宇宙人生进行了最好的概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而这“人生如梦”正是苏词文人化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背景来看,先秦文人庄子早在《齐物论》中就已经开始思考生命与存在的关系。唐代文人李白更是一个梦游的文人,对月读梦,借酒抒梦。而苏轼却是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高歌出了这一曲“人生如梦”。这一梦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
苏轼的仕途是不幸的,与当时其他文人一样,“北宋频仍的党争使得他们的词作共同反映了自己在党争中的真实心态和情感,表现了对人世和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喟叹”。“从一心仕途,开始转向超脱,这既是困顿之时的自我心理调节,也是苏轼本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贬至黄州的苏轼此时身心俱疲,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苏轼自嘲道“多情却恋头”,烦恼无法摆脱,只有空遗憾。“断送”二字表现出苏轼希望能斩断万千愁丝,因为“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般,往事随风,活在当下,和朋友把酒言欢,以乐观態度应对人生。
(三)词作关照面的扩大
苏词的题材放眼于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居黄州,然而,官场失意却成就了苏词创作的高峰,苏轼在黄州时期大量创作词作。刚刚定居黄州时,苏轼惊魂未定,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抒写被贬之人无依无靠、孤单的心情。到了《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在政治风波中遍体鳞伤的苏轼已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文人士大夫秉性使得他再一次向现实屈服,加之本人生性爱交友好客,在遇到徐君猷后苏轼情感上略有起色,《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又开始表现节日宴饮的喜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时光流逝,已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词早已脱去了初来黄州时消沉落寞的阴郁,穿林打叶,竹杖芒鞋,即使是一个罪臣的身份,依旧可以享受春日雨中出游,由此可见,生活的重担根本无法成为苏轼丰富的人生的阻碍,无论到了何方,苏东坡词作中都能找寻到那片属于自己的乐土。
在洗脱罪名后,苏轼如释重负,“照野弥弥浅浪”惬意的词人已然醉卧溪桥,《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苏轼又回归到了与友人酬唱赠答的生活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登览怀古,此时的苏轼俨然已实现了由一个罪臣向黄州游客的转变。这些词作在苏轼笔下以一种全景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黄州时期苏轼虽然惨遭贬谪内心压抑却能又够巧妙排解烦恼,翱翔于江山风月间的全新文人生活,成为词作史上一道绚丽风景线。
二、苏词艺术手法的文人化倾向
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当时的文人凭借自己的意识对词作的一种创新,不仅可以增强词作表现内容,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学识,亦使得词朝着文人的特色发展。苏轼前的花间词派没有使用典故,使得创作内容过于通俗、直白,这也与花间词的应用领域有关,花间词一般运用于宴饮场合歌妓唱词劝酒所用,因此也不需要典故的使用。这一运用大大扩大了词体的思想深度,增加了其表现容量。从运用风格上来看,苏词用典是偏理性的,苏词中典故使用主要是从词作艺术特色、使用效果上加以考虑。从源头上来看,苏词的典故,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表现出大词人非凡的学识与精深的见解。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在“诗庄词媚”盛行的时代,他对词体的革新实践,在宋代刮起了一阵新的文人化风潮,成为宋代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宋孝宗甚至将苏轼评价为一代词作的宗师。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审美追求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承载了宽广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现实,因此得以在思潮涌动的北宋为文人广泛认同与赞赏。
在文人化的立场上,苏词对后世词体文人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阻止了词体过分逼近诗歌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词专主情韵,聚集于文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正是苏词文人化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伍桂蓉.苏轼诗化雅词的精神之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J],2009,(09).
[2]李恒.苏轼两首代表词与其人生经历关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