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育人功效的必要手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即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构建精彩的教学内容、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必须实施全面的考核方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改革;育人功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8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其育人的核心在于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学生不同程度的轻视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实效的一大瓶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纲要”教学模式改革上下功夫。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1]。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核方法的综合体现。因此,“纲要”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先进与否是“纲要”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前提。“纲要”课教师必须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即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 [2]。二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即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着手解决学生的疑惑。三是在教学中要务求实效。即不搞花架子,要切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并落实到实处,以是否切实提高育人功效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必须构建精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精彩与否,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喜好。“纲要”课只有以教材为基础,科学构建具有导向性、新颖性、学术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切实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构建“纲要”精彩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1.教学内容要“新”。“纲要”课的一些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如果老师没有新材料、新观点,学生很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多阅读书籍、多涉猎学术前沿,多结合客观实际,去挖掘新材料、了解新观点、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新材料、新观点和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在增加教学内容新颖性方面,笔者主要有以下四点做法:一是把地方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家乡前提是了解家乡。地方史引入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倍感亲切,感到置身其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为未来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动力。以笔者所在的河南为例,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资源丰富。因此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之称。“纲要”课程涉及的184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同样在河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为将河南地方史资源融入到“纲要”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在“纲要”的教学可以把河南地方史中的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一些红色旅游基地和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资源融入其中,成为补充《纲要》课程教学的有益素材。二是把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树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样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能围绕“纲要”课教学中的涉及的问题搜集资料、深入钻研,进而产出成果。而这些资料和成果运用到“纲要”课的教学之中,就能使教师在史料和观点的运用上得心顺手。三是将学术前沿的主要观点材料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广泛涉猎最新学术观点,尤其是一些大家或权威报刊上的学术观点,并进而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四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纲要”课教师应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注重在深度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如讲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渗透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是否还存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侵略,并进而概括了当前西方国家对外文化侵略的新路径,并进而引出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性;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将当前制约中日关系中的因素以及钓鱼岛争端进行联系,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内容要“正”。由于“纲要”课从课程性质上是思想政治课,而不是历史课,因此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是其首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纲要”课程教学的方向性,始终在如何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一味求“新”,还要求“正”,即观点正、态度正、目的正。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及時把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也可以在教学中,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等感悟融入其中,给学生以启发;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批判,给学生以警醒。通过这些,积极的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灵活与否是决定教学内容是否能被学生接受的关键,因此如果教学内容竞赛,但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效果同样不佳。因此,“纲要”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案例展示—师生互动—教师点评。对于一些理论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如在讲“洋务运动的兴衰”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中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时,教师首先用PPT展示“马拉火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对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其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马拉火车’这一怪现象?”然后师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互动。最后教师点评强调“马拉火车”的出现体现了新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是格格不入的这一结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案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找书籍、精选案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案例库。
2.問题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之中,应注重搜集学生的一些疑问,并加以整理,有效融入到教学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重点分析。每一章都设置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加以重点分析。笔者在教学中把本课程归纳为解决十大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近代中国的任务首先是要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国为什么走不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的革命问题、为什么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看待中国1956—1978年的这段历史、为什么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等,作为本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分四步,第一步是在讲到相应章节之前,先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第三步是针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第四步是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并对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思考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学达到了有的放矢。
3.研究式教学:教师命题—学生调查—典型发言—教师总结。“纲要”课的研究式教学可以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纲要”课的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命题。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计教学题目,如《家乡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名人调查》、《家乡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其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集体查找资料、访谈等途径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小组研究报告。再次,教师批改调查报告,并挑选好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研究教学全过程进行点评。通过研究教学的开展,最大可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组织、学习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效果明显。
四、必须实施全面的考核方法
改变由期末考试一份试卷决定学生课程成绩的结果式考核而采用全面的过程式考核是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纲要”课教师应将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全部纳入到考核范畴之中,采取考勤、考察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勤考核学生的到课率;考察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小组研究报告等;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分数分配比例是:考勤(10%)+考察(30%)+考试(60%)。
综上,构建“纲要”以实现育人功效为中心,采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89-91.
[2] 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48-150.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改革;育人功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8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其育人的核心在于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学生不同程度的轻视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实效的一大瓶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纲要”教学模式改革上下功夫。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1]。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核方法的综合体现。因此,“纲要”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先进与否是“纲要”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前提。“纲要”课教师必须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即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 [2]。二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即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着手解决学生的疑惑。三是在教学中要务求实效。即不搞花架子,要切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并落实到实处,以是否切实提高育人功效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必须构建精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精彩与否,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喜好。“纲要”课只有以教材为基础,科学构建具有导向性、新颖性、学术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切实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构建“纲要”精彩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1.教学内容要“新”。“纲要”课的一些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如果老师没有新材料、新观点,学生很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多阅读书籍、多涉猎学术前沿,多结合客观实际,去挖掘新材料、了解新观点、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新材料、新观点和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在增加教学内容新颖性方面,笔者主要有以下四点做法:一是把地方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家乡前提是了解家乡。地方史引入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倍感亲切,感到置身其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为未来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动力。以笔者所在的河南为例,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资源丰富。因此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之称。“纲要”课程涉及的184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同样在河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为将河南地方史资源融入到“纲要”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在“纲要”的教学可以把河南地方史中的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一些红色旅游基地和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资源融入其中,成为补充《纲要》课程教学的有益素材。二是把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树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样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能围绕“纲要”课教学中的涉及的问题搜集资料、深入钻研,进而产出成果。而这些资料和成果运用到“纲要”课的教学之中,就能使教师在史料和观点的运用上得心顺手。三是将学术前沿的主要观点材料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纲要”课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广泛涉猎最新学术观点,尤其是一些大家或权威报刊上的学术观点,并进而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四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纲要”课教师应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注重在深度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如讲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渗透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是否还存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侵略,并进而概括了当前西方国家对外文化侵略的新路径,并进而引出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性;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将当前制约中日关系中的因素以及钓鱼岛争端进行联系,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内容要“正”。由于“纲要”课从课程性质上是思想政治课,而不是历史课,因此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是其首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纲要”课程教学的方向性,始终在如何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一味求“新”,还要求“正”,即观点正、态度正、目的正。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及時把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也可以在教学中,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等感悟融入其中,给学生以启发;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批判,给学生以警醒。通过这些,积极的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灵活与否是决定教学内容是否能被学生接受的关键,因此如果教学内容竞赛,但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效果同样不佳。因此,“纲要”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案例展示—师生互动—教师点评。对于一些理论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如在讲“洋务运动的兴衰”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中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时,教师首先用PPT展示“马拉火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对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其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马拉火车’这一怪现象?”然后师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互动。最后教师点评强调“马拉火车”的出现体现了新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是格格不入的这一结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案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找书籍、精选案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案例库。
2.問题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之中,应注重搜集学生的一些疑问,并加以整理,有效融入到教学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重点分析。每一章都设置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加以重点分析。笔者在教学中把本课程归纳为解决十大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近代中国的任务首先是要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国为什么走不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的革命问题、为什么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看待中国1956—1978年的这段历史、为什么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等,作为本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分四步,第一步是在讲到相应章节之前,先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第三步是针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第四步是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并对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思考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学达到了有的放矢。
3.研究式教学:教师命题—学生调查—典型发言—教师总结。“纲要”课的研究式教学可以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纲要”课的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命题。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计教学题目,如《家乡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名人调查》、《家乡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其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集体查找资料、访谈等途径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小组研究报告。再次,教师批改调查报告,并挑选好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研究教学全过程进行点评。通过研究教学的开展,最大可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组织、学习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效果明显。
四、必须实施全面的考核方法
改变由期末考试一份试卷决定学生课程成绩的结果式考核而采用全面的过程式考核是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纲要”课教师应将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全部纳入到考核范畴之中,采取考勤、考察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勤考核学生的到课率;考察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小组研究报告等;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分数分配比例是:考勤(10%)+考察(30%)+考试(60%)。
综上,构建“纲要”以实现育人功效为中心,采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89-91.
[2] 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48-150.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