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检查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70例,其中急性型患者(AITP)有41例,慢性型患者(AITP)有29例。记录分析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检查结果。结果:AITP患者的主要发病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56.09%),CITP患者的发病诱因较多且平均,CITP和AITP的发病诱因有显著性差异(P < 0.05)。AITP和CITP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有显著性差异(P < 0.05)。AITP组的Hb显著高于CITP组,而PLT和PAIgG则显著低于CIT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检查对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意义,AITP和CITP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差异大。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血液检查;AITP;CITP
目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尚没明确,可能与多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紊乱有关[1]。ITP发病率在春季较高,育龄妇女的慢性ITP发病率高于男性,按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和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AITP的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紫癜和瘀斑,这与其它继发性血小板症类似[2],因此通常使用血液检查确诊。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了70例患者,我院收集了该70名患者的资料做了分析,为日后诊断治疗做出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70例,其中急性型患者(AITP)有41例,慢性型患者(CITP)有29例。患者年龄分布6~75岁,中位年龄42岁;男性25例,女性45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在10×10 ~80×10 之间,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0.25 ± 2.13×10 。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者55例,合并肝脏疾病者4例,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者 1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紫癜和瘀斑。
1.2 比较数据
比较AITP和CITP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发病诱因、症状和体征等。测定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血小板计数(PLT)。Hb和PLT的测定:患者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混匀,采用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型进行测定。PAIgG测定:常规制备标本,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小板表面相的PAIgG测定,同时使用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标示,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 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ITP患者的主要發病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56.09%),CITP患者的发病诱因较多且平均,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只有17.24%,如表1,CITP和AITP的发病诱因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AITP和CITP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AITP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比例接近1:1;而CITP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患者较多。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如表2所示AITP组的Hb显著高于CITP组,而PLT和PAIgG则显著低于CIT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检查对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意义,AITP和CITP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差异大。从上述研究可知,上呼吸道感染是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原因,约有50%的患者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的,而育龄妇女在此患病群体较大。明显,病毒是致病的原因,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都是病原体。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3]。此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后均痊愈。但,性别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男性、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增多、产板巨比例降低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而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骨髓巨核细胞不增多者及HBsAg阳性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相对较差[4]。
参考文献:
[1] 贾苍松,胡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814-816.
[2] 闫振宇,赵永强.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06:252-254.
[3]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2,07:1062-1065.
[4] 余敏,廖小梅,徐才刚,牛挺. 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相关因素分析[J]. 华西医学,2011,03:331-334.
作者简介:裴娟: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检验科,638000。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血液检查;AITP;CITP
目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尚没明确,可能与多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紊乱有关[1]。ITP发病率在春季较高,育龄妇女的慢性ITP发病率高于男性,按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和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AITP的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紫癜和瘀斑,这与其它继发性血小板症类似[2],因此通常使用血液检查确诊。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了70例患者,我院收集了该70名患者的资料做了分析,为日后诊断治疗做出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70例,其中急性型患者(AITP)有41例,慢性型患者(CITP)有29例。患者年龄分布6~75岁,中位年龄42岁;男性25例,女性45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在10×10 ~80×10 之间,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0.25 ± 2.13×10 。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者55例,合并肝脏疾病者4例,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者 1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紫癜和瘀斑。
1.2 比较数据
比较AITP和CITP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发病诱因、症状和体征等。测定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血小板计数(PLT)。Hb和PLT的测定:患者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混匀,采用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型进行测定。PAIgG测定:常规制备标本,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小板表面相的PAIgG测定,同时使用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标示,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 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ITP患者的主要發病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56.09%),CITP患者的发病诱因较多且平均,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只有17.24%,如表1,CITP和AITP的发病诱因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AITP和CITP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AITP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比例接近1:1;而CITP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患者较多。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如表2所示AITP组的Hb显著高于CITP组,而PLT和PAIgG则显著低于CIT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检查对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意义,AITP和CITP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差异大。从上述研究可知,上呼吸道感染是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原因,约有50%的患者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的,而育龄妇女在此患病群体较大。明显,病毒是致病的原因,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都是病原体。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3]。此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后均痊愈。但,性别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男性、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增多、产板巨比例降低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而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骨髓巨核细胞不增多者及HBsAg阳性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相对较差[4]。
参考文献:
[1] 贾苍松,胡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814-816.
[2] 闫振宇,赵永强.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06:252-254.
[3]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2,07:1062-1065.
[4] 余敏,廖小梅,徐才刚,牛挺. 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相关因素分析[J]. 华西医学,2011,03:331-334.
作者简介:裴娟: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检验科,6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