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成长在一定范畴上如同树的成长一样。在我国,两千六百多年前,人称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就提出了“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他第一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成了至今流传的教育名言。
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树的成长的确与人类的成长极其相似。借“树”喻人,借助“树育”主题活动育人是有科学依据、理论根据的。
挖掘优势资源,注重顶层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校地处农村,不仅自然成长的树木众多,田间、路旁、庭院随处可见各种树木,且台湾世纪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进李桥地区。在镇农业办的引领下,学校周边坐落着片片梨园。不少学生家长就是园林、树木的主人。此外,已划归顺鑫农业的“引河林场”距离学校不足千米。可以说植树不仅在传统意义上起到了成林防沙的作用,更是很多学生家长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进入21世纪后,新农村改造的惠民政策使得各种果树、观赏树进入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家中。家长对于育苗、植树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心得,深深懂得顺应养护的要义。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对于树木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学校力图开展关于“树”的主题活动研究成长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成长意识淡薄、成长技能较弱等问题,落实学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理念,实现“共享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寻求一种更加顺应儿童发展的研究途径和成长教育的实践模式。
抓相似,求“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 基于“树”与“人”成长中“向上”这一共性特点,借助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要勉强长得一样高,要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的观点,学校把每一个人比作一棵树,每一个班级比作一片林,把学校比作森林,将教师的发展类比成树的成长,开展了“四度追求”的主题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将绿色环境的营造和学生绿色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长特点,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首先,根据树与人成长的相似处,学校把师生的发展类比成树木成长的四个“度”。追求高度——树总是有着对蓝天的向往和对高度的追求,学校、师生也应有各自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追求宽度(或围度)——树木每年都会为自己增添一道年轮,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学校的眼界,看事物的视角、心智模式也应不同程度的拓宽。追求深度——根深才能叶茂,树木要想长得丰茂就要将根不断地向下扎,以吸取更多的养料。而学校、师生的成长也一样,要想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就要打牢成长的根基,形成健康的思想。否则思想偏差后,越成长,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追求硬度——树木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经历人为的乱砍滥伐,学校要发展,师生要成长,也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
其次,根据树木的局部特性提炼出共同的奋斗目标:“树是追逐阳光的”——要理想远大,心态健康,有明确的成长目标。“树是根深叶茂的”——要关注道德,养成良好习惯,有正确的道德观。“树是坚硬挺拔的”——要身强体健,站立有姿,有外在的精神表现。“树是努力向上的”——要积极参与,主动向上,有践行成长的竞争需求。“树是需要经历风雨的”——要正视失败,善于反思,有耐挫抗压能力。“树独木难成林,林深宝物多”的原理——要拥有“团结合作、拼搏争先”的树精神。
抓类比,见精神,设计扎实的健康成长践行活动 学校在教师群体中开展了用“树名做别名”活动、“我追求的XX树的精神”等演讲活动(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树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别名,意图追求这种树的精神,学习这种树的品格,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希望师生们要像树一样成长,一年又一年的进步和提高,一年又一年的发展和提升价值。
同时,学校课题组还依据调研结果和师生的成长需要创建了树迷协会,设置了学生分会,把对树知识感兴趣的爱好者组织到一起来。通过学校的引导,以点带面,使他们在传播践行树精神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这种明确了协会章程和活动安排的活动形式不仅将不分校内校外的、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班级的各方人士汇集到了一起,也真正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了切实的活动平台,激发了学生主动成长的潜力。
管理个人情绪,打造绿色心态
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实践表明:上述科学有序的树育主题活动不仅能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更能调节师生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成为个人情绪管理的主人,进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绿色心态。
针对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学校还研讨推出了“绿色情绪调节,打造绿色心态”系列活动。学生不仅重视情绪评价、主动评价自身和他人,还极大地提高了自我诊断评价的技能。为此学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情绪自评量表》,内容包括:每天撰写成长日记,学生对自己本周情绪变化进行梳理,按优、良不同等级为自己打分,并写出评价依据;记录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和依据;自我评价,发现自己本周最大的进步是什么;记录影响情绪变化的人物、事件;观察本周老师的情绪变化;记录同学的进步等。通过《情绪自评量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个人情绪,撰写成长日记,激发成长意识,规范自身行为。
目前,已经有50%的学生非常喜欢此项活动,80%的学生能认真按要求记录。在每周一上交上一周的评价表中:班主任教师基本养成了于次日清晨浏览统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干预指导学生调节情绪的习惯。同时也能从学生自己和同伴的评价中发现小小的矛盾点,进而挖掘出更深的教育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成长。如:有的学生在给自己等级评定时填的是良,理由描述是“说不好”,他的伙伴给出的相应评价是“中”,理由是音乐课随意说话受到了教师的批评。从这一小小的矛盾中,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朋友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提点暗示,也是自身价值观的表露。再如:每个班的阅读评定小组成员在完成了本班学生的阅读评定工作和联谊班的阅读评定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这个经历写进周记故事中。他们或感慨同学的认真,或表述周记的收获,或罗列同学的不足,总之都是真实的故事,真切的感叹。
此外,因为这个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的,所以在教师的周记故事中也能较好的反馈出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态度和水平。如在教师自我梳理中,记录了本周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情绪变化、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并总结评价、针对某些棘手工作有何解决措施、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哪些计划等。
从教师的周记故事中可以看出,这项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较高,它既是生生交流的平台,也是师生交流的心桥。
总之,树育主题活动不仅将环境建设与人文素质提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发展到真正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理清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关键的育人道理,而且也为学校师生拥有健康绿色的情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关工委儿童发展中心的林格教授就学校关于“成长教育”的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给予了大力肯定,特为学校题词:“养人养心,养树养根,开创树文化之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校)
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树的成长的确与人类的成长极其相似。借“树”喻人,借助“树育”主题活动育人是有科学依据、理论根据的。
挖掘优势资源,注重顶层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校地处农村,不仅自然成长的树木众多,田间、路旁、庭院随处可见各种树木,且台湾世纪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进李桥地区。在镇农业办的引领下,学校周边坐落着片片梨园。不少学生家长就是园林、树木的主人。此外,已划归顺鑫农业的“引河林场”距离学校不足千米。可以说植树不仅在传统意义上起到了成林防沙的作用,更是很多学生家长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进入21世纪后,新农村改造的惠民政策使得各种果树、观赏树进入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家中。家长对于育苗、植树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心得,深深懂得顺应养护的要义。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对于树木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学校力图开展关于“树”的主题活动研究成长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成长意识淡薄、成长技能较弱等问题,落实学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理念,实现“共享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寻求一种更加顺应儿童发展的研究途径和成长教育的实践模式。
抓相似,求“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 基于“树”与“人”成长中“向上”这一共性特点,借助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要勉强长得一样高,要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的观点,学校把每一个人比作一棵树,每一个班级比作一片林,把学校比作森林,将教师的发展类比成树的成长,开展了“四度追求”的主题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将绿色环境的营造和学生绿色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长特点,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首先,根据树与人成长的相似处,学校把师生的发展类比成树木成长的四个“度”。追求高度——树总是有着对蓝天的向往和对高度的追求,学校、师生也应有各自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追求宽度(或围度)——树木每年都会为自己增添一道年轮,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学校的眼界,看事物的视角、心智模式也应不同程度的拓宽。追求深度——根深才能叶茂,树木要想长得丰茂就要将根不断地向下扎,以吸取更多的养料。而学校、师生的成长也一样,要想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就要打牢成长的根基,形成健康的思想。否则思想偏差后,越成长,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追求硬度——树木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经历人为的乱砍滥伐,学校要发展,师生要成长,也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
其次,根据树木的局部特性提炼出共同的奋斗目标:“树是追逐阳光的”——要理想远大,心态健康,有明确的成长目标。“树是根深叶茂的”——要关注道德,养成良好习惯,有正确的道德观。“树是坚硬挺拔的”——要身强体健,站立有姿,有外在的精神表现。“树是努力向上的”——要积极参与,主动向上,有践行成长的竞争需求。“树是需要经历风雨的”——要正视失败,善于反思,有耐挫抗压能力。“树独木难成林,林深宝物多”的原理——要拥有“团结合作、拼搏争先”的树精神。
抓类比,见精神,设计扎实的健康成长践行活动 学校在教师群体中开展了用“树名做别名”活动、“我追求的XX树的精神”等演讲活动(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树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别名,意图追求这种树的精神,学习这种树的品格,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希望师生们要像树一样成长,一年又一年的进步和提高,一年又一年的发展和提升价值。
同时,学校课题组还依据调研结果和师生的成长需要创建了树迷协会,设置了学生分会,把对树知识感兴趣的爱好者组织到一起来。通过学校的引导,以点带面,使他们在传播践行树精神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这种明确了协会章程和活动安排的活动形式不仅将不分校内校外的、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班级的各方人士汇集到了一起,也真正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了切实的活动平台,激发了学生主动成长的潜力。
管理个人情绪,打造绿色心态
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实践表明:上述科学有序的树育主题活动不仅能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更能调节师生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成为个人情绪管理的主人,进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绿色心态。
针对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学校还研讨推出了“绿色情绪调节,打造绿色心态”系列活动。学生不仅重视情绪评价、主动评价自身和他人,还极大地提高了自我诊断评价的技能。为此学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情绪自评量表》,内容包括:每天撰写成长日记,学生对自己本周情绪变化进行梳理,按优、良不同等级为自己打分,并写出评价依据;记录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和依据;自我评价,发现自己本周最大的进步是什么;记录影响情绪变化的人物、事件;观察本周老师的情绪变化;记录同学的进步等。通过《情绪自评量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个人情绪,撰写成长日记,激发成长意识,规范自身行为。
目前,已经有50%的学生非常喜欢此项活动,80%的学生能认真按要求记录。在每周一上交上一周的评价表中:班主任教师基本养成了于次日清晨浏览统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干预指导学生调节情绪的习惯。同时也能从学生自己和同伴的评价中发现小小的矛盾点,进而挖掘出更深的教育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成长。如:有的学生在给自己等级评定时填的是良,理由描述是“说不好”,他的伙伴给出的相应评价是“中”,理由是音乐课随意说话受到了教师的批评。从这一小小的矛盾中,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朋友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提点暗示,也是自身价值观的表露。再如:每个班的阅读评定小组成员在完成了本班学生的阅读评定工作和联谊班的阅读评定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这个经历写进周记故事中。他们或感慨同学的认真,或表述周记的收获,或罗列同学的不足,总之都是真实的故事,真切的感叹。
此外,因为这个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的,所以在教师的周记故事中也能较好的反馈出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态度和水平。如在教师自我梳理中,记录了本周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情绪变化、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并总结评价、针对某些棘手工作有何解决措施、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哪些计划等。
从教师的周记故事中可以看出,这项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较高,它既是生生交流的平台,也是师生交流的心桥。
总之,树育主题活动不仅将环境建设与人文素质提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发展到真正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理清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关键的育人道理,而且也为学校师生拥有健康绿色的情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关工委儿童发展中心的林格教授就学校关于“成长教育”的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给予了大力肯定,特为学校题词:“养人养心,养树养根,开创树文化之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