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地震倒塌的不仅是豆腐渣工程,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地震的废墟上崛起
国殇阵痛,在大爱中日渐消弭;灾后重建,在沉静中刚刚开始。
当前,中国正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大为提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信心的是,灾后重建的部署工作,在灾难到来后的第一时间,迅疾启动。
中央部署高屋建瓴
地震发生第5 天,中央已决定在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一斤口粮和10 元补助金,这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研究的一项政策创新,体现特事特办。当时,全国上下,正翻滚着史上罕见的募捐、支援的热潮,爱心涌动,热血沸腾。
5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上提出派专家抢救灾民、调动各方资源确保群众临时居住和基本生活、全力开展防疫工作、严密防范次生灾害、抓紧抢修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安排灾区学生恢复上课以及做好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等七方面工作。
事实上,在这一决策之前,调集帐篷、生产建设过渡房,已成为重建工作中的首要部署。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jzgm/jzgm200807/jzgm20080706-1-l.jpg)
5 月22 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浙江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为尽快安顿1400 多万受灾群众,胡总书记继三天前赴浙江省湖州市考察救灾帐篷情况后,又于25 日来到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的生产情况。
安置工作,十万火急,中央决定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并加紧调动帐篷,要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 万顶帐篷。灾区情况严峻,汶川大地震已造成仅四川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就有400 多万间。
国务院决定:3 个半月内,在灾区建百万套过渡房,由20 个省市援建。并明确要求:过渡房的数量只能多不能少,质量只能好不能差,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迟。
根据方案,每50 套过渡简易房配备一个供水点、卫生间和垃圾收集点;每1000 套配备一个300 平米的小学校、40 平米的医疗诊所和50 平米粮食零售点;每2000 套配备一所中学。
与此同时,灾后重建的项目已迅疾启动。5 月23 日,温家宝总理在列车上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6 月1日,规划组成立,“计划3 个月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用3 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财政支撑科学规划
5 月21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同一天,中央财政已先安排700 亿元建立今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会议指出,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 ;在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
另外,银行等机构也对重建资金流给予支持。国开行也将向成都提供260 亿元灾后重建专项贷款。央行已对受灾地区金融机构增加再贷款额度95 亿元,同时暂缓上调重灾区部分地市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强了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确保支付结算、国库经理系统和现金发行三大系统畅通,下一步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据公开信息,截止到2008 年6 月3 日,四川省各银行业机构发放的灾后重建贷款已突破200 亿元。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灾后重建工作,人民最关心质量。据公开报道,经过6 个小时的努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本次地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于5 月18日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这是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
但专家认为,心热不可操之过急,“短时间内,灾区首先要进行现有房屋的评估,按照房屋损坏程度分类,采取加固等措施,有效使用现有房屋,节约大量应急资源,之后,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重建”。这与另一些专家认为的“城市规划要从选址开始便进行安全性评估”相吻合。
6 月1 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规划环评将成为灾区重建依据,“在重建工作中,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推进规划”。为此,环保部门计划研究灾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评估。
对于重建家园,有网友提出“需力避政绩工程”:必须让基础设施和民用住宅的建设,远离政绩工程的阴影。5 月26 日,在国新办第十六次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指出,“在这次灾后重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欧阳淞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二是强化干部考核工作,实行严格问责制。三是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长效机制理性运营
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中央政府、社会捐助、各省、市对口救助和灾区自救四大力量集结完成。6 月1日,国家发改委门户网站上开设了《灾后重建规划建言献策》专栏,从当日起开通至8 月20 日。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意见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尚需在重建立法上更进一步。
虽然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有专门章节涉及灾后重建,但规定过于粗疏。而在一场重大灾难之后,进行专项立法的先例,早已有之。1999 年,我国台湾南部发生了一场7.3 级大地震。震后的第五个月,台湾颁布了《9·21 震灾重建暂行条例》,该条例囊括了震灾重建的多个方面。
相对于地震多发国——日本,其相关重建体系则更可供以镜鉴。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由52 部法律构成。在与地震有关的27 部法规中,与灾后恢复重建有直接关系的有24 部。
此前,中国虽已有唐山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没有被转化为一整套制度化的实施规则。《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表示,目前需要通过特别的立法程序来解决。
就在专家的“救灾立法”呼声渐高之时,国家有了新举动。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于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 号国务院令之后公布实施。
至此,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专家建言,日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也值得我国借鉴。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神户市建立了一项重建基金。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基本基金;另一类是商业投资基金。两种基金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举全国之力重建新家园。
自阪神地震后,日本首先制定了灾民住房、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计划,即“紧急复兴三年计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重建阶段: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准备阶段;全面灾后重建和对灾区进行全面援助时期;为灾区全面恢复和自立支援时期。
重建刻不容缓,却要分步实施,同样有唐山专家建议中国灾后重建工作,先建避难所,再考虑建设简易城市,最后建新城。
事实上,中国的重建行动也在迅疾启动中有条不紊,其中,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被同时提上议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城乡差异特点,在安置阶段,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建房或直接发放救助款自主建房的不同方式。在重建阶段,根据以往经验,农村地区的重建是灾民主导制:政府分期把救灾款发给农民,由农民自行盖房。而城市重建会更复杂一些,需要统一规划,需要考虑有贷款的商品房问题,更需详细认真考虑决策。
在此次灾后重建中,灾区的农业部署工作并行不悖。6 月4 日,国务院明确重建资金筹集与政府扶持原则,多方面应对搞好灾后重建的“三夏”生产工作。国家指令,抓好抢收抢种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监测预警措施;落实生产扶持政策;加快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拨付进度,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到户;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做好当前夏粮收购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殇阵痛,在大爱中日渐消弭;灾后重建,在沉静中刚刚开始。
当前,中国正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大为提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信心的是,灾后重建的部署工作,在灾难到来后的第一时间,迅疾启动。
中央部署高屋建瓴
地震发生第5 天,中央已决定在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一斤口粮和10 元补助金,这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研究的一项政策创新,体现特事特办。当时,全国上下,正翻滚着史上罕见的募捐、支援的热潮,爱心涌动,热血沸腾。
5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上提出派专家抢救灾民、调动各方资源确保群众临时居住和基本生活、全力开展防疫工作、严密防范次生灾害、抓紧抢修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安排灾区学生恢复上课以及做好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等七方面工作。
事实上,在这一决策之前,调集帐篷、生产建设过渡房,已成为重建工作中的首要部署。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jzgm/jzgm200807/jzgm20080706-1-l.jpg)
5 月22 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浙江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为尽快安顿1400 多万受灾群众,胡总书记继三天前赴浙江省湖州市考察救灾帐篷情况后,又于25 日来到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的生产情况。
安置工作,十万火急,中央决定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并加紧调动帐篷,要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 万顶帐篷。灾区情况严峻,汶川大地震已造成仅四川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就有400 多万间。
国务院决定:3 个半月内,在灾区建百万套过渡房,由20 个省市援建。并明确要求:过渡房的数量只能多不能少,质量只能好不能差,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迟。
根据方案,每50 套过渡简易房配备一个供水点、卫生间和垃圾收集点;每1000 套配备一个300 平米的小学校、40 平米的医疗诊所和50 平米粮食零售点;每2000 套配备一所中学。
与此同时,灾后重建的项目已迅疾启动。5 月23 日,温家宝总理在列车上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6 月1日,规划组成立,“计划3 个月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用3 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财政支撑科学规划
5 月21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同一天,中央财政已先安排700 亿元建立今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会议指出,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 ;在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
另外,银行等机构也对重建资金流给予支持。国开行也将向成都提供260 亿元灾后重建专项贷款。央行已对受灾地区金融机构增加再贷款额度95 亿元,同时暂缓上调重灾区部分地市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强了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确保支付结算、国库经理系统和现金发行三大系统畅通,下一步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据公开信息,截止到2008 年6 月3 日,四川省各银行业机构发放的灾后重建贷款已突破200 亿元。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灾后重建工作,人民最关心质量。据公开报道,经过6 个小时的努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本次地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于5 月18日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这是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
但专家认为,心热不可操之过急,“短时间内,灾区首先要进行现有房屋的评估,按照房屋损坏程度分类,采取加固等措施,有效使用现有房屋,节约大量应急资源,之后,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重建”。这与另一些专家认为的“城市规划要从选址开始便进行安全性评估”相吻合。
6 月1 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规划环评将成为灾区重建依据,“在重建工作中,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推进规划”。为此,环保部门计划研究灾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评估。
对于重建家园,有网友提出“需力避政绩工程”:必须让基础设施和民用住宅的建设,远离政绩工程的阴影。5 月26 日,在国新办第十六次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指出,“在这次灾后重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欧阳淞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二是强化干部考核工作,实行严格问责制。三是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长效机制理性运营
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中央政府、社会捐助、各省、市对口救助和灾区自救四大力量集结完成。6 月1日,国家发改委门户网站上开设了《灾后重建规划建言献策》专栏,从当日起开通至8 月20 日。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意见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尚需在重建立法上更进一步。
虽然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有专门章节涉及灾后重建,但规定过于粗疏。而在一场重大灾难之后,进行专项立法的先例,早已有之。1999 年,我国台湾南部发生了一场7.3 级大地震。震后的第五个月,台湾颁布了《9·21 震灾重建暂行条例》,该条例囊括了震灾重建的多个方面。
相对于地震多发国——日本,其相关重建体系则更可供以镜鉴。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由52 部法律构成。在与地震有关的27 部法规中,与灾后恢复重建有直接关系的有24 部。
此前,中国虽已有唐山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没有被转化为一整套制度化的实施规则。《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表示,目前需要通过特别的立法程序来解决。
就在专家的“救灾立法”呼声渐高之时,国家有了新举动。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于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 号国务院令之后公布实施。
至此,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专家建言,日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也值得我国借鉴。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神户市建立了一项重建基金。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基本基金;另一类是商业投资基金。两种基金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举全国之力重建新家园。
自阪神地震后,日本首先制定了灾民住房、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计划,即“紧急复兴三年计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重建阶段: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准备阶段;全面灾后重建和对灾区进行全面援助时期;为灾区全面恢复和自立支援时期。
重建刻不容缓,却要分步实施,同样有唐山专家建议中国灾后重建工作,先建避难所,再考虑建设简易城市,最后建新城。
事实上,中国的重建行动也在迅疾启动中有条不紊,其中,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被同时提上议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城乡差异特点,在安置阶段,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建房或直接发放救助款自主建房的不同方式。在重建阶段,根据以往经验,农村地区的重建是灾民主导制:政府分期把救灾款发给农民,由农民自行盖房。而城市重建会更复杂一些,需要统一规划,需要考虑有贷款的商品房问题,更需详细认真考虑决策。
在此次灾后重建中,灾区的农业部署工作并行不悖。6 月4 日,国务院明确重建资金筹集与政府扶持原则,多方面应对搞好灾后重建的“三夏”生产工作。国家指令,抓好抢收抢种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监测预警措施;落实生产扶持政策;加快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拨付进度,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到户;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做好当前夏粮收购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