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夫老师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里有这样一个让我印象颇深的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波士顿红袜队全体队员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这个父亲一起玩球时,那个老师警告他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成员的事情对他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结果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父亲当时气坏了,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其实真正的错误在自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以为只要将字解决了,球就可以玩了。
雷夫老师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善待孩子成长中的“意外”。
我不禁想起我教育生涯中亲历的两件小事。一次小测验,我发现全班只有胡军一个人将一篇小论文写了个题目后就空着没写,我当时十分生气,因为考试前我专门做了强调。这小子肯定在偷懒。我一定要好好地教训他一下……
第二天,我把胡军叫到办公室,指着试卷紧绷着脸大声地问他为什么没有写小论文。他见我这样,紧张地张了张嘴却什么没有说出来。见他这样我更生气,又大声地质问了几遍,他才轻声地说道:“老师,考试的时候,我的笔芯用完了,您考试时纪律讲得很严,我不敢找其他同學借,其实论文我写了,您看……”果然,在亮光下,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字。原来,他是用没有芯的笔将文章写下来了。我一看,真是哭笑不得。其实,这只是个“意外”,如果我能静下心来,善待学生的“意外”,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耐心地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还会生这么大的气吗?
一天课间跑步时,平常十分调皮的刘宇在队伍中跑得很慢,影响了整个队形。我提醒了几次,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又慢了下来。看样子“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些不悦,大声地喝斥了他几句,并要求他跑步结束后到我办公室来。后来,他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我才恍然大悟,他的脚受伤了,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他下楼时没注意扭了一下,但是怕影响班级扣分,他硬是咬牙坚持跑了下来。看着他那稚嫩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地触动了一下!如果我能俯下身子,细致地了解,不用“老眼光”看人,怎么会认为他的“意外”是因为和我“较真”,从而批评他呢?
这些事情虽小,却反映了我们能否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善待学生的“意外”的大问题。其实,许多“意外”情况的出现,在我们成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孩子身上出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们对事物认知和处理方式都带有孩子的特征,有时即便是错误也并非有意为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善待孩子的“意外”,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放下师长的架子,蹲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努力寻找“意外”中的合理因素,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严 芳
结果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父亲当时气坏了,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其实真正的错误在自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以为只要将字解决了,球就可以玩了。
雷夫老师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善待孩子成长中的“意外”。
我不禁想起我教育生涯中亲历的两件小事。一次小测验,我发现全班只有胡军一个人将一篇小论文写了个题目后就空着没写,我当时十分生气,因为考试前我专门做了强调。这小子肯定在偷懒。我一定要好好地教训他一下……
第二天,我把胡军叫到办公室,指着试卷紧绷着脸大声地问他为什么没有写小论文。他见我这样,紧张地张了张嘴却什么没有说出来。见他这样我更生气,又大声地质问了几遍,他才轻声地说道:“老师,考试的时候,我的笔芯用完了,您考试时纪律讲得很严,我不敢找其他同學借,其实论文我写了,您看……”果然,在亮光下,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字。原来,他是用没有芯的笔将文章写下来了。我一看,真是哭笑不得。其实,这只是个“意外”,如果我能静下心来,善待学生的“意外”,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耐心地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还会生这么大的气吗?
一天课间跑步时,平常十分调皮的刘宇在队伍中跑得很慢,影响了整个队形。我提醒了几次,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又慢了下来。看样子“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些不悦,大声地喝斥了他几句,并要求他跑步结束后到我办公室来。后来,他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我才恍然大悟,他的脚受伤了,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他下楼时没注意扭了一下,但是怕影响班级扣分,他硬是咬牙坚持跑了下来。看着他那稚嫩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地触动了一下!如果我能俯下身子,细致地了解,不用“老眼光”看人,怎么会认为他的“意外”是因为和我“较真”,从而批评他呢?
这些事情虽小,却反映了我们能否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善待学生的“意外”的大问题。其实,许多“意外”情况的出现,在我们成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孩子身上出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们对事物认知和处理方式都带有孩子的特征,有时即便是错误也并非有意为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善待孩子的“意外”,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放下师长的架子,蹲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努力寻找“意外”中的合理因素,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