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天,长安城的雪一定下得很大,沸沸扬扬,遮盖了整个皇都的街道、房屋和宫殿。
那一天,蓝关的雪也一定下得很大,铺天盖地,扯絮飞花,淹没了整个山山岭岭。
但是,在长安,至少有一个人心里是柳绿花红温暖如春的。这个人,就是韩愈。我想,当他从书房里走出来,看着漫天大雪时,一定会嘴角含笑;当他手握那份《谏迎佛骨表》奏章,走在皑皑白雪中时,心里一定充满激动;当他走上殿阶,回望整个都城时,眼里一定充满了希望。
他的心里,有一缕春风在荡漾,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大雪中生根、发芽、开花。
这个希望,就是大唐中兴。对此,他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已经等得双眼昏花了。终于,他看到了。
两年前的元和十二年(817年),他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叛乱。在蔡州前线,他看到了大唐军队的威武雄壮,看到李愬、李光颜等将军的英勇机智,看到了大唐百姓对王师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大唐王朝从昏睡中走向清醒。
他兴奋地写诗歌颂军队凯旋的盛况:“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可是,随着国势日隆,局面渐好,皇帝却产生了享乐思想,产生了腐化思想,为了长生不老,准备把佛骨从法门寺迎到长安,供奉起来。
所有的大臣,一时之间,喉咙都喑哑了,宫廷上下,鸦雀无声。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为了正在进行的统一大业,为了大唐的命脉,为了国家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他,给历史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谏迎佛骨表》。
在这份字句铿锵的奏章里,他指出了佛的虚妄。以南北二朝,尤以梁武帝奉佛唯谨,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为例,指出皇帝迎佛的错误。最后提出希望,要求这位好佛的宪宗皇帝把佛骨扔掉,“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至于佛若有灵,发怒降罪的话,可降到自己身上,“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中国历史上,这可算一份讨佛檄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轰轰烈烈的京城,一下沉寂下来,在迎佛风潮中头脑狂热的人们,都停止了叩头,回过头来,瞪视着这个胆敢冒犯他们心中偶像的人。
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在刀剑一样的目光丛林中,只有他,韩愈,独自卓立。
杀——大家醒悟过来,纷纷高喊。
杀——从皇帝的金口中,恶狠狠地蹦出这个字。
韩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在一片喊杀声中站立着,捏着他的表文。既然自己是带着希望而来,既然希望已经破灭,那就让自己用生命去祭奠那轮希望吧。
最终,在朋友裴度的救护下,他在宪宗皇帝的刀子下钻了过来,拉着他的马走向蓝关,走向潮州,走向江河湖海之外,走向蛮荒之地。
雪很大,遮没了天地,遮没了前进的路,更遮没了韩愈的视线。他在飞雪中一定苍老了许多,也一定衰弱了许多。冰冷的雪花,飘洒在他的身上、头上。甚至眉毛上,也沾满了白雪。
站在蓝关的风雪中,他长声慨叹:希望在哪儿?路在何方?
在寂寞的关口,他看到了自己久违的亲人——侄孙韩湘。
他清泪盈眶,多少个日子的孤独,多少寂寞与伤痛,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苍凉的诗人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写得激愤,却不颓唐;刚劲,而不柔弱。
然后,他和他的马,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在韩湘遥望的目光中,孤零零地南下,去了潮州。在那儿,他驱鳄鱼,开教化,使蛮荒不化的潮州,一变而成文明昌盛的礼仪之地。所以清朝两广总督吴兴祚参谒潮州韩文公祠后,题诗勒石,其诗后半谓:“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是十分中肯的。
一个心系苍生的人,不是一场风雪所能击倒的。
可是,感谢一场大雪,是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人的心灵旅程,同样是他映衬着一个卓立千年的身影。
一千多年后,当我随着旅游团经过蓝关时,飞雪飘飘,一如千年前的那场大雪一样。听导游说,前两年,有人想在这儿立一块碑,后来,又没立了,不知为什么。我想,什么也不为,因为这儿早就立下了一块顶天立地的碑,这碑就是——韩愈。
(编辑 文 墨)
那一天,蓝关的雪也一定下得很大,铺天盖地,扯絮飞花,淹没了整个山山岭岭。
但是,在长安,至少有一个人心里是柳绿花红温暖如春的。这个人,就是韩愈。我想,当他从书房里走出来,看着漫天大雪时,一定会嘴角含笑;当他手握那份《谏迎佛骨表》奏章,走在皑皑白雪中时,心里一定充满激动;当他走上殿阶,回望整个都城时,眼里一定充满了希望。
他的心里,有一缕春风在荡漾,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大雪中生根、发芽、开花。
这个希望,就是大唐中兴。对此,他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已经等得双眼昏花了。终于,他看到了。
两年前的元和十二年(817年),他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叛乱。在蔡州前线,他看到了大唐军队的威武雄壮,看到李愬、李光颜等将军的英勇机智,看到了大唐百姓对王师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大唐王朝从昏睡中走向清醒。
他兴奋地写诗歌颂军队凯旋的盛况:“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可是,随着国势日隆,局面渐好,皇帝却产生了享乐思想,产生了腐化思想,为了长生不老,准备把佛骨从法门寺迎到长安,供奉起来。
所有的大臣,一时之间,喉咙都喑哑了,宫廷上下,鸦雀无声。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为了正在进行的统一大业,为了大唐的命脉,为了国家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他,给历史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谏迎佛骨表》。
在这份字句铿锵的奏章里,他指出了佛的虚妄。以南北二朝,尤以梁武帝奉佛唯谨,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为例,指出皇帝迎佛的错误。最后提出希望,要求这位好佛的宪宗皇帝把佛骨扔掉,“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至于佛若有灵,发怒降罪的话,可降到自己身上,“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中国历史上,这可算一份讨佛檄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轰轰烈烈的京城,一下沉寂下来,在迎佛风潮中头脑狂热的人们,都停止了叩头,回过头来,瞪视着这个胆敢冒犯他们心中偶像的人。
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在刀剑一样的目光丛林中,只有他,韩愈,独自卓立。
杀——大家醒悟过来,纷纷高喊。
杀——从皇帝的金口中,恶狠狠地蹦出这个字。
韩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在一片喊杀声中站立着,捏着他的表文。既然自己是带着希望而来,既然希望已经破灭,那就让自己用生命去祭奠那轮希望吧。
最终,在朋友裴度的救护下,他在宪宗皇帝的刀子下钻了过来,拉着他的马走向蓝关,走向潮州,走向江河湖海之外,走向蛮荒之地。
雪很大,遮没了天地,遮没了前进的路,更遮没了韩愈的视线。他在飞雪中一定苍老了许多,也一定衰弱了许多。冰冷的雪花,飘洒在他的身上、头上。甚至眉毛上,也沾满了白雪。
站在蓝关的风雪中,他长声慨叹:希望在哪儿?路在何方?
在寂寞的关口,他看到了自己久违的亲人——侄孙韩湘。
他清泪盈眶,多少个日子的孤独,多少寂寞与伤痛,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苍凉的诗人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写得激愤,却不颓唐;刚劲,而不柔弱。
然后,他和他的马,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在韩湘遥望的目光中,孤零零地南下,去了潮州。在那儿,他驱鳄鱼,开教化,使蛮荒不化的潮州,一变而成文明昌盛的礼仪之地。所以清朝两广总督吴兴祚参谒潮州韩文公祠后,题诗勒石,其诗后半谓:“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是十分中肯的。
一个心系苍生的人,不是一场风雪所能击倒的。
可是,感谢一场大雪,是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人的心灵旅程,同样是他映衬着一个卓立千年的身影。
一千多年后,当我随着旅游团经过蓝关时,飞雪飘飘,一如千年前的那场大雪一样。听导游说,前两年,有人想在这儿立一块碑,后来,又没立了,不知为什么。我想,什么也不为,因为这儿早就立下了一块顶天立地的碑,这碑就是——韩愈。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