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课堂亟待改变,本文简要论述了几种初中数学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包括信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有效教学;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相信对于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先行组织者;生活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片面参与”,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没能掌握老师讲授多遍的知识、方法而苦恼。如何让学生整个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成为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是关系的存在,学习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动能动性,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信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初中数学课堂告别了旧世纪,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新世纪。对于丰富初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加持下,能够使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學习“有理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插入图片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做好课前导入。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引入关于“有理数”概念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关于有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便为之后的教学扫清了障碍;之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组数字,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数字进行分类:8,—8,0,2/3……让学生将其分为正数、负数,并说出分类依据。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还能促使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基础上进行教学,师生之间会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有效教学
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里的了解不仅包括已有的知识、技能,还包括识别、联系、比较、建构等学习方法和能力。所以说,影响学生学习主要因素是学生有没有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
在因式分解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把握先行组织者中的两个可以作为知识生长点的知识结构:一是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分解质因数,它们名称相近,都可以是“顾名思义”的。在这个生长点上进行导入,渗透了类比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类比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
其二是因式分解作为整式乘法互逆的代数变形。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学完一些知识以后总希望把它与其它知识联系起来,学完了一些运算以后总是要考虑它的逆运算或逆向变形是怎么样的。我们在这里,可以从复习整式乘法着手,从变形前后的代数式的结构特点,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从互逆变形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整式乘法来检验因式分解的正确与否。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产生的由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如,“平方根”这节课,通过ppt演示:如何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引入课题,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有“角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时,从国旗上的五角星自然过渡到五个角的计算,再引出课题。始终紧扣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共情,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
练习是数学新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的教学不应该随着知识讲授的完成而结束,我们还要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如,在教学完“平行线”的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线段AB平行于线段CD,有一点P既和点A相连,也与点C相连。点P在平面上的移动,造成了四种图形状态的变化。请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情况对其中的∠P与∠A和∠C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以往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图形的情况相比,这种练习形式新颖了许多。在变化的图形当中把握不变的平行关系,让学生们得以更加灵活、深入地感悟平行线相关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收获。一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知识点方面的薄弱之处;二来,课后练习还能够起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韬.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
[2]郑沥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讨[J].理科考试研究.2017(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先行组织者;生活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片面参与”,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没能掌握老师讲授多遍的知识、方法而苦恼。如何让学生整个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成为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是关系的存在,学习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动能动性,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信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初中数学课堂告别了旧世纪,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新世纪。对于丰富初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加持下,能够使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學习“有理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插入图片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做好课前导入。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引入关于“有理数”概念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关于有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便为之后的教学扫清了障碍;之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组数字,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数字进行分类:8,—8,0,2/3……让学生将其分为正数、负数,并说出分类依据。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还能促使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基础上进行教学,师生之间会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有效教学
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里的了解不仅包括已有的知识、技能,还包括识别、联系、比较、建构等学习方法和能力。所以说,影响学生学习主要因素是学生有没有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
在因式分解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把握先行组织者中的两个可以作为知识生长点的知识结构:一是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分解质因数,它们名称相近,都可以是“顾名思义”的。在这个生长点上进行导入,渗透了类比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类比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
其二是因式分解作为整式乘法互逆的代数变形。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学完一些知识以后总希望把它与其它知识联系起来,学完了一些运算以后总是要考虑它的逆运算或逆向变形是怎么样的。我们在这里,可以从复习整式乘法着手,从变形前后的代数式的结构特点,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从互逆变形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整式乘法来检验因式分解的正确与否。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产生的由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如,“平方根”这节课,通过ppt演示:如何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引入课题,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有“角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时,从国旗上的五角星自然过渡到五个角的计算,再引出课题。始终紧扣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共情,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
练习是数学新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的教学不应该随着知识讲授的完成而结束,我们还要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如,在教学完“平行线”的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线段AB平行于线段CD,有一点P既和点A相连,也与点C相连。点P在平面上的移动,造成了四种图形状态的变化。请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情况对其中的∠P与∠A和∠C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以往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图形的情况相比,这种练习形式新颖了许多。在变化的图形当中把握不变的平行关系,让学生们得以更加灵活、深入地感悟平行线相关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收获。一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知识点方面的薄弱之处;二来,课后练习还能够起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韬.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
[2]郑沥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讨[J].理科考试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