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5-01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逐步积累、总结与完善,找到一些应对的策略。
首先:教学设计要简洁明了,主线分明,突出重难点
许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困惑于处理教材时怎么把握度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精心准备好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一节课满满当当条理清楚的上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分开单独来看,老师各知识点都讲清楚了;但仔细回味,这堂课好像没有留下太多东西,仅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中均衡用力的结果往往是削弱了中心,反而凸显不出教学的重难点,整堂课变得平铺直叙,缺乏跌宕起伏的情绪体验,流于了一种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实质。这样的教学没有创造性。
好的教学设计应明确自己整堂课选用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是为什么服务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它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它的实用性广不广。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学会合理取舍。在取舍时应把握好一个原则:不图多,但求精,选取角度要新。选用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最好能是一条线,能串起散落的知识点。同一个材料既适用前面讲,也适用后面讲。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问题,还避免了冗杂,简洁明了得以凸显。老师注意选取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去,教学设计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重点。因为运用的材料精炼,学生印象深刻,回味起来收获大。这样的课堂,老师上课不累,学生还有思考的余地。
我在设计初一《人生多彩》时,从感动中国人物入手,选取事例时充分考虑整节课知识点间该怎样贯穿的问题。最终选取了钱伟长、杨善洲、胡忠夫妇、刘伟几位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的部分视频。选取它是因为它感染性强,本身就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特别是不以说教的方式呈现,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潜移默化中学生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一些疑惑在他人的故事中已有了清晰的答案。这种设计可以达到导向的效果,既积极,又深刻。其次视频分别从国家、社会、他人、自己的角度来做人生选择题,既考虑著名人士,又考虑平凡人;既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又有平常生活的小事。这既方便教师突破讲好怎样做人生选择问题,又便于学生学习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后面知识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要注重提问的科学性
现代教学大力倡导师生的互动,它往往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又常被歪曲。一堂课上下来,老师提问频繁,学生忙于应对,在一问一答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情况是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片面理解造成的。互动不应是学生回答问题人数的简单相加,什么是真正的互动?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提问这种方式,通过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探讨、修正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评价互动的关键要看是否能调动起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活动的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矛盾、冲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越辨越明,是非善恶才能得以清晰化。好的教学设计应在问题设置中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要能引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索。因为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渐进的,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设计中提问要有艺术性,留有余地。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所提问题是解决什么任务的,如果问的不明确,学生理解的就会产生偏差,时间消耗在没太大价值的地方,无法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率就会被削弱。此外教师注意从矛盾、冲突中设问,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利于修正学生的认知误差。而教师给的问题太多难免就浮在浅层次上,最终演变成走马观花。故提问不宜多,但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明确。甚至有时一节课设计一两个问题就够了。
我在设计《人生多彩》教学内容时,就尝试过只设计两个问题,效果挺好。我一是问学生从感动中国人物做出的人生选择中学到什么?二是问他们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我想让学生初步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了解自己人生理想的现状,初步引发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初步形成学生对人生探索的积极意识与行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个问题的设置结合已选择视频的内容,基本概括了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感动中国人物的言行展开,他们的事迹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带给人们的思索,学生在议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逐步清晰自己人生选择的方向。此外,他们的所言所行又很容易让学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方法。他们的人生价值所在,恰恰是满足了国家、社会、他人、自我的合理需要,通过奉献、追求、坚持在劳动创造中实现的。有了逻辑的连贯性把整个教学串起来,教学就不再是割裂的,整体感因此构建起来。
最后: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贴近学生具有时代感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一切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我们面对的孩子也就十几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怎样,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接触的信息量大,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没有一定思想深度、缺乏新颖性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空洞的、不受他们欢迎的。所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教学才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颖性,这需要教师完善自己的深加工能力,教学设计中材料、故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时代感,尽量选取教育意义强,容易产生共鸣,打动人心的,带有地域特点的,学生又关注的,知晓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中寻求突破口,把浮在表面的表象化的东西用巧妙的提问深入进去是常用的手段。而学生有感受,又感兴趣就成功了大半。这些平时没有深思的、或理解的太浅的东西,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起来,思维的琴弦一旦被拨动,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怎能不被你俘获?有收获他们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大厦建的水平高低,需要许多智慧的参与,只要我们肯钻研、勤思考、多实践、善改进,一旦掌握了规律并灵活运用,你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逐步积累、总结与完善,找到一些应对的策略。
首先:教学设计要简洁明了,主线分明,突出重难点
许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困惑于处理教材时怎么把握度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精心准备好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一节课满满当当条理清楚的上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分开单独来看,老师各知识点都讲清楚了;但仔细回味,这堂课好像没有留下太多东西,仅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中均衡用力的结果往往是削弱了中心,反而凸显不出教学的重难点,整堂课变得平铺直叙,缺乏跌宕起伏的情绪体验,流于了一种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实质。这样的教学没有创造性。
好的教学设计应明确自己整堂课选用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是为什么服务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它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它的实用性广不广。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学会合理取舍。在取舍时应把握好一个原则:不图多,但求精,选取角度要新。选用的材料、故事、游戏、视频最好能是一条线,能串起散落的知识点。同一个材料既适用前面讲,也适用后面讲。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问题,还避免了冗杂,简洁明了得以凸显。老师注意选取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去,教学设计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重点。因为运用的材料精炼,学生印象深刻,回味起来收获大。这样的课堂,老师上课不累,学生还有思考的余地。
我在设计初一《人生多彩》时,从感动中国人物入手,选取事例时充分考虑整节课知识点间该怎样贯穿的问题。最终选取了钱伟长、杨善洲、胡忠夫妇、刘伟几位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的部分视频。选取它是因为它感染性强,本身就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特别是不以说教的方式呈现,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潜移默化中学生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一些疑惑在他人的故事中已有了清晰的答案。这种设计可以达到导向的效果,既积极,又深刻。其次视频分别从国家、社会、他人、自己的角度来做人生选择题,既考虑著名人士,又考虑平凡人;既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又有平常生活的小事。这既方便教师突破讲好怎样做人生选择问题,又便于学生学习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后面知识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要注重提问的科学性
现代教学大力倡导师生的互动,它往往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又常被歪曲。一堂课上下来,老师提问频繁,学生忙于应对,在一问一答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情况是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片面理解造成的。互动不应是学生回答问题人数的简单相加,什么是真正的互动?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提问这种方式,通过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探讨、修正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评价互动的关键要看是否能调动起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活动的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矛盾、冲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越辨越明,是非善恶才能得以清晰化。好的教学设计应在问题设置中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要能引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索。因为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渐进的,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设计中提问要有艺术性,留有余地。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所提问题是解决什么任务的,如果问的不明确,学生理解的就会产生偏差,时间消耗在没太大价值的地方,无法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率就会被削弱。此外教师注意从矛盾、冲突中设问,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利于修正学生的认知误差。而教师给的问题太多难免就浮在浅层次上,最终演变成走马观花。故提问不宜多,但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明确。甚至有时一节课设计一两个问题就够了。
我在设计《人生多彩》教学内容时,就尝试过只设计两个问题,效果挺好。我一是问学生从感动中国人物做出的人生选择中学到什么?二是问他们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我想让学生初步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了解自己人生理想的现状,初步引发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初步形成学生对人生探索的积极意识与行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个问题的设置结合已选择视频的内容,基本概括了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感动中国人物的言行展开,他们的事迹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带给人们的思索,学生在议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逐步清晰自己人生选择的方向。此外,他们的所言所行又很容易让学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方法。他们的人生价值所在,恰恰是满足了国家、社会、他人、自我的合理需要,通过奉献、追求、坚持在劳动创造中实现的。有了逻辑的连贯性把整个教学串起来,教学就不再是割裂的,整体感因此构建起来。
最后: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贴近学生具有时代感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一切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我们面对的孩子也就十几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怎样,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接触的信息量大,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没有一定思想深度、缺乏新颖性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空洞的、不受他们欢迎的。所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教学才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颖性,这需要教师完善自己的深加工能力,教学设计中材料、故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时代感,尽量选取教育意义强,容易产生共鸣,打动人心的,带有地域特点的,学生又关注的,知晓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中寻求突破口,把浮在表面的表象化的东西用巧妙的提问深入进去是常用的手段。而学生有感受,又感兴趣就成功了大半。这些平时没有深思的、或理解的太浅的东西,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起来,思维的琴弦一旦被拨动,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怎能不被你俘获?有收获他们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大厦建的水平高低,需要许多智慧的参与,只要我们肯钻研、勤思考、多实践、善改进,一旦掌握了规律并灵活运用,你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