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逐步遗忘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现阶段的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的相互融合。随着国画艺术的兴起,我们可以以此为路径参考复苏我国的其他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民俗与国画教学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国画艺术和地方民俗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笔者以温州少儿国画教学为例,探讨在少儿国画教学中融入温州民俗的具体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的是对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的发展背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则说明两者融合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对实际教学策略的探讨,是本文的重点,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少儿国画;温州民俗;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的背景
(一)传达少儿国画的审美趣味和温州民俗的经久不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生活中许多风俗与美食在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人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人们逐渐淡化了当地民俗文化的概念,这样的结合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风情,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诠释温州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
笔者通过自己的成长环境,由此想到了温州具有文化气息的民俗题材,而用中国画这一最传统的表现手法表现民俗题材可以使作品更好地体现温州民俗独特性,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具有少儿趣味性的国画风格,更好地诠释温州本土化艺术语言的内涵。写意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之一,在造型、色彩和艺术语言的表现上运用写意画的表现技法可以将民俗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通过民俗题材,运用写意的手法与各类镜片这一特殊的形制相结合,来表达画面的审美性。
二、国画和温州民俗结合教学的意义
(一)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国画与民俗艺术的结合,铺好了“兴趣”之路。但“难精”也为优秀的孩子打开了探索国画艺术的大门。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传统国画艺术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一定程度的学习上,国画锻炼了孩子们各个方面的协调能力。在国画的练习过程中,磨炼了孩子耐心、细心;在创作中,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作品布局的思维能力等。可见,温州民俗和国画结合教学带来的对学生的极大意义。
(三)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沟通”的能力
在国画课程中,我们开设的“学生课堂”利用学生教学生,锻炼了孩子在互相学习的能力,并深入地交流温州民俗文化,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国画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少儿国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国画作品的欣赏,学生搜集温州民俗资料中了解温州各类美食特色与风俗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为传统艺术在接下来的传承中,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总之,国画是传统文化之一,当历史的时光沙漏冲淡人们对这份艺术的热爱的时候,望每一位美术教育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孩子们重拾这份生命的“律动”。我校国画社团,只是这律动里的一个小乐符,在今后的实践中,要慢慢把这一“乐符”继续扩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断探索,美术教育工作者定能将国画教学奏响更悠长美妙的乐章。
三、温州市国画艺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单从我们的教材来看, 新编的浙美版教材,增加了关于国画的内容:
在小学的中高段美术教材已出现国画的身影,说明关注传统文化已经在做努力,但大多选择的内容还是比较浅层;当然,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很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笔者结合温州当地的民俗文化,面向有一定禀赋以及热情的学生,开展了国画社团,在实践中尝试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的新教学。
四、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初探
从课本出发,我们选小学中高段的孩子作为本次课题研究的实施对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了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以四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分别是“感受国画”、“培养国画技艺”、“融入生活情境”、“模仿国画大师”。其中“感受国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国画技艺”模块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正确使用毛笔并熟悉水墨颜料进行练习。“融入生活情境”模塊的主要内容是寻找温州特色运用国画感受创作的乐趣。“模仿国画大师”部分主要是欣赏大师的国画作品,汲取大师作品中艺术手法,并加以利用,拓宽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
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摸索创新,在教学初探中利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师直观教学法”,第二种学生“学生互授教学法”,第三种“单一和组合教学法”,第四种“选材与写生教学法”。利用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从而更好地了解温州民俗文化以及体会少儿国画的艺术魅力。
(一)课程安排
(1)“感受国画”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对少儿尽心国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少儿对于国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国画发展历史的方式来增强国画对于少儿的吸引力。学生要想学好国画,就必然需要对国画的起源发展、不同时代国画的特点有所了解,这是少儿学习国画艺术的第一步,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让少儿对国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不同时代的国画图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国画背后所蕴含的发展历史及技艺特点进行一一讲述,带领少儿在国画的发展历史中感受国画的“美”,初步培养学生对国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国画技艺”
1、从国画的基础知识着手:了解国画材料,介绍国画绘画流程,初学者的注意事项,以及国画作品的保护和收藏。
2、介绍国画的基本技法之用笔与用色:中国画用笔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和飞白锋;中国画用色概括为五色即:浓、淡、干、湿、焦,是指墨色变化,特点及用途如下:“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湿” 墨中加水多,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国画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在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后,学生可通过临摹的方式,对完整的作品进行练习。(以下为学生临摹作品)
(3)“融入生活情境”
从孩子们对造型能力的出发,围绕温州当地特色美食和风俗文化,根据特点进行国画创作,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并强调国画本身的特点:1、高度概括特点,着意夸张有趣的创作,2、要将虚实对比运用到恰到好处,充分利用国画独特用笔用墨上色的技法表现。
如笔者在上《温州民俗之美食》一课,利用当地有不同的特色美食,抓住各类美食的外形特征进行绘画,并加入个人的趣味想法,画一些生动的人物,不讲求透视关系。这样的国画作品能激发孩子们特有的天真童趣的视角,不受西方美术透视的具象形象约束,体会用心去观察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它,这样的作品更具设计感和感染力。在一个模块中,我们以之前临摹所学习技法和课前搜集到的特色美食照片“写生”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再如《温州民俗之习俗》也是一次“写生”课的练习,对课前准搜集好的习俗照片资料,进行观察,通过设计,概括人物的形态,并把画面的故事用国画的形式表达好。通过这样的课,孩子们更加关注在练习过程中的观察。这对以后对国画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4)“模仿国画大师”
最后主要围绕齐白石,徐悲鸿等几个写意国画大师进行介绍,展示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感受不同代表人物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突破常规。如,(见下方左图)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处山泉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让人联想到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看不见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见下方右圖),此幅绘画奔马的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的笔墨效果,又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明暗和透视方法。画中的奔马不用线描法,采用了写意画法并注重画出马的精神风貌,表达画家的深刻寓意。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是奔放不羁的,正是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自由的象征等等。在这个阶段对名画欣赏与临摹,再创作。向大师们学习,孩子们有了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方法的摸索
(1)“教师直观教学”法
国画的过程是绘画的过程,通过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更易于孩子掌握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示范至关重要,从简单的美食入手,结合富有趣味,贴近温州生活的题材,进行解说和示范,从用笔到用色,从花鸟鱼虫到人物山水,环环相扣地跟着练习,这种方法既直观又简练。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用笔,用墨用色。
(2)“学生互授”教学法
通过“学生课堂”的形式进行,收集各种温州民俗文化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在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知识,以及有关创作较好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相互学习,既能达到融会个人所长、个人所好的目的,又能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温州民俗的兴趣。
(3)“单一和组合”的教学法
众所周知,“临摹”初学者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临摹单独的零散物件开始,也是积累的开始。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化“零”为“整”,把零散的单个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作品再创作。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大师的绘画技巧,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学生将会对国画的创作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4)“选材与写生”教学法
从生活角度出发,收集有关温州民俗的照片、文字等资料,设计草图并进行创作。通过学生细心观察,进行国画草图的图稿设计。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创作的作品题材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生活的瞬间的照片,还有各种生活的事件、故事进行合理的创作。如我们绘制温州美食文化或习俗文化,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去实地品尝美食或者去留意习俗人文活动并拍照记录作为素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少儿国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温州本土民俗艺术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对现阶段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相互结合的教学背景进行介绍,简要地介绍了现阶段在国画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习俗的教学风气,这对于继承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提高国画教学的效率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其次介绍了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温州民俗的具体意义:有利培养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审美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温州民俗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说明,可以为教师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本地民俗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捷 著《少儿国画入门》 [M]中国是书店出版社
[2]丁琳著《齐白石全集》 [M] 湖南出版社
[3]《悲鸿画集》 [M] 中国美术出版社
[4]谢柏柯著《中国画之风格》 [M] 北京文学出版社
[5]张桐著《写给老师的中国绘画史》 [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6]《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浙江省温州市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00
【关键词】少儿国画;温州民俗;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的背景
(一)传达少儿国画的审美趣味和温州民俗的经久不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生活中许多风俗与美食在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人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人们逐渐淡化了当地民俗文化的概念,这样的结合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风情,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诠释温州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
笔者通过自己的成长环境,由此想到了温州具有文化气息的民俗题材,而用中国画这一最传统的表现手法表现民俗题材可以使作品更好地体现温州民俗独特性,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具有少儿趣味性的国画风格,更好地诠释温州本土化艺术语言的内涵。写意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之一,在造型、色彩和艺术语言的表现上运用写意画的表现技法可以将民俗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通过民俗题材,运用写意的手法与各类镜片这一特殊的形制相结合,来表达画面的审美性。
二、国画和温州民俗结合教学的意义
(一)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国画与民俗艺术的结合,铺好了“兴趣”之路。但“难精”也为优秀的孩子打开了探索国画艺术的大门。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传统国画艺术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一定程度的学习上,国画锻炼了孩子们各个方面的协调能力。在国画的练习过程中,磨炼了孩子耐心、细心;在创作中,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作品布局的思维能力等。可见,温州民俗和国画结合教学带来的对学生的极大意义。
(三)国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沟通”的能力
在国画课程中,我们开设的“学生课堂”利用学生教学生,锻炼了孩子在互相学习的能力,并深入地交流温州民俗文化,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国画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少儿国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国画作品的欣赏,学生搜集温州民俗资料中了解温州各类美食特色与风俗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为传统艺术在接下来的传承中,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总之,国画是传统文化之一,当历史的时光沙漏冲淡人们对这份艺术的热爱的时候,望每一位美术教育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孩子们重拾这份生命的“律动”。我校国画社团,只是这律动里的一个小乐符,在今后的实践中,要慢慢把这一“乐符”继续扩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断探索,美术教育工作者定能将国画教学奏响更悠长美妙的乐章。
三、温州市国画艺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单从我们的教材来看, 新编的浙美版教材,增加了关于国画的内容:
在小学的中高段美术教材已出现国画的身影,说明关注传统文化已经在做努力,但大多选择的内容还是比较浅层;当然,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很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笔者结合温州当地的民俗文化,面向有一定禀赋以及热情的学生,开展了国画社团,在实践中尝试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的新教学。
四、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结合教学初探
从课本出发,我们选小学中高段的孩子作为本次课题研究的实施对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了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以四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分别是“感受国画”、“培养国画技艺”、“融入生活情境”、“模仿国画大师”。其中“感受国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国画技艺”模块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正确使用毛笔并熟悉水墨颜料进行练习。“融入生活情境”模塊的主要内容是寻找温州特色运用国画感受创作的乐趣。“模仿国画大师”部分主要是欣赏大师的国画作品,汲取大师作品中艺术手法,并加以利用,拓宽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
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摸索创新,在教学初探中利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师直观教学法”,第二种学生“学生互授教学法”,第三种“单一和组合教学法”,第四种“选材与写生教学法”。利用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从而更好地了解温州民俗文化以及体会少儿国画的艺术魅力。
(一)课程安排
(1)“感受国画”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对少儿尽心国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少儿对于国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国画发展历史的方式来增强国画对于少儿的吸引力。学生要想学好国画,就必然需要对国画的起源发展、不同时代国画的特点有所了解,这是少儿学习国画艺术的第一步,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让少儿对国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不同时代的国画图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国画背后所蕴含的发展历史及技艺特点进行一一讲述,带领少儿在国画的发展历史中感受国画的“美”,初步培养学生对国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国画技艺”
1、从国画的基础知识着手:了解国画材料,介绍国画绘画流程,初学者的注意事项,以及国画作品的保护和收藏。
2、介绍国画的基本技法之用笔与用色:中国画用笔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和飞白锋;中国画用色概括为五色即:浓、淡、干、湿、焦,是指墨色变化,特点及用途如下:“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湿” 墨中加水多,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国画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在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后,学生可通过临摹的方式,对完整的作品进行练习。(以下为学生临摹作品)
(3)“融入生活情境”
从孩子们对造型能力的出发,围绕温州当地特色美食和风俗文化,根据特点进行国画创作,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并强调国画本身的特点:1、高度概括特点,着意夸张有趣的创作,2、要将虚实对比运用到恰到好处,充分利用国画独特用笔用墨上色的技法表现。
如笔者在上《温州民俗之美食》一课,利用当地有不同的特色美食,抓住各类美食的外形特征进行绘画,并加入个人的趣味想法,画一些生动的人物,不讲求透视关系。这样的国画作品能激发孩子们特有的天真童趣的视角,不受西方美术透视的具象形象约束,体会用心去观察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它,这样的作品更具设计感和感染力。在一个模块中,我们以之前临摹所学习技法和课前搜集到的特色美食照片“写生”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再如《温州民俗之习俗》也是一次“写生”课的练习,对课前准搜集好的习俗照片资料,进行观察,通过设计,概括人物的形态,并把画面的故事用国画的形式表达好。通过这样的课,孩子们更加关注在练习过程中的观察。这对以后对国画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4)“模仿国画大师”
最后主要围绕齐白石,徐悲鸿等几个写意国画大师进行介绍,展示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感受不同代表人物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突破常规。如,(见下方左图)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处山泉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让人联想到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看不见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见下方右圖),此幅绘画奔马的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的笔墨效果,又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明暗和透视方法。画中的奔马不用线描法,采用了写意画法并注重画出马的精神风貌,表达画家的深刻寓意。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是奔放不羁的,正是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自由的象征等等。在这个阶段对名画欣赏与临摹,再创作。向大师们学习,孩子们有了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方法的摸索
(1)“教师直观教学”法
国画的过程是绘画的过程,通过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更易于孩子掌握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示范至关重要,从简单的美食入手,结合富有趣味,贴近温州生活的题材,进行解说和示范,从用笔到用色,从花鸟鱼虫到人物山水,环环相扣地跟着练习,这种方法既直观又简练。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用笔,用墨用色。
(2)“学生互授”教学法
通过“学生课堂”的形式进行,收集各种温州民俗文化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在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知识,以及有关创作较好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相互学习,既能达到融会个人所长、个人所好的目的,又能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温州民俗的兴趣。
(3)“单一和组合”的教学法
众所周知,“临摹”初学者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临摹单独的零散物件开始,也是积累的开始。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化“零”为“整”,把零散的单个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作品再创作。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大师的绘画技巧,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学生将会对国画的创作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4)“选材与写生”教学法
从生活角度出发,收集有关温州民俗的照片、文字等资料,设计草图并进行创作。通过学生细心观察,进行国画草图的图稿设计。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创作的作品题材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生活的瞬间的照片,还有各种生活的事件、故事进行合理的创作。如我们绘制温州美食文化或习俗文化,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去实地品尝美食或者去留意习俗人文活动并拍照记录作为素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少儿国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温州本土民俗艺术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对现阶段少儿国画与温州民俗相互结合的教学背景进行介绍,简要地介绍了现阶段在国画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习俗的教学风气,这对于继承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提高国画教学的效率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其次介绍了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温州民俗的具体意义:有利培养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审美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温州民俗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说明,可以为教师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本地民俗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捷 著《少儿国画入门》 [M]中国是书店出版社
[2]丁琳著《齐白石全集》 [M] 湖南出版社
[3]《悲鸿画集》 [M] 中国美术出版社
[4]谢柏柯著《中国画之风格》 [M] 北京文学出版社
[5]张桐著《写给老师的中国绘画史》 [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6]《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浙江省温州市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