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经济数据出炉后,安徽“第三城”之争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在全省城市经济第三位置上十年的安庆,终于“失守”,2017年被马鞍山超越。从全省来看,排名紧随其后的滁州、阜阳、蚌埠“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十足。
在安徽省域的经济格局上,合肥的核心城市地位已经确立,芜湖也坐稳了第二的位置,而围绕“第三城”的角逐正在展开,一场城市竞位赛的“好戏”正在上演。
起落之间看城市比拼
让我们首先把观察的视角跳出安徽,从周边省域的城市结构来看,在城市经济第一、第二位之后,都存在相对显著的一个经济“第三城”,不仅经济总量第三,而且在城市功能上也强于其他城市。
从安徽向东看,江苏和浙江呈现“多极并列”的局面:江苏的南京、苏州、徐州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三个主引擎;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势猛劲足。再向北看,山东的青岛、济南、烟台是拉动经济奔跑的“三驾马车”。再往西看,湖北“一核两极”现象最为典型,武汉全力冲刺国家中心城市,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争相进位。
通过梳理发现,安徽要全面崛起,同样需要在合肥、芜湖之后成长出“第三城”,承担起带动一个区域板块转型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那么,谁能担当安徽经济“第三城”?《决策》杂志首先把观察的视角,落在被寄予厚望的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庆。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人的关注。这里拥有灿烂的文化,因扼守长江咽喉,战略地位显著,一度与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并称“长江五虎”。
但在经济潮起潮落间,安庆经济却逐渐落后了。1989年,安庆经济总量被合肥超越,2008年又被芜湖赶超,2017年又被马鞍山赶超,这条经济曲线,在安庆人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且,滁州、阜阳经济总量也在快速增长。以2017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滁州距离安庆只有1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早在2016年,滁州就已经将“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战略。在滁州的发展规划中,是要做安徽省内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芜湖的“经济探花”,赶超马鞍山、安庆。
从区域板块上看,滁州是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交集地带,具有左右逢源的优势。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滁州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功能性短板。
从城市实力的分析模型来看,“第三城”的竞争不仅仅是单纯各项经济指标的PK,更要考虑它的区位、功能、辐射力、环境承载力以及文化等城市成长的各种因素。因为一座城市能否最终成为“第三城”,还要充分考虑是否能成为带动一方的“核心增长极”。
处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交点上的滁州,“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格局已经形成,这样的区位决定了滁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南京发展需要拓展空间,滁州的很多企业都是南京转移过去的。从安徽的角度来讲,滁州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同理,未来发展也会受制于南京。”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对《决策》分析说。
重返“第一方阵”的
多维度透视
在安徽,“合芜蚌”是常常并列出现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蚌埠理应成为安徽“第三城”。在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蚌埠凭借区位优势,被赋予“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任,在城市排位上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合肥、芜湖;而安庆、阜阳分别是打造皖西南、皖西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蚌埠凭借工业基础,与青岛、无锡等城市并驾齐驱,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众多的科研院所,城市经济发展取得过骄人成绩,部分工业制造国内独占鳌头。”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胡登峰告诉《决策》。但在区域竞争中,蚌埠多年来积淀的产业基础优势,在转换成胜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近二十年来,蚌埠在全省的经济位置从“老二”降至如今的全省第七。更严峻的是,蚌埠面对的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2017年,芜湖经济总量成功跨过3000亿关口,是蚌埠的1.98倍;身后宿州经济总量也已达到1503.9亿元,与蚌埠仅差46.8亿元,距离赶超蚌埠仅有一步之遥。
面对区域经济的新态势,蚌埠强力提出“重振雄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这与同在京沪高铁线上的滁州“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战略内涵不谋而合。
那么,“第一方阵”在安徽省的城市发展中是什么概念?以最新的经济数据来分析,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排在前五位,阜阳第六、蚌埠第七。这就意味着,蚌埠需要再前进两位,才能跨入全省前五位。
但与蚌埠同在皖北地区的阜阳,发展潜力正在激发,未来的上升空间巨大。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人口。阜阳常住人口达到809.3万人,安庆为464.3万人,滁州407.6万人,蚌埠为337.7万人。“从目前看来,作为安徽人口第一大市和全国5个千万人口地级市之一的阜阳,潜力无穷。”徐振宇分析认为,庞大的人口消费红利是阜阳的最大优势。这直接反映在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2017年,阜阳、安庆、蚌埠、滁州分列省內第3、4、5、7位。阜阳市消费总额跨入全省第三,与人口数量直接相关。
另一个与人口相关的增长因素是新型城镇化。“十二五”以来,阜阳的新型城镇化进入“加速度”阶段,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的提升,对人口集聚产生巨大的“磁吸效应”,阜阳的大城市框架正在变成立体化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阜阳周边数千万人口的空间范围内,没有大城市,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的概念来说,阜阳处在大城市的“围空区”,这为阜阳大城崛起提供了天时地利。
其次,阜阳正加快迈入高铁时代。随着商合杭、郑合、京九和皖北城际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到2020年后,阜阳将会形成仅次于省会合肥的第二大“米字型”高铁枢纽。巨大的铁路建设投资市场 高铁经济的节点效应,将极大地带动阜阳经济发展。
在全省城市经济第三位置上十年的安庆,终于“失守”,2017年被马鞍山超越。从全省来看,排名紧随其后的滁州、阜阳、蚌埠“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十足。
在安徽省域的经济格局上,合肥的核心城市地位已经确立,芜湖也坐稳了第二的位置,而围绕“第三城”的角逐正在展开,一场城市竞位赛的“好戏”正在上演。
起落之间看城市比拼
让我们首先把观察的视角跳出安徽,从周边省域的城市结构来看,在城市经济第一、第二位之后,都存在相对显著的一个经济“第三城”,不仅经济总量第三,而且在城市功能上也强于其他城市。
从安徽向东看,江苏和浙江呈现“多极并列”的局面:江苏的南京、苏州、徐州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三个主引擎;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势猛劲足。再向北看,山东的青岛、济南、烟台是拉动经济奔跑的“三驾马车”。再往西看,湖北“一核两极”现象最为典型,武汉全力冲刺国家中心城市,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争相进位。
通过梳理发现,安徽要全面崛起,同样需要在合肥、芜湖之后成长出“第三城”,承担起带动一个区域板块转型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那么,谁能担当安徽经济“第三城”?《决策》杂志首先把观察的视角,落在被寄予厚望的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庆。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人的关注。这里拥有灿烂的文化,因扼守长江咽喉,战略地位显著,一度与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并称“长江五虎”。
但在经济潮起潮落间,安庆经济却逐渐落后了。1989年,安庆经济总量被合肥超越,2008年又被芜湖赶超,2017年又被马鞍山赶超,这条经济曲线,在安庆人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且,滁州、阜阳经济总量也在快速增长。以2017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滁州距离安庆只有1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早在2016年,滁州就已经将“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战略。在滁州的发展规划中,是要做安徽省内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芜湖的“经济探花”,赶超马鞍山、安庆。
从区域板块上看,滁州是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交集地带,具有左右逢源的优势。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滁州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功能性短板。
从城市实力的分析模型来看,“第三城”的竞争不仅仅是单纯各项经济指标的PK,更要考虑它的区位、功能、辐射力、环境承载力以及文化等城市成长的各种因素。因为一座城市能否最终成为“第三城”,还要充分考虑是否能成为带动一方的“核心增长极”。
处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交点上的滁州,“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格局已经形成,这样的区位决定了滁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南京发展需要拓展空间,滁州的很多企业都是南京转移过去的。从安徽的角度来讲,滁州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同理,未来发展也会受制于南京。”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对《决策》分析说。
重返“第一方阵”的
多维度透视
在安徽,“合芜蚌”是常常并列出现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蚌埠理应成为安徽“第三城”。在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蚌埠凭借区位优势,被赋予“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任,在城市排位上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合肥、芜湖;而安庆、阜阳分别是打造皖西南、皖西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蚌埠凭借工业基础,与青岛、无锡等城市并驾齐驱,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众多的科研院所,城市经济发展取得过骄人成绩,部分工业制造国内独占鳌头。”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胡登峰告诉《决策》。但在区域竞争中,蚌埠多年来积淀的产业基础优势,在转换成胜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近二十年来,蚌埠在全省的经济位置从“老二”降至如今的全省第七。更严峻的是,蚌埠面对的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2017年,芜湖经济总量成功跨过3000亿关口,是蚌埠的1.98倍;身后宿州经济总量也已达到1503.9亿元,与蚌埠仅差46.8亿元,距离赶超蚌埠仅有一步之遥。
面对区域经济的新态势,蚌埠强力提出“重振雄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这与同在京沪高铁线上的滁州“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战略内涵不谋而合。
那么,“第一方阵”在安徽省的城市发展中是什么概念?以最新的经济数据来分析,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排在前五位,阜阳第六、蚌埠第七。这就意味着,蚌埠需要再前进两位,才能跨入全省前五位。
但与蚌埠同在皖北地区的阜阳,发展潜力正在激发,未来的上升空间巨大。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人口。阜阳常住人口达到809.3万人,安庆为464.3万人,滁州407.6万人,蚌埠为337.7万人。“从目前看来,作为安徽人口第一大市和全国5个千万人口地级市之一的阜阳,潜力无穷。”徐振宇分析认为,庞大的人口消费红利是阜阳的最大优势。这直接反映在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2017年,阜阳、安庆、蚌埠、滁州分列省內第3、4、5、7位。阜阳市消费总额跨入全省第三,与人口数量直接相关。
另一个与人口相关的增长因素是新型城镇化。“十二五”以来,阜阳的新型城镇化进入“加速度”阶段,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的提升,对人口集聚产生巨大的“磁吸效应”,阜阳的大城市框架正在变成立体化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阜阳周边数千万人口的空间范围内,没有大城市,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的概念来说,阜阳处在大城市的“围空区”,这为阜阳大城崛起提供了天时地利。
其次,阜阳正加快迈入高铁时代。随着商合杭、郑合、京九和皖北城际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到2020年后,阜阳将会形成仅次于省会合肥的第二大“米字型”高铁枢纽。巨大的铁路建设投资市场 高铁经济的节点效应,将极大地带动阜阳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