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究生命本质,而获得生物知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离不开探究式教学。生物探究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上,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产生问题,实验、引发探究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经验,尝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即做出假设。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打破休眠的完整种子;子叶被虫咬过的种子;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做出假设:种子萌芽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那么,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以假设为基础进行设计实验。自主地去探究,得出结论。
又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等问题。在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假设。在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1)玉米幼苗放在暗处用单侧光照射。(2)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3)尖端套上锡帽,幼苗用单侧光照射。(4)尖端下部套锡裙,幼苗用单侧光照射。(5)切掉尖端,用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6)切掉尖端,用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1)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2)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3)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下部的明显生长。然后在讲解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时,首先出示顶端优势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生长素的作用原理解释,学生很自然得出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侧芽,所以顶芽生长快。接着出示科学家们测试的结果,生长素浓度实际是侧芽大于顶芽,这就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冲突心理,列举一系列生长素浓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对应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从而得出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抑制生长。.net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中,引导学生得出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是稳定的,但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那么到底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呢?发现问题后,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推断和假设,形成他们自己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模糊不清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才能逐步使全体学生形成统一的正确认识。
三、以课文中隐含内容为情境,激发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适宜的隐含内容来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如在酶的特性的教学中教师说明酶的特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然后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酶与温度和PH值的关系。另如在质壁分离教学中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细胞液的浓度等。总之,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有表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启发探究在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些有关的研究动向和新技术、新方法、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启发探究
例如:在《生物的生殖》一节教学中,本人介绍了“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1)从A绵羊的乳腺组织抽取单个细胞,提取其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细胞核;(2)从B绵羊取出未受精卵,利用显微技术将其中的遗传信息除去(去核);(3)将A绵羊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让其在实验室内培育慢慢发展成胚胎;(4)将胚胎植入C绵羊的子宫中;(5)C绵羊产下了在遗传物质上与A绵羊完全相同的小绵羊。借此说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也可实现无性生殖。可以预测无性生殖技术将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影响。适当扩充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展现生物技术发展前景。通过上述新知识的增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觉渴求探究新知识的意识 。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坚持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鼓励求异思维,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离不开探究式教学。生物探究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上,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产生问题,实验、引发探究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经验,尝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即做出假设。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打破休眠的完整种子;子叶被虫咬过的种子;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做出假设:种子萌芽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那么,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以假设为基础进行设计实验。自主地去探究,得出结论。
又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等问题。在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假设。在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1)玉米幼苗放在暗处用单侧光照射。(2)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3)尖端套上锡帽,幼苗用单侧光照射。(4)尖端下部套锡裙,幼苗用单侧光照射。(5)切掉尖端,用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6)切掉尖端,用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1)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2)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3)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下部的明显生长。然后在讲解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时,首先出示顶端优势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生长素的作用原理解释,学生很自然得出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侧芽,所以顶芽生长快。接着出示科学家们测试的结果,生长素浓度实际是侧芽大于顶芽,这就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冲突心理,列举一系列生长素浓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对应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从而得出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抑制生长。.net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中,引导学生得出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是稳定的,但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那么到底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呢?发现问题后,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推断和假设,形成他们自己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模糊不清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才能逐步使全体学生形成统一的正确认识。
三、以课文中隐含内容为情境,激发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适宜的隐含内容来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如在酶的特性的教学中教师说明酶的特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然后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酶与温度和PH值的关系。另如在质壁分离教学中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细胞液的浓度等。总之,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有表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启发探究在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些有关的研究动向和新技术、新方法、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启发探究
例如:在《生物的生殖》一节教学中,本人介绍了“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1)从A绵羊的乳腺组织抽取单个细胞,提取其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细胞核;(2)从B绵羊取出未受精卵,利用显微技术将其中的遗传信息除去(去核);(3)将A绵羊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让其在实验室内培育慢慢发展成胚胎;(4)将胚胎植入C绵羊的子宫中;(5)C绵羊产下了在遗传物质上与A绵羊完全相同的小绵羊。借此说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也可实现无性生殖。可以预测无性生殖技术将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影响。适当扩充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展现生物技术发展前景。通过上述新知识的增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觉渴求探究新知识的意识 。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坚持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鼓励求异思维,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