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补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补白”,即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生发和空白之处展开恰当的想象,合理地补充空白的内容、空白的意境和空白的言语。填补空白,既是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路径。其实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留有“余地”的,如果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补白,那必将把教学推向深度或广度的发展。结合课文之内容和生活之体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延伸、去拓展、去生发……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深入文本,然后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精心预设,研读文本——课始,未成曲调先有情
  1.巧抓文眼补白,激发学习兴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及文章的要点,或点名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我们就可从课题入手,分析留白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揭题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讲述了阿联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不毛之地的沙漠建成了鲜花遍地的绿洲。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印象中的绿洲情景,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下:迷人、可爱、美丽、充满生机,紧接着在绿洲旁边写下“沙漠”,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下:贫瘠、干燥、炎热、不毛之地,同时让学生们回忆电影或亲眼所见的沙漠之景,课题补写完整,对比后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沙漠中怎么会有这样的绿洲呢?”“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创建美丽的绿洲的呢?”学生们怀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走入文本想去看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根据背景补白,顺利走进文本
  作者写文章必有其独特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意蕴,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运用各种方式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与文章相关的风俗文化、历史故事和人物品性等,让同学们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再认为课文是“高不可攀”的。
  在教《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刘翔的资料,看一看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场面,听一听刘翔的故事。在充分做好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们对刘翔有了了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理解体悟,深入文本——课中,吹尽黄沙始到金
  课堂40分钟,是短暂的,短短一篇课文,是有限的。我们要找准时机,把握好补白的点,带领学生借助文本深入探究,感悟文本的精髓。
  1.巧抓语句补白,感悟绵绵意蕴
  文中有许多作者没完全写明的语句,里面隐藏着许多意蕴,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空白,这样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中,“我”对护士说的一番话耐人寻味,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三处说话训练。一是想象母亲在恶劣的天气里所付出的艰辛;二是回忆自己的母亲平时所付出的操劳;三是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又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的?”这段话,对文本进行补白,让学生懂得自己母亲平时的艰辛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2.推敲标点补白,体会悠悠韵味
  小小标点往往也能表情达意。文中有些标点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决不可对此轻视忽略,而应该推敲其蕴含的内涵,体会那悠悠韵味。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师根据诗结尾的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伙伴都来了,它们都藏在这长长的省略号里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起了,对学习文本的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开天辟地》一课中,第四自然段段尾有这样一句话:“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外物的雨露甘霖……”他还有哪些部位,如额头、皱纹、鼻孔、嘴唇、手掌、青筋、指甲等等,还会变成大自然的什么景象呢?我在教学时,紧扣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完成了以下排比句式的填空:他的( ),变成了( );他的( ),变成了( );他的( ),变成了( )。充实了文本内容,内化了他的( ),变成了( )的句式类型。此处补白,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也渐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抓住描写补白,走进人物内心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或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或动作描写,或外貌描写……教学中若能加以扎扎实实地描摹,就能充盈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具独特的魅力。
  如《祁黄羊》一课的人物对话中,有好几个值得探究的空白之处,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设下悬念:“是啊,按照人之常情,哪个当官的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当官啊,祁黄羊的母亲妻儿定是一百个不答应,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解狐听了也诧异了,他会怎么想呀?”以此通过角色转换,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以朗读为主线,适当点拨,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不断地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在分享智慧的同时,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内涵。
  4.利用插图补白,驰骋学生想象
  图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语言,因此图画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课文中的插图,做到图文结合,尽可能地驰骋学生的想象。如《螳螂捕蝉》有两幅插图,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尽情欣赏,用心体悟,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观察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了解前因后果。
  三、拓展升华,延续文本——课尾,踏花归去马蹄香
  1.紧扣结尾补白,品味袅袅余音
  很多文章往往会在结尾之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但由于个人的原因,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抓住文本结尾处所蕴含的空白点,或续写,或畅想,或演绎,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犹未尽。
  如在讲完《九色鹿》后,学生都对调达的忘恩负义感到愤恨,对九色鹿的善良、国王的正义感到褒扬。这时正是进行故事补白的最佳时机,学生对故事的发展情趣正浓,欲罢不能,怎能不写出心中所想的精彩情节呢?从而让学生品味到踏花归去的乐趣。
  2.升华主题补白,倾诉娓娓深情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结尾处,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叶欣阿姨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她的孩子、是曾经被她挡在门外的同事、是被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病人,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真情涌动,把自己对叶欣的敬佩与赞美都化作了无声的真情告白。有的学生写道:叶阿姨,您把生的希望给了我,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您真伟大!有的学生这样说:妈妈,虽然您永远离开了我和爸爸,但我会永远坚强乐观,您永远活在我心中,我会一直想您的。有的学生这样写:护士长,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的心情,以后,您就是我的榜样。学生们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令我感动,他们已经走近了叶欣,也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们在课的开始部分、新授部分和结尾部分进行补白,把“补白”的全过程贯穿于每一节课堂环节中,使学生们在读书中多拓展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逐渐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习作能力。
  我相信:巧妙补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定能提升文本的价值内涵,使文本解读大放异彩,让语文课堂精彩而灵动!?
其他文献
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学生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要想教育好学生,唯一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而在小学低学段音乐课堂上,愉悦的童年“乐趣”更多地孕育在音乐自身的乐音趣味中。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和谐之美,还能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协调配合的巨大表现力。通过合唱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用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和声的魅力和提高欣赏能力,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群体合作意识和互相配合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
6月26日,在“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盛典”上,王笑京身着浅色条纹衬衣、黑色西裤,一贯的微笑挂在嘴边。此次,作为信息技术与电子领域年度人物获奖代表发言,他谦虚地表示:“我获得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我想代表我们智能交通界耕耘了20年的众多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0年的探索,王笑京率领团队制定了中国ITS(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和发展战略,攻克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交
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定下了基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又能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甚至关系到授课的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3~5分钟,因此必须短小而有效。但有些导入平淡无奇、拖沓冗长、偏难……在新授
人类基因组中的体细胞突变率在不同癌症中各不相同。通过对652个肿瘤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者发现,可变DNA错配修复(MMR)是人类基因组中突变率的特征性区域差异的基础。虽然区域常染色体突变率对不同细胞类型来说基本上是稳定的,存在着与复制时机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相关的差异,但携带未激活NMR的肿瘤区域突变密度差异有所降低。因此,差异化的DNA修复而非差异化的突变供应,似乎才是人类基因组中大规模区域突变
引 言  绘本,以它精美而丰富的图画、简单而有意味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在大力推广绘本阅读的今天,许多教师都自觉地将绘本引入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来。的确,好的绘本让人感动。孩子在绘本阅读中放飞想象,润泽心灵,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作为语文教师,在和孩子一起被书中的故事感动之余,如果能增强语文的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绘本阅读教学,或许就会收获另一份感动。  定 位  《语文课程标准
我校多年来一直开展以“汉字文化教育”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教育成果累累、形势喜人。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笔者尝试着就“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番探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一、以拜师为主线,求学之路无止境    《孔子拜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作文,这样的作文不要求字数,不要求分段,不要求题目。在写微作文时,只要求主要部分详写,其余略写或不写。微作文是基于阅读教学中课文例子的一种练笔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阅读教材的内容,从形式、内容、表达方法等方面,创设微作文的环境,对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一、利用文本语言丰富微作文积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就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新增加的一节教学内容,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范畴,现放在数学教材里,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对教师的教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运用好教材,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教学相长,我的思考是:    一、课前思考:准确把握教材,架起编者与学生间思维的桥梁    1.领会“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是向学生集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