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中共元老用名的由来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用名的由来
  乳名石三伢子: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婚后连生二子均在襁褓中夭折。1893年12月26日,第3个男孩终于降生了,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的外婆文贺氏把小外孙带到山脚下龙潭中的一块巨石前拜认巨石为“干娘”后,又给小外孙取了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乳名——“石三伢子”,寓意坚如磐石。
  正名毛泽东:毛泽东这个名字是其父毛贻昌请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按毛氏族谱起的。按着族谱,毛贻昌的儿子应为“泽”字辈。“泽”,本意为沼泽、润泽,引申为恩惠。“东”,指东方,中国在亚洲的东部,所以“东”亦代指中国。润泽华夏大地,恩惠神州,这就是“泽东”的寓意。
  别号子任:据说,1902年,毛泽东进入私塾读书后,曾阅读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因被梁启超的思想所折服,毛泽东常仿效梁启超的笔调、文风,还为自己起了个“子任”的别号,一是表示对“任公”(梁启超的别号)的崇拜,二是用来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
  字润之: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反复阅读了胡林翼(字润芝)的《胡文忠公全集》后,起字为“学润”。他的老师杨怀中知道后说:“司马卿崇拜相如,改名相如。你既尊敬胡林翼,就改字润芝好了。”于是,毛泽东又改字“润芝”,最后定“字”为“润之”。
  笔名二十八画生:1915年下学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长沙各学校贴出《征友启事》,“启事”署名为“二十八画生”。二十八画即毛泽东3个字的繁体笔画数(毛澤東)。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时亦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雅号毛奇: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
  别名毛石山:1923年9月28日,毛泽东给林伯渠、彭素民写了一封信,在信末写的是:“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山,莫写毛泽东。”在这里,毛泽东之所以给自己起了个“毛石山”的别名,固然是为掩反动当局耳目,但是,这一别名显然由乳名“石三伢子”变化而来的,即用了“三”的谐音“山”。
  化名杨引之:1929年7月至10月,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去闽西农村治病疗养时,化名为“杨引之”,其中“引”为“隐”的谐音,显然,这里用“杨”姓表明他思念久别远方的爱妻杨开慧。
  代号李德胜:1947年初,蒋介石派胡宗南率数十万大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党中央决定将中共机关撤出延安。当时毛泽东曾说:“在胡宗南的强大攻势下,现在守延安则失延安,暂时离开延安则得延安。”同年3月18日下午,当毛泽东率部撤离延安时,为了保密,毛泽东用“离开才能得胜利”的意思,取“离得胜”的谐音“李德胜”为代号。
  刘少奇用名的由来
  原名刘绍选:1898年11月24日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出生后,父母按照刘氏家族从第九代开始拟定的“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的谱系,取名刘绍选。加之他在同族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又年龄最小,因此族人还称他为“九满”。
  雅号刘九书柜:刘绍选从小就喜欢看书,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到藏书较多的人家去借,每借一次就抱回一摞书。家里人见他酷爱读书,又排行“第九”,就满有意味地送了他一个雅号叫“刘九书柜”。
  学名刘渭璜、刘卫黄:1906年,刘绍选到离家乡3华里的柘木冲私塾读书。私塾老师朱赞庭很赏识少年刘绍选,就以“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故事之意为其取名为“渭璜”。后在玉潭高等小学学习期间,刘绍选自己将“渭璜”的名字改为“卫黄”,以表达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抱负和决心。
  正名刘少奇:1919年春,刘卫黄在长沙私立育才中学毕业班插班。这年夏天,刘卫黄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改名为刘少奇。
  化名赵之启:1929年6月4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刘少奇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同年7月14日,刘少奇化名赵之启到达奉天(沈阳),三日后与中共满洲省委接上关系后开始工作。
  “周先生”等化名:1936年春,刘少奇到达天津,曾化名周先生租赁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楼上的房屋。后曾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内部刊物《火线》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进行党内外的教育。这些文章,署名有K·V,陶尚行,莫文华,吕文。
  化名胡服:“胡服”是刘少奇在白区工作期间用过的化名,但是在抗战时期用得更多。1939年至1942年,刘少奇先后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期间,公开发表文章或内部签署文电多用胡服这个化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与刘少奇的来往文电也多以胡服相称。
  朱德用名的由来
  乳名阿狗(狗娃子):1886年12月1日出生后,其祖母担心男孩子出生后养不活,便以动物名为其起了个“阿狗”的乳名。按川北习俗也被称为“狗娃子”。后来,朱德成为开国元勋后,回到家乡,还有老人讲:“哦,是那个狗娃子回来了。”
  原名朱代珍:1892年,6岁的“阿狗”被送到丁姓的私塾读书。按朱氏宗谱的排行,当时的一位亲戚给“阿狗”取名为朱代珍。
  学名朱玉阶:1895年,朱代珍到席家砭私塾继续读书的第一天,塾馆先生席国珍拍了拍他的肩头后说:“我给你起个学名‘玉阶’,希望你用功读书,像白玉那样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你看如何?”朱代珍鞠躬后,说:“我决不辜负先生的厚望!”
  曾用名朱建德:1906年春,朱玉阶进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就读。半年后和同窗好友戴与龄考入顺庆府中学堂。为了鞭策自己学业上有建树,品德上有造诣,在新学堂如愿以偿,朱玉阶自己改名为“朱建德”。   正名朱德:1909年初春,朱建德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时,因为讲武堂是滇人所办的,所以只招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建德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后,他就假称是蒙自县人,并去掉“建”改名为“朱德”而报上了名,并通过考试而被录取。从那以后,朱德就成了正名,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
  化名王楷: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利用军阀范石生这个老同学的关系,暂时将起义队伍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四○团隐蔽下来,并化名王楷担任该团团长,驻扎在广东韶关附近的犁铺头。王楷,系从他的字“玉阶”省笔画、换偏旁而来。1928年,朱德使用王楷的化名领导了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以后,仍用了一段时间王楷这个化名。
  周恩来用名的由来
  幼名大鸾:1898年3月5日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城内的驸马巷出生后,父母起的幼名是“大鸾”。“鸾”是与凤凰一样的“神鸟”。父母起这个幼名,是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展翅高飞青云直上。
  正名周恩来:1903年,大鸾在家塾读书时,其父周贻能为其起名恩来。
  字翔宇:是5岁启蒙时邹先生起的。1927年秋季编印的《南开同学录》中列有1917年6月第10次中学部毕业生名录,周恩来名下注字“翔宇”。旅欧留学时期,常以此名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旅欧通信》等。
  笔名飞飞:1914年首用在天津南开学校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巾帼英雄》和诗作《春日偶成》等。后以此笔名在该刊物上专辟“飞飞漫墨”。五四运动时期,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常以此署名。
  笔名飞:飞飞笔名简署。在1916年9月4日出版的天津南开学校校刊《校风》第36期发表的《特别启事》和《校闻》、1926年出版的《中央政治通讯》发表《江西北伐中之政治部工作》,署名“飞”。
  化名羊羽子:1917年8月30日给同学郭思宁题写条幅“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署名“羊羽子”。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周恩来在给机要秘书孙师毅的一封信中落款“弟羊羽子示”。“羊羽子”是“翔宇”的转化,“羊羽”合并即“翔”字。
  化名伍豪:1919年12月21日,在天津参加觉悟社全体会议时,全体成员决定用抽签的办法取一个代名,替代各人对外的姓名。周恩来抽签为五号,故取谐音“伍豪”。后发表文章、写信时常署此名,如在1922年9月1日出版的《少年》第2号发表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等。大革命失败后,在党内长时期使用该化名。
  尊称铁人: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周恩来身处险境,幸未遇难,尔后赴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是时被党内同志尊称为“铁人”。
  雅号胡公:这个雅号是1928年开始在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从事秘密革命斗争时所得的。当时,因社会上认识他的人太多,除了特殊情况,周恩来严格限制自己外出的时间,并尽量少走大街。因后来又蓄起了长须,因此在党内留下了“胡公”的雅号。
  代号冠生:1929年8月24日,彭湃、杨殷等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30日,彭湃和杨殷联名给党中央写信。信的抬头称:“冠生暨家中老少”。“冠生”是周恩来的代号。下午,彭湃等被杀害。9月14日,周恩来撰文《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上发表,署名“冠生”。
  化名(周)少山:在1930年4月1日出版的《党的生活》第6期上发表的《托洛茨基反对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及其前途》和在1931年1月出版的《军事通讯》第4期上发表的《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根本问题》都署名“少山”。1932年3月4日,为揭穿国民党特务机关伪造所谓《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的阴谋,在《申报》上刊登了《巴和律师代表周少山紧要启事》,进行公开辟谣。
  化名李知凡:1937年,邓颖超因病到北平疗养,当时周恩来化名李知凡,邓颖超化名李杨逸,人称李知凡太太。在疗养期间,邓颖超认识了一个多才女子胡杏芬(清华大学学生)。后来胡杏芬写了一篇叙事散文《李知凡太太》。1944年胡杏芬因病去世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在重庆请石匠刻了一块“胡杏芬女士之墓 李知凡李扬逸共立”的墓碑。因当时局势动荡,结果这块已刻好的碑一直没能立成。
  代号胡必成:1947年3月18日,同毛泽东等率部撤离延安时,以“革命必定成功”之意起代号为胡必成。
  陈云用名的由来
  别名廖陈云:正名陈云是1905年6月13日出生后家人给起的。陈云两岁那年,父亲离开人世。两年后母亲也病逝。年幼的陈云和姐姐被外婆领回下塘街的家里。过了几年,外婆逝世后,舅舅廖文光按照母亲的遗愿正式把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并改养子陈云为廖姓,名为陈云。
  化名陈明、陈亨: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苏省委指示陈云于10月初到青浦,发动农民暴动。陈云回到家乡后,化名“陈明”,立即开始工作。枫泾暴动失败后,1928年2月21日,上海《申报》登载了国民党松江驻军团部、松江县政府“悬赏通缉共党”24人的布告,由于敌人不知道“陈亨”是陈云的化名,因此在“首要各犯”中有“陈亨”,在“次要各犯”中有“陈云,青浦章练塘人”。
  化名李介生:陈云被通缉后,到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舅父廖文光的挚友李桂卿家避居。在李家,陈云化名“李介生”,与李桂卿以“叔侄”相称。
  化名廖仲仁:1929年,陈云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期间,用“廖仲仁”为化名,党内简称为“廖”,这便源于舅姓。
  化名廖程云、黄苏:1930年9月24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陈云以“廖程云”的化名出席会议,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举行,陈云作为候补中央委员出席。在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中,不见“廖程云”,其实,在“补选的中央委员”的名单中的“黄苏”,就是陈云的化名。   笔名金生:1931年6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时被调到上海“中央特科”任书记兼一科科长,仍用李介生的化名。1932年,李介生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39期的《时事新报馆工人罢工斗争中反黄色工会的工作》和《红旗周报》第42期的《怎样巩固赤色小组》,皆署名“金生”。
  化名廖家骏:1935年6月,当长征队伍到达懋功雪山脚下的灵关殿时,陈云受党中央派遣,到上海去重建上海地下党与中央的联系。陈云乔装打扮成商人到成都后,按照周恩来的事先约定,在《新新新闻》登了《廖家骏启事》,以此表示自己已安全到达成都。
  化名史平:1935年8月20日,陈云从上海秘密到达苏联莫斯科后,参加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任监察委员会委员,并化名“史平”。
  笔名廉臣:在上海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陈云以“廉臣”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随军西行见闻录》的长文。
  化名陈元方:“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陈云受到冲击,只保留了中央委员一职。1969年10月,陈云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工厂蹲点,长达3年。陈云去江西后,为便于保密,化名“陈元方”。这是从他大儿子陈元、小儿子陈方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起的。
  邓小平用名的由来
  原名邓先圣: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先圣”是他父母为他起的原名,是希望他能够像圣人一般生活成长。
  学名邓希贤:邓先圣5岁时被送到设在本村的私塾进行启蒙教育。私塾先生认为“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希贤”。从少年学习到留学法国和苏联,一直到1927年春回国到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任职,使用的都是邓希贤这个名字。
  雅号“油印博士”:1923年3月,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希贤受共青团的指示,来到周恩来的身边,从事党团刊物《少年》的编辑发行工作,由于他字刻写得秀美,油印清楚漂亮,同志们就送了他一个“油印博士”的雅号。
  俄文名多佐罗夫:1926年1月7日,邓希贤等十几人乘火车离开法国,途经德国、波兰,于1月中旬到达莫斯科。邓希贤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他的俄文名字叫多佐罗夫,学生证号码是233。
  正名邓小平:1927年7月,邓希贤到位于武汉的中共中央工作。当时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遍袭全国。为适应白色恐怖环境下秘密工作的需要,邓希贤改名“邓小平”并一直沿用。
  化名邓斌:1929年下半年,邓小平化名邓斌来到广西,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广西省政府秘书。他和韦拔群等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红七军和红八军,他任两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在1930年颁布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就署名为“政治委员邓斌”。
  张闻天用名的由来
  原名张应皋:张应皋是1900年8月30日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出生后,家人给起的名字(也作荫皋)。
  正名张闻天:1906年,张应皋进入本村张家祠堂私塾读书时,私塾先生张桂唐取《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为他起名“闻天”。
  化名洛甫:1925年,张闻天被组织派往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为保密,按校方规定,中国留苏学生都要起个俄文名字。张闻天起的俄文名字是“伊凡·尼古拉耶维奇·伊斯米洛夫”。因名字太长,故同学们就只叫这一长串名字中最后两个音节“洛甫(夫)”。1931年,张闻天回国后一直沿用“洛甫”之名。
  化名歌特、科德:1932年在“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的思想论争中,张闻天在上海以歌特为化名,11月3日在中共上海临时中央的机关报《斗争》第30期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18日在《斗争》第31期发表了《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
  化名赵天:1936年8月9日,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在延安代表党中央给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署名赵天、赵来、赵古、赵东,写给李毅。李毅,是张学良的代号。赵天、赵来、赵古、赵东分别是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和毛泽东的化名。
  雅号开明君主: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称赞张闻天的人品与工作时说:“洛甫这个人很讲民主,延安整风以前他是中央总负责人,我封他一个雅号,叫‘开明君主’。”从那以后,张闻天就有了“开明君主”的雅号。
  化名张普:“文革”中的1969年10月,张闻天被解除“监护”后,又被遣送到广东肇庆实施软禁时,上级通知:张闻天的名字停止使用,另取化名,对外保密。张闻天说,既然我是普通人了,就叫“张普”吧。“张普”这个化名一直伴随到张闻天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含冤去世。
其他文献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大历十才子”是幕府诗人结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继谢世后,他们的结社活动也趋于衰落,真正对后世文人结社产生影响的
“开门见水,举步登舟。”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地处北海市南端,侨港镇渔民以出海为主业,镇里拥有一座可容纳2000艘渔船的渔港,侨港人对于大海和龙舟天生就有亲近感。侨港渔民们在渔港的交通工具,靠的是用手摇的三角艇,长期以来,三角艇是侨港镇当地很多渔民的“摇钱树”,是他们补贴家用的生产工具,在码头用于搭载渔民和渔货,所以侨港镇渔民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几乎人人会摇艇。而摇艇的动作和坐姿,和扒
读《谢安史传》,总觉得,这位著名的“风流宰相”,其儒雅的风神、潇洒的举止、超凡的才智,及其举重若轻、“谈笑静胡沙”的伟业,都是因了山水的浸润,风流原自山水出!    寄情山水,悠然远想,以游览养高世之志    汉末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垄断官位,世家子弟天生就是官种,大都“弱冠释褐”,二十出头就步入仕途,三十左右就位居高官。加之战乱频仍,民生维艰,人们平均寿命很低,出生世家,30岁还沉寂于下僚,就会
德布羅意方程组:  创立者: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意义: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认为,任何物质都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或者说,任何物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波,包括人本身。人不但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波。呃,同学们听懂了吗?关于这一组公式,有很长很长的介绍,但我们没有很多的版面进行刊登,所以,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在今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慢慢把它搞懂!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公爵简
林如斯,林语堂长女。抗战时期,旅居美国的她回祖国在后方从事抗战工作,写出鼓舞军民斗志的文章,并把中国的抗战文学介绍到西方;在她遇人不淑、遭受不幸婚姻沉重打击、身患沉疴之时。依然以超凡脱俗的笔触,把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唐诗,准确地译介到国外……  1923年春末初夏,林语堂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将应博士试,然后结束他的留学生涯。与此同时,陪读的夫人廖翠凤已身怀六甲。为了不让即将出生的孩子自然地获得外国国籍
今年9月9日午夜时分,我躺在床上刷微信看新闻,突然从微信群里得知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仙逝的消息,先生享年87岁。群里满是回忆和哀痛,学子们感念先生的一生,感悟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谛。  灵堂吊唁 缅怀大师  为了悼念汤一介先生,北京大学在人文苑1号楼108室设置了灵堂。从9月11日上午10时开始,就有不少人陆续前来吊唁。9月12日下午,我与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专程来到北京大学吊唁汤一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趁机培养吕氏势力。  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平乱的另一位功臣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现在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
1977年5月10日至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陪同缅甸总统吴奈温到桂林参观访问,在桂林住了两天。  吴奈温总统和夫人雅达娜纳梅一行39人,在游览了北京、大庆、大寨、韶山等地后,由邓颖超和交通部副部长潘琦、李先念副总理的夫人林佳楣、外交部长黄华的夫人何理良等陪同前往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乔晓光(区党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刘重桂(区党委第二书记)以及史清盛、江景河
日本法西斯投降以后,1946年3月29日爆发的平乐中学“争民主、反内战、反迫害”的“三·二九”学生运动,震动全省,也引起我地下党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当时还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广西高等法院平乐第七分院的监狱中,是我原来临阳抗日联队的年轻战士、当时平乐中学的高中学生党员肖含艳来探监的时候告诉我,我才知道的。  抗日战争期间,平乐有中国共产党的3个支部。一个是以黄金钰为支部书记的平
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开国大将之一。他一生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由于他性格正直,宁折不弯,多次向上级进忠言,因而他又多次遭到误解而被降职。  红军时期:差点在“肃反”中被捕杀掉  黄克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黄克诚、尹子韶等人领导“永兴起义”,农军占领了永兴县城,成立了永兴县苏维埃政府,李一鼎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