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本文从一、做有心人,从小事入手。二、大自然是陶冶情感的摇篮。三、文学作品和周围事物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四、成人的榜样和评价,直接感染和强化幼儿良好的情感。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情感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关键词:情感 品德行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这就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源于良好的情感;二是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孩子早期良好情感的培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了爱的种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及深。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入手,萌发爱的情感。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了解父母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辛劳,为他们付出了人世间最崇高的爱,使他们从小就知道体贴父母,从而产生爱父母的情感;进而逐步扩大到爱小朋友、爱老师、爱幼儿园,并能与邻里友好相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使他们逐步了解家乡,了解祖国,关心国内外大事,并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良好的情感,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还是使其将来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做有心人,从小事入手。
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注意,随处都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有一次,我班的黄安琪小朋友生病了,家长来和我请假,没几天,班里的孩子们发现好几天没点到黄安琪小朋友的名字,就来问我“老师,黄安琪怎么了?好几天没上幼儿园了”。原来,孩子们也会关注同伴,我随机一动,通过谈话告诉了孩子们黄安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的原因,并开展讨论该怎么办,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问候;有的说请老师带她们去家里探望;有的说画幅画送给她等等,孩子们的热心真的让我好感动。就这样,我引导小朋友们学会爱,学会关心他人。平日的教育里,孩子们知道“给择菜的奶奶递上一个小板凳、给下班的妈妈拿拖鞋、给爷爷送上一个削好的苹果、给爸爸捶捶背”……都会使孩子产生爱心。
二、大自然是陶冶情感的摇篮。
大自然是那么神秘美好,妙趣横生,孩子们具有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南边城墙外的小菜园是孩子们的乐园,白菜、韭菜、大葱、胡萝卜、花生、红薯等等蔬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每个季节我们带孩子去做相应的事情,种植、锄草,浇水、施肥、收获。这些过程,孩子们乐此不彼。孩子们更喜欢大自然了,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品尝到了丰收后的喜悦,陶冶他们的情感,学会了爱护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及公共财务,知道了尊重劳动人民,珍惜粮食。
三、文学作品和周围事物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成人应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来进行教育。如童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最能激起孩子的同情心,成人可借此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当有些地区发生灾情时,我在班级教学中开展了有关地震常识、危害及如何救援等方面的学习,让孩子在家里看相关电视、网络及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回到班级请小朋友说说看到的,谈谈感想……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现场报道,极大地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说“灾区的人好可怜啊!”“我们要帮助他们!”“我们给他们捐款吧!”……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爱心。不失时机的抓住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事,因势利导的教育,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情感。
四、成人的榜样和评价,直接感染和强化幼儿良好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境性特点。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言行和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所以成人一定要言行谨慎,为孩子做表率,对他们稚嫩的同情心和善良举止给予赞赏和强化。例如,我班有个长托班的小朋友叫郎殿阳,刚来幼儿园时,他十分孤僻,不爱说话,不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交谈,也不和小朋友玩耍。发现这一问题,我主动和他交谈,鼓励他和小朋友玩游戏,活动时特别提到他的名字,我的这些特别关注,让他和我有了亲近感。渐渐地,它融入了孩子们中,爱说了,爱笑了,比原先活泼多了,家长高兴地说“这孩子变了个人似的,像个男孩子了,太谢谢你了老师”。现在,郎殿阳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经常把家里的图书、玩具带到园里和大家分享,还能帮助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孩子有感情、才有责任感;有爱,才有使命感。一切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行为,都以良好的情感为动力;缺少爱和情感,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9月颁发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本文从一、做有心人,从小事入手。二、大自然是陶冶情感的摇篮。三、文学作品和周围事物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四、成人的榜样和评价,直接感染和强化幼儿良好的情感。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情感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关键词:情感 品德行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这就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源于良好的情感;二是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孩子早期良好情感的培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了爱的种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及深。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入手,萌发爱的情感。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了解父母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辛劳,为他们付出了人世间最崇高的爱,使他们从小就知道体贴父母,从而产生爱父母的情感;进而逐步扩大到爱小朋友、爱老师、爱幼儿园,并能与邻里友好相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使他们逐步了解家乡,了解祖国,关心国内外大事,并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良好的情感,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还是使其将来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做有心人,从小事入手。
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注意,随处都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有一次,我班的黄安琪小朋友生病了,家长来和我请假,没几天,班里的孩子们发现好几天没点到黄安琪小朋友的名字,就来问我“老师,黄安琪怎么了?好几天没上幼儿园了”。原来,孩子们也会关注同伴,我随机一动,通过谈话告诉了孩子们黄安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的原因,并开展讨论该怎么办,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问候;有的说请老师带她们去家里探望;有的说画幅画送给她等等,孩子们的热心真的让我好感动。就这样,我引导小朋友们学会爱,学会关心他人。平日的教育里,孩子们知道“给择菜的奶奶递上一个小板凳、给下班的妈妈拿拖鞋、给爷爷送上一个削好的苹果、给爸爸捶捶背”……都会使孩子产生爱心。
二、大自然是陶冶情感的摇篮。
大自然是那么神秘美好,妙趣横生,孩子们具有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南边城墙外的小菜园是孩子们的乐园,白菜、韭菜、大葱、胡萝卜、花生、红薯等等蔬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每个季节我们带孩子去做相应的事情,种植、锄草,浇水、施肥、收获。这些过程,孩子们乐此不彼。孩子们更喜欢大自然了,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品尝到了丰收后的喜悦,陶冶他们的情感,学会了爱护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及公共财务,知道了尊重劳动人民,珍惜粮食。
三、文学作品和周围事物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成人应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来进行教育。如童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最能激起孩子的同情心,成人可借此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当有些地区发生灾情时,我在班级教学中开展了有关地震常识、危害及如何救援等方面的学习,让孩子在家里看相关电视、网络及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回到班级请小朋友说说看到的,谈谈感想……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现场报道,极大地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说“灾区的人好可怜啊!”“我们要帮助他们!”“我们给他们捐款吧!”……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爱心。不失时机的抓住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事,因势利导的教育,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情感。
四、成人的榜样和评价,直接感染和强化幼儿良好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境性特点。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言行和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所以成人一定要言行谨慎,为孩子做表率,对他们稚嫩的同情心和善良举止给予赞赏和强化。例如,我班有个长托班的小朋友叫郎殿阳,刚来幼儿园时,他十分孤僻,不爱说话,不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交谈,也不和小朋友玩耍。发现这一问题,我主动和他交谈,鼓励他和小朋友玩游戏,活动时特别提到他的名字,我的这些特别关注,让他和我有了亲近感。渐渐地,它融入了孩子们中,爱说了,爱笑了,比原先活泼多了,家长高兴地说“这孩子变了个人似的,像个男孩子了,太谢谢你了老师”。现在,郎殿阳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经常把家里的图书、玩具带到园里和大家分享,还能帮助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孩子有感情、才有责任感;有爱,才有使命感。一切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行为,都以良好的情感为动力;缺少爱和情感,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9月颁发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