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山寺是村兒不是寺。黑山寺村旁有寺,不过寺的名字叫大云峰禅寺,此寺建起的时间很早,相传是在唐代。黑山寺村这一带是个必然会有寺的地方,为什么,您去了就会知道。村是因为有了寺才出现的吧?村的规模并不大,不到百户人家,发展民俗旅游,推农家院,开客栈,打造禅味小村。禅文化和民俗旅游接待如何挂的钩?都包含什么内容?在禅文化味道的客栈里能体验到什么?也是去了才知道,那都是需要切身感受的。此村在北京密云区的溪翁庄镇,离密云城区不远,比较密云城区,那是另一个世界。
小山村看似坦坦荡荡的街巷里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悬疑景象。
同伴寻找的是“净食堂”?眼前出现的是一座临街的小影壁,影壁后是月台上前出廊,廊下四级踏跺的外观长方体的房子,房子应是砖木结构,但通体突出的是木,木廊木门木窗,月台和踏跺也全是木色,仅月台边际的水泥砖石和房檐的那一溜滴水瓦件袒露着本色。左廊柱上吊挂着“净食堂”这三个字。净食堂是店名?它是餐厅无疑。不知此名的来龙去脉,感觉上它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回归,又是一种刻意强调着什么的时尚。大食堂、公共食堂、人民食堂、人民公社食堂象征着一个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地皆是,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家属宿舍,吃食堂意味着告别个体的家庭的用餐方式,它体现着大众性、集体性、平民性,是没有赢利或赢利点很低的地方,无论菜品、主食、价格都是很亲民的。消失了相当长的时间又复出,旨在推举什么?把食堂和净联为一个名称,用净来修饰食堂,肯定是在食堂的基点上强调净,这净是指什么?纯;争的食堂?心无杂物杂念的食堂?进净食堂后有个前厅,服务台的服务、客人临时小憩小坐都在这前厅里。撩帘门再向里是一个小院,院心的长方水池里养着锦鱼,还栽着一两株莲荷,两侧是包间是零点餐厅,都是木窗木门,几何线条,以竖条为主,简洁明快,自然质朴,尽最大可能不给你留下砖瓦建筑的印象。零点厅里是透空的有柱无板的隔断,隔断透空处用绳拉出间隔均匀的竖线,餐桌是厚木的。没有菜单,只有价格,配菜的价格。配菜有荤有素,选荤或选素任由你,然后由厨师配菜,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将要给你上的是什么,你只能选择对厨师的信任。这种经营方式很特别,对我来说还从来没有见过。净食堂内外装修虽突出的是木质本色,在里面却全然没有乡村的感觉,把乡村的土质味、山林味儿都清掉了,借木升华出一种文化。它并不大众,也不食堂,而是知性而是小资。无法确切地说出对这种文化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有中华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月台是存心设计成南面方正北面半弧状的;它可能有心地融入了汉唐寺庙文化元素,譬如那古典的石质路灯,造型很复古,有复古性的时尚;室内的装饰体现了小情调,如竹灯剪影的小吊挂;素菜做的是极精细的,小包子白、黄两色,凉菜、热炒的刀工一看就是技术合量很高的厨师所为,一般厨师切不了那么细那么匀,没有拼摆却似有拼摆,绝对是为讲究吃喝品味精细的人预备的,而来的客人也是城里的俊男靓女型。是精心设计出的一种感觉,用餐者也像被设计了,你在跟着感觉走。
下榻另有其地。管家带我们去看房。在同一村里,向上走,没多远,与净食堂同为一家。当然不会挂的是净食堂的招牌了,这里是下塌和开展活动的地方,习称民宿?与净食堂是相互配套的。看的第一所院子只能称三合院吧,在一条东西向街和一条南北向街的夹角处,高而厚的虎皮石头墙,木制门,倒座房的位置是个木亭,也许应该叫木敞棚吧?西边虎皮墙内种的是矮竹,蓬如蒿,立个瓦罐竹篓之类便生出一种文化的味道。棚或叫亭的小品建筑立在木板条铺出台面的高台上,亭内置木茶几、木扶手椅和木沙发,是小坐品茗赏景之处,院内两侧配房不是改建的就是增建的,院中心一满铺碎小白石块的长条池。配房白墙木门窗,西配房里面既没床也没炕,有进门就是炕的意思。如果底下的台基砌了炕道烟道,有火灶,那么它真的就是炕,是不显山不露水用地热取暖的炕,这种方式在新疆地区巴依老爷的庄园里常见。地板铺着拼接起来的一块块方席,方席上面则是方形座垫,只能盘腿而坐,是打坐或练瑜伽用的?静修之所?靠南墙是矮脚竹椅竹茶几。正房里有床,床很低矮,看着像两层实木拼就,白色的铺盖,简洁素朴,室内无奢华装饰,只求淡雅。此院叫净合民俗客栈?没有问管家。看的另一所院子叫君合民俗客栈,有招牌。全封闭式,门前是根根棕色方形木柱木横梁搭构的廊架,棕色木门扇黑色条砖门框,进门要登几级不高的台阶。完整的四合院,但已被彻底改造装修过,四周全有木廊,屋檐处也是木结构的外包装,看不到原有的砖瓦。正房前是廊外有廊,建筑形式似应叫抱厦,但前出的不是厦,是很简单的几何体木构组合,有顶棚,两侧立方柱,正对院的外立面是用木料拼出的图案,外方内圆完全透空的几何形,下面有台基,铺着木板条,台阶设在东端,棚下放了一把双车轮的长椅。此处具有阳台的功能?院里遍种青草,特意为之,草间几处白环,白砂铺出来的,正中的白环环心青草上立一古典造型的物件,是灯幢?精心设计出的院落,有让人进入异国它乡的感觉。我觉得它实际上是汉唐文化的一种回归。经历过宋元明清,汉族的起居文化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离汉唐时代已疏离得颇远,倒是走进韩国走进日本,能深深地感受到汉唐起居文化的传承,汉字书法,屋顶的建筑形式,床榻,席地而坐的习俗,甚至木屐与和服,都深烙着汉唐文化的影子。在唐一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唐文化是日本崇拜的偶像。君合民俗客栈的床也是矮的,只求洁净质朴,不求奢华。但也正是这质朴,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味,一种和乡村文化隔离的高雅,它和想象中的陶渊明田园风格相近,因为陶渊明田园生活只属于依托他的诗而生发的想象世界,现今有谁真正见过并在那种田园环境中经历过体验过?文人格调,与世俗无关。 管家还带我们看了另外一处客栈。开始没注意它的牌子,是纯正的农民四合院,但装饰装修出小情调的文化趣味。向东而开的院门是古典式的,还装有黄色的门钉,门枕石也就是门墩儿是必不可少的。迎门的影壁却别出心裁,影壁的一侧有圆形透空窗,叫月亮窗吧,而另一侧则是上水砖,湿淋淋的,把砖淋得有些发黑,其下有流水池。这样的影壁可说是独一无二了,反正我没有见过,大有反传统的意思。院内是高差不同的两级,北半部为高台,高台上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台下两侧是厢房,厢房前植树栽竹。全院屋檐高低错落,竹木绿影婆娑,借来房后的山景,天空的云景,分外幽谧多姿的一个空间。围高台扎竹木矮栅,栽竹树成屏,院心是以碎石圈边的草池,东厢房北角前是地道的农村才有的两级磨盘式泄水小池,小池高低交叠,用高矮不等的短竹筒立栅将其环围,栅圈内铺白色石块,美观、古朴而又奇巧。厢房与正房间的空闲地置卷边式双茶几,几上置棋盘和装有围棋子儿的小篓,使之成为雅闲之地。贴墙立多宝阁,阁内置瓶花,阁顶有一枝干灵芝,酷似石质的一个摆件。都是自然物,与乡村四合院的天然物景相谐。正房堂屋内置茶几座榻,暗间为客房,双人木质大床,叫大床屋,壁上有条挂小画,贴壁放木衣架。西厢房里外打通,玻璃窗红砖墙,柁梁檩椽裸露,一个酒吧台,一个大长方桌,集体聚会之地。这里也作过餐厅或现今依是餐厅?大长方桌就是餐台?从屋内的摆件上看到了风林宿三字。此院就是风林宿了。从网上看到过对风林宿的介绍,它可是包有着六七处院呢,每院各有名称。此院的对面,隔路,一条有门楼的长围墙,进去,是个空院,本是菜园的空地上植着绿草,多树,树成林,林问铺着石板路,石板路通向一个白帆布的小帐篷,帐篷里置桌椅。林中还有一大长方台,台周置椅,像露天会议桌。听到孔雀的叫声,问管家,管家说这里有小动物园。小动物园很隐蔽,没有去找。东侧有小菜园,种着时鲜的蔬菜。风林宿之名由此园而来?它像私家庄园。一辆旧自行车闲置在石台下的草地上,像国外的自行车。一自来水管的开关是铜铸的松鼠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可爱。这两个物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能,给小林园平添出异域庄园的味道,瞬间到异国他乡了。护园的围墙贴路向村口延伸,而村西口路边,正是大云峰禅寺的东围墙,绿荫密覆红墙,几枝合欢花从墙头探下来,粉嫩鲜丽。见村边寺墙,我还是不能相信黑山寺村除大云峰禅寺外没有过别的寺。黑山寺一名,也许就是对大云峰禅寺的俗称,但也不能排除曾另有古寺叫黑山寺。据说这里的村到清代才形成,而寺,除唐以外,辽金时代亦有,此地僅一寺还是多寺,已不好考证了,它是风水极佳的禅修之地却没有疑问。黑山寺之名来自于黑山,此处的山就叫黑山。山为什么叫黑山,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天一阴,这里的山便成黑色的;一说是谷中常有黑雾弥漫。
开初,我听到黑山寺村是沿着禅味民俗旅游打造的时候是很有些不理解的,守着寺庙,开素菜馆,树枝上挂些写有般若、一叶一知秋之类的牌子,就是禅味旅游民俗村了?但静静地在黑山寺村充分地享受黑山寺村的宁静,在这宁静中享受远离城市噪音的烦扰、享受清净无尘的空气,在山林浓浓的绿意中自由地呼吸吐纳,心里的空间已全然放弃了,忘却了工作的劳累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不快和烦恼,猛然想到,这不正是禅吗?禅是让自已感受到体验到快乐的,它不是刻意的追求,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喜欢那有月亮窗上水砖的影壁,喜欢没有雕饰只有原木支架的走廊,喜欢舒舒服服地住一晚大床房,喜欢村里的菜园子村周边的青山绿林,喜欢日问的白云晚间夜空的繁星,心无杂念,快乐得很真纯,这就够了。如果从中悟出些道理,那就更是禅了。人是应该懂得并学会放弃的,在大自然中的真实自我面前,欲望越少越容易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感。禅是生活的一种智慧,禅给予的智慧让民俗旅游村的开发者经营者想到了禅文化概念,巧用了禅环境,尽可能多的给游客提供快乐的媒介点。游客在禅文化的提示下解放了自已,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在静谧而文化多彩的黑山寺返依自然,在禅的境界与意趣中享受,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下榻民宿客栈,清苦的禅修?不,这是时尚的慢生活,住在这里你无所事事,只有精神的放松。你不是居士,没有宗教信念笼罩下的庄严和苛责,静境中只有心净,挺好。没人要求游客在这里修成正果,快乐就好。不是吗?
小山村看似坦坦荡荡的街巷里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悬疑景象。
同伴寻找的是“净食堂”?眼前出现的是一座临街的小影壁,影壁后是月台上前出廊,廊下四级踏跺的外观长方体的房子,房子应是砖木结构,但通体突出的是木,木廊木门木窗,月台和踏跺也全是木色,仅月台边际的水泥砖石和房檐的那一溜滴水瓦件袒露着本色。左廊柱上吊挂着“净食堂”这三个字。净食堂是店名?它是餐厅无疑。不知此名的来龙去脉,感觉上它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回归,又是一种刻意强调着什么的时尚。大食堂、公共食堂、人民食堂、人民公社食堂象征着一个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地皆是,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家属宿舍,吃食堂意味着告别个体的家庭的用餐方式,它体现着大众性、集体性、平民性,是没有赢利或赢利点很低的地方,无论菜品、主食、价格都是很亲民的。消失了相当长的时间又复出,旨在推举什么?把食堂和净联为一个名称,用净来修饰食堂,肯定是在食堂的基点上强调净,这净是指什么?纯;争的食堂?心无杂物杂念的食堂?进净食堂后有个前厅,服务台的服务、客人临时小憩小坐都在这前厅里。撩帘门再向里是一个小院,院心的长方水池里养着锦鱼,还栽着一两株莲荷,两侧是包间是零点餐厅,都是木窗木门,几何线条,以竖条为主,简洁明快,自然质朴,尽最大可能不给你留下砖瓦建筑的印象。零点厅里是透空的有柱无板的隔断,隔断透空处用绳拉出间隔均匀的竖线,餐桌是厚木的。没有菜单,只有价格,配菜的价格。配菜有荤有素,选荤或选素任由你,然后由厨师配菜,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将要给你上的是什么,你只能选择对厨师的信任。这种经营方式很特别,对我来说还从来没有见过。净食堂内外装修虽突出的是木质本色,在里面却全然没有乡村的感觉,把乡村的土质味、山林味儿都清掉了,借木升华出一种文化。它并不大众,也不食堂,而是知性而是小资。无法确切地说出对这种文化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有中华天圆地方的古老理念,月台是存心设计成南面方正北面半弧状的;它可能有心地融入了汉唐寺庙文化元素,譬如那古典的石质路灯,造型很复古,有复古性的时尚;室内的装饰体现了小情调,如竹灯剪影的小吊挂;素菜做的是极精细的,小包子白、黄两色,凉菜、热炒的刀工一看就是技术合量很高的厨师所为,一般厨师切不了那么细那么匀,没有拼摆却似有拼摆,绝对是为讲究吃喝品味精细的人预备的,而来的客人也是城里的俊男靓女型。是精心设计出的一种感觉,用餐者也像被设计了,你在跟着感觉走。
下榻另有其地。管家带我们去看房。在同一村里,向上走,没多远,与净食堂同为一家。当然不会挂的是净食堂的招牌了,这里是下塌和开展活动的地方,习称民宿?与净食堂是相互配套的。看的第一所院子只能称三合院吧,在一条东西向街和一条南北向街的夹角处,高而厚的虎皮石头墙,木制门,倒座房的位置是个木亭,也许应该叫木敞棚吧?西边虎皮墙内种的是矮竹,蓬如蒿,立个瓦罐竹篓之类便生出一种文化的味道。棚或叫亭的小品建筑立在木板条铺出台面的高台上,亭内置木茶几、木扶手椅和木沙发,是小坐品茗赏景之处,院内两侧配房不是改建的就是增建的,院中心一满铺碎小白石块的长条池。配房白墙木门窗,西配房里面既没床也没炕,有进门就是炕的意思。如果底下的台基砌了炕道烟道,有火灶,那么它真的就是炕,是不显山不露水用地热取暖的炕,这种方式在新疆地区巴依老爷的庄园里常见。地板铺着拼接起来的一块块方席,方席上面则是方形座垫,只能盘腿而坐,是打坐或练瑜伽用的?静修之所?靠南墙是矮脚竹椅竹茶几。正房里有床,床很低矮,看着像两层实木拼就,白色的铺盖,简洁素朴,室内无奢华装饰,只求淡雅。此院叫净合民俗客栈?没有问管家。看的另一所院子叫君合民俗客栈,有招牌。全封闭式,门前是根根棕色方形木柱木横梁搭构的廊架,棕色木门扇黑色条砖门框,进门要登几级不高的台阶。完整的四合院,但已被彻底改造装修过,四周全有木廊,屋檐处也是木结构的外包装,看不到原有的砖瓦。正房前是廊外有廊,建筑形式似应叫抱厦,但前出的不是厦,是很简单的几何体木构组合,有顶棚,两侧立方柱,正对院的外立面是用木料拼出的图案,外方内圆完全透空的几何形,下面有台基,铺着木板条,台阶设在东端,棚下放了一把双车轮的长椅。此处具有阳台的功能?院里遍种青草,特意为之,草间几处白环,白砂铺出来的,正中的白环环心青草上立一古典造型的物件,是灯幢?精心设计出的院落,有让人进入异国它乡的感觉。我觉得它实际上是汉唐文化的一种回归。经历过宋元明清,汉族的起居文化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离汉唐时代已疏离得颇远,倒是走进韩国走进日本,能深深地感受到汉唐起居文化的传承,汉字书法,屋顶的建筑形式,床榻,席地而坐的习俗,甚至木屐与和服,都深烙着汉唐文化的影子。在唐一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唐文化是日本崇拜的偶像。君合民俗客栈的床也是矮的,只求洁净质朴,不求奢华。但也正是这质朴,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味,一种和乡村文化隔离的高雅,它和想象中的陶渊明田园风格相近,因为陶渊明田园生活只属于依托他的诗而生发的想象世界,现今有谁真正见过并在那种田园环境中经历过体验过?文人格调,与世俗无关。 管家还带我们看了另外一处客栈。开始没注意它的牌子,是纯正的农民四合院,但装饰装修出小情调的文化趣味。向东而开的院门是古典式的,还装有黄色的门钉,门枕石也就是门墩儿是必不可少的。迎门的影壁却别出心裁,影壁的一侧有圆形透空窗,叫月亮窗吧,而另一侧则是上水砖,湿淋淋的,把砖淋得有些发黑,其下有流水池。这样的影壁可说是独一无二了,反正我没有见过,大有反传统的意思。院内是高差不同的两级,北半部为高台,高台上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台下两侧是厢房,厢房前植树栽竹。全院屋檐高低错落,竹木绿影婆娑,借来房后的山景,天空的云景,分外幽谧多姿的一个空间。围高台扎竹木矮栅,栽竹树成屏,院心是以碎石圈边的草池,东厢房北角前是地道的农村才有的两级磨盘式泄水小池,小池高低交叠,用高矮不等的短竹筒立栅将其环围,栅圈内铺白色石块,美观、古朴而又奇巧。厢房与正房间的空闲地置卷边式双茶几,几上置棋盘和装有围棋子儿的小篓,使之成为雅闲之地。贴墙立多宝阁,阁内置瓶花,阁顶有一枝干灵芝,酷似石质的一个摆件。都是自然物,与乡村四合院的天然物景相谐。正房堂屋内置茶几座榻,暗间为客房,双人木质大床,叫大床屋,壁上有条挂小画,贴壁放木衣架。西厢房里外打通,玻璃窗红砖墙,柁梁檩椽裸露,一个酒吧台,一个大长方桌,集体聚会之地。这里也作过餐厅或现今依是餐厅?大长方桌就是餐台?从屋内的摆件上看到了风林宿三字。此院就是风林宿了。从网上看到过对风林宿的介绍,它可是包有着六七处院呢,每院各有名称。此院的对面,隔路,一条有门楼的长围墙,进去,是个空院,本是菜园的空地上植着绿草,多树,树成林,林问铺着石板路,石板路通向一个白帆布的小帐篷,帐篷里置桌椅。林中还有一大长方台,台周置椅,像露天会议桌。听到孔雀的叫声,问管家,管家说这里有小动物园。小动物园很隐蔽,没有去找。东侧有小菜园,种着时鲜的蔬菜。风林宿之名由此园而来?它像私家庄园。一辆旧自行车闲置在石台下的草地上,像国外的自行车。一自来水管的开关是铜铸的松鼠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可爱。这两个物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能,给小林园平添出异域庄园的味道,瞬间到异国他乡了。护园的围墙贴路向村口延伸,而村西口路边,正是大云峰禅寺的东围墙,绿荫密覆红墙,几枝合欢花从墙头探下来,粉嫩鲜丽。见村边寺墙,我还是不能相信黑山寺村除大云峰禅寺外没有过别的寺。黑山寺一名,也许就是对大云峰禅寺的俗称,但也不能排除曾另有古寺叫黑山寺。据说这里的村到清代才形成,而寺,除唐以外,辽金时代亦有,此地僅一寺还是多寺,已不好考证了,它是风水极佳的禅修之地却没有疑问。黑山寺之名来自于黑山,此处的山就叫黑山。山为什么叫黑山,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天一阴,这里的山便成黑色的;一说是谷中常有黑雾弥漫。
开初,我听到黑山寺村是沿着禅味民俗旅游打造的时候是很有些不理解的,守着寺庙,开素菜馆,树枝上挂些写有般若、一叶一知秋之类的牌子,就是禅味旅游民俗村了?但静静地在黑山寺村充分地享受黑山寺村的宁静,在这宁静中享受远离城市噪音的烦扰、享受清净无尘的空气,在山林浓浓的绿意中自由地呼吸吐纳,心里的空间已全然放弃了,忘却了工作的劳累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不快和烦恼,猛然想到,这不正是禅吗?禅是让自已感受到体验到快乐的,它不是刻意的追求,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喜欢那有月亮窗上水砖的影壁,喜欢没有雕饰只有原木支架的走廊,喜欢舒舒服服地住一晚大床房,喜欢村里的菜园子村周边的青山绿林,喜欢日问的白云晚间夜空的繁星,心无杂念,快乐得很真纯,这就够了。如果从中悟出些道理,那就更是禅了。人是应该懂得并学会放弃的,在大自然中的真实自我面前,欲望越少越容易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感。禅是生活的一种智慧,禅给予的智慧让民俗旅游村的开发者经营者想到了禅文化概念,巧用了禅环境,尽可能多的给游客提供快乐的媒介点。游客在禅文化的提示下解放了自已,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在静谧而文化多彩的黑山寺返依自然,在禅的境界与意趣中享受,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下榻民宿客栈,清苦的禅修?不,这是时尚的慢生活,住在这里你无所事事,只有精神的放松。你不是居士,没有宗教信念笼罩下的庄严和苛责,静境中只有心净,挺好。没人要求游客在这里修成正果,快乐就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