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的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内科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内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6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40-01
为了能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护理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文章将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年龄在53.7±5.2岁。病程在2h~10d,平均病程在3.6±1.1d。所有患者都经过了心肌酶、心电图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统计学无意义。
1.2 方法。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中,并给与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抢救治疗[1]。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详细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
(1)病情观察: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以及心律变化进行观察,并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有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2)症状护理:①在患者疼痛发作的时候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②当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出现堵塞的情况时就需要紧急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1.2.2 内科针对性护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①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帮助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应当每10min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次监测,当血压稳定后,在每隔1~2h进行一次监测;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律进行严密的检测,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呼吸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心律变化情况及时的给予吸氧,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程度。
(2)日常护理:①患者在发病后的1w内应当严格的卧床休息,降低床上活动的几率,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必要的镇静剂。精心的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其中主要包括洗脸、喂饭、翻身以及大小便等,當病情稳定后,可适当的进行活动锻炼;②当患者发生休克时,应当给予休克处理,积极的进行抢救;③在饮食与排便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均衡合理的饮食指导,并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促进肠道蠕动,方便排便[2]。
(3)药物护理:①为了避免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应当及时的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用药间隔时间为4~6h;②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皮肤黏膜储血点等。
(4)心理护理:由于心肌梗死发病急,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对疾病都怀有恐惧心理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例如精神紧张、情绪急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恶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健康教育:①告知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②建议患者合理的调节饮食,适当的控制进食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对病情的影响;③注意劳逸结合;④按照医嘱进行服药。
1.3 观察指标。
痊愈:治疗后神志清醒,心前区疼痛缓解,血压稳定。
好转:治疗后神志清醒,心前区疼痛减轻。
死亡:治疗后无改善现象,导致死亡。
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人数*100%[3]。
1.4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总共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详情见表1。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以持久性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因此及时的明确并针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在治疗期间给予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阶段,在内科护理中提供的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指标,其主要是在精神上、生理上、社会上以及心理上为患者进行护理。因此在本次临床护理中为患者监测护理,能够有效的达到监测与预防并发症的目的。日常生活护理与健康教育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与为预后提供保证,而心理护理则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加强整体性护理的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从表1可以了解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证明了该种护理方法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莉.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6):127-128
[2] 李文杰.急性心肌梗死的内科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31
[3] 郭伟玲.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487-488
方法: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内科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内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6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40-01
为了能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护理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文章将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内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年龄在53.7±5.2岁。病程在2h~10d,平均病程在3.6±1.1d。所有患者都经过了心肌酶、心电图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统计学无意义。
1.2 方法。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中,并给与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抢救治疗[1]。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详细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
(1)病情观察: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以及心律变化进行观察,并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有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2)症状护理:①在患者疼痛发作的时候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②当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出现堵塞的情况时就需要紧急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1.2.2 内科针对性护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①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帮助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应当每10min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次监测,当血压稳定后,在每隔1~2h进行一次监测;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律进行严密的检测,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呼吸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心律变化情况及时的给予吸氧,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程度。
(2)日常护理:①患者在发病后的1w内应当严格的卧床休息,降低床上活动的几率,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必要的镇静剂。精心的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其中主要包括洗脸、喂饭、翻身以及大小便等,當病情稳定后,可适当的进行活动锻炼;②当患者发生休克时,应当给予休克处理,积极的进行抢救;③在饮食与排便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均衡合理的饮食指导,并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促进肠道蠕动,方便排便[2]。
(3)药物护理:①为了避免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应当及时的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用药间隔时间为4~6h;②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皮肤黏膜储血点等。
(4)心理护理:由于心肌梗死发病急,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对疾病都怀有恐惧心理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例如精神紧张、情绪急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恶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健康教育:①告知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②建议患者合理的调节饮食,适当的控制进食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对病情的影响;③注意劳逸结合;④按照医嘱进行服药。
1.3 观察指标。
痊愈:治疗后神志清醒,心前区疼痛缓解,血压稳定。
好转:治疗后神志清醒,心前区疼痛减轻。
死亡:治疗后无改善现象,导致死亡。
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人数*100%[3]。
1.4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总共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详情见表1。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以持久性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因此及时的明确并针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在治疗期间给予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阶段,在内科护理中提供的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指标,其主要是在精神上、生理上、社会上以及心理上为患者进行护理。因此在本次临床护理中为患者监测护理,能够有效的达到监测与预防并发症的目的。日常生活护理与健康教育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与为预后提供保证,而心理护理则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加强整体性护理的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从表1可以了解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证明了该种护理方法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莉.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6):127-128
[2] 李文杰.急性心肌梗死的内科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31
[3] 郭伟玲.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48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