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中国教育的圣祖,孔子开创了中国最早学校的雏形,所演绎的中国传统教育光辉灿烂至今。深圳“子路教育”中的“子路”取自孔子得意门生仲由之字,旨在追溯中华教育之根本,重拾孔子的教育理念,化解当代社会变革带来的教育困局。深圳“子路教育”导师彭勇说:“近年来,子路教育着眼于提升孩子的品质与能力,‘子路’本身亦有谐音成为指点迷津,和孩子一起优秀,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之意。”为此,“子路教育”做出了卓越而艰辛的探索。
机缘:品质与能力的决定
“子路教育”创始人彭博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足球队队长;2014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环境硕士学位;2018年获马里兰大学交通博士学位。彭博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反观现代教育对个人适应与社会需求以及长远发展,深感个人品质与能力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品质与能力的长期养成中,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作用意义重大。2018年10月,《教育》记者采访了“子路教育”授课导师彭勇,他说:“创办子路教育,就是要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分享优秀教育经验,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让更多的家庭在教育上能够摆脱困惑,使更多的孩子能健康、全面发展。”
深圳“子路教育”拥有一批热衷于教育事业、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育学者。“子路教育”以品质与能力这一决定孩子发展潜力为核心,研发出系列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系统渗透与专家团队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帮助孩子改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培养优秀品质的目的。
2004年,彭勇曾担任深圳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长,2005年高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分段800分以上人数达17人,名列全市第二,成为深圳市建市以来高分段800分以上学生人数第二个突破双位数的学校,帮助“深高”跻身深圳四大名校之列。2017年,彭勇出版《和孩子一起优秀》一书,同时当起了教育公益人。先后走进深圳市中心书城、深圳市少儿图书馆、深圳市马安山社区、深圳市高级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创建“子路学前教育”“子路小学教育”“子路初中教育”及“子路高中教育”微信群,免费担当数千家庭的教育顾问,每天解答家长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同时,彭勇还开辟公益课堂,每年为各年级学生讲解“认知高考”“揭秘学神之路”及“成绩=态度×效率×时间”等公益课数十场。
理念: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引导与孩子一起优秀?
彭勇:“人人争分数”严重偏离了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缺失人的信仰和品质的培养,缺失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如今的家长比任何时期的家长都更“重视教育”,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请学科家教、送孩子补习等,可随着孩子长大,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却是困扰父母的“厌学、早恋、叛逆、沉迷游戏、自我、难于沟通”等问题。对此,家长们深感焦虑、困惑和不解,感到教育孩子无从下手,殊不知这正是父母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缺乏所致;父母们如果不学习、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就可能错过孩子最好的成长机会。
《教育》:怎样改变家庭教育质量?
彭勇: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和社会学理论设置课程,用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个案,为家长梳理、剖析青少年成长教育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启迪家长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引导家长通过改变自己,达到改变家庭教育氛围、和孩子一起优秀的目的。
《教育》:为什么说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彭勇: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同样,优秀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亲子教育指导专家,美国拥有家庭教育咨询指导专家80万人。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近80%的家庭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近6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存在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网络成瘾及厌世等教育问题。今天不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明天孩子就有可成為我们的问题。
《教育》:怎样建立适合孩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彭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名完全相同的孩子。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建立适合孩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是每一位父母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和课题。但怎么把孩子培养优秀,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在这方面,子路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落实(I):培养、实践与引导
“子路教育”认为,以传输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难于激发孩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孩子在初中学习理化生时如果缺失了感性实验基础将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并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故而建立科学思维实验课程,为孩子提供接触科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平台至关重要。
为此他们设计相应课程,帮助孩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其课程目标:以生活中自然科学(理化生)实验为载体,利用学生喜欢动手的天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思维能力、协作及良好的团队意识,为初、高中理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要求在家和父母一起完成家庭小实验,培养亲子关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调并采用一定学习方式,保证学习效果分类与落实:学习阅读材料并思考;讨论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求每名孩子至少提一个观察或思维能力的话题;动手做实验,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问题探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完成实验报告,检验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此,家长说:如何与孩子一起优秀,“子路教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他们通过打造一流的团队,以实验课的形式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将优秀人格与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底。与此相配套的是将活动设计与孩子成长、生活实践与美好未来相结合;结合学习目标、父母关系、阅读能力及阅历能力等,共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体现出“子路教育”的独特匠心。 关于共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彭勇说: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学前和小学阶段要培养的最重要的习惯和能力之一。现在,困扰众多中学生家长的是孩子玩游戏、叛逆、学习主动性差等,对学习没有兴趣、未来无目标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就是孩子埋头学习,缺少了社会体验,而社会体验是孩子憧憬未来、诞生梦想的摇篮,对于孩子的成长优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中学则是关键节点,中学阶段孩子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都有其特点,因此,如何培养、理解与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优秀,就显得十分重要。
落实(Ⅱ):北京之行日记
时间:2018年7月13日
地点: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大厅
主持人:彭勇
彭勇:今天主要给孩子们讲解北京之行的活动安排及意义,首先解读“子路教育”课程教材《优秀者》内容及立意,要求大家在7月22日前完成对《优秀者》的阅读并书写读后感。第一批出发的10名孩子,分别来自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分成两组,组长分别由两名高二的学姐担当。每人在课程结束后必完成5篇文章,并以日记的形式记载“我的北京之行”,主题由各小组分配。
小组日记摘要:7月22日,晴。7点10分,翔宇和田佳慧二位同学最先来到福田站,大家到齐后,和家长们道别,然后登上前往北京高铁G80,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
7月23日,晴。北京大学。早餐也是学问:北方的大馒头,以及南方食堂少见的大饼就像未来几天要面临的大问号,等待我们去解答。在北京大学,我们了解了我国航空发展现状及当今世界最重要两大核心技术——芯片与发动机。在发动机实验室,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科学实验的过程。虽然我们对发动机的一些专业术语似懂非懂,但“亲眼所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晚,大家共同讨论主题为“30岁的我”应该做什么?人生的思考第一次在我们心中萌发。
时间:7月24日,雨。我们冒雨来到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在聆听与感悟中,知道如何将兴趣与前沿科学及国家需要融为一体,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还参观了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纪念馆,大家来到钱学森塑像前,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油然而生。
时间:7月25日,晴。军事博物馆、北京前门、国家博物馆。一大早,深圳高级中学郑老师一行加入了我们的“团队”。
感言之一:国家博物馆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字就是“多”,展品琳琅满目,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下午,也只看了一部分;第二个字就是“大”,上下四层,大得不得了,有些同伴没走完第二层就走不动了。多亏郑老师的加盟,他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国家知识与历史典故。这一晚,我们进行了“妈妈的故事”的讨论与畅想。
时间:7月26日,晴。我们住地到清华大学有直达公交车,非常方便。我们来到著名的西校门合影留念,然后参观了国家级实验室及很多先进实验仪器。在这里,我们与在读的几名优秀学生一起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如何学习文言文、英语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同时,还领略了他们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趣闻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睡觉前,我们了解了“海南中美撞机事件”,并进行了“王伟的生命价值”讨论。
时间:7月27日,小雨 多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3所大学中离我们住地最近的一所大学,从中关村西坐3站公交即可到达。上午,我们参观动力能源学院实验室。在实验室,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基础实验,通过演示转速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做好实验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下午,我们参观了校园、学校图书馆、月宫一号实验基地。
晚上,我们进行了有关“运动、阅读”的专题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运动和阅读对成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关系与重要性。
学生陈锐说:我跟随“子路教育”来到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清华大学的3位学姐,与她们的交流,让我了解了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我要像她们那样,从小时候開始,就要有对未来的规划。无论是大目标也好,小目标也好,都是我们的前进动力。对这点我感触最深。
学生陈思敏说:那一天,当我行走在北航学院路的林荫道上,看到两旁的参天大树,回味着“和科学家话未来”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就像我,在南方长大;当看到北方顶天立地的大树,再回望南方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想到我们国家的美好与博大,需要大量建设者。我们从小读书,就应该心系国家。作为高中生我,有责任有义务去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平时不能只是泛泛空谈。通过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让我突然明白身上的担子很重了。
学生田佳慧说:这次北京之行,让我喜欢上了物理。我们国家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强大,是因为有了很多像钱学森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从此,我知道了以后所选的专业一定是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从现在做起,我对自己立下规矩,对于不懂的问题:(1)加强自学;(2)请教同学;(3)不惧怕请教老师。不懂的一定要问,而且一定要搞清楚。
学生魏煦燃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有了兴趣才可以去学、去做得更好。如果你现在暂时对学习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或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这样,慢慢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位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养成,这就是我参加“子路教育”体验课之后的心得体会。体验无疑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亲临其境胜读万卷书。
学生章思颖说:北京之旅结束后,印象深刻是在清华大学的座谈,因为近期我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相比于其他科目,语文失分最严重。清华学姐讲到学习文言文,要善于积累文言文词汇,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学习贵在“法”,得“法”则得天下。对此,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平时记错题都是老师有要求,抄完写上正确答案加解析就再没去看。现在我懂得了,记错题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根源,科学地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一切做学问的基础。凡事贵在坚持,这是参加“子路教育”实践课之后对我的改变。
机缘:品质与能力的决定
“子路教育”创始人彭博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足球队队长;2014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环境硕士学位;2018年获马里兰大学交通博士学位。彭博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反观现代教育对个人适应与社会需求以及长远发展,深感个人品质与能力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品质与能力的长期养成中,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作用意义重大。2018年10月,《教育》记者采访了“子路教育”授课导师彭勇,他说:“创办子路教育,就是要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分享优秀教育经验,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让更多的家庭在教育上能够摆脱困惑,使更多的孩子能健康、全面发展。”
深圳“子路教育”拥有一批热衷于教育事业、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育学者。“子路教育”以品质与能力这一决定孩子发展潜力为核心,研发出系列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系统渗透与专家团队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帮助孩子改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培养优秀品质的目的。
2004年,彭勇曾担任深圳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长,2005年高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分段800分以上人数达17人,名列全市第二,成为深圳市建市以来高分段800分以上学生人数第二个突破双位数的学校,帮助“深高”跻身深圳四大名校之列。2017年,彭勇出版《和孩子一起优秀》一书,同时当起了教育公益人。先后走进深圳市中心书城、深圳市少儿图书馆、深圳市马安山社区、深圳市高级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创建“子路学前教育”“子路小学教育”“子路初中教育”及“子路高中教育”微信群,免费担当数千家庭的教育顾问,每天解答家长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同时,彭勇还开辟公益课堂,每年为各年级学生讲解“认知高考”“揭秘学神之路”及“成绩=态度×效率×时间”等公益课数十场。
理念: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引导与孩子一起优秀?
彭勇:“人人争分数”严重偏离了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缺失人的信仰和品质的培养,缺失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如今的家长比任何时期的家长都更“重视教育”,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请学科家教、送孩子补习等,可随着孩子长大,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却是困扰父母的“厌学、早恋、叛逆、沉迷游戏、自我、难于沟通”等问题。对此,家长们深感焦虑、困惑和不解,感到教育孩子无从下手,殊不知这正是父母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缺乏所致;父母们如果不学习、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就可能错过孩子最好的成长机会。
《教育》:怎样改变家庭教育质量?
彭勇: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和社会学理论设置课程,用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个案,为家长梳理、剖析青少年成长教育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启迪家长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引导家长通过改变自己,达到改变家庭教育氛围、和孩子一起优秀的目的。
《教育》:为什么说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彭勇: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同样,优秀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亲子教育指导专家,美国拥有家庭教育咨询指导专家80万人。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近80%的家庭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近6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存在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网络成瘾及厌世等教育问题。今天不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明天孩子就有可成為我们的问题。
《教育》:怎样建立适合孩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彭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名完全相同的孩子。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建立适合孩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是每一位父母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和课题。但怎么把孩子培养优秀,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在这方面,子路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落实(I):培养、实践与引导
“子路教育”认为,以传输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难于激发孩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孩子在初中学习理化生时如果缺失了感性实验基础将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并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故而建立科学思维实验课程,为孩子提供接触科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平台至关重要。
为此他们设计相应课程,帮助孩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其课程目标:以生活中自然科学(理化生)实验为载体,利用学生喜欢动手的天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思维能力、协作及良好的团队意识,为初、高中理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要求在家和父母一起完成家庭小实验,培养亲子关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调并采用一定学习方式,保证学习效果分类与落实:学习阅读材料并思考;讨论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求每名孩子至少提一个观察或思维能力的话题;动手做实验,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问题探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完成实验报告,检验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此,家长说:如何与孩子一起优秀,“子路教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他们通过打造一流的团队,以实验课的形式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将优秀人格与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底。与此相配套的是将活动设计与孩子成长、生活实践与美好未来相结合;结合学习目标、父母关系、阅读能力及阅历能力等,共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体现出“子路教育”的独特匠心。 关于共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彭勇说: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学前和小学阶段要培养的最重要的习惯和能力之一。现在,困扰众多中学生家长的是孩子玩游戏、叛逆、学习主动性差等,对学习没有兴趣、未来无目标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就是孩子埋头学习,缺少了社会体验,而社会体验是孩子憧憬未来、诞生梦想的摇篮,对于孩子的成长优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中学则是关键节点,中学阶段孩子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都有其特点,因此,如何培养、理解与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优秀,就显得十分重要。
落实(Ⅱ):北京之行日记
时间:2018年7月13日
地点: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大厅
主持人:彭勇
彭勇:今天主要给孩子们讲解北京之行的活动安排及意义,首先解读“子路教育”课程教材《优秀者》内容及立意,要求大家在7月22日前完成对《优秀者》的阅读并书写读后感。第一批出发的10名孩子,分别来自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分成两组,组长分别由两名高二的学姐担当。每人在课程结束后必完成5篇文章,并以日记的形式记载“我的北京之行”,主题由各小组分配。
小组日记摘要:7月22日,晴。7点10分,翔宇和田佳慧二位同学最先来到福田站,大家到齐后,和家长们道别,然后登上前往北京高铁G80,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
7月23日,晴。北京大学。早餐也是学问:北方的大馒头,以及南方食堂少见的大饼就像未来几天要面临的大问号,等待我们去解答。在北京大学,我们了解了我国航空发展现状及当今世界最重要两大核心技术——芯片与发动机。在发动机实验室,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科学实验的过程。虽然我们对发动机的一些专业术语似懂非懂,但“亲眼所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晚,大家共同讨论主题为“30岁的我”应该做什么?人生的思考第一次在我们心中萌发。
时间:7月24日,雨。我们冒雨来到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在聆听与感悟中,知道如何将兴趣与前沿科学及国家需要融为一体,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还参观了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纪念馆,大家来到钱学森塑像前,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油然而生。
时间:7月25日,晴。军事博物馆、北京前门、国家博物馆。一大早,深圳高级中学郑老师一行加入了我们的“团队”。
感言之一:国家博物馆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字就是“多”,展品琳琅满目,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下午,也只看了一部分;第二个字就是“大”,上下四层,大得不得了,有些同伴没走完第二层就走不动了。多亏郑老师的加盟,他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国家知识与历史典故。这一晚,我们进行了“妈妈的故事”的讨论与畅想。
时间:7月26日,晴。我们住地到清华大学有直达公交车,非常方便。我们来到著名的西校门合影留念,然后参观了国家级实验室及很多先进实验仪器。在这里,我们与在读的几名优秀学生一起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如何学习文言文、英语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同时,还领略了他们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趣闻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睡觉前,我们了解了“海南中美撞机事件”,并进行了“王伟的生命价值”讨论。
时间:7月27日,小雨 多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3所大学中离我们住地最近的一所大学,从中关村西坐3站公交即可到达。上午,我们参观动力能源学院实验室。在实验室,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基础实验,通过演示转速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做好实验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下午,我们参观了校园、学校图书馆、月宫一号实验基地。
晚上,我们进行了有关“运动、阅读”的专题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运动和阅读对成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关系与重要性。
学生陈锐说:我跟随“子路教育”来到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清华大学的3位学姐,与她们的交流,让我了解了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我要像她们那样,从小时候開始,就要有对未来的规划。无论是大目标也好,小目标也好,都是我们的前进动力。对这点我感触最深。
学生陈思敏说:那一天,当我行走在北航学院路的林荫道上,看到两旁的参天大树,回味着“和科学家话未来”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就像我,在南方长大;当看到北方顶天立地的大树,再回望南方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想到我们国家的美好与博大,需要大量建设者。我们从小读书,就应该心系国家。作为高中生我,有责任有义务去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平时不能只是泛泛空谈。通过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让我突然明白身上的担子很重了。
学生田佳慧说:这次北京之行,让我喜欢上了物理。我们国家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强大,是因为有了很多像钱学森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从此,我知道了以后所选的专业一定是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从现在做起,我对自己立下规矩,对于不懂的问题:(1)加强自学;(2)请教同学;(3)不惧怕请教老师。不懂的一定要问,而且一定要搞清楚。
学生魏煦燃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有了兴趣才可以去学、去做得更好。如果你现在暂时对学习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或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这样,慢慢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位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养成,这就是我参加“子路教育”体验课之后的心得体会。体验无疑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亲临其境胜读万卷书。
学生章思颖说:北京之旅结束后,印象深刻是在清华大学的座谈,因为近期我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相比于其他科目,语文失分最严重。清华学姐讲到学习文言文,要善于积累文言文词汇,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学习贵在“法”,得“法”则得天下。对此,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平时记错题都是老师有要求,抄完写上正确答案加解析就再没去看。现在我懂得了,记错题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根源,科学地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一切做学问的基础。凡事贵在坚持,这是参加“子路教育”实践课之后对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