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只是“隔靴搔痒”,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为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最多只会简单了解一下表层知识点,深层次都留待教师课上讲解,很少主动去探究课本中的“为什么”.而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打破这种僵化的现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如何设计与实施初中物理导学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围绕探究、创新、拓展、主体,
紧扣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环节
1.设计的关键,要以自主探究为中心.不论教师自身能力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那都只是他个人的,如何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方法来实现的.同样的道理,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脱离教师指导时也能更好地学习,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中,围绕自主探究进行问题设计,主旨让学生真正体悟自主学习的要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2.新颖教学法,全面突破思维定式.导学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而对此的设计更要秉持创新的精神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所以,教师要敢于冲出思维的定式,大胆采用新颖教学法来解答物理课堂上的问题,一面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追求,一面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测试平均速度”实验时,教师可以采取练习用秒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和到达底端时记录时间.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教师可以将此测试场地选择在校内的操场,器材选用自行车或者学生自己提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
3.开放问题设计,拓展思考范围.学习,归根究底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从头到尾都只在从旁指导,发挥引导作用.所以,要想学习效率提升,必须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主动、如何探究、如何合作及如何创新.导学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其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在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后,教师可将此联系生活现象,藉此提问,让学生自行探究解析.如“为什么只要在手上沾点水再去拿馒头,就不怕烫了?”“为什么衣柜里樟脑丸放的时间长了,樟脑丸就没有了呢?”“为什么蜡烛是固体,点燃后掉下来的会是液体?”等等,由生活情境代入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使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4.体现学生主体性,促成导学结合.应用导学案的课堂是不存在传统“满堂灌”的现象发生,学生成为此刻的课堂主导者,教师事先的问题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基于这一思考得出的答案用于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又是对合作学习的实现,每一环节的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声现象存在的各种痕迹,指引学生将一根薄钢尺压在桌子边缘,露出一定的长度;轻弹钢尺,看钢尺振幅,听声音大小;再重弹钢尺,看钢尺振幅,再听声音大小,由此猜想响度的大小可能与振动的幅度有关.此时再将钢尺压在桌子边缘,先露出较长的长度,弹钢尺,看钢尺振动快慢,听声音高低;然后再换成露出较短的长度,看钢尺振动快慢,听声音高低.由此,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完成了对声现象的探究.
二、实施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路径
1.循序渐进.在教材某些章节中的知识点依靠学生目前知识储备尚未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针对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教师发挥桥梁作用,为之后知识的导入作好铺垫.比如,关于“浮力”的知识讲解.多数学生对浮力其中关于“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较难理解,由此,教师针对这一问题不应径直灌输答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是通过课后实践去亲身证实想法,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之余,也为之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础.
2.强化练习.课堂上融入合作学习以不断巩固基础.课内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讲解——练习——总结.此处教师课堂讲解完毕后布置的练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练习,而是按照本堂课内所讲授知识点提出疑问,并对其做出实践训练或实验,最后将结果总结.另外,随堂测验也是一种教学效益颇丰的导学模式,便于教师即时掌握学生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备课.
3.教学延伸.课后有针对性地辅导以优化学习质量.物理学科概念抽象,有的知识点更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不易理解.由此,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分别设计导学案.比如,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可引导其课后利用物理练习资料后面的部分探究与实验题,开展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可辅助进行反复记忆,巩固书本基础知识.由此一来,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加深.
一、围绕探究、创新、拓展、主体,
紧扣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环节
1.设计的关键,要以自主探究为中心.不论教师自身能力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那都只是他个人的,如何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方法来实现的.同样的道理,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脱离教师指导时也能更好地学习,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中,围绕自主探究进行问题设计,主旨让学生真正体悟自主学习的要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2.新颖教学法,全面突破思维定式.导学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而对此的设计更要秉持创新的精神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所以,教师要敢于冲出思维的定式,大胆采用新颖教学法来解答物理课堂上的问题,一面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追求,一面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测试平均速度”实验时,教师可以采取练习用秒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和到达底端时记录时间.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教师可以将此测试场地选择在校内的操场,器材选用自行车或者学生自己提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
3.开放问题设计,拓展思考范围.学习,归根究底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从头到尾都只在从旁指导,发挥引导作用.所以,要想学习效率提升,必须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主动、如何探究、如何合作及如何创新.导学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其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在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后,教师可将此联系生活现象,藉此提问,让学生自行探究解析.如“为什么只要在手上沾点水再去拿馒头,就不怕烫了?”“为什么衣柜里樟脑丸放的时间长了,樟脑丸就没有了呢?”“为什么蜡烛是固体,点燃后掉下来的会是液体?”等等,由生活情境代入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使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4.体现学生主体性,促成导学结合.应用导学案的课堂是不存在传统“满堂灌”的现象发生,学生成为此刻的课堂主导者,教师事先的问题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基于这一思考得出的答案用于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又是对合作学习的实现,每一环节的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声现象存在的各种痕迹,指引学生将一根薄钢尺压在桌子边缘,露出一定的长度;轻弹钢尺,看钢尺振幅,听声音大小;再重弹钢尺,看钢尺振幅,再听声音大小,由此猜想响度的大小可能与振动的幅度有关.此时再将钢尺压在桌子边缘,先露出较长的长度,弹钢尺,看钢尺振动快慢,听声音高低;然后再换成露出较短的长度,看钢尺振动快慢,听声音高低.由此,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完成了对声现象的探究.
二、实施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路径
1.循序渐进.在教材某些章节中的知识点依靠学生目前知识储备尚未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针对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教师发挥桥梁作用,为之后知识的导入作好铺垫.比如,关于“浮力”的知识讲解.多数学生对浮力其中关于“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较难理解,由此,教师针对这一问题不应径直灌输答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是通过课后实践去亲身证实想法,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之余,也为之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础.
2.强化练习.课堂上融入合作学习以不断巩固基础.课内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讲解——练习——总结.此处教师课堂讲解完毕后布置的练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练习,而是按照本堂课内所讲授知识点提出疑问,并对其做出实践训练或实验,最后将结果总结.另外,随堂测验也是一种教学效益颇丰的导学模式,便于教师即时掌握学生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备课.
3.教学延伸.课后有针对性地辅导以优化学习质量.物理学科概念抽象,有的知识点更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不易理解.由此,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分别设计导学案.比如,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可引导其课后利用物理练习资料后面的部分探究与实验题,开展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可辅助进行反复记忆,巩固书本基础知识.由此一来,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