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cis2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母亲对父亲是一见钟情吧。
  说起他们相亲的事情时,我打趣着问母亲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母亲赧然一笑:“那时候哪好意思看呢,只知道按人家教的,低着头说自己不识字,没文化……”但是,她分明记得父亲穿了一件灰色衬衫,一副白净书生的样子。
  一旁的父亲端着架子,仿佛并不愿意深谈,却在听到母亲讲述不全时,悠悠地补充:那时候刚下学没多久……
  父亲第一次上门相亲,竟然大咧咧地翘着二郎腿,枕着手臂仰躺在姥姥家门口的一辆架子车上,一脸的无所谓。母亲堂姐旁边打趣:“恁家穷成那样,房子都没有,凤兰(母亲名字)肯定不愿意……”父亲转头对母亲说:“这媒不成就不说了,要是成了你不能跟这样的人来往……”看着如此桀骜不驯的父亲,姥姥态度不悦,不愿意母亲过门受气。
  然而,母亲同意。
  从记事起,一到饭点,母亲就指派我们到各个人群集合点去找父亲。父亲玩起来入迷,无论搁方(地方土棋,用小砖块下)还是玩牌,一边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一边对我们的喊叫充耳不闻,哪怕我们面对面地喊他,也常常连续不停地喊十几声他才会答应。我们说,要吃饭了,他说好,马上马上。然而过了很久都没回家,于是我们只好再去叫,如是两三次,还是不见人影。母亲便叫我们把饭给他端到跟前去。约莫二十分钟后再让我们端一茶缸水送去,顺便把碗拿回来。
  等我们大一些,父亲每次一到家,我们就自觉地往脸盆里倒上水,让父亲洗脸。夏天是刚轧出来的凉水,冬天兑好合适的温度。父亲洗完脸,我们一旁递上毛巾。而后,父亲惯常地往屋檐下一蹲,我们几个,分工给父亲端饭、搬板凳——板凳要俩,一个放碗,另一个放倒给他坐。而后再给他端来一缸子水。井然有序。——这些事情母亲全没有特意教导过,但是耳濡目染,我们几个早早就明白了父亲是一家之主,理应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再大些的时候,给父亲端洗脚水,帮他洗头发也是常事。
  父亲真是难得笑一回。他骨子里是个极悲观的人。每逢遇到事情,总会先唉声叹气地说一句:“这咋弄,没办法啊!”自小听他沉着脸唉声叹气,我常常会莫名地紧张不安。有时看到他回家时神采飞扬,嘴里还哼着小调,我就格外开心。稍微大些的时候,有次父亲又吹着口哨回来,我高兴地跟母亲说,每次听到父亲哼着歌回家就很开心。父亲听到后,马上换了一副冷冷的面容,仿佛刚才的笑容只是不小心的过失。
  我十多岁时,家里跟大伯家生气,而后,父亲就生了莫名其妙的病,痛苦异常,却总也查不出病因,折磨得他完全没了生活的意志。母亲陪着他,抛下家里的一切,东奔西走地治病。父亲终日里只是躺在病床上忍受痛苦,或者吃药昏睡,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亲。她不识字,挂号缴费都要一路问过去,身心俱疲却毫无怨言。可是,她不知道怎样面对父亲两三年都查不出病因的病,不知道哪个医生才能治好父亲,对渺茫难测的未来怀有深深的恐惧。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见到医生就下跪,哭着求医生治好父亲,家里还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呢。那年,母亲三十七岁,头发就全白了。
  从小到大,我从没听到过父母吵架。我一直以为父母恩爱,深以为傲。长大后才知道,老辈人讲究,关起门来拌嘴吵架,开开门就面色如常,从不会在旁人面前流露丝毫。我上高中后有段时间,假期回家明显感觉家里氛围怪怪的。母亲照样忙里忙外,神情却总不开心,满脸的委屈不甘。我渐渐地明白,还是因为父亲。那两年,姐姐弟弟已经分担了许多家事,闲下来的父亲好像突然醒悟了一样,开始动不动嫌弃母亲没文化,不识字,个子矮……母亲气不过争辯几句,却总显得有气无力。我们几个轮番为母亲争辩,一说起母亲曾经揽下来的那些重活、累活,父亲总是面带笑意,好像听了一个笑话一样问:恁妈干啥了?
  小时候,村里村外,不时能听到有人因为夫妻吵架而喝农药自杀,多数是女人。母亲听到类似的事情总会惋惜地说:咋舍得下孩子啊……我不知道母亲在那段时间是不是也很绝望,自己奉献了全部,却换不回一句认可的话。我那时候常常恐慌,暗暗担心父母会不会哪天就离婚了,会不会我哪天再回到家时就看不到母亲了。还好,我担心的事终于没有发生。
  父亲和母亲关系的重大转变是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广州实习,有几天总是做梦,影影绰绰地梦到母亲生病了。初不在意。直到有天下班,走在路上,脖子上的单颗珍珠项链莫名散开,我吓了一跳,捡起珍珠,检查链子,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重新装好戴到脖子上。当天晚上,依然梦到了母亲。第二天醒来,我心里开始不安。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打电话给弟弟,问母亲的情况。弟弟停顿了一下,哽咽着说:妈妈在家里突然昏倒,住了十多天院,刚刚出院!——那天傍晚七点多,母亲照常蹲着帮忙收拾皮子,站起来时说了句头晕,就突然直直倒了下去,幸亏二姐在旁边及时扶住了她……看着瘫倒在地没有知觉的母亲,父亲吓坏了,跪地大哭:“这个家完了,这个家散了……”母亲被拉去镇医院,看不了,又拉去县医院,也看不了,绝望的父亲给市里的舅舅打电话让他们安排好医院,救护车一路飞驰把母亲送到市里。父亲见着医生就跪倒在地,哭着说:“我把钱都给你们,你们给我救救她,救救她……”
  母亲夜里两点多才醒来,眼前一片迷蒙,不知身在何处,只听见有人趴在她耳边哭……缓缓清醒后才意识到那是父亲,因恐惧乱了方寸的父亲,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一样的父亲……舅舅一直觉得父亲不在乎母亲,常常为母亲不值,那天之后才开始改变看法。自那以后,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彻底转变:到点会嘱咐母亲吃药,也不敢再随便对母亲发脾气。偶尔因为旧事被母亲呛几句,也只是哼一声,不再气势汹汹、咄咄逼人。后来几年里,母亲只要受累或者生气就会昏倒,断断续续住了很多次院,每回都是父亲陪着。
  看到浑身臭毛病的父亲,我们有时候会埋怨,说都是母亲惯的,母亲总是叹气:“那时候心疼他,觉得全家老少就靠他一个人,他又没人疼……”
  每次提起往事时,是父亲难得温情的时刻,母亲总是羞涩而幸福,连声音都轻柔下来,仿佛那是她秘不外宣的快乐,是父亲在冷漠傲慢的表象下真实的样子,是母亲第一眼见到父亲时就发现的秘密。相伴大半生,父亲越发乖张,不通人情,常常挑剔母亲,好在母亲通达,不想我们为他们担心,也常常能宽慰自己。我们深切地明白,父亲蛮横无理,但是他的整个精气神,全都在母亲身上,而母亲也断然离不开父亲——那是她生命的一大部分,我们全都无关紧要。
其他文献
有一种物件叫飞去来器,或称回旋镖,由曲形扁薄坚木制成。它被用力甩出后,又会神奇般地飞回到发力者手中。它的发明者最初是将其用来战斗或狩猎,演变至今,它成了一种玩具,随之引申出的“飞去来器效应”便有适得其反、自食恶果之意。  飞去来器的发明者据称是澳大利亚土著人。今日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在表演一场势必具有“飞去来器效应”的政治把戏。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佩恩4月21日在一份声明中宣布,该国维多利亚州此前与中
点 击 文 学 社    蓓蕾文学社简介  2005年3月,蓓蕾文学社在塞外小镇——河北围场棋盘山迎春绽放,给偏远的山村小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此以后,涓涓的文学细流为含苞欲放的花蕾注入了琼浆玉液,社员们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蓓蕾”的芬芳必将播散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校长寄语:  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飞出来的歌。愿全国爱好文学创作的小朋
好久没听到“皇帝”一词了。猛一听说德国联邦议院左翼党议会党团副主席马西数日前罕见抨击“美国大使显然觉得自己是华盛顿皇帝在德国的州长”,煞是惊讶!   美国“建国之父”华盛顿可是最不愿当皇帝的人,并以此留下美名。马西所谓“华盛顿皇帝”显然指今日美国的当家人。也难怪,自从特朗普入主白宫,西方媒体中多有特氏头戴皇冠、一脸骄横的漫画形象,俨然一帝。   马西是在生美国驻德国大使格雷内尔的气。新年伊始,格雷
李开周  公元1184年,两浙东路婺(音同物)州府永康县,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永康市,有一户姓吕的乡绅在自家院子里大摆宴席。  这位吕乡绅并非显贵,但不知用什么方法请来了一位牛人。可惜,牛人后来因为这场饭局锒铛入狱,差点儿掉了脑袋。他就是南宋有名的文人陈亮。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子,既是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又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中的代表,还是辛弃疾的铁哥们儿。最厉害的是,他在晚年还中了状元。  在吕
2019年3月8日,刘家成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坐在新侨饭店一楼茶座的沙发上,导演刘家成说,他家小区的保安,正在追着看《芝麻胡同》。  这个地方,他年轻时常来。“倒退20年,北京最有名的三家西餐厅,一个是这儿,新侨饭店,一个是马路对面的马克西姆餐厅,还有一个是动物园那儿的‘老莫’(莫斯科餐厅)。”  他现在的家就在附近,搬来了四五年,不算老住户。2017年,零宣传
2013年以来,被告人龚品文、刘海涛在常熟从事开设赌场、高利放贷活动,并主动结识社会闲杂人员,逐渐积累经济实力。2014年7月起,被告人龚品文、刘海涛组织被告人马海波、赵杰、王海东、王德运、陈春雷等人,形成了以被告人龚品文、刘海涛为首,组织者领导者明确,骨干成员固定,内部分工明确的犯罪组织。  苏州北站的正对面有两栋高耸的大厦,相连的部分只写了一排红色大字,醒目而明确——“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场仗”
2019年11月21日,汤杏芬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身后是她管理的4栋宿舍楼之一。(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汤阿姨好!”记者与汤杏芬步行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称杭电)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学生总会和她热情地打招呼。  汤杏芬是宿管阿姨,管理杭电4栋学生宿舍楼。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她,在他们眼中,汤杏芬是校园的红人:写了7部小说,有几部在校报刊出,内容有趣接地气,学生连连催更。
文化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它维护不了正义。但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作者把自己摆进去,从中认识自己,只有这面批评的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形象。 ——萨特《文字生涯》
如果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改成“摇啊摇,摇到姥姥桥”, 你愿意吗?近日,有人发现沪教版一篇小学课文《打碗碗花》里的“外婆”,全被改成了“姥姥”,而原因是:“外婆”是方言。  网友纷纷表示不解:有人替作者鸣不平,岂可任意修改原作;有人搬出了《尔雅》《史记》,论证“外婆”才是雅言正音;有人则编起了段子,《狼外婆》变成《狼姥姥》。  事后,上海市教委已责成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向社会致歉
这次时机特殊、意义重大的历史性会晤,是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写照,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半岛问题的中国方案带来的关键成效,必将有力推动中朝传统友谊在新的时期迈上新台阶,为朝鲜半岛局势的进一步转圜注入关键性暖流,对推动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  ……实践证明,中国外交战略思维为推动半岛局势缓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朝政策、半岛政策上的战略运筹是完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