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材料解析题 模拟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陈功《家庭革命》
请回答: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解析】 第(1)问注意从分家者和不分家者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注意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1)分家者:家庭规模缩小;不分家者:家庭赋税负担加重。
(2)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情。”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一的评价?
(2)试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1)问要分别理解二段材料评价的基本格调,进而找出评价的不同角度;第(2)问应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和分析。
【参考答案】
(1)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材料三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四 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实的黑暗”指什么?为了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3)如果要对启蒙运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四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问注意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二的主要内涵。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联系教材作答。第(3)问要做出选择,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含义:封建制度(封建王权,宗教神权)。设想: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三权分立)。
(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实践:法国根据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理由: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选《文艺复兴史纲》,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前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其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
(2)根据材料三、四与相关知识,指出前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3)借鉴英国、前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
【解析】 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论点,不能照搬教材中的内容;第(2)问注意比较角度;第(3)问是回答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是英国和前苏联的教训。
【参考答案】
(1)论点:①以立法促进发展(或答:圈地运动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②以科技带动进步;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或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前苏联由政府领导;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前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前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
(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刘波,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陈功《家庭革命》
请回答: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解析】 第(1)问注意从分家者和不分家者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注意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1)分家者:家庭规模缩小;不分家者:家庭赋税负担加重。
(2)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情。”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一的评价?
(2)试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1)问要分别理解二段材料评价的基本格调,进而找出评价的不同角度;第(2)问应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和分析。
【参考答案】
(1)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材料三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四 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实的黑暗”指什么?为了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3)如果要对启蒙运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四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问注意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二的主要内涵。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联系教材作答。第(3)问要做出选择,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含义:封建制度(封建王权,宗教神权)。设想: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三权分立)。
(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实践:法国根据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理由:启蒙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选《文艺复兴史纲》,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前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其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
(2)根据材料三、四与相关知识,指出前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3)借鉴英国、前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
【解析】 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论点,不能照搬教材中的内容;第(2)问注意比较角度;第(3)问是回答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是英国和前苏联的教训。
【参考答案】
(1)论点:①以立法促进发展(或答:圈地运动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②以科技带动进步;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或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前苏联由政府领导;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前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前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
(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刘波,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