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平行之下的不同抉择
“这下我可以几所好大学兼报了。”
这是陈易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绩后的第一句感慨。
这位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年级的浙江小伙,在谈到2006年和2007年两次高考后的心情和表情时,前后反差给人感觉“完全是两个人”。
2006年,陈易考了626分,高出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50多分,可他没有表现出一点轻松,“取决于自己能否上所好大学,志愿才是关键,因为每年高分落榜的人不少,何况我的成绩还算不了什么高分。”最后,在综合和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后,陈易觉得中国人民大学有点把握,也想赌一把,于是把人大作为了第一志愿。
也正如陳易自己所担心的那样,自己先是以4分之差未进入第一志愿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档线,随着二、三志愿相继落选,2006年的他在高考录取本科一批时落榜了。“当时说不出来那感觉,好的成绩就像给了你一个很大很大的希望,可以让你好好憧憬你的大学、你的未来,然而志愿却给你一个失望甚至是绝望。”而关于落榜原因,“志愿不合理”的答案简单但颇有几分道理。他随即补充说,什么叫合理?那里面玄机太多,就连很多号称专家的老师都不敢保证他(她)指导的志愿就能100%命中,又岂是他们这些初涉志愿的。犊子。几天就能弄懂的?
好在陈易及时调整心态,决心从头再来。
2007年,陈易高考成绩为628分,高出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整整60分。面对当年的成绩和志愿填报方式的变化,陈易发出了文前那句由衷的感慨,其理由是实行平行志愿,他就不担心第一志愿录取不了,后续的二、三志愿又往往踏空。现在,几个志愿都是第一志愿,按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这种方式对像我这样在成绩上占点优势的考生,选择起来就轻松多了”,他甚至觉得。我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好大学了。所以,在2007年平行志愿中陈易的本科一批的A、B、C三个志愿分别选择了负担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所好的大学。最后,他以高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浙江调档线7分的成绩被录取。
按陈易的成绩,即使没有被哈工大录取,还有可能被北京交大录取,因为他的成绩还高出了北京交大调档线14分。“要是在2006年,我的这种志愿又泡汤了,一旦第一志愿复旦大学落选,其他两所大学就肯定没戏”。所以,面对平行志愿给陈易带来的意外喜悦,他一连用了“上好大学的机会多了,被录取的几率多了,压力也小多了”这样三个“多了”来概括。
与陈易“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好大学”的选择相比,成绩相对较低的考生却没有了以往许多考生靠运气上好大学的幸运。
鲍春梅同学2007年高考成绩超过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5分,成绩刚公布那一刻。她就觉得自己“与好大学绝缘了”,而这一判断的理由也是基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按以前,超过本一控制线5分,如果能够把握高校录取大小年等一些特殊情况,还可能被好大学录取。”说完。她还如数家珍般背出了很多2005年和2006年在浙江理科调档线高出本科一批控制线5分之内的、在她心目中是好大学的名称: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大学……在她看来,按以前志愿优先的模式,即使成绩不好,但在志愿填报上如果运气好,还有冲击名校的可能。而现在不行了,听老师说这种几率很小很小了,因为成绩没有优势,而平行志愿的录取就是成绩优先,一些好的大学就被比你成绩更好的考生挤得满满的了。
“这样,让我们这些相对低分考生失去了冲击名校的机会,是不是有些不公平?”显然,鲍春梅对平行志愿有自己的看法。最后,鲍春梅在本科一批的大学中选择了几所在她看来很一般的学校,所幸的是,她的A、B志愿学校虽都没赶上,还是被C志愿学校录取了。在回忆她的志愿和录取时,鲍春梅认为是“忧喜参半”,其忧,是志愿填报时就没了(上好大学的)机会;其喜,是最终没有落榜。
缘起:更大限度照顾考生利益
上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志愿选择中的一个大前提是:所在地的志愿填报采取了新的方式——平行志愿,所以报考策略也根据成绩和变化相应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平行志愿,对全国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对于湖南的考生而言,已经不再陌生。
从2002年开始,湖南高考实行“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改革,当年在本二批次的录取中试行,2003年全面推开,到2007年,恰恰5年。
湖南何以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考生利益,一是高校利益。
“传统的录取方式下,一方面考生填报的志愿每批次基本上只有一个志愿有效,学生压力很大,出现很多高分滑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院校冷热不均现象,有的学校扎堆,有的学校断档,结果很多到湖南招生的高校都不满意。”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处处长刘国清说。“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探出的路。”
在这次探索中,湖南考虑过的方法很多,比如填志愿的时机,就有考前填、考后估分填、出分后填等多种,但都不能解决问题。仅一个志愿有效,留给高校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都很少。于是有人提出,设置多个“平等”志愿,每个志愿都有效,按照分数优先的规则投档,这就产生了“平行志愿”的做法。
2005年,江苏继湖南之后成为第二个“平行志愿”的实行者,而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湖南可谓“异曲同工”。
江苏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回忆当时的背景:在实践中发现,过去每批次的四个志愿中,考生只能选择一个第一志愿,由于其他志愿录取率相对较低,考生如果第一志愿不能录取,就有可能降低到下一个批次中录取,个别考生甚至因此落榜。
因此,2005年江苏教育考试院对志愿做出调整,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取消以前设置的院校一、二、三、四志愿。改为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普通类考生在提前批次及本科各批次的平行院校志愿可以填报“A、B、C”3所院校,专科批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A、B、C、D、E”共5所院校,每所院校中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007年,浙江的志愿填报方式也正式进入“平行”行列,其中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高分考生落榜。过去高考录取时采用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投档原则,客观上减少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高校招生出现不同年份“大、小年”现象,不少高分考生也因此落选。
反响:褪去博弈色彩之初体验
博弈,讲究的是你进我退、你守我攻,是心理的攻坚。也是运气的对垒。平行志 愿。却是一场褪去博弈色彩、且以考生利益为最大利益的招生变革。它也许算得上是“新事物”,但它带给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容你我小视。
从平行志愿开始实施时间看,最长的湖南已经是5年了,江苏3年,浙江才1年,是否实现了这三个省的初衷,有没有意外收获?
高分落榜寥寥可数
以前由于一分之差。可能导致高分考生从名校落到一般高校,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在提出改革时,其目的之一是减少高分落榜,那么,实行平行志愿的结果是不是高分考生遭遇“滑铁卢”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呢?
据湖南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刚刚实行平行志愿的头两年,高分考生落榜明显减少,2005年,本科一批投档结束后,理科4500余名考分超过600分的考生,只有14人没有出档。而06、07年,高分考生落榜者则更少。
江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中,当本科一批投档后,未被投出的考生约占上线考生总数的10.2%。成绩主要集中于560分至565分。其中600分以上未被投出的高分考生96人,585分以上的考生210人。与2004年第一志愿投档后,1251名600分以上考生未被投出相比,减少了1155人。这还没包括少量单科优秀生补充投档,否则落榜人数更少。
“当时,考试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减少高分落榜。提高考生的志愿滿足率,说白了就是以考生利益为基点。从实际效果上看,与我们当初试想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偏差。”江苏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对实行平行志愿所达到的效果很满意。
而仅仅实行一年的浙江,以文科为例。07年第一批征求志愿前上线未录取考生中,文科超一本线40分以上考生仅两名,超一本线30分以上考生仅36名,而2006年第—批补报志愿前上线未录取考生中,文科超一本线加分以上考生有21名,超一本线30分以上考生有99名。
“相比往年,2007年是高分落榜考生人数近几年最少的一年。从考生角度,因第一志愿填报失误,不得不‘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现象明显改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在2007年录取结束时就进行了总结。
博弈风险成分减少
2007年,湖南高考考生江小杭就遇到了平行志愿A志愿未被录取的“险情”。好在B志愿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惊无险。本来,按江小杭的志愿,他认为在本科一批志愿A上写下“某某大学”几个字是万无一失的,因为该大学招生老师在当地电视台公开分析说,只要高出控制分数线40分以上的考生,就可大胆填报某某大学。于是,他所在班里580分以上的考生,齐刷刷地都报考了这所大学。然而,调档线公布后,令他们大吃一惊。该大学理科2007年在湖南的调档线已经高达595分。而江小杭只有590分,竟然连调档线都没有进!幸好他的B志愿的天津大学07年在湖南招生调档线为560多分,所以他最后被天津大学录取。
“是平行志愿让我有机会和那些填在A志愿的同学一起PK,没有受到‘歧视’,所以是涉险过关。要在按以前,我能在本科一批中被录取就算幸运了,更不敢奢望与成绩相匹配的大学了,甚至会落到本科二批的大学去了。”江小杭对自己的录取极感幸运。
在以往实行顺序志愿时,因志愿填报的偶然性和高校招生的大小年现象,许多高分考生因所填志愿过于集中于热门高校或专业而落榜,甚至落到专科或者重新复读;相反,许多考分一般的考生却因许多偶然因素进入到一流大学,所以志愿填报中的博弈风险成分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得好不如填得好”,考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瑞阳认为,实行平行志愿之后,同一批次可以填报若干个志愿,有效地减少了填报中的博弈成分。考生即使没有进入到最理想的院校,但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存在太大的落差。
“比以前轻松许多”
记者在实行平行志愿三个省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和家长,包括一些中学的老师,感觉他们谈到志愿填报。比以前轻松多了。
更多的考生认为,他们再不用挖空心思去考虑第一志愿报哪所大学,然后严格地按照梯度去选择二、三志愿,因为以前的志愿主要是看考生的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落选,整个同批次落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以前一些大学的录取情况,采选择比较有把握的学校,然后把精力主要放在选择专业上。”
很多乐观派家长认为,“对家长来说,压力也没那么大,成绩能上哪个层次的大学,如果报考时再注意一些问题,不至于落榜,这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呀。”当然。还有部分家长则显得比较理性,“虽然平行志愿是降低了风险,但我们家长还是不敢大意呀,毕竟高考对孩子很重要。”
而一些中学的老师说,以前,每到志愿填报前学生、家长电话或约请不断,都是请去帮忙估计第一志愿报考哪所大学有把握,这些问题“不绝于耳”,费心费时,但志愿填报又关系学生的大事,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这责任谁负得起呀?而平行志愿实行后,“明显感觉问题少多了”,这样,“我们老师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很多”。
从不可能到可能
以前填志愿,几大“金刚”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张志愿表中,比如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或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出现在同一张志愿表上,在以前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填报失误,考生必须在这几所学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而二、三志愿选择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又会怎样呢?
杭州某国家重点中学,以前每年高考后,都要组织学校老师对报考北大、清华有希望的学生进行志愿指导,其目的是要准确了解全省考生分数排名情况。然后根据分数来估计报考成功的概率,“整个工作算得上一项大工程了”。但2007年,学校就简化了程序,对几个特别优秀而报考两所大学把握不是很大的时候,干脆A、B两个志愿都冲一冲,一个报北大,一个报清华,C就报一所其他院校。“之所以这样报,也是基于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录取原则,这样可以增加点保险系数”。
对这样的报考方式。长期从事志愿研究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认为,平行志愿中把北大清华一起报,“理论上可以”,但他不主张那样报考,因为这两所大学在各地每年的录取分数比较接近,那样的话,有一个志愿还是浪费了。“当然,我们现在可以把北大清华作为平行志愿中本一批次的A志愿,把复旦、浙大等好的大学作为B、C志愿来填”。
透视:别被平行蒙住了眼
毫无疑问,平行志愿会给考生、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减轻很多压力,并且会让考生在录取中受益,但还有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小心。
平行≠平等,风险依然潜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考生或家长对平行志愿的警惕性明显小了很多,认为平行志愿风险小多了,所以很多人对落榜 等风险问题丝毫不觉,好像那对自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样。
“平行志愿,不是万能的,照样有落榜等风险。”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说,他甚至有点担心“很多考生在这一点上认识不够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
钱钟认为,平行志愿至少有三重风险需要引起考生及家长的重视。
一是对于考前和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地方,由于考生可能对自己的估计太乐观,志愿填报时就根据估计的成绩来报考,而实际高考成绩要是偏低的话,可能就会造成某个批次全部落选的可能。
二是由于退档所造成的落榜。实行平行志愿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平行所带来的大量退档问题。由于在投档时采取一轮“不可逆”投档,一旦考生的档案被高校退回,就失去了本批次投档的机会,即意味本批次可能落榜(有征集志愿则可再参加志愿填报)。而高校如果仍然按照1:1.2投档,势必每所高校都有部分考生由于种种原因要被退档,比如专业不服从调剂、特殊专业的体检要求、不同院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等等。因此,填志愿时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如果看重学校,那么对专业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并建议考生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三是专业不匹配的风险。由于平行志愿投档按分数优先原则,每所大学接收到的考生档案成绩趋于“扁平状”,即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缩小,高校在安排专业时选择的余地就不大,所以就有部分考生调剂到自己不愿意读的专业。那么,这部分考生在填报时也要考虑这样的风险:如果被录取到自己不愿意就读的专业,该做何选择?
平行不代表没梯度
平行志愿需要预防的另一个雷区就是志愿梯度。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几所好大学可以同时填报了。
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程艺在赞成这一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成绩不是特别好的考生,“还是要有梯度好”。她的建议是,前两个志愿考生可以向自己成绩相当的高校靠拢,但最后一个志愿一定要“保底”。如你可以A、B两个志愿分别填复旦和浙大,但C志愿最好就要填报录取比这两所学校分数稍低的学校了。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李瑞阳院长对平行志愿颇有研究,他认为,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填报若干个志愿,在这几个志愿中,既可以填报有能力“冲一冲”的院校,也可以填报“保一保”的院校,大大增加考生选择的机会。
平行之中暗藏顺序
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是分数优先,在具体录取某考生时采取的是逐个检索,先看你的A志愿学校是否录取完,如果A志愿已经录取满额,就看B志愿学校。依次类推。
“这样,在平行志愿各个批次内部A、B、C志愿学校不是平等关系,还是有先后顺序的。”钱钟对平行志愿内部的几所学校间的关系用了“有顺序”来概括,并告诉考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梯度,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填报同一批次志愿,呈降幂状,如果你呈升幂状。把低分学校填在前高分学校填在后,即使成绩达到后边高分学校的调档线,但已经被前面的低分学校录取,那样很可惜;一个是志愿学校的排序尽量以自己的喜欢程度的大小来排列,最喜欢的作为A志愿,较喜欢的作为B志愿,一般的学校作为C志志愿。
声音:期待考生与高校的“双赢”
到2007年,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有三个,虽然2008年教育部鼓励各个省(区市)实行平行志愿,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上海和北京明确表示实行平行志愿外,很多省(区市)步伐谨慎,如有的省(区市)还是设第一志愿,第一志愿之后为平行志愿等。
为什么相当多省(区市)对平行志愿持“等待”态度?某省招生考试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就谈到,除了他们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原因外,觉得平行志愿本身还存在一些争议性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平行志愿在今后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而目前他们还没完全找到解决的办法。
“要让平行志愿得以全面被考生、家长、高校接受,就要在前行中不断完善,才能逐渐成熟。”
高考分数是否该强化
“正像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一样,平行志愿只是一种录取方式,不是解决录取问题的万能药。”程艺处长说道,并且神色中流露出一丝担忧:由于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更看重分數,从长远看,如果高考录取更多地看重分数,而弱化甚至缺失了多元化的评价,分数的刚性化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不是又回到了“唯分数论”上了?
李瑞阳院长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平行志愿更加强化了考分的作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以分数优先的原则来录取学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但是也存在。以分取人。的倾向,过于强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这与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素质教育的内在精神有所不符。
高校层次是否该以录取分数来分化
程艺处长认为实行平行志愿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使高校层次特别明显”。她认为。高校就是一个千层饼,实行平行志愿以后,因为分数优先的原则。所以高校招收学生的层次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流的学生进入一流的大学,二流的学校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样,自然把高校以录取分数分成了“三六九等”。使高校之间人才分布不均匀。这样,一流大学的人才过于集中,这对好大学来说可能是好事,而不利于一般院校的办学积极性,特别是对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录取不到一些优秀学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各学校都需要个性化的学生。
而根据钱钟副院长的说法,好的大学在平行志愿中基本是高分考生,但这对好大学来说也不尽是好事,因为有的学生虽以高分进入了好学校,但他(她)不一定满意专业,学校需要的是一些真正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而不是单纯的高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有的学校甚至觉得,录取分数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学生真正喜欢该专业。南京大学有一年某专业招了80人。一年级转专业时就有40多人提出转专业申请。学校面临的压力不小呀。
高校自主权是否该削弱
实行平行志愿之后,为避免退档过多的情况出现,各省都不同程度地缩小了投档比例,有的省份干脆规定按110%或105%的比例投档。这样一来,高校在录取时的可选择空间明显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趋势,而平行志愿却在削弱。“有的高校不一定会接受。”李瑞阳院长说。
而采访中记者得到的结果恰恰印证了李瑞阳院长的担心,有的高校招办负责人有这样的说法:哪个地方实行平行志愿,学校可能就会削减在当地的招生计划。其理由是,招生考试机构给学校投挡比例缩小后,投挡总人数少了,学校的选择空间很小,就可能招不到想要的学生。好大学的机会是否只该留给高分学生
对平行志愿的思考,钱钟副院长说,毋庸置疑,实行平行志愿可以减少高分考生落榜,可以提高考生的志愿满足率,但是我们的关注点好像更偏重于高分考生,而对那些很多成绩一般的考生,我们往往容易忽视。
钱钟副院长认为,平行志愿实施的一个结果是,好成绩就上好大学,成绩一般就只能上一般的大学,把学生成绩与大学的层次对等起来。但按以前的志愿方式,即使考生成绩不好,如果志愿报得好,报得巧,他还有机会上好大学。而这部分学生的数量相之于高分者多得多,并且他们中间不乏很多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谁来保证这部分学生上好大学的权利?在没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不是每年都有部分成绩在本科一批控制线上几分的考生进入好大学的例子吗?
“我认为,我们应该给那些成绩一般的考生更多关注和机会。”钱钟副院长说。
“这下我可以几所好大学兼报了。”
这是陈易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绩后的第一句感慨。
这位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年级的浙江小伙,在谈到2006年和2007年两次高考后的心情和表情时,前后反差给人感觉“完全是两个人”。
2006年,陈易考了626分,高出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50多分,可他没有表现出一点轻松,“取决于自己能否上所好大学,志愿才是关键,因为每年高分落榜的人不少,何况我的成绩还算不了什么高分。”最后,在综合和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后,陈易觉得中国人民大学有点把握,也想赌一把,于是把人大作为了第一志愿。
也正如陳易自己所担心的那样,自己先是以4分之差未进入第一志愿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档线,随着二、三志愿相继落选,2006年的他在高考录取本科一批时落榜了。“当时说不出来那感觉,好的成绩就像给了你一个很大很大的希望,可以让你好好憧憬你的大学、你的未来,然而志愿却给你一个失望甚至是绝望。”而关于落榜原因,“志愿不合理”的答案简单但颇有几分道理。他随即补充说,什么叫合理?那里面玄机太多,就连很多号称专家的老师都不敢保证他(她)指导的志愿就能100%命中,又岂是他们这些初涉志愿的。犊子。几天就能弄懂的?
好在陈易及时调整心态,决心从头再来。
2007年,陈易高考成绩为628分,高出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整整60分。面对当年的成绩和志愿填报方式的变化,陈易发出了文前那句由衷的感慨,其理由是实行平行志愿,他就不担心第一志愿录取不了,后续的二、三志愿又往往踏空。现在,几个志愿都是第一志愿,按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这种方式对像我这样在成绩上占点优势的考生,选择起来就轻松多了”,他甚至觉得。我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好大学了。所以,在2007年平行志愿中陈易的本科一批的A、B、C三个志愿分别选择了负担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所好的大学。最后,他以高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浙江调档线7分的成绩被录取。
按陈易的成绩,即使没有被哈工大录取,还有可能被北京交大录取,因为他的成绩还高出了北京交大调档线14分。“要是在2006年,我的这种志愿又泡汤了,一旦第一志愿复旦大学落选,其他两所大学就肯定没戏”。所以,面对平行志愿给陈易带来的意外喜悦,他一连用了“上好大学的机会多了,被录取的几率多了,压力也小多了”这样三个“多了”来概括。
与陈易“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好大学”的选择相比,成绩相对较低的考生却没有了以往许多考生靠运气上好大学的幸运。
鲍春梅同学2007年高考成绩超过浙江理科本一控制线5分,成绩刚公布那一刻。她就觉得自己“与好大学绝缘了”,而这一判断的理由也是基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按以前,超过本一控制线5分,如果能够把握高校录取大小年等一些特殊情况,还可能被好大学录取。”说完。她还如数家珍般背出了很多2005年和2006年在浙江理科调档线高出本科一批控制线5分之内的、在她心目中是好大学的名称: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大学……在她看来,按以前志愿优先的模式,即使成绩不好,但在志愿填报上如果运气好,还有冲击名校的可能。而现在不行了,听老师说这种几率很小很小了,因为成绩没有优势,而平行志愿的录取就是成绩优先,一些好的大学就被比你成绩更好的考生挤得满满的了。
“这样,让我们这些相对低分考生失去了冲击名校的机会,是不是有些不公平?”显然,鲍春梅对平行志愿有自己的看法。最后,鲍春梅在本科一批的大学中选择了几所在她看来很一般的学校,所幸的是,她的A、B志愿学校虽都没赶上,还是被C志愿学校录取了。在回忆她的志愿和录取时,鲍春梅认为是“忧喜参半”,其忧,是志愿填报时就没了(上好大学的)机会;其喜,是最终没有落榜。
缘起:更大限度照顾考生利益
上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志愿选择中的一个大前提是:所在地的志愿填报采取了新的方式——平行志愿,所以报考策略也根据成绩和变化相应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平行志愿,对全国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对于湖南的考生而言,已经不再陌生。
从2002年开始,湖南高考实行“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改革,当年在本二批次的录取中试行,2003年全面推开,到2007年,恰恰5年。
湖南何以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考生利益,一是高校利益。
“传统的录取方式下,一方面考生填报的志愿每批次基本上只有一个志愿有效,学生压力很大,出现很多高分滑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院校冷热不均现象,有的学校扎堆,有的学校断档,结果很多到湖南招生的高校都不满意。”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处处长刘国清说。“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探出的路。”
在这次探索中,湖南考虑过的方法很多,比如填志愿的时机,就有考前填、考后估分填、出分后填等多种,但都不能解决问题。仅一个志愿有效,留给高校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都很少。于是有人提出,设置多个“平等”志愿,每个志愿都有效,按照分数优先的规则投档,这就产生了“平行志愿”的做法。
2005年,江苏继湖南之后成为第二个“平行志愿”的实行者,而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湖南可谓“异曲同工”。
江苏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回忆当时的背景:在实践中发现,过去每批次的四个志愿中,考生只能选择一个第一志愿,由于其他志愿录取率相对较低,考生如果第一志愿不能录取,就有可能降低到下一个批次中录取,个别考生甚至因此落榜。
因此,2005年江苏教育考试院对志愿做出调整,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取消以前设置的院校一、二、三、四志愿。改为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普通类考生在提前批次及本科各批次的平行院校志愿可以填报“A、B、C”3所院校,专科批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A、B、C、D、E”共5所院校,每所院校中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007年,浙江的志愿填报方式也正式进入“平行”行列,其中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高分考生落榜。过去高考录取时采用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投档原则,客观上减少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高校招生出现不同年份“大、小年”现象,不少高分考生也因此落选。
反响:褪去博弈色彩之初体验
博弈,讲究的是你进我退、你守我攻,是心理的攻坚。也是运气的对垒。平行志 愿。却是一场褪去博弈色彩、且以考生利益为最大利益的招生变革。它也许算得上是“新事物”,但它带给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容你我小视。
从平行志愿开始实施时间看,最长的湖南已经是5年了,江苏3年,浙江才1年,是否实现了这三个省的初衷,有没有意外收获?
高分落榜寥寥可数
以前由于一分之差。可能导致高分考生从名校落到一般高校,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在提出改革时,其目的之一是减少高分落榜,那么,实行平行志愿的结果是不是高分考生遭遇“滑铁卢”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呢?
据湖南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刚刚实行平行志愿的头两年,高分考生落榜明显减少,2005年,本科一批投档结束后,理科4500余名考分超过600分的考生,只有14人没有出档。而06、07年,高分考生落榜者则更少。
江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中,当本科一批投档后,未被投出的考生约占上线考生总数的10.2%。成绩主要集中于560分至565分。其中600分以上未被投出的高分考生96人,585分以上的考生210人。与2004年第一志愿投档后,1251名600分以上考生未被投出相比,减少了1155人。这还没包括少量单科优秀生补充投档,否则落榜人数更少。
“当时,考试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减少高分落榜。提高考生的志愿滿足率,说白了就是以考生利益为基点。从实际效果上看,与我们当初试想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偏差。”江苏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对实行平行志愿所达到的效果很满意。
而仅仅实行一年的浙江,以文科为例。07年第一批征求志愿前上线未录取考生中,文科超一本线40分以上考生仅两名,超一本线30分以上考生仅36名,而2006年第—批补报志愿前上线未录取考生中,文科超一本线加分以上考生有21名,超一本线30分以上考生有99名。
“相比往年,2007年是高分落榜考生人数近几年最少的一年。从考生角度,因第一志愿填报失误,不得不‘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现象明显改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在2007年录取结束时就进行了总结。
博弈风险成分减少
2007年,湖南高考考生江小杭就遇到了平行志愿A志愿未被录取的“险情”。好在B志愿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惊无险。本来,按江小杭的志愿,他认为在本科一批志愿A上写下“某某大学”几个字是万无一失的,因为该大学招生老师在当地电视台公开分析说,只要高出控制分数线40分以上的考生,就可大胆填报某某大学。于是,他所在班里580分以上的考生,齐刷刷地都报考了这所大学。然而,调档线公布后,令他们大吃一惊。该大学理科2007年在湖南的调档线已经高达595分。而江小杭只有590分,竟然连调档线都没有进!幸好他的B志愿的天津大学07年在湖南招生调档线为560多分,所以他最后被天津大学录取。
“是平行志愿让我有机会和那些填在A志愿的同学一起PK,没有受到‘歧视’,所以是涉险过关。要在按以前,我能在本科一批中被录取就算幸运了,更不敢奢望与成绩相匹配的大学了,甚至会落到本科二批的大学去了。”江小杭对自己的录取极感幸运。
在以往实行顺序志愿时,因志愿填报的偶然性和高校招生的大小年现象,许多高分考生因所填志愿过于集中于热门高校或专业而落榜,甚至落到专科或者重新复读;相反,许多考分一般的考生却因许多偶然因素进入到一流大学,所以志愿填报中的博弈风险成分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得好不如填得好”,考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瑞阳认为,实行平行志愿之后,同一批次可以填报若干个志愿,有效地减少了填报中的博弈成分。考生即使没有进入到最理想的院校,但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存在太大的落差。
“比以前轻松许多”
记者在实行平行志愿三个省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和家长,包括一些中学的老师,感觉他们谈到志愿填报。比以前轻松多了。
更多的考生认为,他们再不用挖空心思去考虑第一志愿报哪所大学,然后严格地按照梯度去选择二、三志愿,因为以前的志愿主要是看考生的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落选,整个同批次落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以前一些大学的录取情况,采选择比较有把握的学校,然后把精力主要放在选择专业上。”
很多乐观派家长认为,“对家长来说,压力也没那么大,成绩能上哪个层次的大学,如果报考时再注意一些问题,不至于落榜,这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呀。”当然。还有部分家长则显得比较理性,“虽然平行志愿是降低了风险,但我们家长还是不敢大意呀,毕竟高考对孩子很重要。”
而一些中学的老师说,以前,每到志愿填报前学生、家长电话或约请不断,都是请去帮忙估计第一志愿报考哪所大学有把握,这些问题“不绝于耳”,费心费时,但志愿填报又关系学生的大事,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这责任谁负得起呀?而平行志愿实行后,“明显感觉问题少多了”,这样,“我们老师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很多”。
从不可能到可能
以前填志愿,几大“金刚”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张志愿表中,比如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或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出现在同一张志愿表上,在以前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填报失误,考生必须在这几所学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而二、三志愿选择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又会怎样呢?
杭州某国家重点中学,以前每年高考后,都要组织学校老师对报考北大、清华有希望的学生进行志愿指导,其目的是要准确了解全省考生分数排名情况。然后根据分数来估计报考成功的概率,“整个工作算得上一项大工程了”。但2007年,学校就简化了程序,对几个特别优秀而报考两所大学把握不是很大的时候,干脆A、B两个志愿都冲一冲,一个报北大,一个报清华,C就报一所其他院校。“之所以这样报,也是基于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录取原则,这样可以增加点保险系数”。
对这样的报考方式。长期从事志愿研究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认为,平行志愿中把北大清华一起报,“理论上可以”,但他不主张那样报考,因为这两所大学在各地每年的录取分数比较接近,那样的话,有一个志愿还是浪费了。“当然,我们现在可以把北大清华作为平行志愿中本一批次的A志愿,把复旦、浙大等好的大学作为B、C志愿来填”。
透视:别被平行蒙住了眼
毫无疑问,平行志愿会给考生、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减轻很多压力,并且会让考生在录取中受益,但还有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小心。
平行≠平等,风险依然潜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考生或家长对平行志愿的警惕性明显小了很多,认为平行志愿风险小多了,所以很多人对落榜 等风险问题丝毫不觉,好像那对自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样。
“平行志愿,不是万能的,照样有落榜等风险。”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说,他甚至有点担心“很多考生在这一点上认识不够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
钱钟认为,平行志愿至少有三重风险需要引起考生及家长的重视。
一是对于考前和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地方,由于考生可能对自己的估计太乐观,志愿填报时就根据估计的成绩来报考,而实际高考成绩要是偏低的话,可能就会造成某个批次全部落选的可能。
二是由于退档所造成的落榜。实行平行志愿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平行所带来的大量退档问题。由于在投档时采取一轮“不可逆”投档,一旦考生的档案被高校退回,就失去了本批次投档的机会,即意味本批次可能落榜(有征集志愿则可再参加志愿填报)。而高校如果仍然按照1:1.2投档,势必每所高校都有部分考生由于种种原因要被退档,比如专业不服从调剂、特殊专业的体检要求、不同院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等等。因此,填志愿时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如果看重学校,那么对专业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并建议考生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三是专业不匹配的风险。由于平行志愿投档按分数优先原则,每所大学接收到的考生档案成绩趋于“扁平状”,即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缩小,高校在安排专业时选择的余地就不大,所以就有部分考生调剂到自己不愿意读的专业。那么,这部分考生在填报时也要考虑这样的风险:如果被录取到自己不愿意就读的专业,该做何选择?
平行不代表没梯度
平行志愿需要预防的另一个雷区就是志愿梯度。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几所好大学可以同时填报了。
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程艺在赞成这一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成绩不是特别好的考生,“还是要有梯度好”。她的建议是,前两个志愿考生可以向自己成绩相当的高校靠拢,但最后一个志愿一定要“保底”。如你可以A、B两个志愿分别填复旦和浙大,但C志愿最好就要填报录取比这两所学校分数稍低的学校了。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李瑞阳院长对平行志愿颇有研究,他认为,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填报若干个志愿,在这几个志愿中,既可以填报有能力“冲一冲”的院校,也可以填报“保一保”的院校,大大增加考生选择的机会。
平行之中暗藏顺序
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是分数优先,在具体录取某考生时采取的是逐个检索,先看你的A志愿学校是否录取完,如果A志愿已经录取满额,就看B志愿学校。依次类推。
“这样,在平行志愿各个批次内部A、B、C志愿学校不是平等关系,还是有先后顺序的。”钱钟对平行志愿内部的几所学校间的关系用了“有顺序”来概括,并告诉考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梯度,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填报同一批次志愿,呈降幂状,如果你呈升幂状。把低分学校填在前高分学校填在后,即使成绩达到后边高分学校的调档线,但已经被前面的低分学校录取,那样很可惜;一个是志愿学校的排序尽量以自己的喜欢程度的大小来排列,最喜欢的作为A志愿,较喜欢的作为B志愿,一般的学校作为C志志愿。
声音:期待考生与高校的“双赢”
到2007年,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有三个,虽然2008年教育部鼓励各个省(区市)实行平行志愿,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上海和北京明确表示实行平行志愿外,很多省(区市)步伐谨慎,如有的省(区市)还是设第一志愿,第一志愿之后为平行志愿等。
为什么相当多省(区市)对平行志愿持“等待”态度?某省招生考试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就谈到,除了他们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原因外,觉得平行志愿本身还存在一些争议性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平行志愿在今后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而目前他们还没完全找到解决的办法。
“要让平行志愿得以全面被考生、家长、高校接受,就要在前行中不断完善,才能逐渐成熟。”
高考分数是否该强化
“正像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一样,平行志愿只是一种录取方式,不是解决录取问题的万能药。”程艺处长说道,并且神色中流露出一丝担忧:由于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更看重分數,从长远看,如果高考录取更多地看重分数,而弱化甚至缺失了多元化的评价,分数的刚性化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不是又回到了“唯分数论”上了?
李瑞阳院长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平行志愿更加强化了考分的作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以分数优先的原则来录取学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但是也存在。以分取人。的倾向,过于强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这与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素质教育的内在精神有所不符。
高校层次是否该以录取分数来分化
程艺处长认为实行平行志愿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使高校层次特别明显”。她认为。高校就是一个千层饼,实行平行志愿以后,因为分数优先的原则。所以高校招收学生的层次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流的学生进入一流的大学,二流的学校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样,自然把高校以录取分数分成了“三六九等”。使高校之间人才分布不均匀。这样,一流大学的人才过于集中,这对好大学来说可能是好事,而不利于一般院校的办学积极性,特别是对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录取不到一些优秀学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各学校都需要个性化的学生。
而根据钱钟副院长的说法,好的大学在平行志愿中基本是高分考生,但这对好大学来说也不尽是好事,因为有的学生虽以高分进入了好学校,但他(她)不一定满意专业,学校需要的是一些真正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而不是单纯的高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有的学校甚至觉得,录取分数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学生真正喜欢该专业。南京大学有一年某专业招了80人。一年级转专业时就有40多人提出转专业申请。学校面临的压力不小呀。
高校自主权是否该削弱
实行平行志愿之后,为避免退档过多的情况出现,各省都不同程度地缩小了投档比例,有的省份干脆规定按110%或105%的比例投档。这样一来,高校在录取时的可选择空间明显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趋势,而平行志愿却在削弱。“有的高校不一定会接受。”李瑞阳院长说。
而采访中记者得到的结果恰恰印证了李瑞阳院长的担心,有的高校招办负责人有这样的说法:哪个地方实行平行志愿,学校可能就会削减在当地的招生计划。其理由是,招生考试机构给学校投挡比例缩小后,投挡总人数少了,学校的选择空间很小,就可能招不到想要的学生。好大学的机会是否只该留给高分学生
对平行志愿的思考,钱钟副院长说,毋庸置疑,实行平行志愿可以减少高分考生落榜,可以提高考生的志愿满足率,但是我们的关注点好像更偏重于高分考生,而对那些很多成绩一般的考生,我们往往容易忽视。
钱钟副院长认为,平行志愿实施的一个结果是,好成绩就上好大学,成绩一般就只能上一般的大学,把学生成绩与大学的层次对等起来。但按以前的志愿方式,即使考生成绩不好,如果志愿报得好,报得巧,他还有机会上好大学。而这部分学生的数量相之于高分者多得多,并且他们中间不乏很多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谁来保证这部分学生上好大学的权利?在没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不是每年都有部分成绩在本科一批控制线上几分的考生进入好大学的例子吗?
“我认为,我们应该给那些成绩一般的考生更多关注和机会。”钱钟副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