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人一台戏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编自老舍同名短篇小说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公映后收获颇丰,导演梅峰在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三幕式结构的讽刺寓言,三个男性形象——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分别担任每一幕的主角。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和小说的比较分析,挖掘这三位男性形象背后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不成问题的问题》 电影改编 男性形象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白老舍1943年发表于重庆《大公报》上的同名小说,该片在2016年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第29届东京罔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作为导演梅峰的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以黑白两色呈现了一出三幕寓言剧。从小说到电影,导演兼编剧梅峰在人物形象上做了较多改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个男性主人公的角色调整。
  一、丁务源——“不成问题”的圆形人物
  丁务源是电影第一幕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灵魂人物。老舍笔下的丁务源是一个具有浓重漫画色彩的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出处、穿着、外貌上,还表现在性格、语言、处事方法等方面。
  相对于小说鲜明的漫画风格,电影的漫画色彩减弱了许多,大银幕上的丁务源增加了烟火气,人物更具真实感。另外,导演梅峰在保留小说特色的同时也在这个人物形象上加入了其他的性格色彩。
  丁务源的圆滑、世故是电影和小说着重突出、渲染的性格特征,电影的英文名“Mr.No Prohlem”就意在于此。面对上层领导,他巧妙地拉拢、讨好他们的太太、女儿。在电影的第一场“牌戏”中,他给三太太送来了农场的蔬菜和家禽,给佟小姐带颜料毛笔,答应给张太太送树华农场的大鸭蛋,主动提出操办许家小少爷的生日宴……在牌场的欢声笑语中,农场亏损的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面对下级员工,丁务源煞费苦心地记住了每个工人的名字、籍贯,时不时蹦出的几句方言更增加了工人对他的亲切感;他还放任工人们将农场的“猪菜”拿出去卖;看见工人在工作时间偷懒打牌也不呵斥责训。久而久之,他以高价物品抵償工人工资不成问题;将农场产出作为自己行贿的资本不成问题;在牌桌上将大部分工人的工资转移到自己的腰包里也不成问题。
  丁务源一直以体面稳妥、温和有礼、友善可亲的形象出现在人前,而这只是他的社交面具。就如同电影开始时丁务源对着镜子练习对话,镜子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像”,是虚伪的假面。电影延续了小说对丁务源“像”的刻画,也试图揭露背后的真实。佟小姐来农场游玩的那天晚上,寿生告诉丁务源,佟老板想要给农场换一个主任,但许老板没有答应。丁务源听了之后情绪起了明显的变化,支走寿生后他冷哼了一声,这是丁务源面具的第一次破裂。许家小少爷的生日宴上,佟老板告诉许老板农场工人卖猪菜的钱没有上交,意指丁务源克扣工资,并在丁务源上前倒茶时冷嘲热讽。丁务源拿着茶盖下楼后,将茶盖摔在了桌上,面具再次破裂。在花园的昏暗角落里独自抽烟的镜头表现的则是直面真实自我的丁务源,这是他少有的放下面具的时刻。在第一次宪兵抓人事件后,丁务源问秦妙斋为什么不设法援救他的朋友,秦妙斋说:“我有什么办法?”听到这句话后,丁务源的面具遽然破碎了,他一边将眼镜摔在桌上,一边起身训斥秦妙斋。而在二十多秒的义正词严后,丁务源重新戴上了他的面具,他以秦妙斋自身的利益为诱,引导他为保住自己的主任职位做出行动。当他狼狈地从江边滩涂回到农场后,丁务源再次卸下了他的面具。他语重心长地对秦妙斋说:“人这一辈子命太重要了,当不当主任,太次要了。”这也是他放下面具时间最长的一次。而当他听到秦妙斋说找到了尤大兴的把柄时,他又重新戴上了自己的面具。 人的趋利性在丁务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反面人物来处理。他的好与他的恶都是存在的,谁也不能抹杀谁,这就是人,这就是复杂的人性。
  二、秦妙斋——眼高手低的空头艺术家
  秦妙斋在电影中的形象基本契合小说的描写,部分情节的增删给这个人物带来了几分神秘色彩,也更为直观地体现了他亦疯亦癫、虚无浪荡的性格特色。
  小说在叙述秦妙斋出现在农场之前插入了一长段景物描写:“也就是上午十一点钟吧,天上有几缕秋云,阳光从云隙发出一些不甚明的光;云下,存着些没有完全被微风吹散的雾。江水大体上还是黄的,只有江汊子里已经静静地显出绿色。葡萄的叶子就快落净,茶花已顶出一些红瓣儿来。”①而电影则用了六个中景镜头,以笼罩在一片迷雾中的树林、毫无章法的镜头、吊诡的音乐侧面表现秦妙斋的性格和处境。另外,这形成了电影叙事上的空白,给观影者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秦妙斋徒有一副青年知识分子的皮囊,实际上却是一个夸夸其谈、心浮气躁、信口开河、眼高手低的流氓。他号称自己是全能艺术家,可是谁也没有见过他雕刻、画图、弹琴和做文章;他自命清高,却还是得伸手向家里要钱;他时常说“我爸爸有钱”,却一直拖欠着房租;他为办画展厚脸皮地去偷李会计放在账上的钱,窃取未遂便公然侮辱戏弄李三明;他还经常在农场里干些偷鸡摸狗、占小便宜的事。
  而这样的一个混子无赖,其实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他也仅停留在“思”和“谈”的层面。老舍对这个人物的捕写是深刻而锐利的,“可是他不肯去学习,不肯去吃苦,而只想飘飘摇摇地做个空头艺术家”②。
  秦妙斋与《围城》中的方鸿渐是同一类人,他们想要过上如意的生活、想要受人尊重、想要有所成就,但却懒于付出、惫于行动,最后只能溺死在自己的幻想中或被现实生活抛弃。
  三、尤大兴——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电影的第三幕主人公尤大兴在性格方面与小说所刻画的相差无几,他的不通人情、刚强正直、严于律己、干练果断是始终如一的,但他的死板机械、冷血无情在影片中柔化了许多。
  尤大兴是一个海归博士,但老舍先生对他笔下的这个知识分子似乎没有什么好感,小说描写尤大兴的外貌特点:“脸上有几条来早了十年的皱纹”“发很长”“穿着一身不体面的西服”“肩有些向前探着”“背微微有点弯”……他对婚娴的态度十分冷淡,“结婚,在他心中,是一件必然的,合理的事。结了婚,他可以安心地工作,身体好,心里也清静。他把恋爱视成一种精力的浪费。结婚就是结婚,结婚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别的事都是多余,用不着去操心。于是,有人把明霞介绍给他,他便和她结了婚”③。   而电影中的尤大兴是一个整洁得体的人,他对明霞不见得很热络,却也有温情的时刻。在来到农场一段时问后明霞对他说过:“大兴,我喜欢这儿,我们不走了好吗?”所以在尤大兴失意地决定离开农场时,他对明霞说的第一句话是:“明霞,我对不住你。”当得知明霞收受工人贿赂的时候,尤大兴气得脸色青白、身体发颤。但在明霞因工人的谴责、声讨堵在门后低声啜泣时,尤大兴慢慢走过去宽慰地拍了拍她的肩膀。
  尤大兴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宏大理想的实干家,他来到农场后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改革,如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问表、指导工人的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工人们在三个月内不再有偷窃行为就给所有人加薪等。他试图将这个表面上一派祥和、风平浪静,事实上问题复杂、暗流涌动的农场带上正轨,但他低估了农场工人的惰性和人情关系的力量。改革彻底失败了,他只能灰心丧气地带着妻子离开了农场。
  作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海归青年,尤大兴不但无法拯救堕落腐败的农场,甚至还遭到了农场中所有人的驱赶,这是他的悲剧所在。此外,电影还展现了另一层讽刺意味,尤大兴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却不能认同下层群众。他提起工人时的语气是轻视、不屑的,“他们?他们就像一群没有开化的虫子一样,只知道吃喝偷懒,是最最最低等的生物”。他对底层群众的厌恶、冷淡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无法在这个人情社会中取得成功。
  老舍笔下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带有漫画式的抽象和夸张,是一篇辛辣的世态小说。而梅峰镜头下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是一部含蓄隽永,平淡有张力的文人电影。从书本到银幕,梅峰对三位男性主人公的形象改写更符合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也创造了人物性格新的张力。通过对小说和电影中的三位男性形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气和文化思想,也能对复杂的人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①②③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页,第325页,第340頁。
  参考文献:
  [1]卡尔科·马塞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刘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3] 梅峰,何亮,加路,高伽绮文学传统、现实观照与电影的表达——《不成问题的问题》编剧、导演梅峰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1).
  [4]梅峰编.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梁燕婷.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向度——浅析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电影改编[J].艺术评鉴,2018(8).
  [6]殷仪.老舍的不应被冷落的作品——读《不成问题的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1999(3).
其他文献
【摘 要】进入小学高学段,学生基本完成了常用汉字认知积累,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解读能力。这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其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还应与中、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如,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主张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养成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乡村封建思想压制下的人性异化、乡村女性被摧残丧失独立人格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困境。对于人生存状态和乡村社会痼疾的反思,使这部小说具备追求时代和人性之永恒的特征。小说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然受到台湾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商晚筠 阿莲形象 乡土书写  商晚筠是较早期一批获得台湾文学大奖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也是受到李昂、
摘 要: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和米切尔笔下的斯佳丽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以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她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文化和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异同。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强或弱地反抗着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诋毁和歧视。此外,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她们内在品格与结局的不同。通过比较她
摘 要:《小团圆》和《好儿女花》分别是张爱玲和虹影影射个人爱情婚姻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九莉和六妹与乌特·艾尔哈特在其《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中的“好女孩”与“坏女孩”相照应,也正暗示着她们截然不同的结局。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寻找造成两位女主角相反结局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透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叙述方式及策略等,更进一步解读两部作品。  关键词:《小团圆》 《好儿女花》 九莉 六妹 
摘 要:王安忆以失落与自适两类人的人生奋斗为视点,叙述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实践和成果。她叙述自我救赎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成长,并以此为受挫女性提供建设理想生命状态的样本。另外,她在世俗之态中肯定知青的奋斗理想,认为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了王安忆对知青群体理想践行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人生跨越 现实性 自我救赎 知青群体  王安忆以不同境遇中的人们改变生存状态的实践和成果,表达了她积
摘 要: 深圳画家陈宏新的创作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人物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于“人性”的艺术探索。陈宏新的艺术之路受到成长背景、时代风格、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画家最终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在特定时代形成的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陈宏新 人物画 艺术风格 创作路径  陈宏新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直在广东生活并进行艺术创作。他出生于深圳观澜街道一个
摘要:阐释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进入新时期文学之后,多位作家都做出了独特阐释。作为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进行创作的高产作家,莫言的作品非常关注对历史题材的重新处理。在多部长篇小说中,莫言都有意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来反观历史、解读历史,试图找出“历史”与“当代”这两个时空之间的某种联系,寻找一种解决当下类似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莫言 新历史 叙事 解读  20世
摘 要: 钱锺书先生论陶渊明诗的显晦问题时,举出并驳斥了蔡宽夫、李审言二人之观点,认为杜李韩三人并非不重陶渊明诗,但未详细展开。实际上杜李韩三人就像唐代众多诗人一样,并不是不重视陶诗,而是不懂欣赏陶诗。及至宋朝,宋人开始从更加多样的角度剖析品味陶诗,自然就能发现其生命力的丰富,故渊明文名,至宋而极。其实这本质上仍是诗分唐宋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陶诗 唐 宋 诗分唐宋  《谈艺录》二十四《
摘 要: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立足于为受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受众的生存理念和生活观念。各类生活服务节目中,走出演播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第一线的节目因为贴近百姓生活而备受青睐,而走出演播室的主持人的主持往往成为这类节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为例,从“与自然人文环境融合”“积极寻求沟通交流”“努力寻求情感共鸣”等方面分析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的贴近性特点
摘 要:茅盾的文学创作思想侧重于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文学政治学的角度来解读茅盾文学创作思想的审美之维和政治之维,而这,也正是浙江传媒学院张邦卫、赵思运、蔺春华精心编纂的《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所突显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茅盾研究年鉴》 茅盾研究 文学政治学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擘,茅盾开创了一种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引领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