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向课程、教学等核心要素。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由改革的观望者变为改革的主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导取向。然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师进行周期性的脱产培训,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替代脱产培训的教师,还离不开足够的财力,这对学校来说是一项成本较高的支出,不少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难以满足教师的脱产培训需求。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低成本突破办法就是解决好教师的自我教育,建立并建设好常态化的跨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此为平台,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确立全新意义的专业素养理念,激发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促使广大教师将专业发展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和专业理想得以实现的必须途径,以此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教师和其他教师或有关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构成的教、研、训一体的组织。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做好,真正地为促进教师群体发展服务呢?
一、 激活内需,自主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每位成员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共同”的意义。实施有效的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就是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元培训”。消除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和职业倦怠心理,激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需,唤起和弘扬存在于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教育理想、信念、智慧,引领教师确立全新意义上的专业教育素养理念。共同体的成员要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一)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和“中心”
赫尔巴特曾经提出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教师特别需要有压倒一切的威信,使学生在他以外不重视任何意见。而杜威又有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和主体地位:要把儿童变成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而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即交往,只有无教学的交往,没有无交往的教学。“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以课程、教材为中介的主体际交往关系。”[1]
(二)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只有有了教师理念的转变才有学生理念的转变,只有有了教师的创新才有学生的创新,只有有了教师的提高才有学生的提高。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成长: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由“现实水平”到“潜在水平”的发展。所以说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是靠教师去实现的。
(三) 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过去人们说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现在不这样认为,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一种追求。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对社会有价值,体现在外在的人生价值,即工具价值——“我为人人”;而作为独立的人,对自身有价值,体现在内在的人格价值,即本体价值——“人人为我”。所以说教师发展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还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
(四) 强化合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三个基本力量;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是教学反思的必要条件。专业引领往往可遇不可求,同伴互助是最受教师们欢迎的研修方式。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是校本研修最有效的途径和首要选择。
平等与差别,是合作的两个基本条件。没有平等,合作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差别,合作就失去了意义。并不是一群教师在一起就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良好的教师合作条件;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合作的文化传统。共同体要有这么几个意识:(1)主张人的生存是一种关系性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坚持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人人生而平等;(3)强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君子和而不同;(4)倡导建立一种协同发展模式——你行,我也行;(5)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培养的,合格的教师是学校培养的——实现自我构建。
二、 全面保障,整体提升
有了教师自主构建的需要,共同体的创建就可以付诸实践了。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全程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一) 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
我们的教师共同体由校长任团长,教研主任任副团长,成员有部分教研组长与部分其他教师。“针对单一学科教研组统一运作中的假协作,有必要引入共生的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柔性组织和多元化的活动共同体,在多样化的连结中形成复杂的、动态的组织结构,激发不断创造的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成员构成要遵循的原则:一是成员之间有共同爱好,意趣相投,追求上进,善于学习;二是在成员结构上体现新老结合,实现跨学科组合,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互动;三是要有领导人员参加,便于取得学校的支持。而这些恰恰也是共同体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
(二) 制订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基本任务
我们制订的基本任务是:(1)每年共同学习1~2本教育专著,并且进行定期交流;(2)每个成员每年撰写2~3篇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或案例等;(3)每个成员一年内要有1~2个课题,并在3年内结题;(4)每个成员要定期参与本共同体论坛或QQ群的专题讨论;(5)每个成员每学期能命好一份质量较好的试卷,成为校命题中心核心成员;(6)每个成员每学期要有校级公开课,并争取三年内开出1~2节县级以上的公开课;(7)重视记录,每个成员要有学习记录本(含学习记录、反思记录、研究记录、课外记录);(8)每个成员每学期跨学科听课不少于10节。 “教师不一定是研究者,但研究却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发动机、加油站。”[2]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研究,并就此指定八大研究任务。 我们要求全体成员要学会研究、善于研究,为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研究任务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研究要求的全面性,即在自我学习、科研、教研、自我成就、过程记录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考核要求有弹性,即能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要求指标进行弹性处理,有基本要求与发展性要求,如1~2本、2~3篇等等;三是在制度上强化成员的自律性,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成员的基本任务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方案,它的最终实现靠的是成员们的自觉自律;四是突出了研究的有效性,从内容来讲,要求切合实际,是从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教师研究有信心,教师的研究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 提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1)设立一个跨学科的教师论坛和QQ群;(2)实行共同体的教学开放周制度,每学期开放一次;(3)实施论文、读书(推荐教育教学类书籍定期阅读)交流月制度;(4)尝试跨学科教学;(5)出一本论文专集。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开设跨学科论坛与跨学科开放周的想法和做法。
论坛参与是发挥教师主体性,适合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主要学习模式。跨学科论坛先要确定一个主题(我们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然后每个成员都承担起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论搜集整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而这样的搜寻信息过程,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接着同学科教师组织理论学习、相互交流,彼此生成初步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选出一位教师参加全校跨学科教学论坛。会后确定几个对本教学问题相对认识深刻的成员整理出大多数学科的共识,并作为成果给予存档和推广。
跨学科教学观摩(开放周)也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建立“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教学实践—行为跟进—形成共识”的基本流程。开放周活动之初要重点阐述问题的确立和解决问题的假设(基于理论先行的思想),参与教师不仅要体验和感受对专题理论的理解,还要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该问题有一个大概的感受,使接下去的听课更有针对性。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观摩,本环节旨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展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为跨学科之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意见的平台。接下来就是跨学科间的互动研讨,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各学科教师分别从自己学科教学出发,重点研讨该教学策略的现实意义,即哪些策略在我所任教的学科已得到很好的运用,哪些策略对我所任教的学科有借鉴作用,我所教的学科也有些策略比较独特,哪些策略在本次研讨中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或存在困惑,应该怎么办等等;第二层面是研讨该学科的教研流程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之间的联系,即该学科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效,哪些是值得其他学科借鉴的,哪些环节还有待于改善和提出如何改善等。最后是活动点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研究人员紧扣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本次教研流程阶段工作的效果作出评价,即对该策略在教学中的突破、达成的共识、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作出点评,并提出下阶段如何改善的建议。
(四) 确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每月活动项目
好学上进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性的优点;趋利避害也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做到尊重人性的优点、正视人性的弱点。所以为了使共同体工作有序,我们还制订活动的计划(如表1),而这个计划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计划活动的多样性,有宣传、交流、开放周、论坛等等;二是重视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有读书、论文、案例、课例、命题等方面的交流,显示共同理念;三是活动主题化,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四是计划有他律性,即有了计划以后,共同体成员工作更有自觉性,到了一定的时间大家都能尽力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
三、 团体反思,螺旋发展
学会反思是教师的最起码要求,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计划的调整和工作的反思是共同体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在这里我们要清楚,反思首先是指向自我而不是他人的,是指向教师而不是学生的。反思还是“返回”之思,是追根究底的回溯;反思还是“反面”之思,是怀疑一切的颠覆;反思也是“反复”之思,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反思,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总结失败的教训、忏悔既往的过失。所以我们觉得读书(报)、外出观摩学习、心得交流开放周、论坛,都要密切联系实际,都要坚持“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的“教师研究”方向。总之,能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就是反思的依据,即:能否有爱心(贴心服务);会解题、会上课(贴实服务);能研究(贴身服务)。
从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初步成效来看,效果较好,已有初步成果,确实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必须基于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学科研活动,必须基于教科研的一般方法与程式,必须基于教师的自律和自觉,必须基于共同体的“共同”。同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成形式有很多种,学习的任务和研究方向也有很多种模式,在教师达成的目标上也可以有多元价值取向。所以本文所列《实施意见》也就是一种参考的文本,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 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5.
[2] 柳夕浪. 教师研究的意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7.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教师和其他教师或有关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构成的教、研、训一体的组织。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做好,真正地为促进教师群体发展服务呢?
一、 激活内需,自主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每位成员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共同”的意义。实施有效的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就是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元培训”。消除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和职业倦怠心理,激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需,唤起和弘扬存在于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教育理想、信念、智慧,引领教师确立全新意义上的专业教育素养理念。共同体的成员要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一)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和“中心”
赫尔巴特曾经提出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教师特别需要有压倒一切的威信,使学生在他以外不重视任何意见。而杜威又有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和主体地位:要把儿童变成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而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即交往,只有无教学的交往,没有无交往的教学。“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以课程、教材为中介的主体际交往关系。”[1]
(二)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只有有了教师理念的转变才有学生理念的转变,只有有了教师的创新才有学生的创新,只有有了教师的提高才有学生的提高。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成长: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由“现实水平”到“潜在水平”的发展。所以说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是靠教师去实现的。
(三) 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过去人们说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现在不这样认为,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一种追求。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对社会有价值,体现在外在的人生价值,即工具价值——“我为人人”;而作为独立的人,对自身有价值,体现在内在的人格价值,即本体价值——“人人为我”。所以说教师发展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还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
(四) 强化合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三个基本力量;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是教学反思的必要条件。专业引领往往可遇不可求,同伴互助是最受教师们欢迎的研修方式。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是校本研修最有效的途径和首要选择。
平等与差别,是合作的两个基本条件。没有平等,合作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差别,合作就失去了意义。并不是一群教师在一起就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良好的教师合作条件;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合作的文化传统。共同体要有这么几个意识:(1)主张人的生存是一种关系性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坚持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人人生而平等;(3)强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君子和而不同;(4)倡导建立一种协同发展模式——你行,我也行;(5)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培养的,合格的教师是学校培养的——实现自我构建。
二、 全面保障,整体提升
有了教师自主构建的需要,共同体的创建就可以付诸实践了。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全程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一) 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
我们的教师共同体由校长任团长,教研主任任副团长,成员有部分教研组长与部分其他教师。“针对单一学科教研组统一运作中的假协作,有必要引入共生的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柔性组织和多元化的活动共同体,在多样化的连结中形成复杂的、动态的组织结构,激发不断创造的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成员构成要遵循的原则:一是成员之间有共同爱好,意趣相投,追求上进,善于学习;二是在成员结构上体现新老结合,实现跨学科组合,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互动;三是要有领导人员参加,便于取得学校的支持。而这些恰恰也是共同体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
(二) 制订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基本任务
我们制订的基本任务是:(1)每年共同学习1~2本教育专著,并且进行定期交流;(2)每个成员每年撰写2~3篇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或案例等;(3)每个成员一年内要有1~2个课题,并在3年内结题;(4)每个成员要定期参与本共同体论坛或QQ群的专题讨论;(5)每个成员每学期能命好一份质量较好的试卷,成为校命题中心核心成员;(6)每个成员每学期要有校级公开课,并争取三年内开出1~2节县级以上的公开课;(7)重视记录,每个成员要有学习记录本(含学习记录、反思记录、研究记录、课外记录);(8)每个成员每学期跨学科听课不少于10节。 “教师不一定是研究者,但研究却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发动机、加油站。”[2]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研究,并就此指定八大研究任务。 我们要求全体成员要学会研究、善于研究,为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研究任务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研究要求的全面性,即在自我学习、科研、教研、自我成就、过程记录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考核要求有弹性,即能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要求指标进行弹性处理,有基本要求与发展性要求,如1~2本、2~3篇等等;三是在制度上强化成员的自律性,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成员的基本任务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方案,它的最终实现靠的是成员们的自觉自律;四是突出了研究的有效性,从内容来讲,要求切合实际,是从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教师研究有信心,教师的研究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 提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1)设立一个跨学科的教师论坛和QQ群;(2)实行共同体的教学开放周制度,每学期开放一次;(3)实施论文、读书(推荐教育教学类书籍定期阅读)交流月制度;(4)尝试跨学科教学;(5)出一本论文专集。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开设跨学科论坛与跨学科开放周的想法和做法。
论坛参与是发挥教师主体性,适合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主要学习模式。跨学科论坛先要确定一个主题(我们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然后每个成员都承担起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论搜集整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而这样的搜寻信息过程,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接着同学科教师组织理论学习、相互交流,彼此生成初步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选出一位教师参加全校跨学科教学论坛。会后确定几个对本教学问题相对认识深刻的成员整理出大多数学科的共识,并作为成果给予存档和推广。
跨学科教学观摩(开放周)也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建立“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教学实践—行为跟进—形成共识”的基本流程。开放周活动之初要重点阐述问题的确立和解决问题的假设(基于理论先行的思想),参与教师不仅要体验和感受对专题理论的理解,还要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该问题有一个大概的感受,使接下去的听课更有针对性。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观摩,本环节旨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展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为跨学科之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意见的平台。接下来就是跨学科间的互动研讨,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各学科教师分别从自己学科教学出发,重点研讨该教学策略的现实意义,即哪些策略在我所任教的学科已得到很好的运用,哪些策略对我所任教的学科有借鉴作用,我所教的学科也有些策略比较独特,哪些策略在本次研讨中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或存在困惑,应该怎么办等等;第二层面是研讨该学科的教研流程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之间的联系,即该学科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效,哪些是值得其他学科借鉴的,哪些环节还有待于改善和提出如何改善等。最后是活动点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研究人员紧扣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本次教研流程阶段工作的效果作出评价,即对该策略在教学中的突破、达成的共识、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作出点评,并提出下阶段如何改善的建议。
(四) 确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每月活动项目
好学上进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性的优点;趋利避害也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做到尊重人性的优点、正视人性的弱点。所以为了使共同体工作有序,我们还制订活动的计划(如表1),而这个计划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计划活动的多样性,有宣传、交流、开放周、论坛等等;二是重视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有读书、论文、案例、课例、命题等方面的交流,显示共同理念;三是活动主题化,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四是计划有他律性,即有了计划以后,共同体成员工作更有自觉性,到了一定的时间大家都能尽力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
三、 团体反思,螺旋发展
学会反思是教师的最起码要求,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计划的调整和工作的反思是共同体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在这里我们要清楚,反思首先是指向自我而不是他人的,是指向教师而不是学生的。反思还是“返回”之思,是追根究底的回溯;反思还是“反面”之思,是怀疑一切的颠覆;反思也是“反复”之思,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反思,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总结失败的教训、忏悔既往的过失。所以我们觉得读书(报)、外出观摩学习、心得交流开放周、论坛,都要密切联系实际,都要坚持“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的“教师研究”方向。总之,能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就是反思的依据,即:能否有爱心(贴心服务);会解题、会上课(贴实服务);能研究(贴身服务)。
从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初步成效来看,效果较好,已有初步成果,确实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必须基于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学科研活动,必须基于教科研的一般方法与程式,必须基于教师的自律和自觉,必须基于共同体的“共同”。同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成形式有很多种,学习的任务和研究方向也有很多种模式,在教师达成的目标上也可以有多元价值取向。所以本文所列《实施意见》也就是一种参考的文本,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 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5.
[2] 柳夕浪. 教师研究的意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