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特殊的教學方式,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步骤、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育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合格人才。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当代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不仅表现在对理论知识的完全掌握,以便更好地参加考试,还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对创新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形成数学思维,更好地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个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师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以下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学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解题时,只有保证思路清晰,审题正确,才能进行多渠道的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更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关键,学生的主动性更不容忽视,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完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云飞.浅析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4).
[2]岳景琴,孟丽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5).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当代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不仅表现在对理论知识的完全掌握,以便更好地参加考试,还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对创新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形成数学思维,更好地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个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师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以下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学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解题时,只有保证思路清晰,审题正确,才能进行多渠道的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更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关键,学生的主动性更不容忽视,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完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云飞.浅析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4).
[2]岳景琴,孟丽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