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是春天。
  这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充满生机活力和拥有自由的季节。万物生灵都在这个季节里勃发,欣欣向荣。“欣欣”就是活力和自南,“向荣”应是张望的美好。
  是的,因为春天本就是让人张望的季节。我张望班主任工作的美好春天,渴望我班里每个孩子都充满生机活力、拥有自由,如这个季节里的万物生灵。人也是万物生灵中的一员啊,可孩子们在教室里有活力和自由吗?
  教育属于服务业,可作为“顾客”的孩子们到了班级里不能白点菜肴,不能享受满意的服务,反而是“服务员”给什么他就吃什么,还要遵守各式各样的“店规”。
  很怪!
  可是,这种怪,一直在你我的班级里上演。
  孩子们需要什么?很多时候你我并未想过,只知道从“我”出发,给孩子“我”认为应该给的东西。难怪克里希那穆提说“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在這个春天里,让“我”这个“中心点”消失吧。
  “我”的消失,就意味着孩子中心点的建立。那么,孩子需要什么呢?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拉斯说:“人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孩子也需要归属感、存在感、自南和快乐。可是,在以“等级”或“管理”的教室生态里,他们有归属感、存在感、自由和快乐吗?反躬自省,在很多教室生态里,这些不存在,甚至一条都不存在。
  于是格拉斯接着说:“我们(教师/学生)之所。以痛苦,原因就在于根本找不到满足这些需要的办法。”也就等于告诉我们,如果找到了,班级就十分美好,教育就十分美好。
  如此,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班级生态——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样的班级“地位”,让彼此的身份没有差异。这样的生态里每个人都有身份的认同感和存在感。
  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感。有存在感,自然就有幸福感,存在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如果让幸福升级,就在存在感的基础上构建起你我互助的成长共同体。有人可以帮你,你幸福;你可以帮别人,你也幸福。让幸福点燃幸福,不是最美好的境地吗?
  给每个孩子自由和快乐。如果每个孩子郜扮演好“等地位”角色,您觉得还用得着班规等班级管理机制吗?正如顾城在他的诗里所说,“让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如果把孩子的需要置于中心点,教育会不会如此美好呢?或许有人说:“你就做梦吧。”
  我想起了美国诗人桑柏博格,他说:“除非先有梦,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为能让教育发生点儿什么,做点梦又如何?
  在春天里张望春天,也是极好的!
其他文献
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在我看来,心灯就是心中的仁爱之灯。为师者,需怀一颗仁爱之心,爱生如子,这是任何一名从教者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仁爱,是以“仁心”为底色,再以“博爱”的笔绘制出的图画。我们面对的学生,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或乖巧懂事、不善言辞……他们都是父母的希望,更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而,我们应当理性对待,以心中的仁爱来包容、接纳他们,并尽自己所能教育、感化他们。  点亮心灯,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春去秋来,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她”变成了“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孩子的模仿成了真。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老师的言传身教,德爱为先,赠人玫瑰之手,必久留余香。  “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亦师亦友、以礼相待……最初孩子们可能不懂或似懂非懂老师的这些言谈举止,但经过人生旅途的艰辛跋
一群灰心丧气的班主任参加沙龙活动,不约而同地相互诉苦。  一个班主任说,她没有放弃教育,可教育抛弃了她。她每天都认真备好课,热切地去上课,但课堂上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交头接耳的、传递纸条的……让她忍不住想发脾气,一种不可名状的挫败感令她发狂。  一个班主任说,他喜欢机灵的孩子,无法忍受那些流着眼泪、温顺孱弱的孩子——如果他们受到欺凌,总会来找他哭诉,让他烦躁得几乎想反问:“为什么不擦干眼泪,然后
天空是白云的坚守,大树是绿叶的坚守,春天是小草的坚守。坚守是对信念的一种执守,是对信仰的一种执着。  坚守也是一种幸福, 是坚持真实的自己,坚持生命中所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种种。有一位大山里的老师,她叫支月英,是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她19岁那年放弃城里的生活,走进大山,与山里的孩子为伴。这一来就是三十六年,她就像一棵大树守护着那片深山,陪伴深山里的孩子,为那片贫瘠的土地播撒希望。刚参加工作时,
风在水上写诗,云在空中写诗,灯在书上写诗,而班主任则在黑板上写诗,在学生心灵中写诗。如果说班主任的教育生活是一首诗的话,那么“写”就是这首诗的两支笔。  一支笔写学生,一支笔写自己。班主任应该写学生的梦想、学生的价值、学生的收获、学生的生命灵性;班主任也应该写自己的梦想、爱心、经历、辉煌。写学生是班主任的本职,写自己是为了让职业生涯更辉煌。  一支笔写成功,一支笔写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成功与失败会
1从国家档案观向社会档案观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的档案研究人员逐步坚信档案应反映其产生的社会,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发生了一个根本转变,即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