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伊豆 [日本]川端康成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一个历史学家这么说。
伊豆是南国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海景的画廊,还可以这么说。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就是说,伊豆半岛到处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赠,都富有美丽的变化。
如今,伊豆有三个人口:下田,三岛修善寺,热海。不管从哪里进去,首先迎迓你的,是堪称伊豆的乳汁和肌体的温泉。然而,由于选择的人口不同,你定会感到有三个各不相同的伊豆呢。
北面的修善寺和南面的下田这两条通道,在天城山口相会合。山北称外伊豆,属田方郡,山南称内伊豆,属贺茂郡。南北两面不仅植物种类和花期各异,而且山南的天空和海色,都洋溢着南国的气息。天城火山脉东西约四十四公里,南北约二十四公里,占据着半岛的三分之一。海面的黑潮从三面包围着半岛。这山,这海,便是给伊豆增添光彩的两大要素。倘若把茶花当作海岸边的花,那么,石楠花就是天城山上的花。山谷幽邃,原生林木森严茂密,使你很难想象这原是个小小的半岛。天城山是有名的狩鹿的场所,只有翻过这座山峦,才能尝到伊豆旅情的滋味。
开往热海的火车时髦得很,称为“罗曼车”。情死是热海的名产。热海是伊豆的都会,它是在关东温泉之乡中富有现代特征的城市。倘若把修善寺称为历史上的温泉,那么,热海便是地理上的温泉。修善寺附近,清静,幽寂;热海附近,热烈,俏丽。从伊豆山到伊东一带的海岸线,令人想起南欧来,这里显示着伊豆明朗的容颜。但同是南国风韵,内伊豆的海岸线多像一曲素朴的牧歌啊!
伊豆有热海、伊东、修善寺和长冈四大温泉,共有二三十个温泉浴场,仅伊东就有数百处泉流。这些都是玄岳火山、天城火山、猫越火山、达磨火山的遗迹。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国的代表。此外,热海的间歇泉,下贺茂峰的吹上温泉,拍击着半岛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涛,狩野川的洪水,海岸线的岩壁,茂盛的植物……所有这些,都带着男性的威力。
然而,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与丰足,这种女性般的温暖与丰足,正是伊豆的生命。尽管田地极少,但这里有合作村,有无税町,有山珍海味,有饱享黑潮和日光馈赠、呈现着麦青肤色的温淑女子。
铁路只有热海线和修善寺线,而且只通到伊豆的入口,在丹那线和伊豆环行线建成之前,这里的交通很是不便。代之而起的是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随时可以听到马车的笛韵和江湖艺人的歌唱。
主干道随着海滨和河畔延伸。有的由热海通向伊东,有的由下田通向东海岸,有的沿西海岸绵延开去,有的顺着狩野川畔直上天城山,再沿着河津川和逆川南下……温泉就散缀在这些公路的两旁。此外,由箱根到热海的山道,翻过猫越山的松崎道,由修善寺通向伊东的山道,所有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当成了旅途中的乐园和画廊。
伊豆半岛西起骏河湾,东至相模湾,南北约五十九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三十六公里,面积约四百零六平方公里,占静冈县的五分之一。面积虽小,但海岸线比起骏河、远江两地的总和还长。火山重叠,地质复杂,致使伊豆的风物极富于变化。
现在,人们都这么说,伊豆的长津吕是全日本气候最宜人的地方,整个半岛就像一个大花园。然而,在奈良时代,这里却是可怕的流放地。到源赖朝举兵时,才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幕府末期,曾一度有外国黑船侵入。这里的史迹不可胜数,其中有范赖、赖家遭受禁闭的修善寺,有堀越御所的遗址,有北条早云的韭山城等。
请不要忘记,自古以来,伊豆在日本造船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正因为伊豆是大海和森林的故乡啊。
(选自《外国散文经典100篇》)
解读词
川端康成:美的猎人
一
1968年,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这样表彰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1972年4月16日,这位继泰戈尔之后的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自杀身亡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没有留下遗书。
川端康成为何选择自杀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日本著名的现代画家、散文家东山魁一在怀念川端康成的文章《星离去》中,这样评价川端康成:“先生不但寻觅着美,而且热爱美。美可以说是先生的休憩,喜悦,恢复,是生命的反映。”
川端康成是美的追求者,是美的猎人,在他看来,自杀是他追寻的最美的结束生命的方式!
他早年写作的散文《我的伊豆》中,其实就隐含着川端康成结束生命方式的文字,谁知道这真的会是这位“美的猎人”的谶语!
二
“开往热海的火车时髦得很,称为‘罗曼车’。情死是热海的名产。”
殉情而死,竟成了名产,可见选择在热海自杀的日本人之多。川端康成竟将“情死”作为伊豆的一件值得赞美的事特别加以介绍,其用意何在呢?在川端康成看来,“热海附近,热烈,俏丽”,为情而死不正是爱到极致的一种行为吗?不过,人们不禁仍要追问,为何非得要选择自杀呢?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在其《菊与刀》中这样分析日本民族的心理:“日本人会敬重自杀行为,这使它变成一种荣耀的、合乎目的的行为。”同样是在这本书中,露丝·本尼狄克特为我们写出了这样的话,对于日本人来说,“双双殉情是人们最爱阅读和谈论的话题”。
请别忘了,日本是一个视樱花为国花的国度。樱花在春风中,盛开时花团锦簇,艳丽异常。不过,樱花极盛之时也正是纷纷陨落之时。刹那间盛开,转瞬又香消玉殒,不正是有着一种凄艳的美吗?
日本人喜爱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因此,花儿般的少男少女为情所困、为情而死的故事,虽不乏几分凄婉,但这种凄婉中不又分明蕴含着浓烈的艳丽之美吗?日本人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凄艳之美。川端康成之所以以欣赏的笔调写伊豆热海的“情死”,原因就在这里。
三
川端康成是凄艳美的追寻者。读过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的人,一定不会忽略这样的文字。
“脑海仿佛一泓清水,涓涓而流,最后空无一物,唯有甘美的愉悦。”
这是小说《伊豆的舞女》的尾声,主人公大学生“我”与一位卖艺的舞女,经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留下了什么呢?舞女留下的只是一个远远的影子,一个纯情的影子,一个青春的明媚的笑靥。不过,虽“空无一物”,但这就足够了,这纯情,这笑靥,就足以慰藉一位有着“天涯羁旅”之愁的孤独的“我”的心,足以为“我”送来那“甘美的愉悦”。
《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其实就是青年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两岁丧父,十六岁之前,母亲、姐姐、祖母、祖父又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表姐甚至戏谑地称他是 “参加葬礼的名人”。不过,这倒让川端康成较之于一般的人更早地洞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人面对死神的无奈。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较一般的日本作家的文字更多了一份哀婉,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明白了这一点,当你读到《雪国》中这样的文字时,你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她的声音,美得几近悲凉。那么激扬清越,仿佛雪夜里会传来回声似的。”
“村里一片沉寂,仿佛沉在深渊中一般。”
“那暮景流光,岂不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
四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再阅读《我的伊豆》,我们或许更能体味到《我的伊豆》的神韵。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其实,这是川端在背面敷粉,在川端康成的心中,伊豆又怎么不是一首诗呢?少年的川端正因为那次伊豆之旅,一次青春的、诗意的旅行,使得他从一座悲城中突围而出,那座悲城是亲人相继去世带给他的。是伊豆,使川端的青春忧郁症得到了治疗。川端怎不会由衷地说这是“我的伊豆”呢?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我的伊豆》全篇多次运用对比,写到了伊豆的历史变化。昔日的流放地与外国黑船入侵的地方,已经成了日本的“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川端康成的叙写尽管十分平静,不过,我们请别忽略这样的文字:
“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随时可以听到马车的笛韵和江湖艺人的歌唱。”
“内伊豆的海岸线多像一曲素朴的牧歌啊!”
“所有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当成了旅途中的乐园和画廊。”
这些文字,流露出川端康成对古朴美、宁静美、自然美与即将消逝的风情的美的欣赏与赞美。
这样的欣赏,是带着浓浓的怅惘的,也是带着深深的感伤的。
五
伊豆的温泉,是川端康成于《我的伊豆》中浓墨重彩介绍的对象。川端康成写了温泉形成的地质原因,但这决不是目的,川端是要借火山写出日本男性的阳刚之美。川端写温泉,还以“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和丰足,这种女性般的温暖与丰足,正是伊豆的生命”这样奇妙的文字,写出了伊豆温泉的阴柔之美。有了这样的文字做铺垫,川端便可以恣意地直接赞美伊豆的女子:
“尽管田地极少,但这里有合作村,有无税町,有山珍海味,有饱享黑潮和日光馈赠、呈现着麦青肤色的温淑女子。”
川端不愧为文学大师,他的文字绝无闲笔,处处有照应。
开篇作者说伊豆是“诗的故乡”、“日本历史的缩影”、“南国的楷模”、“山色海景的画廊”,集中介绍温泉的这两段文字,不正是处处照应着这四个点尽情地向我们读者展现伊豆的美吗?
六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与欣喜的事,他在答谢词——《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却以大段大段的文字讲述着自杀。
“现在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样透明,又像病态一般神经质的世界……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大自然的美,而又想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日本的一休和尚也曾两次自杀,看上去他像一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然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禅宗僧侣。”
川端康成是一个对生命的意义追问欲极强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把战后的生命当成余生,这余生并非属于自己,而是日本传统之美的表现。”
他写出了《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这让他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也为他的日本民族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在他看来,他的使命完成了。
怎样同自己的生命告别,使这一场告别也成为一个美的行为呢?对于一个“美的猎人”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川端康成想明白了:“残香燃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使房子着火;香在落下的声音听上去犹如电闪雷鸣。所有艺术的极致,就是这临终的眼。”
川端康成口含煤气自杀而死,像一支残香燃至尽头,但不是无声地燃到尽头。他的自杀轰动了世界,的确如“电闪雷鸣”。
我更认为川端的离去,是一朵开得艳丽至极的樱花决绝地告别枝头,回归泥土,回归大地。
“美的猎人”离去了,猎人留下的“猎物”还在,那就是他的一部部作品!
文字中有川端康成的灵魂,也有一个民族的灵魂,《我的伊豆》就是体现其精神的一篇。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一个历史学家这么说。
伊豆是南国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海景的画廊,还可以这么说。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就是说,伊豆半岛到处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赠,都富有美丽的变化。
如今,伊豆有三个人口:下田,三岛修善寺,热海。不管从哪里进去,首先迎迓你的,是堪称伊豆的乳汁和肌体的温泉。然而,由于选择的人口不同,你定会感到有三个各不相同的伊豆呢。
北面的修善寺和南面的下田这两条通道,在天城山口相会合。山北称外伊豆,属田方郡,山南称内伊豆,属贺茂郡。南北两面不仅植物种类和花期各异,而且山南的天空和海色,都洋溢着南国的气息。天城火山脉东西约四十四公里,南北约二十四公里,占据着半岛的三分之一。海面的黑潮从三面包围着半岛。这山,这海,便是给伊豆增添光彩的两大要素。倘若把茶花当作海岸边的花,那么,石楠花就是天城山上的花。山谷幽邃,原生林木森严茂密,使你很难想象这原是个小小的半岛。天城山是有名的狩鹿的场所,只有翻过这座山峦,才能尝到伊豆旅情的滋味。
开往热海的火车时髦得很,称为“罗曼车”。情死是热海的名产。热海是伊豆的都会,它是在关东温泉之乡中富有现代特征的城市。倘若把修善寺称为历史上的温泉,那么,热海便是地理上的温泉。修善寺附近,清静,幽寂;热海附近,热烈,俏丽。从伊豆山到伊东一带的海岸线,令人想起南欧来,这里显示着伊豆明朗的容颜。但同是南国风韵,内伊豆的海岸线多像一曲素朴的牧歌啊!
伊豆有热海、伊东、修善寺和长冈四大温泉,共有二三十个温泉浴场,仅伊东就有数百处泉流。这些都是玄岳火山、天城火山、猫越火山、达磨火山的遗迹。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国的代表。此外,热海的间歇泉,下贺茂峰的吹上温泉,拍击着半岛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涛,狩野川的洪水,海岸线的岩壁,茂盛的植物……所有这些,都带着男性的威力。
然而,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与丰足,这种女性般的温暖与丰足,正是伊豆的生命。尽管田地极少,但这里有合作村,有无税町,有山珍海味,有饱享黑潮和日光馈赠、呈现着麦青肤色的温淑女子。
铁路只有热海线和修善寺线,而且只通到伊豆的入口,在丹那线和伊豆环行线建成之前,这里的交通很是不便。代之而起的是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随时可以听到马车的笛韵和江湖艺人的歌唱。
主干道随着海滨和河畔延伸。有的由热海通向伊东,有的由下田通向东海岸,有的沿西海岸绵延开去,有的顺着狩野川畔直上天城山,再沿着河津川和逆川南下……温泉就散缀在这些公路的两旁。此外,由箱根到热海的山道,翻过猫越山的松崎道,由修善寺通向伊东的山道,所有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当成了旅途中的乐园和画廊。
伊豆半岛西起骏河湾,东至相模湾,南北约五十九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三十六公里,面积约四百零六平方公里,占静冈县的五分之一。面积虽小,但海岸线比起骏河、远江两地的总和还长。火山重叠,地质复杂,致使伊豆的风物极富于变化。
现在,人们都这么说,伊豆的长津吕是全日本气候最宜人的地方,整个半岛就像一个大花园。然而,在奈良时代,这里却是可怕的流放地。到源赖朝举兵时,才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幕府末期,曾一度有外国黑船侵入。这里的史迹不可胜数,其中有范赖、赖家遭受禁闭的修善寺,有堀越御所的遗址,有北条早云的韭山城等。
请不要忘记,自古以来,伊豆在日本造船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正因为伊豆是大海和森林的故乡啊。
(选自《外国散文经典100篇》)
解读词
川端康成:美的猎人
一
1968年,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这样表彰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1972年4月16日,这位继泰戈尔之后的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自杀身亡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没有留下遗书。
川端康成为何选择自杀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日本著名的现代画家、散文家东山魁一在怀念川端康成的文章《星离去》中,这样评价川端康成:“先生不但寻觅着美,而且热爱美。美可以说是先生的休憩,喜悦,恢复,是生命的反映。”
川端康成是美的追求者,是美的猎人,在他看来,自杀是他追寻的最美的结束生命的方式!
他早年写作的散文《我的伊豆》中,其实就隐含着川端康成结束生命方式的文字,谁知道这真的会是这位“美的猎人”的谶语!
二
“开往热海的火车时髦得很,称为‘罗曼车’。情死是热海的名产。”
殉情而死,竟成了名产,可见选择在热海自杀的日本人之多。川端康成竟将“情死”作为伊豆的一件值得赞美的事特别加以介绍,其用意何在呢?在川端康成看来,“热海附近,热烈,俏丽”,为情而死不正是爱到极致的一种行为吗?不过,人们不禁仍要追问,为何非得要选择自杀呢?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在其《菊与刀》中这样分析日本民族的心理:“日本人会敬重自杀行为,这使它变成一种荣耀的、合乎目的的行为。”同样是在这本书中,露丝·本尼狄克特为我们写出了这样的话,对于日本人来说,“双双殉情是人们最爱阅读和谈论的话题”。
请别忘了,日本是一个视樱花为国花的国度。樱花在春风中,盛开时花团锦簇,艳丽异常。不过,樱花极盛之时也正是纷纷陨落之时。刹那间盛开,转瞬又香消玉殒,不正是有着一种凄艳的美吗?
日本人喜爱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因此,花儿般的少男少女为情所困、为情而死的故事,虽不乏几分凄婉,但这种凄婉中不又分明蕴含着浓烈的艳丽之美吗?日本人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凄艳之美。川端康成之所以以欣赏的笔调写伊豆热海的“情死”,原因就在这里。
三
川端康成是凄艳美的追寻者。读过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的人,一定不会忽略这样的文字。
“脑海仿佛一泓清水,涓涓而流,最后空无一物,唯有甘美的愉悦。”
这是小说《伊豆的舞女》的尾声,主人公大学生“我”与一位卖艺的舞女,经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留下了什么呢?舞女留下的只是一个远远的影子,一个纯情的影子,一个青春的明媚的笑靥。不过,虽“空无一物”,但这就足够了,这纯情,这笑靥,就足以慰藉一位有着“天涯羁旅”之愁的孤独的“我”的心,足以为“我”送来那“甘美的愉悦”。
《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其实就是青年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两岁丧父,十六岁之前,母亲、姐姐、祖母、祖父又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表姐甚至戏谑地称他是 “参加葬礼的名人”。不过,这倒让川端康成较之于一般的人更早地洞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人面对死神的无奈。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较一般的日本作家的文字更多了一份哀婉,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明白了这一点,当你读到《雪国》中这样的文字时,你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她的声音,美得几近悲凉。那么激扬清越,仿佛雪夜里会传来回声似的。”
“村里一片沉寂,仿佛沉在深渊中一般。”
“那暮景流光,岂不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
四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再阅读《我的伊豆》,我们或许更能体味到《我的伊豆》的神韵。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其实,这是川端在背面敷粉,在川端康成的心中,伊豆又怎么不是一首诗呢?少年的川端正因为那次伊豆之旅,一次青春的、诗意的旅行,使得他从一座悲城中突围而出,那座悲城是亲人相继去世带给他的。是伊豆,使川端的青春忧郁症得到了治疗。川端怎不会由衷地说这是“我的伊豆”呢?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我的伊豆》全篇多次运用对比,写到了伊豆的历史变化。昔日的流放地与外国黑船入侵的地方,已经成了日本的“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川端康成的叙写尽管十分平静,不过,我们请别忽略这样的文字:
“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随时可以听到马车的笛韵和江湖艺人的歌唱。”
“内伊豆的海岸线多像一曲素朴的牧歌啊!”
“所有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当成了旅途中的乐园和画廊。”
这些文字,流露出川端康成对古朴美、宁静美、自然美与即将消逝的风情的美的欣赏与赞美。
这样的欣赏,是带着浓浓的怅惘的,也是带着深深的感伤的。
五
伊豆的温泉,是川端康成于《我的伊豆》中浓墨重彩介绍的对象。川端康成写了温泉形成的地质原因,但这决不是目的,川端是要借火山写出日本男性的阳刚之美。川端写温泉,还以“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和丰足,这种女性般的温暖与丰足,正是伊豆的生命”这样奇妙的文字,写出了伊豆温泉的阴柔之美。有了这样的文字做铺垫,川端便可以恣意地直接赞美伊豆的女子:
“尽管田地极少,但这里有合作村,有无税町,有山珍海味,有饱享黑潮和日光馈赠、呈现着麦青肤色的温淑女子。”
川端不愧为文学大师,他的文字绝无闲笔,处处有照应。
开篇作者说伊豆是“诗的故乡”、“日本历史的缩影”、“南国的楷模”、“山色海景的画廊”,集中介绍温泉的这两段文字,不正是处处照应着这四个点尽情地向我们读者展现伊豆的美吗?
六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与欣喜的事,他在答谢词——《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却以大段大段的文字讲述着自杀。
“现在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样透明,又像病态一般神经质的世界……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大自然的美,而又想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日本的一休和尚也曾两次自杀,看上去他像一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然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禅宗僧侣。”
川端康成是一个对生命的意义追问欲极强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把战后的生命当成余生,这余生并非属于自己,而是日本传统之美的表现。”
他写出了《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这让他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也为他的日本民族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在他看来,他的使命完成了。
怎样同自己的生命告别,使这一场告别也成为一个美的行为呢?对于一个“美的猎人”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川端康成想明白了:“残香燃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使房子着火;香在落下的声音听上去犹如电闪雷鸣。所有艺术的极致,就是这临终的眼。”
川端康成口含煤气自杀而死,像一支残香燃至尽头,但不是无声地燃到尽头。他的自杀轰动了世界,的确如“电闪雷鸣”。
我更认为川端的离去,是一朵开得艳丽至极的樱花决绝地告别枝头,回归泥土,回归大地。
“美的猎人”离去了,猎人留下的“猎物”还在,那就是他的一部部作品!
文字中有川端康成的灵魂,也有一个民族的灵魂,《我的伊豆》就是体现其精神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