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翔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毅翔
  李毅翔,1994年出生,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硕士,现居广东江门,从事诗歌写作、翻译和研究,专攻媒介技术与诗歌史的跨学科研究,专注于加拿大当代诗歌翻译。
  梦就这样轻易地捕捉生命的荒凉
  卤菜头,装在发泡饭盒里
  另一个新鲜的,提在外卖员手里
  敲我的门,动作和声音
  都极致地温柔——她不怕我不开门
  我的饥饿扯着我站在门边,它说
  看一看。于是门上出现了猫眼:
  我看见另一个我倒挂在门外
  对着眼睛吐口水
  上半身从下半身上摔出去,爬回来
  我在书桌上捡起手机,屏幕干净
  那些字就这样轻易地穿过房间的黑暗:
  买定离手,货到付款
  独坐
  书本的猫爪痕,过于温柔
  手机太硬,否则
  你养的那个自己会倒向自己
  独坐在风雨交加的南方城市
  许多人已不自觉为雨点找一个季风的名字
  在好听的名字里洗脚,奔跑
  下水道漂来榕树叶,缠着脚
  “多美的街道”,你說
  有香烟,没有火机
  有许多莫名的夜色,没有呼声
  月光,渡轮。你默默举着一本半湿的书
  纸页空空,当你想写字时
  下水道漂来一缕女孩的头发
  春天与落叶
  死亡的隐喻终将消逝
  词语向大地跳伞,遁走
  安身立命的,周游四方的
  它们拒绝与别人争吵
  一棵无言的树
  用衰老完成对春天的所有反讽
  太阳升起
  在众多修辞里显得孤独而伟大
  书与镜
  我打开一本书,身体在书页边缘
  滑过。纸叶切开皮肤
  一道细微的刀痕说:夜在这里。
  而我要听见水。水做的表盘
  你随意填上十二个数字。然后
  消失。我听见镜子里水的皱纹
  黄金闪烁。一只风吹起的纸鹤
  如此坦荡站在海崖上
  把坠落放在堕落里。你扔出去
  咸水把拆散的句子铺在陆地上
  感叹号缠住岩石,你说,“树的白发”
  鸟与词
  有多少鸟从耳朵里飞出来
  就有多少时间从路途上脱落
  就有多少人在新日里沉没
  就有我们都未曾得见的日出,辉光隐现
  就有多少人能在光芒里坐下,或者死透
  就有路途顺延,生网扩张
  就有多少人落入世界的陷阱,就有
  一只不会叫的雄鸡下蛋
  一群不敢叫的母狗用血喂养它
  一本无字的书做早餐,就有
  我们早生的大头儿用瓷勺敲着桌面,就有
  鬼敲门,祖灵敲我们的床板
  就有我们未曾终结的一生从彼此的耳朵里飞出来
  就有梦的跳伞里,方向相反的情人
  就有人从大海里飞回来,就有
  坚强的墓碑,倒吊在一棵开花的荔枝树上
  砂与床
  沙漏逼近你我的时间,逼近你我的脸
  使之扁平,使所有的沙粒重新出发
  我们从一个纯白的点陷下去
  为了寻找彼此的面容,我们进入沙漠
  蒙头蔽面,在彼此新长的皱纹里找累世的尘迹
  即便我们考据出对方,如同
  沙漠中的一粒沙与另一粒沙的相遇
  将惊喜交还给转瞬即逝的天地,将你抱紧——
  但我们圆润得光滑,不堪拥抱
  没有摩擦力阻止你滑向另一粒沙子
  以及滑向更深的他者考古学
  时间逼近我们,我们都躺在压扁的球面上
  漫天的星子转动,让神迹如物理学般枯燥
  在遥远的夜晚,我们回到纯白的床单上
  在干净而羞耻的消毒水味中
  你沾满沙子的一只脚,踩过我的肚皮
  春颂,一种伪海子抒情学
  春天,十万只夜猫在发情
  像十万个判了死刑的单身汉
  将月亮唤成肝肠寸断的老母亲
  春天在挖掘机的臂弯里茁壮成长
  我们的尘肺,我们内墙上不要命的小水滴
  都有计划地爱护自己,侵蚀对方——万物
  在春天里有了我们的模样
  将一株莲花养在坐厕里,你说:
  “风露清愁。”流水带不走她的根茎叶
  江南特有的有机肥,在去年的秋天就学会抒情
  在我们的春天用于保养得来不易的肺结核
  春天,十万个虚构的人生产和生殖
  我们长出来的数字,终会被别人咽进肚子里
  有时候肠胃蠕动,苦水升流,你一盎司一盎司地
  咯血,那小小的斗笠盏里,都是春天的刀子
  输液
  又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被挂起来,问我姓名
  是或不是。人是玻璃做的?
  不是,人不能像药瓶一样倒挂起来
  错,铁架子见过更高的铁钩子,就像果实挂在树上
  有时候,人比一具风干的蝙蝠更适合挂起来
  丝袜韧,针管软,停一只鸟绰绰有余
  鸟说:尽量不要想死亡,想那些由近及远的脚步声
  房间里都是过来人
  秒针阴沉凝重,像一个职业革命家在踏步
  我们与陌生的鬼魂坐了一夜又一夜,都曾是好人
  热情且好客,说归处离这里并不远,说床是纸做的
  风吹一急,睡着的人就没了踪影
  狂热年代的后视镜
  之一
  身体里储存好的景色,被你用酒精点燃
  你的声音里充满泡沫,争相涌动
  在爆破的一刻,你呼出一个字:
  圆。“一只玻璃球”落入一只玻璃球里
  之二
  花林稠密的浴帘里飞出一只傻鸟
  你用手拱成一个并不真诚的心
  当水从夹缝流入你的眼眉
  你说你看到了大海
  缓缓地流淌在一座桥上
其他文献
一  在我的印象中,昌耀是一个“大诗人”,虽有零碎的阅读、接触,但不敢轻易叩问。一般的文学史叙述,每提到昌耀,都冠以“圣徒”“殉道”“西部精神”“理想主义者”之类大词。那些流传度最高的文本,比如《鹰·雪.牧人》《高车》《慈航》《巨灵》,也一再加深这一印象。这位耸立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抱大地、雪山,背负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苦难,不断地向梦想的写作/灵魂高地挺进的诗人,确实是“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燎原语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该死的天气,  湿气往她身体里钻。  她说她腰疼,  我說肯定是这大山太重,  她驮着树回家时像一只蚂蚁。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土地太宽阔,  她想全部都种上蔬菜和粮食。  她说她腰疼,  我说要不去医院看看,  别心疼那几个钱。  她说她腰疼  只因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说了两遍  她说梦到我,梦到我坐在门口,  穿着背心和短裤,  而她,刚从灶台下抬起
《痴呆山上》写于2007年,多多回国的第三年。细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多的“忧虑、痛心、愤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多多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抽象化,不仅摒弃了日常的经验,连诗歌的情境也不再完整,虽然不像某位“荷兰教授”说的那样,“通篇都是形而上学”(见多多访谈《诗、人和内潜》),至少是超越时间的普遍之思在主导着他的创造。以至于大量阐释多多作品的文章,凡涉及中后期作品,很少能把一首诗顺畅读通的,反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说过:“如果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摧毁整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对其它一无所知,试问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一些应用科学技术人员的人文素质危机,也一针见血地向我们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可怕弊端及其所应
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地处茶圣陆羽故里,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荆楚名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3780人,教职工206人,近两年来,该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各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我们一行慕名而来,采访了这所学校的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傅祖德先生。傅校长性格爽朗,剑眉下一双睿智的眼睛透出坚毅和执着,洋溢着强烈的人格魅力。2003年8月,他接受组织的重托,风
《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通过与文本的交融碰撞,激励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导有目标、激有真情、悟有生活、化有归宿、学有标尺,才能让思想的关芒照亮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一种思想力量的感召下,以一种昂扬健康的人格姿态面对人生。  1、导有目标,循序渐进  新课程七年级上
在窑乡,你会发现  京砖们都站立着,紧挨着身子  像坦城相见的哥们  到了都市,则被放倒着,平铺直叙  这寻常的秩序  呆板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  玩世不恭的塌陷  这时,要将塌陷的那一块,挪一下  看身下有否爆芽的春事  扒开,周边受牵连的砖块  用力刨除上面凝结的伤痴  像巡查不干净的阉人  划地为牢,抹上水泥,打上胶水  严防死守残延苟且的喘息  保持形制的规整,以及用橡皮榔头  叩击延绵
一段深深的记忆  水,从记忆里漾出来  透著清凉与甘甜  圆圆的眼睛里,躺着镜子和月亮  注视着一代又一代山里人  想念故乡,就会想念古井  细水长流,浸润着山村的过往  也浸润着不老的岁月  一口古井,滋养着一串乡音  乡音长出的长青藤  把我拽到情感深处  舀一瓢思念
《叫三声夸克》是一篇介绍物理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课文。    一、巧妙的设问艺术    文章吸引我们的,首先是物质结构的妙趣,看到“山穷水尽”,转眼又能“柳暗花明”,我们与科学家一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虽然是说明文,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情操也同样得到陶冶。而引导我们步步深入的是文章无处不在的设问。例如:“最里面是什么?”“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
许多老师在教文言文时总觉得文言文没什么现实意义,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般都是这样: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文体的了解、作者态度与思想情感的了解与评价。学生也这样认为,学文言文无非就是为了考试,学好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语句和重点句式就可以了,平时再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就相当不错了。有这种看法的老师和学生,是大错特错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