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能灵活地运用。要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力争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看法。
一、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提出适量的有效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也有很多的问题,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如果从复习旧知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大声回答出来了。之后,教师会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能深入。如果换一个提问方法:拿出一个弹簧测力计,在其下面悬挂一个4牛顿的钩码,①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让学生回答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②让学生观察当弹簧测力计被加速提起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多少,并且与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超重的概念。然后再演示一个小实验,当让一个同学站在磅秤上迅速下蹲时,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磅秤上的示数变化,并与学生静止时磅秤的示数比较,由此引出失重的概念。当引出这两个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理论分析。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有趣的实验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动量》一节时,可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导入新课: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枚鸡蛋,气球内不充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上有一小滑轮),将鸡蛋缓慢地拉到最上段,然后直接放手,使气球及鸡蛋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紧接着,再次重复做这个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紧地盯住这枚鸡蛋,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也都仿佛被提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海绵垫,结果下落的另一枚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此时,同学们对于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不少学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问题的交互性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师大多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一起回答,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师生互动原则,问题创设要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自由的,这样才能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所以,问学生问题时,应少问学生“是不是?”而要多问几个如:“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再从其他的方面来分析我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同样地,课堂的交互性,就应该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由教师给出答案,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或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2.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不一样,学生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提问时要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判断型、选择型的简单问题,可提问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稍低的学生。
3.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多肯定
对高中学生来说,过多的批评、打击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仅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造性回答,独特的见解应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以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对胆子小的学生则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如果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了,教师要给予引导和鼓励。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通过联系实际,让物理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同时便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提出适量的有效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也有很多的问题,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如果从复习旧知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大声回答出来了。之后,教师会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能深入。如果换一个提问方法:拿出一个弹簧测力计,在其下面悬挂一个4牛顿的钩码,①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让学生回答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②让学生观察当弹簧测力计被加速提起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多少,并且与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超重的概念。然后再演示一个小实验,当让一个同学站在磅秤上迅速下蹲时,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磅秤上的示数变化,并与学生静止时磅秤的示数比较,由此引出失重的概念。当引出这两个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理论分析。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有趣的实验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动量》一节时,可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导入新课: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枚鸡蛋,气球内不充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上有一小滑轮),将鸡蛋缓慢地拉到最上段,然后直接放手,使气球及鸡蛋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紧接着,再次重复做这个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紧地盯住这枚鸡蛋,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也都仿佛被提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海绵垫,结果下落的另一枚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此时,同学们对于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不少学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问题的交互性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师大多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一起回答,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师生互动原则,问题创设要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自由的,这样才能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所以,问学生问题时,应少问学生“是不是?”而要多问几个如:“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再从其他的方面来分析我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同样地,课堂的交互性,就应该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由教师给出答案,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或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2.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不一样,学生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提问时要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判断型、选择型的简单问题,可提问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稍低的学生。
3.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多肯定
对高中学生来说,过多的批评、打击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仅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造性回答,独特的见解应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以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对胆子小的学生则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如果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了,教师要给予引导和鼓励。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通过联系实际,让物理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同时便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