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泪眼婆娑,我复归土。
——《浮士德》
“烟火气”这个词,一定算得上近年的热词之一。许多年轻人在日常的交流中,越来越多地用烟火气来指代富有市井气息的事物,绝不仅限于厨灶饮食。比如在遇到衣衫不够讲究甚至有些邋遢的亲友时,人们就会用烟火气来形容;抑或是某位朋友锱铢必较,极具小市民气息的性格特点,也可被定义为烟火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使用情况之下,“烟火气”一词及其指代的市井气息,一改往昔贫穷、落后、不得体等等贬义身份,反倒是被赋予了一种接地气并且亲近大方的怡然姿态。与此同时,市井气息也仿佛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华丽转身,以一种亲近且带有莫名神秘的怀旧样式走入了原本并不乐于接受它的年轻群体中。
点燃烟火气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
上述这段文字来自于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第一集中的旁白,该纪录片于2018年6月20日在广东卫视首播。该片播出之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纷纷赞叹这部美食纪录片独到的拍摄风格。与此前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人生一串》并不沉醉于中华料理的精致与豪华,而是落脚于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市井生活。
在《人生一串》中,烧烤撸串这种有些粗鲁的饮食习惯被大张旗鼓地搬到了荧屏之上,更有甚者,烧烤店老板的蹉跎往事,亦成为了并不丢人的岁月风景。于是,我们可以在片中见到下岗后迫于生计学习烧烤的夫妻烧烤店;也可以见到自小沉迷游戏,在烧烤店中架起游戏机随时欢迎吃客来一起游玩的老顽童烧烤店主;甚至可以见到几乎每日前往烧烤店独自吃烤鸭脖,被烧烤店老板戏称有病也不生气的奇怪食客……
在这部美食纪录片中,叙述者再也不是某某大厨、某位懂得品尝的专业美食家,而是一位位与你我相似的“小人物”。在小人物的叙述中,卫生、统一、精確都从饮食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爽快、烟火、油渍。在这些不算体面的姿态背后,恰隐藏了最为真实的人情冷暖。
也许因真情被唤起,也许因小人物鲜有地被关注,《人生一串》在点燃观众热情的同时,更点燃了长久蛰伏于现代化社会的烟火气。一时间,网络上开始出现纷繁复杂的类似纪录片,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以美食为主题,并以地区形式展开拍摄。较为典型的有讲述广东美食的《老广的味道》,讲述上海美食的《上海味道》,等等。
从独辟蹊径的视角转换,到竞相模仿的蔚然成风,以“烟火气”为典型代表的市井气息一时间引爆了无数人的神经。在单纯的食物背后,更有着无数普通老百姓对于充满市井气息的市民生活之向往,这种向往有关传统,更有关人情味。
耽于浪漫的市井气息
为了更为明确地洞悉街头美食之中的烟火气究竟有何魅力,记者采访到一位来自苏州的美食爱好者卢克。一直以来,他对自己城市内的街头美食可谓视如珍宝。
“我可以现在就手绘一张苏州的美食地图,而且保证都是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卢克不无骄傲地向记者说道,“我最喜欢的是一家豆浆店,现在也是一家网红店了,它的一大特点就是24小时营业,东西也非常好吃,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看,也绝对算不上昂贵。与很多人一样,我会选择在夜晚前往这家店用餐,把豆浆油条当作夜宵来享用。当然,基本上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
至于为何如此热衷于这家豆浆店,卢克自己也有些不明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还有就是认知度高。这家店在苏州城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很多年前它还没成为网红店的时候,其24小时营业的独特属性就已经在苏州市民群体中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它当作了晚上相聚夜宵的一大选择。现在好吃的东西那么多,要说真有多好吃,其实倒也不至于,我觉得是一种情怀吧。”
正如卢克所言,街头美食的吸引力早已跳脱出食物之外,浸润到了习惯、风气,乃至于语言之中。就如同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本身,早已超乎了它所提供的豆浆等食物本身,而是成为了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的别样指代。
探寻其背后,这种指代往往以一种都市传说的形式现身,其中充满浪漫特征。具体来讲,都市传说是在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式的讲故事过程中制造意义、以某种使人快乐的方式解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脉络之中产生或得到传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风气、生活境遇都为人们讲好一个都市传说故事提供了机会。以街头美食为例,看似只关乎食物的街头美食,其中暗含了几乎人人皆可消费的平民属性、市井交流的空间属性、随时光流转相伴的岁月属性。种种贴合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属性,得以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图景。这其实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意义的一般性需要,这种意义是一种由无数个普通个体共建交流下的合谋,久而久之,这种合谋制造了属于它自己的公共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无数老百姓合谋创造的公共意义往往是正面且积极的。以街头美食为例,其背后的最明显指代便是人情冷暖以及食物传统的保护延续。如《人生一串》中,不仅仅是烧烤店老板对自己的烧烤手艺如数家珍,店铺中的常客更是对长久陪伴自己的滋味视如珍宝。这种有关饮食延续的话题,也非常容易拓宽到围绕某一滋味某一店铺的集体认同,最终,食客、店铺、老板、味道等等成分揉搓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独特情怀。这种情怀属于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却很难属于任何一个观察入微的人。
另一方面,由于按照各种风格不断发展,都市传说时常既包含有趣,也包含恐惧的成分。其中,恐惧的成分往往会指向惩罚那些不遵照对应团体规则行动的局外人。极具代表性的便是有关中国五路财神的传说。根据宋朝洪迈所著《夷坚丁志·江南木客》记载:“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佹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二浙江东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可见五路财神在中国长江以南多有传说。然而,现在被大家追捧信奉的财神,其前身却是一个性格乖戾的邪神“五通”,宋代的民间神祇信仰体系中,五通神可以说是天使与恶魔一体的矛盾结合体。其早期的形象变化多端,它有时能够帮助人们祛除瘟疫、治病救人,也有时横行乡野、喜欢淫人妻女、恶作捣蛋。也许正是因此,五路财神才在众多神明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祈福侍奉的主要神明之一。
与之类似,在有关街头美食的都市传说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听到这样的传言:某某店铺的某样食品非常好吃,且价格实惠,唯一让人心存芥蒂的是,老板的脾气非常之坏,一旦让其感到不快,极有可能不做你的生意。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有关神明的传说,还是街头美食的难以捉摸,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认可。这种价值认可整体上总是以一种明确归宿为终点,如为了人生祈福或独特的美味,但是这种归宿并不易得,或有些许神秘。在此之中,作为市井气息之代表的都市传说保留了属于自己的神秘感,换言之,一种捉摸不定且若即若离的浪漫属性。
回潮即是衰落
在互联网与科学技术主导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之前,都市传说势必是极易流行起来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也注定让都市传说越传越神、越传越邪乎。
很显然,近二十年来,伴随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准确性与速度也得以提高。都市传说也越来越难以在人们的生活中找到立足之地,种种市井气息也就流逝其中。
近两年的市井回潮,恰是一种有关城市、个体意义、集体认同过分缺失后的“招魂式”呼喊,《人生一串》即是这阵呼喊的前哨。但必须泼下冷水,因为在典型的当代社会之中,回潮往往只能是衰落的一曲挽歌,甚至是绝唱。
市井回潮的终极呼喊,乃在于关于人情冷暖的某种衰落不满,乃在于理性生活之下的浪漫缺失,乃在于劳动社会之中的人类异化……
如今,市井气息、都市传说往往被人文学科当作一个重大议题加以研究,只是这种俯瞰式的研究最终往往难以逃脱沦为象牙塔内阳春白雪的命运。记得曾经读到过某位社会文化学家的论述,大意如下:如今的城市研究课题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深奥,唯一可惜的是,城市里的绝大多数居民读不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