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语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既有范式的复制,它的语言价值体现在自然生成的原创性上,也体现在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上。在近百年来的现代变革中,中国工笔绘画艺术突破传统审美和表现的藩篱,以当代意识为自觉,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工具材料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拓展,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新的审美境界在逐渐形成。罗春辉是中国工笔画坛上的菁英,也是创造这种新的审美境界的积极实践者,他是在工笔画艺术的传统技法与符号程式的基础上,尝试创造多种因素复合的新的表现形式,力求使作品获得崭新审美品质的成功者之一。其成绩斐然,声名远播。
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现代工笔画艺术存在不同的探索与表现形式。一方面,以展现工笔绘画的色彩空间与图式语言来扩大传统工笔艺术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当代工笔绘画艺术家对工笔画艺术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开拓,将工笔绘画置于广大的时空之中,给观者以丰富的联想与参照,并赋予其审美情趣和视觉方式的某种现代特征;另一方面,许多抽象的、装饰性的作品通过高度的提炼、概括以及适当地夸张、变形,恰当地传达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具有独特之性,发展了传统工笔绘画艺术的装饰美。细观罗春辉的作品,我们会明显感知,他是综合上述两种表现形式并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家。
“以色貌色,五彩彰施”。罗春辉相当多的作品都以重彩或没骨呈现,色彩是其作品的重要语言符号。在当下重文人笔法而轻工笔重彩的国画界,痴以重彩示人,并进行了大量现代没骨画的实验,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他不仅不惧,而且赢得了阵阵响亮的喝彩。众所周知,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发展一直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而发展缓慢,略有抬头者,其审美与技法表现都在传统中国画“三矾九染”“十水五石”“九朽一罢”等工笔技法的桎梏下陈陈相因,鲜有突破。罗春辉浸润工笔画界十几年,深谙其症,他不唯古是从,泥古不化,更没有拘囿己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色彩语言与图式,独辟蹊径地应用撞水撞粉法表现了自然光影,并以工写结合的形式加以巧妙把控,个人情感色彩与自然色彩巧妙融合并互为表现,形成了令人刮目的个人风格。《热风系列》是其重彩代表作品之一,觀此作品,便可知其全貌。该作品以长方形的大幅构图,在色彩与造型上贴合了现代人的时尚审美要求,明艳又轻快,极具现代装饰感。没骨技法被其娴熟地操控着,不以墨线勾勒,而纯以色彩塑型造境,近景细致而色彩亮丽,远景虚幻而略带湿润,尽显南国热带风范,画面意境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聚”之句,又似东坡“寂寞沙洲冷”之词,在虚静之境中妙赏生命的真谛和自然的美好。
自为之力的守正,在于其为学为艺,一路恪守中国传统绘画的正道,不随意追风,借端革旧维新而旁门外道规避传统工笔绘画艺术修为的必历之艰。罗春辉不仅长于熟纸、熟绢上重彩,其生纸、生绢上的写意、没骨和水墨等技法的掌握也极为娴熟,这与他自接触丹青以来,便始终坚定自持,卓尔不群,虔敬正诚地循主流正途,在探索、创新的同时,不忘苦修传统功夫有极大关系。观其作品《玄岭硕秋》《晨霭》《苗岭冬雪》等画中动物与树木造型的精准表现显示其传统功夫深厚。将山水、花鸟同置于画,尚能做到融合自然、主次分明、虚实得当且意境宏阔,更显示其长期善于研精究微、思考画理、锤炼笔墨和琢磨技巧的守正之功,以至汲得大成自我的百家滋养。
发乎生活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艺术感染的条件。罗春辉作画非常重“情”,表现“令自己感动的东西”是其一贯的创作主张。南方人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加之具有诗人一般的情怀,其审美感觉极其敏锐,他善从自然中发现和捕捉触动心灵的生动细节和瞬间,平常环境的朴素题材也一样入画,而且还能赋予诗化的意境。他的这种以真情实感的“合情”为根本,化成的各种曼妙、蕴藉或是磅礴的画面情怀,予人以深沉的感动。每每重观其作品,都能让人在赞叹其色彩的亮丽和意境的别致,感受到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创作情感。
南齐谢赫有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罗春辉的现代工笔绘画作品本着《周易·系辞》“观物其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以重彩、没骨入画既能“笔墨积微”,又能高扬色彩,“工”能勾勒立象,细致精雅,“写”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他是对“六法”说进行一个全新的诠释。凭借对传统的守正和超然,凭借作画时的情之深、意之切和趣之足,凭借明丽典雅、磅礴杳渺的画境和神遇迹化,超然象外的盎然意趣,罗春辉的现代工笔绘画艺术必将如俨俨高松超拔于当代工笔画坛,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典范和勇于创新的新表率。
罗春辉
1981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赣南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赣州市七鲤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和设计展览,作品被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国家林业局、胡一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科学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