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的组织形式而言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合作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味和推敲”是一种探究的方法,是合作的基础,没有个人的深入思考,就难以提高合作的质量;合作的过程是体验、创造的过程。
一、合作学习的价值取向——有效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基于下列四个方面来设计和组织。
1、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被动式的表扬
这不仅仅是课堂评价的问题,因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交往的重要方面,“对话”的过程就本质上而言,是“对话双方”相互尊重、理解的过程。更何况,开展合作学习并非一定就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源自于学生的问题早已超越了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预设。因此,教师应遵守课堂交往中的“心理契约”,营造出支持性的合作性的课堂心理氛围,以使合作学习能在融洽和谐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课堂学习环境中进行。
笔者曾观摩过一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万能胶水发明记》的公开课。授课者在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的时候设计了合作学习这一个环节,即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研读课文。其后,各小组在交流研读心得时,有小组就提出:为什么聪聪在他配制好的药液中一定要加上他自己的两滴汗水万能胶水才能试制成功?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加上“两滴汗水”是为了体现聪聪的勤奋刻苦;有的说,聪聪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对自己劳动果实的重视;有的说,聪聪的行为表明只有勤奋、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授课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的答案都在教师的教案预设中。正当教师快要结束整个学习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却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聪聪往配好的药液里加上自己的两滴汗水就象是中药里要加上“药引子”才有药效一样,这样万能胶水才能试制成功。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也很诧异——这是自己教学预案中没有的。毕竟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师就让提问的学生课后再去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的看法与课文的内容有没有关系。
观摩完这节课后,感慨良多。我为学生的大胆求异而高兴,也为授课者的简单否定而扼腕叹息。要知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将会有许多闪烁着智慧的问题产生,有的问题看起来虽然有些幼稚可笑,但终究是学生的体验。对此,教师不但要象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创造性的心灵,而且要用充满人文精神的爱去引导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带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的属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充分利用小组的学习资源,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对话过程中,丰富、发展个体的知识经验;在提高个体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小组全体成员的认知水平。所以,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生成对知识个性化的认识,切忌“放羊式”的合作学习,或者只图课堂的“热闹”而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自主探索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3、要防止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必须避免下列现象:
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总是成为尖子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汇报成果时,小组代表说得津津有味,其他人则“沉默是金”。许多学生因合作而失去课堂发言的机会。
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学习好、头脑反应灵敏的学生总是等不及其他同学的发言,便充满自信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余的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多数学生只能充当陪读的角色的情况,难以形成合作中互助和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师要适当“偏心”,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为此,教师在调控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让他们阐述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总体意见。作为小组发言人的这部份学生,他们必须在综合归纳小组所有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对问题的看法,表达本小组对问题讨论后所得的补充性的结论。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为这些作为发言人的学力欠缺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宗旨。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力欠缺的学生以扮演“导游”的方式作为小组的发言人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使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
4、解决好合作学习学什么的问题
“学什么”是有效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从“默会知识论”出发,设计出一些通过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个人的内隐知识不断转化为小组中所有成员共有的外显知识,进而促使小组成员整体的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当然应关注课前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点)参与小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课堂学习环境是开放性的、复杂而多变的,绝不是按照教师的教学预案呈线性发展;学生在充满变数的、开放性的、创生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富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推动教与学富有成效的开展。因此,要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必须实现两个方面的教学行为:
(1)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在“五音”齐发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既要听出“杂音”,即分辨对错,又要听出“高音”,即分清认识的深浅,还要听出“奇音”,即听出奇思妙解,觉察出见解的新颖独特,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探究的活动引向深入。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课时,就善于抓住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发出的“奇音”,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引向深入,即巧妙利用有学生提出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是因为诸葛亮的“骗术”高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精读、探究,从而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意:诸葛亮利用周瑜的妒忌心实施“骗术”,利用曹操的谨慎、多疑巧施“骗计”,终于不辱使命;诸葛亮的“骗术”是他能够识人心、观天象、察地利的体现,他对周瑜、曹操二人的“行骗”的过程就是他“神机妙算”本领一步一步的展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样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会使“骗术”,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中华民族大智慧的象征。
(2)在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善于梳理源自学生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概括出一个或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和音”——在视界融合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读解范式和公认的真理或意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二、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讨论
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不过,讨论活动开展得深入与否,应视学生所在的年段、学段而定。一般而言,“讨论式”以高年级为宜,低中年级尝试进行一些合作讨论的练习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
要设计好“讨论”这一环节,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彼此点评
小组讨论暂告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将会把讨论的交流定位于获得教师认可的阶段,不利于学生在更为剧烈的观点碰撞中,在范围更广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反思。教师应该让出点评权,鼓励学生共同点评、彼此点评。教师应做的工作是:
顺水推舟——抓住学生观点的分歧之处,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
梳理结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已有的结论作出归纳和整理。
2、留有“余音”
鼓励学生将讨论中所获得的最满意的结论、最得意的见解付诸于笔端,在对自己所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付诸笔端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成熟。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落花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展开的讨论诉诸笔端,加深对课文主旨的体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激励性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适当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有助于推动合作学习走向成功。尽管评价的手段是多元化的。评价的种类是多样的,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但作为评价手段来说应该是随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例如“扑克牌”疏导法,作好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尤其是对学习失败者。因为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习小组间的竞争(当然也包括学习者个体之间的竞争),所以当在小组竞争出现一方失败以后,教师应注意对失败一方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变着法作好激励性评价,给失败者以自信。
总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基于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而非知识的传递。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的合作学习,能充分利用学习者之间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和学习者之间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并在不断的离散又聚合的推进式的建构过程中,改变着自身的心智模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即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和有效的活动,当学习者的体验、学习经历镶嵌于运用知识的有效的群体活动、开放的情境(课堂的、社会的、自然的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追求有效的合作,在知识的建构与运用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既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又体现我们孜孜以求的大语文观。
一、合作学习的价值取向——有效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基于下列四个方面来设计和组织。
1、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被动式的表扬
这不仅仅是课堂评价的问题,因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交往的重要方面,“对话”的过程就本质上而言,是“对话双方”相互尊重、理解的过程。更何况,开展合作学习并非一定就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源自于学生的问题早已超越了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预设。因此,教师应遵守课堂交往中的“心理契约”,营造出支持性的合作性的课堂心理氛围,以使合作学习能在融洽和谐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课堂学习环境中进行。
笔者曾观摩过一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万能胶水发明记》的公开课。授课者在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的时候设计了合作学习这一个环节,即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研读课文。其后,各小组在交流研读心得时,有小组就提出:为什么聪聪在他配制好的药液中一定要加上他自己的两滴汗水万能胶水才能试制成功?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加上“两滴汗水”是为了体现聪聪的勤奋刻苦;有的说,聪聪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对自己劳动果实的重视;有的说,聪聪的行为表明只有勤奋、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授课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的答案都在教师的教案预设中。正当教师快要结束整个学习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却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聪聪往配好的药液里加上自己的两滴汗水就象是中药里要加上“药引子”才有药效一样,这样万能胶水才能试制成功。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也很诧异——这是自己教学预案中没有的。毕竟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师就让提问的学生课后再去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的看法与课文的内容有没有关系。
观摩完这节课后,感慨良多。我为学生的大胆求异而高兴,也为授课者的简单否定而扼腕叹息。要知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将会有许多闪烁着智慧的问题产生,有的问题看起来虽然有些幼稚可笑,但终究是学生的体验。对此,教师不但要象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创造性的心灵,而且要用充满人文精神的爱去引导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带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的属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充分利用小组的学习资源,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对话过程中,丰富、发展个体的知识经验;在提高个体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小组全体成员的认知水平。所以,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生成对知识个性化的认识,切忌“放羊式”的合作学习,或者只图课堂的“热闹”而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自主探索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3、要防止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必须避免下列现象:
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总是成为尖子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汇报成果时,小组代表说得津津有味,其他人则“沉默是金”。许多学生因合作而失去课堂发言的机会。
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学习好、头脑反应灵敏的学生总是等不及其他同学的发言,便充满自信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余的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多数学生只能充当陪读的角色的情况,难以形成合作中互助和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师要适当“偏心”,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为此,教师在调控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让他们阐述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总体意见。作为小组发言人的这部份学生,他们必须在综合归纳小组所有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对问题的看法,表达本小组对问题讨论后所得的补充性的结论。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为这些作为发言人的学力欠缺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宗旨。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力欠缺的学生以扮演“导游”的方式作为小组的发言人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使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
4、解决好合作学习学什么的问题
“学什么”是有效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从“默会知识论”出发,设计出一些通过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个人的内隐知识不断转化为小组中所有成员共有的外显知识,进而促使小组成员整体的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当然应关注课前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点)参与小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课堂学习环境是开放性的、复杂而多变的,绝不是按照教师的教学预案呈线性发展;学生在充满变数的、开放性的、创生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富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推动教与学富有成效的开展。因此,要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必须实现两个方面的教学行为:
(1)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在“五音”齐发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既要听出“杂音”,即分辨对错,又要听出“高音”,即分清认识的深浅,还要听出“奇音”,即听出奇思妙解,觉察出见解的新颖独特,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探究的活动引向深入。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课时,就善于抓住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发出的“奇音”,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引向深入,即巧妙利用有学生提出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是因为诸葛亮的“骗术”高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精读、探究,从而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意:诸葛亮利用周瑜的妒忌心实施“骗术”,利用曹操的谨慎、多疑巧施“骗计”,终于不辱使命;诸葛亮的“骗术”是他能够识人心、观天象、察地利的体现,他对周瑜、曹操二人的“行骗”的过程就是他“神机妙算”本领一步一步的展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样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会使“骗术”,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中华民族大智慧的象征。
(2)在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善于梳理源自学生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概括出一个或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和音”——在视界融合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读解范式和公认的真理或意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二、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讨论
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不过,讨论活动开展得深入与否,应视学生所在的年段、学段而定。一般而言,“讨论式”以高年级为宜,低中年级尝试进行一些合作讨论的练习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
要设计好“讨论”这一环节,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彼此点评
小组讨论暂告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将会把讨论的交流定位于获得教师认可的阶段,不利于学生在更为剧烈的观点碰撞中,在范围更广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反思。教师应该让出点评权,鼓励学生共同点评、彼此点评。教师应做的工作是:
顺水推舟——抓住学生观点的分歧之处,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
梳理结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已有的结论作出归纳和整理。
2、留有“余音”
鼓励学生将讨论中所获得的最满意的结论、最得意的见解付诸于笔端,在对自己所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付诸笔端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成熟。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落花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展开的讨论诉诸笔端,加深对课文主旨的体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激励性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适当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有助于推动合作学习走向成功。尽管评价的手段是多元化的。评价的种类是多样的,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但作为评价手段来说应该是随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例如“扑克牌”疏导法,作好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尤其是对学习失败者。因为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习小组间的竞争(当然也包括学习者个体之间的竞争),所以当在小组竞争出现一方失败以后,教师应注意对失败一方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变着法作好激励性评价,给失败者以自信。
总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基于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而非知识的传递。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的合作学习,能充分利用学习者之间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和学习者之间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并在不断的离散又聚合的推进式的建构过程中,改变着自身的心智模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即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和有效的活动,当学习者的体验、学习经历镶嵌于运用知识的有效的群体活动、开放的情境(课堂的、社会的、自然的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追求有效的合作,在知识的建构与运用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既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又体现我们孜孜以求的大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