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首先引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一句话:“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在这么多的转变中,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老师观念的转变决定着新教材使用的成败。
观念为先导。新课标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的是对学生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学习方式由个体的、封闭的,向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转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讲求语文训练和实践活动要以激活思维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语文即是生活,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丰富了语文的内涵。
按照以上观念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教材,它也不过是一个文本,是一个媒介,教师要利用文本来引导学生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内化为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转化为个人修养。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省,突出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化和差异性。
2.培养个性、鼓励创造性阅读(不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全解)。培养学生兴趣,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有的说有的写,不说空话套话,不要揣摩老师的喜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3.个性化的阅读与个性化的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体验人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个性化阅读无疑是课堂一道朴实而亮丽的风景,个性化的理解在悄然生成,我们的写作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在读中有所思,在思想的交流中,情要有所感,而后的写作是充满个性化色彩的!相信个性化的阅读会有效甚至高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使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5.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指在自主的基础上,基于个体的见解之上的合作与探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集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作文教学注重学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文章,用写作记录成长的脚步”,“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作文。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积累语言。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只有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关注自身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才有感情。
教学中应该避免的误区有:
1.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语文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文本而随意理解。多元解读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社会历史风貌对文本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细心揣摩。还要引导学生从是非、道德、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辩证与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2.形式大于内容。(1)分组讨论成了形式。课堂讨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法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必有教学形式。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动辄发动学生分组“大讨论”,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2)滥用多媒体。新课程改革强调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新课改中扮演了极为重要和活跃的角色,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老师不去积极引导学生活动,而是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
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看,语文学习是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想象,不是因图像而形象。我个人的原则: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
3.评价不具体、不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可是,有的人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评价还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
4.“开放”变成了“放羊”。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但是不能削弱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
5.拓展远离文本。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性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拓展性阅读,应避免拓展性阅读远离文本、注重花样等不良倾向,真正让拓展性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观念为先导。新课标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的是对学生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学习方式由个体的、封闭的,向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转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讲求语文训练和实践活动要以激活思维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语文即是生活,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丰富了语文的内涵。
按照以上观念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教材,它也不过是一个文本,是一个媒介,教师要利用文本来引导学生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内化为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转化为个人修养。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省,突出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化和差异性。
2.培养个性、鼓励创造性阅读(不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全解)。培养学生兴趣,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有的说有的写,不说空话套话,不要揣摩老师的喜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3.个性化的阅读与个性化的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体验人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个性化阅读无疑是课堂一道朴实而亮丽的风景,个性化的理解在悄然生成,我们的写作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在读中有所思,在思想的交流中,情要有所感,而后的写作是充满个性化色彩的!相信个性化的阅读会有效甚至高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使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5.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指在自主的基础上,基于个体的见解之上的合作与探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集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作文教学注重学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文章,用写作记录成长的脚步”,“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作文。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积累语言。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只有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关注自身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才有感情。
教学中应该避免的误区有:
1.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语文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文本而随意理解。多元解读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社会历史风貌对文本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细心揣摩。还要引导学生从是非、道德、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辩证与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2.形式大于内容。(1)分组讨论成了形式。课堂讨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法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必有教学形式。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动辄发动学生分组“大讨论”,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2)滥用多媒体。新课程改革强调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新课改中扮演了极为重要和活跃的角色,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老师不去积极引导学生活动,而是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
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看,语文学习是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想象,不是因图像而形象。我个人的原则: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
3.评价不具体、不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可是,有的人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评价还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
4.“开放”变成了“放羊”。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但是不能削弱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
5.拓展远离文本。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性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拓展性阅读,应避免拓展性阅读远离文本、注重花样等不良倾向,真正让拓展性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