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历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我们应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可用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写的灵感,唤起他们的创作意识,使他们有话想说,有内容要写。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走进生活,引导观察
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又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的学生必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去看看、说说、想想,并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感知出新的东西。当然这也得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观察静态的,再观察动态的,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具体而深刻地感知事物,获得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地看,还须侧耳听听,凝神想想,有时还可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的感知才会细腻而生动,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兴化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古城,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很多,带领学生参观“郑板桥故居纪念馆”,按方位、有重点地观察“八字桥”“拱极台公园”“上池斋”等等,是我每年必备的课程;至于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情感,我也一直没有放松过。
我们的校园如花园一般美丽。一年四季,松柏常綠,鲜花盛开不败。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加上新建的图书馆、报告厅,错落有致。学校小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石头砌成的堤岸边长满了翠绿的杨柳,倒映在碧水如镜的大河里,煞是好看。我就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反复观察这些眼中景、身边事。要求他们早晨看,傍晚看;晴天看,雨天看;日出看,月下看;有风时看,无风时看。这样学生每一次观察都有新的收获。
二、勤写日记,积累材料
生活是学生获取作文内容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知内容,写起作文来自然容易得多。由于它受观察次数、教师精力的限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对此,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坚持每周一篇。学生写观察日记,从不自觉到自觉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无论怎样忙,都要抽出时间定时查看学生的日记,写个鼓励性或指导性的简洁批语,并把观察仔细、写得生动有新意的日记在班上读一读,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情感。习惯养成了,他们就会自觉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妈妈是怎样煮饭的,爸爸下班回家干什么,小狗、小猫如何淘气,母鸡如何下蛋,春天柳树最先发芽,秋天菊花盛开……当然,学生的观察不仅仅是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上,图片、插图、电影、电视等都是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
三、扩大阅读,丰富内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他们消化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字词和读写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写作视野。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人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指称世界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工具。我个人认为,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获取作文内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博览群书,了解作者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的方法,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扩大认识事物的范围,得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内容、形式、风格迥异的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的内容好比煮饭的大米,有了大米还要知道怎样下锅,怎样才能煮出饭来。有了可供写作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怎样训练学生表达呢?我的做法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课文为范例,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表达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现行通用的小语教材,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草原》(苏教版教材六上)一课后,我就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景色的描写,有层次地描写《家乡的秋天》《初冬的校园》,并要贯穿感情线索,注意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苏教版三下教材《赶海》后,我要求学生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法,写出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有趣活动,或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强调按一定的顺序写,重点突出“趣”,注意从形状、色彩、声响等方面描写景物。既写动态美,也写静态美;既写亲历的、看到的,也写听到的。在具体的描绘中要充分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总是扣住所学课文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榜样,写有示范。这样,学生写作,才不会感到困难,才能把范文的表达形式逐步渗透到作文中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走进生活,引导观察
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又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的学生必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去看看、说说、想想,并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感知出新的东西。当然这也得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观察静态的,再观察动态的,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具体而深刻地感知事物,获得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地看,还须侧耳听听,凝神想想,有时还可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的感知才会细腻而生动,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兴化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古城,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很多,带领学生参观“郑板桥故居纪念馆”,按方位、有重点地观察“八字桥”“拱极台公园”“上池斋”等等,是我每年必备的课程;至于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情感,我也一直没有放松过。
我们的校园如花园一般美丽。一年四季,松柏常綠,鲜花盛开不败。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加上新建的图书馆、报告厅,错落有致。学校小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石头砌成的堤岸边长满了翠绿的杨柳,倒映在碧水如镜的大河里,煞是好看。我就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反复观察这些眼中景、身边事。要求他们早晨看,傍晚看;晴天看,雨天看;日出看,月下看;有风时看,无风时看。这样学生每一次观察都有新的收获。
二、勤写日记,积累材料
生活是学生获取作文内容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知内容,写起作文来自然容易得多。由于它受观察次数、教师精力的限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对此,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坚持每周一篇。学生写观察日记,从不自觉到自觉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无论怎样忙,都要抽出时间定时查看学生的日记,写个鼓励性或指导性的简洁批语,并把观察仔细、写得生动有新意的日记在班上读一读,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情感。习惯养成了,他们就会自觉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妈妈是怎样煮饭的,爸爸下班回家干什么,小狗、小猫如何淘气,母鸡如何下蛋,春天柳树最先发芽,秋天菊花盛开……当然,学生的观察不仅仅是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上,图片、插图、电影、电视等都是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
三、扩大阅读,丰富内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他们消化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字词和读写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写作视野。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人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指称世界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工具。我个人认为,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获取作文内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博览群书,了解作者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的方法,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扩大认识事物的范围,得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内容、形式、风格迥异的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的内容好比煮饭的大米,有了大米还要知道怎样下锅,怎样才能煮出饭来。有了可供写作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怎样训练学生表达呢?我的做法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课文为范例,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表达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现行通用的小语教材,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草原》(苏教版教材六上)一课后,我就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景色的描写,有层次地描写《家乡的秋天》《初冬的校园》,并要贯穿感情线索,注意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苏教版三下教材《赶海》后,我要求学生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法,写出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有趣活动,或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强调按一定的顺序写,重点突出“趣”,注意从形状、色彩、声响等方面描写景物。既写动态美,也写静态美;既写亲历的、看到的,也写听到的。在具体的描绘中要充分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总是扣住所学课文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榜样,写有示范。这样,学生写作,才不会感到困难,才能把范文的表达形式逐步渗透到作文中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