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孔繁森精神的精髓要义在于其拥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境界,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精神境界,爱国爱民、改革创新的家国境界,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贯通校内外双平台、凝聚思政育人合力等路径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孔繁森精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34-02
孔繁森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三严三实”的好干部、感动中国的“改革先锋”,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对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八个统一”、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一、孔繁森精神的精髓要义
(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境界
少年时期,孔繁森以帮助父老乡亲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己任,立志学好电工技术造福百姓;读书期间,他帮助后进生重拾信心,自己忍饥挨饿却为贫困生慷慨解囊;军营生活中,作为公务员,自己不用站岗却在战友有困难的时候一马当先为其顶岗;作为警务员,难得的探亲假返乡途中偶遇生病孤寡老大爷,送其回家仔细照顾,自己则对着家乡的方向苦苦流泪;作为党的干部,他一心为西藏人民谋幸福,为西藏地区谋发展,最终牺牲在为阿里人民解决问题的征途上。
孔繁森的一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不计个人得失,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一生。孔繁森的人生境界,可以用他最爱的那句名言来体现:“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1]
(二)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精神境界
1992年,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即将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与之谈话,打算让其接任阿里地委书记工作,询问其有没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其实孔繁森家里上有生活已不能自理的老母亲,下有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和三个尚未独立生活的孩子,孔繁森本人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车祸遇险以后留下一些后遗症,大脑已经开始发生萎缩,必须尽快接受治疗……每一种困难都令人难以拒绝。但孔繁森用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抑制住了心头的酸楚,平静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之钙”,能够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正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支撑着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1],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西藏的土地和人民。
(三)爱国爱民、改革创新的家国境界
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点在孔繁森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孔繁森曾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1]。”他曾像对待母亲一样将生满冻疮的聋哑老人的双脚捂在胸口,曾化名“洛珠”三次卖血供养地震中的藏族遗孤。赴任阿里之际,从拉萨市区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有3条道路可以到达,孔繁森一行选择了最远的一条,全程1800千米,需翻过数座6000米高山,但可以途经措勤、改则、革吉三个县就地考察。途中,孔繁森深感措勤县的贫瘠荒凉,感言说:“虽然措勤十分荒凉,十分贫瘠,可是它仍是我们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啊!我们怎么能置之不理呢?[2]”
可以说,孔繁森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骨肉同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化为铿锵报国之行,在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建功立业,成就自我。
(四)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
作为孔子后裔,孔繁森成长在孔孟之乡,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仁爱”原则,重视道德义务。其一生“见贤思齐”“爱敬尽于事亲,福泽施及天下”;对妻子悉心呵护,相敬如宾;对孩子“教之以义方”“为之计深远”;对群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组织“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践行者。
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孔繁森能够“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3],舍小家为大家;在权色诱惑与人情关系面前,孔繁森能够“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始终秉承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奋斗,鞠躬尽瘁为党分忧、为民造福,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践行者。
二、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技工学校毕业的孔繁森,拥有与高职院校学生天然的亲和力。孔繁森事迹十分感人,对于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其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对于生长在孔繁森精神热土上的高职院校来说,开发“繁森精神”研学路线,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二)有助于继承、弘扬与践行孔繁森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然而,目前对于孔繁森及其精神的研究热潮已日渐式微,甚至生长于孔繁森精神热土的青少年对孔繁森事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助推对这一伟大精神的继承、弘扬与践行。
三、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其关键在教师。
1.应打造一支对孔繁森精神具有深刻认识、深入研究、深厚情怀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鼓励、考核与评价政策,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孔繁森及其精神相关的培训进修、考察实践、调查研究等;同时可以成立省内外专家团队,邀请孔繁森精神、聊城地方党史、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关领域专家,长期开展工作指导。
2.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思政课教学依然采用理论灌输等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实效性亟须加强。孔繁森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堂,需要转变课堂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政课“幸福感”与“获得感”。比如:课前精准分析学情,剖析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教学任务;课中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师生、生生互动;课后及时反思整改,精准分析数据,使考核评价有据可依。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孔繁森周边视频、音频、案例、图片甚至实物等资源,增强课堂说服力,加深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理解,让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亮起来、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
(二)贯通校内外双平台,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1.在校内,形成孔繁森精神辅助教学体系
第一,让孔繁森精神实起来。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典型事迹,组织编写《孔繁森精神》《孔繁森故事读本》等校本教材,论证与开设孔繁森精神相关选修课、孔繁森精神系列主题讲座,丰富教学资源,充实课程内容,使学生在阅读、在交流、听讲中感悟孔繁森的人生境界、精神境界、家国境界、道德境界,感悟孔繁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让孔繁森精神浓起来。利用校报、校园网、“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创新孔繁森精神传播形式,开展弘扬与践行孔繁森精神系列主题学生活动。如成立孔繁森精神相关学生社团、孔繁森精神学生宣讲团,利用重要节日节点组织孔繁森精神文艺剧目展演、诗歌朗诵会、孔繁森故事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活动,广泛播撒孔繁森精神火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认知渠道,激发学生认同感。
2.在校外,用好孔繁森精神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开发孔繁森精神研学路线。与实践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追寻孔繁森足迹”“孔繁森故里——孔繁森同志紀念馆”研学路线。让学生能够到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以及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切身感受孔繁森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一生,用他高尚的品格打动学生,用他处处为他人的感人事迹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孔繁森精神的内在情感。
第二,开启孔繁森精神传承之窗。高职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孔繁森精神相关理论研究应转化为宣传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宣教与志愿服务。思政教师可以凝练一节孔繁森精神精品党课凝聚奋进力量,讲好一个孔繁森故事激发社会认同;高职学生可以做一次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学生解说员,参加一次孔繁森精神志愿服务大赛,以更加立体、直观的角度弘扬和传承孔繁森精神,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李智.青少年红色励志故事丛书 孔繁森的故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孔繁森精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34-02
孔繁森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三严三实”的好干部、感动中国的“改革先锋”,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对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八个统一”、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一、孔繁森精神的精髓要义
(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境界
少年时期,孔繁森以帮助父老乡亲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己任,立志学好电工技术造福百姓;读书期间,他帮助后进生重拾信心,自己忍饥挨饿却为贫困生慷慨解囊;军营生活中,作为公务员,自己不用站岗却在战友有困难的时候一马当先为其顶岗;作为警务员,难得的探亲假返乡途中偶遇生病孤寡老大爷,送其回家仔细照顾,自己则对着家乡的方向苦苦流泪;作为党的干部,他一心为西藏人民谋幸福,为西藏地区谋发展,最终牺牲在为阿里人民解决问题的征途上。
孔繁森的一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不计个人得失,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一生。孔繁森的人生境界,可以用他最爱的那句名言来体现:“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1]
(二)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精神境界
1992年,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即将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与之谈话,打算让其接任阿里地委书记工作,询问其有没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其实孔繁森家里上有生活已不能自理的老母亲,下有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和三个尚未独立生活的孩子,孔繁森本人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车祸遇险以后留下一些后遗症,大脑已经开始发生萎缩,必须尽快接受治疗……每一种困难都令人难以拒绝。但孔繁森用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抑制住了心头的酸楚,平静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之钙”,能够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正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支撑着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1],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西藏的土地和人民。
(三)爱国爱民、改革创新的家国境界
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点在孔繁森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孔繁森曾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1]。”他曾像对待母亲一样将生满冻疮的聋哑老人的双脚捂在胸口,曾化名“洛珠”三次卖血供养地震中的藏族遗孤。赴任阿里之际,从拉萨市区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有3条道路可以到达,孔繁森一行选择了最远的一条,全程1800千米,需翻过数座6000米高山,但可以途经措勤、改则、革吉三个县就地考察。途中,孔繁森深感措勤县的贫瘠荒凉,感言说:“虽然措勤十分荒凉,十分贫瘠,可是它仍是我们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啊!我们怎么能置之不理呢?[2]”
可以说,孔繁森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骨肉同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化为铿锵报国之行,在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建功立业,成就自我。
(四)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
作为孔子后裔,孔繁森成长在孔孟之乡,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仁爱”原则,重视道德义务。其一生“见贤思齐”“爱敬尽于事亲,福泽施及天下”;对妻子悉心呵护,相敬如宾;对孩子“教之以义方”“为之计深远”;对群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组织“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践行者。
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孔繁森能够“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3],舍小家为大家;在权色诱惑与人情关系面前,孔繁森能够“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始终秉承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奋斗,鞠躬尽瘁为党分忧、为民造福,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践行者。
二、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技工学校毕业的孔繁森,拥有与高职院校学生天然的亲和力。孔繁森事迹十分感人,对于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其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对于生长在孔繁森精神热土上的高职院校来说,开发“繁森精神”研学路线,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二)有助于继承、弘扬与践行孔繁森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然而,目前对于孔繁森及其精神的研究热潮已日渐式微,甚至生长于孔繁森精神热土的青少年对孔繁森事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助推对这一伟大精神的继承、弘扬与践行。
三、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其关键在教师。
1.应打造一支对孔繁森精神具有深刻认识、深入研究、深厚情怀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鼓励、考核与评价政策,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孔繁森及其精神相关的培训进修、考察实践、调查研究等;同时可以成立省内外专家团队,邀请孔繁森精神、聊城地方党史、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关领域专家,长期开展工作指导。
2.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思政课教学依然采用理论灌输等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实效性亟须加强。孔繁森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堂,需要转变课堂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政课“幸福感”与“获得感”。比如:课前精准分析学情,剖析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教学任务;课中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师生、生生互动;课后及时反思整改,精准分析数据,使考核评价有据可依。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孔繁森周边视频、音频、案例、图片甚至实物等资源,增强课堂说服力,加深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理解,让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亮起来、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
(二)贯通校内外双平台,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1.在校内,形成孔繁森精神辅助教学体系
第一,让孔繁森精神实起来。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典型事迹,组织编写《孔繁森精神》《孔繁森故事读本》等校本教材,论证与开设孔繁森精神相关选修课、孔繁森精神系列主题讲座,丰富教学资源,充实课程内容,使学生在阅读、在交流、听讲中感悟孔繁森的人生境界、精神境界、家国境界、道德境界,感悟孔繁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让孔繁森精神浓起来。利用校报、校园网、“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创新孔繁森精神传播形式,开展弘扬与践行孔繁森精神系列主题学生活动。如成立孔繁森精神相关学生社团、孔繁森精神学生宣讲团,利用重要节日节点组织孔繁森精神文艺剧目展演、诗歌朗诵会、孔繁森故事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活动,广泛播撒孔繁森精神火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认知渠道,激发学生认同感。
2.在校外,用好孔繁森精神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开发孔繁森精神研学路线。与实践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追寻孔繁森足迹”“孔繁森故里——孔繁森同志紀念馆”研学路线。让学生能够到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以及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切身感受孔繁森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一生,用他高尚的品格打动学生,用他处处为他人的感人事迹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孔繁森精神的内在情感。
第二,开启孔繁森精神传承之窗。高职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孔繁森精神相关理论研究应转化为宣传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宣教与志愿服务。思政教师可以凝练一节孔繁森精神精品党课凝聚奋进力量,讲好一个孔繁森故事激发社会认同;高职学生可以做一次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学生解说员,参加一次孔繁森精神志愿服务大赛,以更加立体、直观的角度弘扬和传承孔繁森精神,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李智.青少年红色励志故事丛书 孔繁森的故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