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黄厚江先生在其本色语文的教育理念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共生写作教学理论。本文中笔者以该理论为依归,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作了相应思考,以期高中作文教学实现“共生”到“共长”的跨越。
【关键词】“共生”;“共长”;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从每年高考的作文得分情况和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与文学素养等方面仍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中作文教学质的飞跃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显思考,希望能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难以行之有效
一篇高考作文可以看出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因而教师在高中三年投入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在作文教学中。但每年统计结果显示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收效甚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但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极注重作文技巧和策略的讲解与指导,认为要想写好一篇应试作文,写作技巧和策略是关键。所以他们在作文教学中模式化地条分缕析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穿插名家范文的实例,并一再强调写作模式的规范,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学策略非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反而会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桎梏学生自由迸发的激情和灵感,阻碍其思路的拓宽和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丰富多样的生活观察体验,难以有感而发
高中阶段学生每日大部分课外时间都用于作业和复习预习中,长此便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主动观察意识。相关调查统计指出,78.5%的学生课后没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都说作文是生活的艺术,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学生怎能写出佳作呢?另一方面,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的三年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而很少有机会可以走出语文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相反许多体验是由教师的讲解灌输、课本的文字图片取而代之。故学生所得之感也是他人之感,并非自己身临其境所得的真情实感。一篇佳作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而这恰是大部分高中生作文所欠缺的。
二、高中作文教学向何处去
(一)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
所谓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也是描述生物间关系的方法论。正因类似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黄厚江先生将其引入语文作文教学,定义其为共生写作教学,以启示高中作文教学的走向。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针对教师策略的束缚以及学生自身主观的局限性,共生写作教学可作为有效手段。原因首先在于教师作文教学策略的不合理,教师没有带作文真正的種子进课堂。在作文教学策略中,这样的种子也许只是一则写作材料,或是一篇还未完成的习作,抑或是一个写作困惑。无关乎形式,关键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的灵感。①有效的共生写作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带着本节课的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走进课堂,而是要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能使学生文思泉涌的种子开始一节作文课,并能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一同讨论交流将种子培育成勃勃生长的树苗。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绝不是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并突出学生主体的写作过程。共生写作的灵魂在于师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众所周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交融、互动从而达到“共生”是教学高效率、高境界的重要标志。②可是学生往往在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不突出。追根溯源,观察体验的匮乏和生活经历的单一是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共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写作的种子,多点拨,多指导,以促进二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共生”。
(二)努力追求教与学之间的“共长”
共生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共长”,这是区别于其他一般写作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这里的“共长”有孔子所说教学相长的意味,但其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教和学的“共长”。高中作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写作思想乃至人生阅历,但其在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给予、告诉和抛售,所以学生最后没有能够学到详细的知识、适合的方法和独特的思维。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是鲜活的有着教师自身体验的经验性的种子,以完成“共生”向“共长”的过渡,但正是因为教学方式的欠妥,使我们无法观察到学生的进步,由此可见“共长”二字中教师的教是催化剂,没有了教,学生的学就仿佛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较而言,学生的学并非只是简单联想或依葫芦画瓢,而是一种思想的“共长”。就学的内容来说,在大量的文本资料、写作素材面前,我们要归纳分类,整理积累;在应对各类优秀作文、名师下水作文时,我们需及时总结,汲取精华。除此之外,“共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生生之间。在当下流行的学习共同体形式中,学生间的沟通是心得体会的交流,它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激发学生间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同时,这样的交流所得不同于课堂上一切“既有”的和“给予”的,它是一种如同发芽的种子般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现场现时的收获,是“共长”在学生身上最为真实的体现。所以可以概括说“共长”的不仅是思想,更是教与学所包含的方方面面。
随着高考作文热的一再升温,高中作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我们不能只将目光放在作文分数上,而要潜入作文教学中,去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究竟缺少了什么,并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以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从“共生”到“共长”的跨越。
注释
①王佑军,李爱梅.写作教学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共生”;“共长”;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从每年高考的作文得分情况和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与文学素养等方面仍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中作文教学质的飞跃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显思考,希望能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难以行之有效
一篇高考作文可以看出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因而教师在高中三年投入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在作文教学中。但每年统计结果显示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收效甚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但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极注重作文技巧和策略的讲解与指导,认为要想写好一篇应试作文,写作技巧和策略是关键。所以他们在作文教学中模式化地条分缕析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穿插名家范文的实例,并一再强调写作模式的规范,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学策略非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反而会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桎梏学生自由迸发的激情和灵感,阻碍其思路的拓宽和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丰富多样的生活观察体验,难以有感而发
高中阶段学生每日大部分课外时间都用于作业和复习预习中,长此便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主动观察意识。相关调查统计指出,78.5%的学生课后没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都说作文是生活的艺术,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学生怎能写出佳作呢?另一方面,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的三年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而很少有机会可以走出语文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相反许多体验是由教师的讲解灌输、课本的文字图片取而代之。故学生所得之感也是他人之感,并非自己身临其境所得的真情实感。一篇佳作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而这恰是大部分高中生作文所欠缺的。
二、高中作文教学向何处去
(一)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
所谓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也是描述生物间关系的方法论。正因类似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黄厚江先生将其引入语文作文教学,定义其为共生写作教学,以启示高中作文教学的走向。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针对教师策略的束缚以及学生自身主观的局限性,共生写作教学可作为有效手段。原因首先在于教师作文教学策略的不合理,教师没有带作文真正的種子进课堂。在作文教学策略中,这样的种子也许只是一则写作材料,或是一篇还未完成的习作,抑或是一个写作困惑。无关乎形式,关键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的灵感。①有效的共生写作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带着本节课的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走进课堂,而是要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能使学生文思泉涌的种子开始一节作文课,并能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一同讨论交流将种子培育成勃勃生长的树苗。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绝不是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并突出学生主体的写作过程。共生写作的灵魂在于师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众所周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交融、互动从而达到“共生”是教学高效率、高境界的重要标志。②可是学生往往在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不突出。追根溯源,观察体验的匮乏和生活经历的单一是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共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写作的种子,多点拨,多指导,以促进二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共生”。
(二)努力追求教与学之间的“共长”
共生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共长”,这是区别于其他一般写作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这里的“共长”有孔子所说教学相长的意味,但其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教和学的“共长”。高中作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写作思想乃至人生阅历,但其在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给予、告诉和抛售,所以学生最后没有能够学到详细的知识、适合的方法和独特的思维。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是鲜活的有着教师自身体验的经验性的种子,以完成“共生”向“共长”的过渡,但正是因为教学方式的欠妥,使我们无法观察到学生的进步,由此可见“共长”二字中教师的教是催化剂,没有了教,学生的学就仿佛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较而言,学生的学并非只是简单联想或依葫芦画瓢,而是一种思想的“共长”。就学的内容来说,在大量的文本资料、写作素材面前,我们要归纳分类,整理积累;在应对各类优秀作文、名师下水作文时,我们需及时总结,汲取精华。除此之外,“共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生生之间。在当下流行的学习共同体形式中,学生间的沟通是心得体会的交流,它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激发学生间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同时,这样的交流所得不同于课堂上一切“既有”的和“给予”的,它是一种如同发芽的种子般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现场现时的收获,是“共长”在学生身上最为真实的体现。所以可以概括说“共长”的不仅是思想,更是教与学所包含的方方面面。
随着高考作文热的一再升温,高中作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我们不能只将目光放在作文分数上,而要潜入作文教学中,去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究竟缺少了什么,并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以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从“共生”到“共长”的跨越。
注释
①王佑军,李爱梅.写作教学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