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其保护措施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民间文学类,具有传承单一的特性导致其保护效果不佳。目前,针对我国关于民间文学的保护政策和现状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劣势,虽然在作品收集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保护以及相关的分析的保护工作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长久以来其保护工作只表现在这些方面,而且相对于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解读,更侧重于量的收集。总而言之,目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和明显的生存困境,本文对此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困境方法和保护对策。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与保护
作者简介:满英子(1991.11-),女,土家族,湖南省吉首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逐步从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体系,基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且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现状、不足、法律法规等情况出发来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的成果,对后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了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资料。但是,这些文献研究多是从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资料较少。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种类众多,如民俗风情、文学作品、民间手工艺等,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是其表现方式各有差别,其中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口头传述,其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特性。因此,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需要从全面和细节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深入研究其特性,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護对策。本文主要是以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当今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分析现今保护对策存在不足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策略。
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的民间文学特征研究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相关资料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文化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在于依托于人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作为核心来具体表现的。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属于无形,主要表现方式是声音、图像或者工艺等,而且传统的传承方式是通过人类口口相传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2民间文学的特性
由上文可知,民间文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的特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特性。但是,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类别,民间文学具有其他的特性,这些特性将民间文学彻底的区别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其能够继续完整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民间文学的传承更具有单一性,主要依靠口头传述的方式来传承,而且其传述不需要依靠表演、道具重现的方式来附加宣传。上世纪2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文学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我国的很多优秀专家和学者对民间文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对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方式具有统一性的认可。同样,由于民间文学是以单一的口头传述来进行作品的传承,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民间文学更加全面的被扩散和传承开来,使全国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口头传述,所以传述的人不需要丰富的学识知识、习字以及认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不论人们处于哪个位置、做什么行动,都可以传述文学作品,同时使民间文学的传述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因此,民间文学必须依托人类完成传承,一旦没有人类的传述,那么民间文学的传承就此断接,难以继续。
第二,民间文学传述过程中更具有生活气息。自古以来,人们日常交流方式依靠语言,故事的传述和倾听属于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民间文学的传述是依托人类完成的,它的传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传达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由此可见,民间文学的传述更具有生活气息。我国有位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下文的观点:民间文学是人们将故事以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生活以及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一的某个人创造的,是生活本身创造的。在旧社会,民间文学的传述最具有生活气息,旧社会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的讲述民间文学,和他们的生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且是其在从事生产或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民间文学是由此得以继续传承的。旧社会,人们讲述民间文学,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是现代社会的作品鉴赏和文学创作,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的功利性,因此,旧社会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更具有生活气息,不具有任何功利性质,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易接受和学习。
2、我国民间文学保护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
上文简要地阐述了民间文学的两个特性,基于二者的因素,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限于单一的口头传述交流,因此,造成了我国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民间文学消失的速度、程度以及内容都呈现急剧递增的趋势,并且,民间文学的传承还存在一个特点,即其一旦消失,就无法再通过任何方式恢复。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从1985年开始逐步采取相关的有效对策来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的活动,吸引了全国的民间文学专家、学家以及爱好者等大量的人才参与,在此后的长时间内,我国的民间文学以书籍的方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问世,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等,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文学整理和编辑在2009年共计298卷,总共记录数字超过40亿。中国民间文学活动覆盖全国范围内,时间跨越20余年,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 自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保护措施开始投入实行以来,对我国逐渐消亡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成果显而易见,使其面临快速消亡的趋势和困境得以有效缓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次长足的进步,展现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远见。而且,21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球范围内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受此影响,作为我国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逐渐和国际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接轨,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自发组织先后推行了具体的民间文学保护的工程,并且在后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阶段内我国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现阶段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收集
相关的民间文学保护组织深入民间,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了解并搜索民间文学的传述,并且将其以其他的方式编辑保存起来,是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使用范围作为广泛,并且具有非常明显效果的保护措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间文学的保护方式和保护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似之处,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民间文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和撰写,争取最大化的保存全国人民历代的口头文学财富。
民间文学保护组织在最近几年的工作范畴主要在于将仍然流传在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间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收集,其中针对具有高历史价值和社会價值的民间文学作品,采取更高规格的保护活动,总而言之,民间文学保护活动是从全国范围内普及开展,深入到各省、市以及县级地区,最大范围的收集民间文学作品,并且最终以书籍、文档或图像等方式将其再现。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保护为例,有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湖南省非常重视湘西民间文学的收集和归纳,大量的学者和专家深入到湘西地区搜寻民间文学,通过湘西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对湘西的旧时民俗风情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民间文学作品收集和編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续的保护活动中也紧跟全国的要求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湖南湘西自治州的民间文学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和流传。
2.2认定民间文学传承人以及对其采取相关的有效保护措施
除了主流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面收集的活动,民间文学的保护措施还在于民间文学传承人的身份认定以及后续的保护工作。具体表现在,首先明确具体的民间文学传承人,对其身份加以认定,然后相关的部门经过身份有效核实与申报之后,定期对民间文学传承人生活资助,主动地了解其所面临的生活困境,解决问题。由于民间文学的特性,民间文学传承人存在一些年龄大,无法自理生活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类民间文学传承人,相关的部分需要针对性的解决其问题,包括将其送往养老院照顾生活。除此之外,采取一些宣传措施在大范围内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尊敬,提高其社会声望,使其他的民间文学的传承人能够感同身受,能够更加深入和积极的传承民间文学,从侧面角度推动了民间文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3针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资料研究和理论研究
自21世纪初,我国开始逐渐和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接轨。我国的民间文学保护行动取得一定成效,在资料整理和保存方面呈现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相关的研究逐渐趋于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研究。全国范围内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收集整理,使相关的学者、专家等从业者的视野拓宽,其所面临的研究选择和领域也被拓宽,其研究的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意义和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逐渐问世,包括刘魁立先生的民间故事类型的研究、吕微先生的神话民间文学研究等,这些研究作品的出世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文学作品研究的重要成果。
3、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1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是其保护工作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讲,其保护活动的开展缺乏整体大局观,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偏作品收集归纳,忽视相关的背景资料整理和搜寻,导致民间文学缺乏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其缺乏影响力,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传承地区、传承对象以及交流对象相互缺失的情况下,民间文学的传承情景再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需要急需解决的难题。
3.2面临的生存困境及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分析,可见我国的民间文学自从进入非遗之后,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使得我国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又呈现“大好”的形势,但是,从此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其本质思考,这种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一定程度对我国民间文学的特性造成了改变,并且影响了民间文学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第一,以往的民间文学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方式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传承地域、传承人以及听众都相互依存,传承情境存在,使得民间文学能够有效的流传。但是,当下社会,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下,民间文学的传述活动已经逐渐被生活边缘化,而且民间文学主要流传于乡村社会中,但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现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占据大比例,生活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但是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导致民间文学缺乏传承的动力,和传统的全民参与讲述民间文学是具有根本性的差别的。
第二,现今的民间文学讲述更多的具有功利性质,其讲述活动不再具有率性的特征。由于我国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在社会具有一定的关注和热度,导致我国的媒体、官员、相关学者成为民间文学的主要听众,这和以往的传承民间文学听众在范围上有较大的差别。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讲述活动是需要依托人、情境、听众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缺一不可,但是现今的民间文学讲述更多的是依靠媒体来作为媒介宣传,部分从事民间文学的媒体工作人员并没有和故事讲述者进行更多的互动,而是要求传承人独自讲述,使讲述的民间文学空洞、缺乏趣味性,从真正意义上讲,这种民间文学保护活动趋于表面行动,不具有任何价值意义。 第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逐渐被瓦解和改变,我国以往的民间文学讲述活动多靠口头传述的方式开展,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趋于多样化,其以更多的表现方式展示在人们眼前,如VCR、书籍、舞台剧等形式。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科技的进步,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瓦解速度加快,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得民间文学以更加具有视觉效果的立体化形式展示出来。人们和民间文学的交流途径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口头相传,而是纵横了眼口耳等多种感官,更加直观的观看民间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于民间文学作品想象力的扩散。另外,虽然我国社会提倡言论自由,但是基于我国的人际、道德以及历史文化遗留等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现今以口头传述的民间文学作品更加的局限,具体来讲,一些篇幅短、具有反讽比喻、诙谐等性质的笑话、歌曲等才能被口头传述,但是一些具有較为明显隐喻性质的民间文学,其传述更多地采用文本形式,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部分民间文学口头传述特征的瓦解进程。
针对上述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存在的生存困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国从事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改变自身的态度,需要自身对民间文学富含真正的热情和态度,政府和媒体需要相互协作,从舆论上引发人们内心真正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和关注,不要为了功利或者其他的附加原因来开展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活动,趋于表面行动而无实际意义和效力的行动是不能引发人们的认同感,不能够真正的保护民间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学作消失的速度和进程。因此,为了实现民间文学作品的可持续存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时刻保持激情,从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角度来思考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旧时民间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方式之一,是人们生活随处可见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基本构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学口头传述逐渐边缘化,甚至开始消亡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我国全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对民间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持有正确的认知,并且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寻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民间文学的困难,加强其有效保护的工作,争取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艳龙,张艳存. 承德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9):228-229.
[2]王婉婷. 浅析民间文学传承走向衰落的原因[J]. 赤子(上中旬),2015,(01):65.
[3]李莉. 民间文学之课堂教学与民间文化之传承创新——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81-84.
[4]徐洪军,崔岩. 论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法律保护[J].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49-52.
[5]陈映婕,张虎生.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J]. 民族艺术研究,2011,(03):9-14.
[6]郭俊红. 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传承为例[J]. 民间文化论坛,2009,(05):47-53.
[7]黄永林,韓成艳. 民间文学重要传承人的特征及采录技巧[J]. 云梦学刊,2008,(06):90-93.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与保护
作者简介:满英子(1991.11-),女,土家族,湖南省吉首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逐步从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体系,基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且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现状、不足、法律法规等情况出发来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的成果,对后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了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资料。但是,这些文献研究多是从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资料较少。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种类众多,如民俗风情、文学作品、民间手工艺等,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是其表现方式各有差别,其中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口头传述,其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特性。因此,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需要从全面和细节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深入研究其特性,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護对策。本文主要是以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当今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分析现今保护对策存在不足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策略。
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的民间文学特征研究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相关资料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文化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在于依托于人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作为核心来具体表现的。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属于无形,主要表现方式是声音、图像或者工艺等,而且传统的传承方式是通过人类口口相传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2民间文学的特性
由上文可知,民间文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的特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特性。但是,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类别,民间文学具有其他的特性,这些特性将民间文学彻底的区别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其能够继续完整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民间文学的传承更具有单一性,主要依靠口头传述的方式来传承,而且其传述不需要依靠表演、道具重现的方式来附加宣传。上世纪2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文学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我国的很多优秀专家和学者对民间文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对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方式具有统一性的认可。同样,由于民间文学是以单一的口头传述来进行作品的传承,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民间文学更加全面的被扩散和传承开来,使全国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口头传述,所以传述的人不需要丰富的学识知识、习字以及认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不论人们处于哪个位置、做什么行动,都可以传述文学作品,同时使民间文学的传述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因此,民间文学必须依托人类完成传承,一旦没有人类的传述,那么民间文学的传承就此断接,难以继续。
第二,民间文学传述过程中更具有生活气息。自古以来,人们日常交流方式依靠语言,故事的传述和倾听属于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民间文学的传述是依托人类完成的,它的传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传达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由此可见,民间文学的传述更具有生活气息。我国有位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下文的观点:民间文学是人们将故事以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生活以及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一的某个人创造的,是生活本身创造的。在旧社会,民间文学的传述最具有生活气息,旧社会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的讲述民间文学,和他们的生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且是其在从事生产或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民间文学是由此得以继续传承的。旧社会,人们讲述民间文学,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是现代社会的作品鉴赏和文学创作,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的功利性,因此,旧社会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更具有生活气息,不具有任何功利性质,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易接受和学习。
2、我国民间文学保护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
上文简要地阐述了民间文学的两个特性,基于二者的因素,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限于单一的口头传述交流,因此,造成了我国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民间文学消失的速度、程度以及内容都呈现急剧递增的趋势,并且,民间文学的传承还存在一个特点,即其一旦消失,就无法再通过任何方式恢复。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从1985年开始逐步采取相关的有效对策来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的活动,吸引了全国的民间文学专家、学家以及爱好者等大量的人才参与,在此后的长时间内,我国的民间文学以书籍的方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问世,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等,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文学整理和编辑在2009年共计298卷,总共记录数字超过40亿。中国民间文学活动覆盖全国范围内,时间跨越20余年,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 自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保护措施开始投入实行以来,对我国逐渐消亡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成果显而易见,使其面临快速消亡的趋势和困境得以有效缓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次长足的进步,展现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远见。而且,21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球范围内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受此影响,作为我国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逐渐和国际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接轨,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自发组织先后推行了具体的民间文学保护的工程,并且在后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阶段内我国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现阶段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收集
相关的民间文学保护组织深入民间,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了解并搜索民间文学的传述,并且将其以其他的方式编辑保存起来,是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使用范围作为广泛,并且具有非常明显效果的保护措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间文学的保护方式和保护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似之处,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民间文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和撰写,争取最大化的保存全国人民历代的口头文学财富。
民间文学保护组织在最近几年的工作范畴主要在于将仍然流传在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间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收集,其中针对具有高历史价值和社会價值的民间文学作品,采取更高规格的保护活动,总而言之,民间文学保护活动是从全国范围内普及开展,深入到各省、市以及县级地区,最大范围的收集民间文学作品,并且最终以书籍、文档或图像等方式将其再现。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保护为例,有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湖南省非常重视湘西民间文学的收集和归纳,大量的学者和专家深入到湘西地区搜寻民间文学,通过湘西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对湘西的旧时民俗风情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民间文学作品收集和編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续的保护活动中也紧跟全国的要求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湖南湘西自治州的民间文学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和流传。
2.2认定民间文学传承人以及对其采取相关的有效保护措施
除了主流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面收集的活动,民间文学的保护措施还在于民间文学传承人的身份认定以及后续的保护工作。具体表现在,首先明确具体的民间文学传承人,对其身份加以认定,然后相关的部门经过身份有效核实与申报之后,定期对民间文学传承人生活资助,主动地了解其所面临的生活困境,解决问题。由于民间文学的特性,民间文学传承人存在一些年龄大,无法自理生活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类民间文学传承人,相关的部分需要针对性的解决其问题,包括将其送往养老院照顾生活。除此之外,采取一些宣传措施在大范围内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尊敬,提高其社会声望,使其他的民间文学的传承人能够感同身受,能够更加深入和积极的传承民间文学,从侧面角度推动了民间文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3针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资料研究和理论研究
自21世纪初,我国开始逐渐和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接轨。我国的民间文学保护行动取得一定成效,在资料整理和保存方面呈现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相关的研究逐渐趋于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研究。全国范围内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收集整理,使相关的学者、专家等从业者的视野拓宽,其所面临的研究选择和领域也被拓宽,其研究的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意义和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逐渐问世,包括刘魁立先生的民间故事类型的研究、吕微先生的神话民间文学研究等,这些研究作品的出世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文学作品研究的重要成果。
3、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1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是其保护工作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讲,其保护活动的开展缺乏整体大局观,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偏作品收集归纳,忽视相关的背景资料整理和搜寻,导致民间文学缺乏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其缺乏影响力,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传承地区、传承对象以及交流对象相互缺失的情况下,民间文学的传承情景再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需要急需解决的难题。
3.2面临的生存困境及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分析,可见我国的民间文学自从进入非遗之后,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使得我国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又呈现“大好”的形势,但是,从此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其本质思考,这种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一定程度对我国民间文学的特性造成了改变,并且影响了民间文学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第一,以往的民间文学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方式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传承地域、传承人以及听众都相互依存,传承情境存在,使得民间文学能够有效的流传。但是,当下社会,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下,民间文学的传述活动已经逐渐被生活边缘化,而且民间文学主要流传于乡村社会中,但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现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占据大比例,生活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但是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导致民间文学缺乏传承的动力,和传统的全民参与讲述民间文学是具有根本性的差别的。
第二,现今的民间文学讲述更多的具有功利性质,其讲述活动不再具有率性的特征。由于我国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在社会具有一定的关注和热度,导致我国的媒体、官员、相关学者成为民间文学的主要听众,这和以往的传承民间文学听众在范围上有较大的差别。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讲述活动是需要依托人、情境、听众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缺一不可,但是现今的民间文学讲述更多的是依靠媒体来作为媒介宣传,部分从事民间文学的媒体工作人员并没有和故事讲述者进行更多的互动,而是要求传承人独自讲述,使讲述的民间文学空洞、缺乏趣味性,从真正意义上讲,这种民间文学保护活动趋于表面行动,不具有任何价值意义。 第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逐渐被瓦解和改变,我国以往的民间文学讲述活动多靠口头传述的方式开展,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趋于多样化,其以更多的表现方式展示在人们眼前,如VCR、书籍、舞台剧等形式。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科技的进步,使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瓦解速度加快,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得民间文学以更加具有视觉效果的立体化形式展示出来。人们和民间文学的交流途径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口头相传,而是纵横了眼口耳等多种感官,更加直观的观看民间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于民间文学作品想象力的扩散。另外,虽然我国社会提倡言论自由,但是基于我国的人际、道德以及历史文化遗留等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现今以口头传述的民间文学作品更加的局限,具体来讲,一些篇幅短、具有反讽比喻、诙谐等性质的笑话、歌曲等才能被口头传述,但是一些具有較为明显隐喻性质的民间文学,其传述更多地采用文本形式,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部分民间文学口头传述特征的瓦解进程。
针对上述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存在的生存困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国从事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改变自身的态度,需要自身对民间文学富含真正的热情和态度,政府和媒体需要相互协作,从舆论上引发人们内心真正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和关注,不要为了功利或者其他的附加原因来开展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活动,趋于表面行动而无实际意义和效力的行动是不能引发人们的认同感,不能够真正的保护民间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学作消失的速度和进程。因此,为了实现民间文学作品的可持续存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时刻保持激情,从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角度来思考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旧时民间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方式之一,是人们生活随处可见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基本构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学口头传述逐渐边缘化,甚至开始消亡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我国全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对民间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持有正确的认知,并且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寻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民间文学的困难,加强其有效保护的工作,争取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艳龙,张艳存. 承德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9):228-229.
[2]王婉婷. 浅析民间文学传承走向衰落的原因[J]. 赤子(上中旬),2015,(01):65.
[3]李莉. 民间文学之课堂教学与民间文化之传承创新——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81-84.
[4]徐洪军,崔岩. 论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法律保护[J].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49-52.
[5]陈映婕,张虎生.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J]. 民族艺术研究,2011,(03):9-14.
[6]郭俊红. 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传承为例[J]. 民间文化论坛,2009,(05):47-53.
[7]黄永林,韓成艳. 民间文学重要传承人的特征及采录技巧[J]. 云梦学刊,2008,(0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