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奉行“让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的理念,通过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通过要素建设,确保保障有力;面向全体学生,引导确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基地;理念构建;要素建设;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65-02
【作者简介】屠桂芳,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我校“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从课程的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成长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优化了语文教育生态,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成为学习的常态。
一、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我校围绕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打造“大树课程”体系,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而观照他们的日常生活,把课程关怀更有效地带给每一个学生。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真正的内涵是促进“人的发展”。我校秉持“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的办学理念,克服传统课程无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短处,开设多元化的语文校本选择性课程22门,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多元化课改”的新尝试。我校创设语文课程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体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研发和实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我校倡导“课程是有指导的学程”的理念,重点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推动语文学科建设的升级换代。具体地,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表演、论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二、要素建设:让课程基地保障有力
1.学校领导要素。学校领导者在课程基地建设方面,不仅要提供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等,关键还在于正确的思想引导,奉行“让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进而“学做正确的事”: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了什么?这里涉及课程建设的方向、手段及可能性问题。我校建成了一座教育剧场、一个文学画廊、一个课程网,打造了一本《石山钟》文学刊物、三个学习节、四大学习社团、四大研学中心,开设了22门语文选修课,确定了50本必读书,等等,这些成为课程基地的重要支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2.学科领袖要素。有现代课程意识、有专业水平、有影响力的学科“核心人物”,对课程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特级教师曹勇军作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学科领袖”,具有非凡的思维、多元的视角和洞察力,以甘为人师、乐于奉献为人生追求和最大乐趣,把长期思考、实践的成果融入基地的课程建设中,把个人的改革理念和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及实施方法路径整合起来,把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和教学,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他组织教材编写,开展选修教学研究,探索课程基地建设路径,开发校本课程,与学生们一起夜读经典,与教师们践行生活语文,与美国学者展开写作对话……
3.学术团队要素。我校一方面聘请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作为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学术团队。曹勇军老师领衔的语文组有着突出的教学业绩和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有着语文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十多项省级课题研究项目。全组人员集思广益,共同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西文学问题、现象和代表人物,制成具象化、问题化、系列化的展板画面,并结合学习软件内置在电子触屏中,让学生获得对中西文学整体的感知和认识。
4.专业发展要素。基地建设和发展需要专业支持,呼唤新的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我们以项目管理机制建设课程基地,以项目团队集合各方力量合力开展课程建设,在目标、规范、实施、评价、时间进度上严格要求,激励团队人员发挥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边实践边反思,提高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教师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
5.校本课程要素。我们多层面挖掘语文选修课的开发素材。语文选修课的开发素材除了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外,还就地取材,把学校、地区的资源整合到语文选修课程中来。比如围绕金陵文化研学中心开设的6个研究性学习项目,把学校历史、南京人文地理、名人轶事等资源都用起来,充分挖掘其中的语文因子,形成具有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研学中心”使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学校“大文科”课程布局,凸显我校“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上升为终身学习路径
在课程中成长,在课程中汲取营养。课程基地的“研学中心”,集“资料室、问学室、活动室、研究室”等多功能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后,使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开发适合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拓展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的形态,便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基地建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真知,既突出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表达出一种学习方式——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即学即教、亦学亦教——成为终身学习的路径。
2015年7月3日,我校承办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专题研讨会,向与会人员奉上了7节语文课,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确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运用独特的校本学材(视频、活动手册、习作选等),师生合作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如学生主持型、作品重读型、写作指导型等),最后师生共同对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从课程资源到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最后到课程评价,突出学习者的经历、变化和体验,展示出我校语文课程基地倡导的自主型、探究式、合作化的“全语文”“大课堂”的课程理念和追求。
课程基地建设,从知识本位走出之时,实现的是育人功能的提升。只有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才能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为此,我们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基地;理念构建;要素建设;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65-02
【作者简介】屠桂芳,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我校“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从课程的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成长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优化了语文教育生态,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成为学习的常态。
一、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我校围绕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打造“大树课程”体系,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而观照他们的日常生活,把课程关怀更有效地带给每一个学生。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真正的内涵是促进“人的发展”。我校秉持“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的办学理念,克服传统课程无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短处,开设多元化的语文校本选择性课程22门,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多元化课改”的新尝试。我校创设语文课程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体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研发和实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我校倡导“课程是有指导的学程”的理念,重点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推动语文学科建设的升级换代。具体地,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表演、论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二、要素建设:让课程基地保障有力
1.学校领导要素。学校领导者在课程基地建设方面,不仅要提供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等,关键还在于正确的思想引导,奉行“让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进而“学做正确的事”: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了什么?这里涉及课程建设的方向、手段及可能性问题。我校建成了一座教育剧场、一个文学画廊、一个课程网,打造了一本《石山钟》文学刊物、三个学习节、四大学习社团、四大研学中心,开设了22门语文选修课,确定了50本必读书,等等,这些成为课程基地的重要支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2.学科领袖要素。有现代课程意识、有专业水平、有影响力的学科“核心人物”,对课程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特级教师曹勇军作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学科领袖”,具有非凡的思维、多元的视角和洞察力,以甘为人师、乐于奉献为人生追求和最大乐趣,把长期思考、实践的成果融入基地的课程建设中,把个人的改革理念和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及实施方法路径整合起来,把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和教学,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他组织教材编写,开展选修教学研究,探索课程基地建设路径,开发校本课程,与学生们一起夜读经典,与教师们践行生活语文,与美国学者展开写作对话……
3.学术团队要素。我校一方面聘请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作为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学术团队。曹勇军老师领衔的语文组有着突出的教学业绩和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有着语文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十多项省级课题研究项目。全组人员集思广益,共同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西文学问题、现象和代表人物,制成具象化、问题化、系列化的展板画面,并结合学习软件内置在电子触屏中,让学生获得对中西文学整体的感知和认识。
4.专业发展要素。基地建设和发展需要专业支持,呼唤新的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我们以项目管理机制建设课程基地,以项目团队集合各方力量合力开展课程建设,在目标、规范、实施、评价、时间进度上严格要求,激励团队人员发挥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边实践边反思,提高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教师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
5.校本课程要素。我们多层面挖掘语文选修课的开发素材。语文选修课的开发素材除了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外,还就地取材,把学校、地区的资源整合到语文选修课程中来。比如围绕金陵文化研学中心开设的6个研究性学习项目,把学校历史、南京人文地理、名人轶事等资源都用起来,充分挖掘其中的语文因子,形成具有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研学中心”使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学校“大文科”课程布局,凸显我校“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上升为终身学习路径
在课程中成长,在课程中汲取营养。课程基地的“研学中心”,集“资料室、问学室、活动室、研究室”等多功能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后,使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开发适合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拓展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的形态,便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基地建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真知,既突出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表达出一种学习方式——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即学即教、亦学亦教——成为终身学习的路径。
2015年7月3日,我校承办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专题研讨会,向与会人员奉上了7节语文课,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确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运用独特的校本学材(视频、活动手册、习作选等),师生合作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如学生主持型、作品重读型、写作指导型等),最后师生共同对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从课程资源到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最后到课程评价,突出学习者的经历、变化和体验,展示出我校语文课程基地倡导的自主型、探究式、合作化的“全语文”“大课堂”的课程理念和追求。
课程基地建设,从知识本位走出之时,实现的是育人功能的提升。只有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才能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为此,我们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