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来到通州博物馆,发现,这“两千年的通州文明”古建筑似乎是镶嵌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博物馆馆舍原为清末建筑,别具一格,南向二进,大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明间为通道,垂带式石阶四级。耳房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一间,苏式彩绘。为便于游人参观,现新辟北门,接出抱厦三间,复建石阶,护以石栏和浮雕蟠龙望柱,栏板透雕宝瓶。院内油漆彩画,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绘图》,更为绚丽夺目。院中置圆形花坛,青砂岩石围砌,浮雕独龙,内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气宜人。
博物馆里的通州文明
通州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与资料再现了通州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分为通州运河文化展厅、秦汉驰道展厅、隋唐运河展厅、辽金元时期历史文化展厅、明清时期历史文化和漕运展厅,以及抗战时期、解放时期通州历史厅。一进博物馆的院子便是第一展厅,即“通州运河文化”厅,是主展厅,主要通过影音和馆陈的形式展示了通州两千多年的建置历史。
来到第一展厅的立体影音区域,瞬间有了带入感,便进入到古代大运河的“画卷”中了。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且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秦时修建蓟襄驰道与北河(沽水)一线。秦始皇东巡,经过蓟襄驰道。汉高祖时,其为政治因素设渔阳郡南部为路县,以县城设在蓟襄驰道之侧故名,标志着通州行政单位的建立,此时用路县的沽水运输粮草供给守边将士,决定了通州的战略地位。到西汉末,王莽篡位建新,县全部改为亭,路县改名通路亭,沽水改名潞水,而后,太守彭宠反叛被汉军攻灭,县治东迁城子村。为了纪念起义军的胜利,县以潞水、通路亭改名潞县。在后唐末帝清泰三年,晋王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潞县随幽州又改属辽,辽在幽州蓟城设置南京道幽都府。每年春季辽主至延芳淀(霍村西辽阔水面称延芳淀)游猎,放海东青擒天鹅,经常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为保障在延芳淀搞“捺钵(契丹音译,指辽主的行在,引申为游牧畋猎)文化”需求,太平年间,把武清县北部划出,专门设置漷阴县。
到了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败盟毁约,发兵攻陷燕山府,并在蓟城设永安路析津府。由于战线太长,所以迁都燕京,建都需要从江南调大量物资,受到陆运打劫等限制,所以开辟了漕运。此时,江南物资是通过白河运输过来的,白河有很多浅滩,漷阴县处于运输的阴口,因游幸需要和保证白河漕运,将漷阴县升为漷州,领武清、香河二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后张瑄被封为漕运万户侯,漕船停泊处命名“张家湾”。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讨元廷,克通州,下大都,把元朝统治者赶到长城以北,改为通州直辖区,在元大都城内设置北平府,通州与漷州各领其县改属北平府。之后,永乐帝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他兴王之地北平,故将北平府改称顺天府。镇守通州的燕山侯孙兴祖,督率驻通士兵修筑通州城,将元以前的通州城向西稍扩后,再向南扩建一倍,当地习称旧城。为保护大运西仓,严防蒙古兵侵占,在西仓周围又筑一座城池,当地人习称为新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再指挥数万义军横穿通州域,杀奔山海关,征讨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清兵同吴联合镇压义军,占领北京并定都于此,沿袭明制,仍设顺天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漷县并入通州,成为通州直辖区。到康熙八年(1669年),通蓟道改称通永道,辖领北京至山海关之间的十一府州县。通州领三河、宝坻、武清三县上属顺天府通永道。
清朝时期的通州城图由两部分组成,左半边是新城,右半边为旧城,新旧两城在乾隆年间合并。清朝,通州有两座国仓,分别是位于新城的西仓和旧城的中仓。通仓面积巨大,其中西仓占地33公顷,有上千个储粮室,为北京第一大仓。开有三个门,其中南门用于收纳漕粮,北门用于支放漕粮,西门则是供漕运官员进出所用。粮仓周围还有坐粮厅、仓监督、仓场署。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通州,强占了西仓,次年运河停漕,从此以后粮仓多用来驻兵。中仓情况和西仓基本相同。通州城东门外有一处土坝,由土夯筑而成,根据潞河督运图的跋记,得知从南方运来的漕粮,如果要存入通仓的都要先在土坝处分配,然后沿运河入旧南门的存入中仓,去新南门的存入西仓。另外,清朝行政单位分为省州(府)道县四级,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当时通州顺天府于通州城中设置东路厅署,可见通州古代行政级别较高。
四千里的运河文化
“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州”的诗句是古代通州运河的真实写照。元代刘文仲《大都赋》中所言通州运河中“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的盛况并非虚言诩语。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鲜为清高宗70寿辰祝寿团的成员朴趾原,在通州城东临渡运河时写出“舟楫趾胜可敌长城之雄”的神笔,将通州运河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州志·漕运·修浚》载:“秦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埵、琅琊负海趾郡,转输北河。北河即白河(今北运河)也。”又有《后汉书·列传·王霸》载:“又陈委输可以从温水(今温榆河,于通州城北入大运河)漕,以省陆转输趾劳,事皆施行。”由此表明,今通州在秦、漢之际,国家已经利用白河、温榆河漕运粮物去供给守卫长城的部队。
隋炀帝为征调江淮流域至东都洛阳而先开凿通济渠,由洛阳到淮安,接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北霸中原而开凿的邗沟到江都;为讨伐辽东巩固统一而又开凿永济渠,由洛阳到涿郡(原北京宣武区今西城区一带);为进一步征调江南财富而再开江南运河,由镇江到杭州。如此,大运河形成,其中永济渠穿经今通州永乐店、于家务、台湖、马驹桥等四乡镇区域,隋炀帝三讨辽东、唐太宗一征辽东,皆以永济渠运送粮物供应征伐大军,曾从今通州南部和西南部区域穿过。元廷为快捷而充足地将江淮流域的物产运到大都城,一是加强海运,二是加强河运,于是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十六年(1289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将西绕洛阳的河湾裁掉抛弃,再重治白河,最终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遗留至今的运河文化载体甚多,诸如大运河、永济渠及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坝河、闸河等多条古运河故道,北齐土长城遗址、通州城及张家湾城等遗址,大运河北端的标志燃灯塔,反映大运河融合文化的“三教庙”,还有山东会馆、中仓仓墙、宝通银号、通运桥、石道碑以及龙灯、竹马、旱船、开漕节等众多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了解了通州建置史和运河文化,便开启了镇馆之宝之旅,首先最重要的便是宝光寺铜钟。其体量巨大,高1.7米、口径1.1米,重3.5吨,为北京少有的巨大的铜钟。钟顶设置两个蒲牢,蒲牢为龙第四子,生性喜好鸣吼,钟顶二蒲牢相背連体作纽,俯身探颈,昂首凝眸,四臂肌劲,五爪力抓,十分形象生动。钟肩有一圈莲瓣,每朵莲瓣内铸一个梵文。钟身铸有三种文字,分别是汉文、梵文和藏文。从汉文中我们了解到铜钟为大明景泰年间铸,距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是皇上敕赐给宝光禅寺的,希望它永远吉祥如意。钟面布满了梵文的经咒,钟裙上铸有道教色彩的八卦纹饰,说明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相影响,相互渗透。这座铜钟为研究古代社会思想形态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在宝光寺铜钟的后面,有一个动态旋转的扇子,趣味横生,从未见过如此特殊的扇子,尤其是扇子上记录的文字,细品展品说明后,便得知,是军粮经纪密符扇,其为清朝乾隆年间所制,先解释一下这个名字:军粮经纪是清代验收漕粮的官职,密符这里是似书似绘的符号。通州作为水陆交通要塞,清朝时期设有两大粮仓,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在此处要经过军粮经纪的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装袋入仓,并用竹炭在粮袋上写下自己的符号。这样如果以后坐粮厅官员或者巡查御史抽查漕粮,发现不合格的就可以根据上面的符号找到经纪官,有效地避免了验收中收受贿赂以次充好的行为。上面的密符也是形态各异,比如通州密符像两条交叉街道,代表城市。
而后,又浏览了其他展厅的丰富展品,如唐代无釉白瓷刻花执壶、元代钧窑敛口大碗等来自于通州及大运河的珍贵文物,颇有收获……
至此,在通州博物馆里回眸着通州人集体的记忆,这里传承着两千年的运河文明。从公元前195年通州建置,到1948年通州解放,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通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打磨出来的智慧,每一段故事都传颂着通州人民的勇敢和坚强。历史沉淀的昨天,是在召唤走向辉煌的明天。
TIPS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45停止入场。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西大街9号
电话:010-6955 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