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们坐在草席上,脚蹬绕线木棍,微躬着腰在飞快地穿梭着织布。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绚丽多彩的黎锦就从此诞生。
黎族妇女自七八岁开始学习纺织,人人都擅长纺织,每个妇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纺纱、染色、织布工具。纺纱织布是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业之一,白天除了田间劳动、家务之外,主要从事纺纱织布。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们坐在草席上,脚蹬绕线木棍,微躬着腰在飞快地穿梭着织布。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绚丽多彩的黎锦就从此诞生。据考证,采用腰织机织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而被誉为纺织的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织工具是腰织机,也称踞腰织机、腰上织布机,在黎族各方言区都广泛使用。
腰织机看起来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机器那么复杂,只是由几根木棒、木刀、小竹杆等组成,用绳子、草席或布一卷,体积仅一小捆,携带方便。织机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包含了现代织机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由腰带、卷布轴、撑经杆、打纬刀、梭子、挑花刀、综杆、提花综杆、蹬线棍等组成,都是由竹木材料制作,构造、形制也比较简单。
腰带,是织布者腰间系的带子,用动物皮、白藤或树皮制成。其两端有绳索分别绑在卷布轴的两头,控制卷布轴,拉紧经线,织布活动才能在平整的经面上操作。
卷布轴,亦称腰力棍,是用来套住经线,卷已织好的布,使经线在水平面上平整的展开。卷布轴由三根木棍组成,其中一根的两端削成“凹”字形口,便于捆绑腰带,此棍与一头尖的圆木棍将布幅夹住,织布时不易滑动。第三根棍是协助前二根棍将布幅夹紧。卷布轴固定在织布者的腹部前,利于边织边卷织好的布,其长度比织布者的腹部宽度长些。
撑经杆,亦称蹬线棍,由两根圆棍组成,一根长约65厘米两头平的木棍,另一根为长约50厘米一头尖的木棍。撑经木供撑紧经线之用,织者两脚蹬其两端,张紧经线,使经线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综杆,由综杆和综眼组成,综杆可以是木杆,也可以是竹杆,长度视布幅的宽度而定,一般长约45厘米,直径0.5~0.6厘米,以细绳系于杆上为综眼。有二根综杆,分奇数股纱综杆和偶数股纱综杆,织布时经纬线进行交替,它控制着经线和纬线的织造变化,起到固定织布面的作用。
提花综杆,起织造图案的作用。根据所要织的图案而设置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可达40根。杆一般由细竹杆制作,黎锦精美的图案是由这些竹杆控制经、纬线变化织造的。另外,在经线断时便于查找线头。
分经棍,是一头尖长约50厘米的表面光滑的圆木棍,供分经之用。撑经杆将经线撑紧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之后,在奇偶经线之间和上下经线之间必须用木棍来隔开,即是分经棍,使经线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面经和底经。
梭子,竹木制的织纬工具,绕着纬线,主要是穿过经线引导纬线的作用。
打纬刀,又称机刀或纬刀,是把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纬纱的工具,形如尖刀,背厚刃薄,刃部平直,长短不一,一般长60~80厘米,因织纬而得名。
挑花刀,与打纬刀的造型一样,只是比打纬刀短且小,一般比所织布幅宽度长一些,约45厘米。其作用一是提花,二是将彩色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提花刀是在织造花纹图案时才使用的机件。
黎族传统的纺织工序,一般是先纺线、染线,后织布、绣花。在织造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对纱线染色、上浆、导线等。
织布,简单说就是把纱线按照横竖交叉的方法进行有序地排列。黎族妇女织布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上机,也就织布前的准备工作;二是织布技艺。
上机包含上经线、解经线、打综等工序。上经线也称绕经线,把经线根据要织布宽度和长短先把经线绕到线架上叫上经;把经线从绕线架上解下来,并缠套在腰机的撑经杆、卷布轴上,并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二组,在每一根经线上打一圆圈,并将打纬刀、分经木等机件装上去的过程叫解经。接着把两根经线综杆穿过系在每一根经线上的圆圈,按照奇、偶数穿,这就是织布的综杆。然后系提花综杆,系多少也是根据所织的图案纹样的简与繁,视花纹的复杂程度,设置提花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十几根,最多可达40根。
织布工序,腰织机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而是以人来代替支架,用腰带系在织造者的腰上;经线绕在前后两根横木上,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卷布轴和经轴。织造时,织女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线的张力。黎族的织布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织没有花纹的布。织布时织者席地而坐面向经线,伸直双腿,双脚分别蹬撑经杆的两端,腰缠腰带,使经面平直。通过分经棍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将打纬刀立起扩大开口,接着将缠有纬线的梭子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引纬线而过,放平纬刀,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的两端用力压实纬线;将分
经木向前推,一手提起综杆使经线形成开口,一手取出纬刀并插入开口,然后立起纬刀使开口扩大,再将梭子从右向左引纬线,放平纬刀用力压纬。如此上下交替,每一次提梭引纬,奇数和偶数经线轮流交替成为面经和底经,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便可以织成布。
第二种是织锦工艺,即织有花纹图案的锦,是属于混织品织造技术,涉及到提花技术。黎锦大多属于这类织锦品,都是先将纱线染色后织锦。织布综主要是用来织底,两综同时交替使用共同完成织造任务。织锦工序:第一梭织底布,立纬刀,引纬压纬线;抽出纬刀,提第一根提花综杆,经线开口,穿入彩色纬线,压线,完成第一次提花;第二梭织底布后,提第二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完成第二次提花织造;第三梭完成织底布后,提第三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第四梭织底布,如此循环。如果花纹图案复杂,提花综杆可达40厘米,那么织造时必须按顺序从1~40提织花纹,再从40~1倒织花纹,如此循环下去,直到休息时,织者双脚松开蹬力棍,解开腰力棍绳索,进行卷经、卷布。混织技术最复杂最难织的是单面织,布面显示花纹图案,背面则是素面的。
黎族织锦,有经线挑花和纬线挑花之分。经线挑花,是以经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正面有图案,而背面埋线,背面看不见图案。而纬线挑花,则是以纬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色彩和图案随意变化,但比经线挑花费时、费力,速度慢,统称为“通经断纬”的织法。
腰织机何时,由何人发明?现在无法找到答案。腰织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简单的织机之一,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在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等都出土了一些腰机的零部件,如:打纬刀、分经棍、综杆等。而今天黎族地区广泛使用的腰机,在结构、功能、织造方法上与原始织机基本相同,堪称纺织“活化石”。
黎族妇女自七八岁开始学习纺织,人人都擅长纺织,每个妇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纺纱、染色、织布工具。纺纱织布是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业之一,白天除了田间劳动、家务之外,主要从事纺纱织布。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们坐在草席上,脚蹬绕线木棍,微躬着腰在飞快地穿梭着织布。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绚丽多彩的黎锦就从此诞生。据考证,采用腰织机织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而被誉为纺织的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织工具是腰织机,也称踞腰织机、腰上织布机,在黎族各方言区都广泛使用。
腰织机看起来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机器那么复杂,只是由几根木棒、木刀、小竹杆等组成,用绳子、草席或布一卷,体积仅一小捆,携带方便。织机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包含了现代织机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由腰带、卷布轴、撑经杆、打纬刀、梭子、挑花刀、综杆、提花综杆、蹬线棍等组成,都是由竹木材料制作,构造、形制也比较简单。
腰带,是织布者腰间系的带子,用动物皮、白藤或树皮制成。其两端有绳索分别绑在卷布轴的两头,控制卷布轴,拉紧经线,织布活动才能在平整的经面上操作。
卷布轴,亦称腰力棍,是用来套住经线,卷已织好的布,使经线在水平面上平整的展开。卷布轴由三根木棍组成,其中一根的两端削成“凹”字形口,便于捆绑腰带,此棍与一头尖的圆木棍将布幅夹住,织布时不易滑动。第三根棍是协助前二根棍将布幅夹紧。卷布轴固定在织布者的腹部前,利于边织边卷织好的布,其长度比织布者的腹部宽度长些。
撑经杆,亦称蹬线棍,由两根圆棍组成,一根长约65厘米两头平的木棍,另一根为长约50厘米一头尖的木棍。撑经木供撑紧经线之用,织者两脚蹬其两端,张紧经线,使经线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综杆,由综杆和综眼组成,综杆可以是木杆,也可以是竹杆,长度视布幅的宽度而定,一般长约45厘米,直径0.5~0.6厘米,以细绳系于杆上为综眼。有二根综杆,分奇数股纱综杆和偶数股纱综杆,织布时经纬线进行交替,它控制着经线和纬线的织造变化,起到固定织布面的作用。
提花综杆,起织造图案的作用。根据所要织的图案而设置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可达40根。杆一般由细竹杆制作,黎锦精美的图案是由这些竹杆控制经、纬线变化织造的。另外,在经线断时便于查找线头。
分经棍,是一头尖长约50厘米的表面光滑的圆木棍,供分经之用。撑经杆将经线撑紧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之后,在奇偶经线之间和上下经线之间必须用木棍来隔开,即是分经棍,使经线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面经和底经。
梭子,竹木制的织纬工具,绕着纬线,主要是穿过经线引导纬线的作用。
打纬刀,又称机刀或纬刀,是把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纬纱的工具,形如尖刀,背厚刃薄,刃部平直,长短不一,一般长60~80厘米,因织纬而得名。
挑花刀,与打纬刀的造型一样,只是比打纬刀短且小,一般比所织布幅宽度长一些,约45厘米。其作用一是提花,二是将彩色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提花刀是在织造花纹图案时才使用的机件。
黎族传统的纺织工序,一般是先纺线、染线,后织布、绣花。在织造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对纱线染色、上浆、导线等。
织布,简单说就是把纱线按照横竖交叉的方法进行有序地排列。黎族妇女织布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上机,也就织布前的准备工作;二是织布技艺。
上机包含上经线、解经线、打综等工序。上经线也称绕经线,把经线根据要织布宽度和长短先把经线绕到线架上叫上经;把经线从绕线架上解下来,并缠套在腰机的撑经杆、卷布轴上,并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二组,在每一根经线上打一圆圈,并将打纬刀、分经木等机件装上去的过程叫解经。接着把两根经线综杆穿过系在每一根经线上的圆圈,按照奇、偶数穿,这就是织布的综杆。然后系提花综杆,系多少也是根据所织的图案纹样的简与繁,视花纹的复杂程度,设置提花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十几根,最多可达40根。
织布工序,腰织机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而是以人来代替支架,用腰带系在织造者的腰上;经线绕在前后两根横木上,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卷布轴和经轴。织造时,织女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线的张力。黎族的织布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织没有花纹的布。织布时织者席地而坐面向经线,伸直双腿,双脚分别蹬撑经杆的两端,腰缠腰带,使经面平直。通过分经棍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将打纬刀立起扩大开口,接着将缠有纬线的梭子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引纬线而过,放平纬刀,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的两端用力压实纬线;将分
经木向前推,一手提起综杆使经线形成开口,一手取出纬刀并插入开口,然后立起纬刀使开口扩大,再将梭子从右向左引纬线,放平纬刀用力压纬。如此上下交替,每一次提梭引纬,奇数和偶数经线轮流交替成为面经和底经,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便可以织成布。
第二种是织锦工艺,即织有花纹图案的锦,是属于混织品织造技术,涉及到提花技术。黎锦大多属于这类织锦品,都是先将纱线染色后织锦。织布综主要是用来织底,两综同时交替使用共同完成织造任务。织锦工序:第一梭织底布,立纬刀,引纬压纬线;抽出纬刀,提第一根提花综杆,经线开口,穿入彩色纬线,压线,完成第一次提花;第二梭织底布后,提第二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完成第二次提花织造;第三梭完成织底布后,提第三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第四梭织底布,如此循环。如果花纹图案复杂,提花综杆可达40厘米,那么织造时必须按顺序从1~40提织花纹,再从40~1倒织花纹,如此循环下去,直到休息时,织者双脚松开蹬力棍,解开腰力棍绳索,进行卷经、卷布。混织技术最复杂最难织的是单面织,布面显示花纹图案,背面则是素面的。
黎族织锦,有经线挑花和纬线挑花之分。经线挑花,是以经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正面有图案,而背面埋线,背面看不见图案。而纬线挑花,则是以纬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色彩和图案随意变化,但比经线挑花费时、费力,速度慢,统称为“通经断纬”的织法。
腰织机何时,由何人发明?现在无法找到答案。腰织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简单的织机之一,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在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等都出土了一些腰机的零部件,如:打纬刀、分经棍、综杆等。而今天黎族地区广泛使用的腰机,在结构、功能、织造方法上与原始织机基本相同,堪称纺织“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