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跨文化翻译偶合研究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异域文化的描述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是翻译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而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这么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在跨文化,特别是为后民殖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素材。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跨文化翻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引言
  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之初从民族志学者角度来讲可以归结为跨文化的翻译学,在学者阿萨德看来,翻译是民族志学者众多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其目的是让读者理解接受陌生民族的实践和信仰。跨文化翻译本质上来讲已经超出语言层面的翻译,它的核心问题始终受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学各个方向理论研究的影响,这是与语言翻译的大不同之处。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它为文本层面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扩充其研究范围的基础。同时,它在按照不同的社会文化关联性的基础上揭示了意义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不同文化特别是欧洲之外的异域文化在西方受众所习惯的语言和精神领域成功翻译并被广泛接受。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证陌生文化可以让西方接受者按照西方自己的思维模式、象征和符号来理解,也就是西方可以在自我阐释的主导思想下被理解。由此看来,脱离了文化的分析、阐释和构建,文化人类学这一复杂的翻译工程便成为空谈。
  1. 人类文化学研究中的翻译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口头表达和零碎内容重新整合成特定的原始文本阶段。在20世纪之初,文化人类学进入到田野考察实践阶段,外语学习和翻译成为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必要前提,众多翻译者和人类学家尝试吧许多来自民间口头的和零散的表达内容重新整合回溯到某一特定的原始文本,确保翻译出一种能够完整表达生活的理论成果。第二阶段:以西方文化思维来阐述异域文化的悖论冲突阶段。民族志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乡土概念和重建结构的文化联系经过翻译形成的。民族志就对于一种当地文化的事件和习俗的内部描写。专题性的文章指的就是民族志学者对于异域文化进行的田野研究翻译成的。这种专题性的文本在撰写过程中固定文本的硬性要求让零散的口头表达的整合与人类文化学的反思构成一定的矛盾。此外,民族学包含了大量比较性和分析性的概念,是一种间接的不同文化间比较和考量的科学,使得在异域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形成以西方文化思维来阐述异域文化的悖论冲突。第三阶段:文化不平等性和权利关系制衡文化翻译阶段。研究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媒介的人类学的发展是其不可忽略的核心范疇,由于文化人类学翻译与其认识论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历史上民族学研究离不开殖民主义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文化翻译受文化不平等性和权利制衡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文化翻译是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在下面的几个转化阶段产生了民族志翻译的多样性。在把田野考察转化为专业著作的时候,在文本由异域文化体验转化而来的时候,在书面语由口语转化来的时候,在西方人熟悉的表达方式和理论由欧洲以外的异域思维方式转化来的时候。在这些转化过程中,文化人类学翻译从纯粹语言的转化过程演变成文化转会过程,它的反思和实践扩大了翻译的概念。而这对纯粹语言层面的翻译研究来说无疑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在早期的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第一阶段以来,翻译经验始终来源于对外来语言的经验研究,特别是对印第安语的研究,语言的相对论便浅显的理解为,在理论层面上对人类语言学的认知,与萨皮尔假设相互呼应。然而文本的翻译和语言翻译不但包含语法词汇的翻译,更是包含文化范围内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人种的价值观,民族文化和行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的文化涵盖,它更要体现出跨文化的交际差异。然而在萨皮尔假设看来,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不同社会文化决定,异域文化的翻译受语言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制约下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由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语言学开始向会话和交流的民族志方向发展,其侧重已经偏向对语言功能的研究上,可译性也在可比较功能层面凸显,并延伸到非语言因素。英国社会人类学的观点和这种民族语言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相似,但前者认为,翻译通过田野考察法中的直接观察法确立重要地位,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活动。20 世纪初,文化翻译理论始于田野考察法。直接观察法是田野考察法中最主要的方法。个人体验和科学分析都融入了这种方法中。要想理解一种文化,仅仅依赖语言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文化的整体语境,与特定场景相符的情景语境。其中,神秘话语的功能和他的仪式作用是民族志撰写的核心难题。要想准确的对他们解读必须要依赖熟悉异域文化的知情者。虽然民族学翻译的对象是源文化的语言,但是,我们必须借助科学的概念和民族志与语言学的描述与评论走出原住民语言的概念。埃文斯的研究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英国社会人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社会人类学家们必须要面对他们由于研究不熟悉的异域文化领域而带来的翻译问题。埃文斯的理论设想之一是,自然的把不同语言特别是氏族社会独特的隐喻和思维转化成欧洲语言环境内并能够符合合理的想象。涉及到宗教信仰概念的翻译,也是人类文化学翻译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之前的翻译经验只能在表层领域对冗长的词汇,进行有限的字面意思的翻译,对于实质内容和源语文化近乎无法兼顾。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要求在田野考察经验时翻译兼顾语境化,这又带来了对人类学翻译的思考。在相对论主义--理性论的讨论中语境化要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场争论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外来文化翻译和理解对于语境的依赖性,而且在这场争论中还专门讨论了文化人类学翻译的认识论基础。核心问题一方面涉及到的是词汇翻译的语境过程。分类以及怎样包含异域文化的行为方式和概念。另外一方面这种语境化他要求译者要全面了解异域文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词汇和语言的转换过程。由此看来,翻译更应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是只是片面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解方式。交流文化的成功与传教翻译和人类学翻译存在着的权利等级有关系。在诸多不平等社会环境下,民族学翻译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实践,诸多权利结构和语言文化的不平等与不平衡,往往制约民族学翻译。   2.“文化即文本”理论的反思
  克利福德·格尔茨是“文化即文本”这一观点的主要持有者。其观点认为,文化实践应该像文本一样可以被阅读和翻译,异域文化作为一种客体被翻译并让其他文化接受,必须保证其客观地位,而文本形式是必须要具备的。异域文化被翻译成具有阐释作用的符号和象征固定在意义和文化内部自我阐释的社会体系中,以远离主管评判的客观状态被记录下来,是要兼顾受众这张由全体成员共同编制的意义的网格。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的研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罗杰·基欣从隐喻翻译的知识论难题为出发点研究指出,由于各种传统的隐喻受其文化中的日常会话影响渗透,人们借用其他的文化概念来谈论自己的某项体验。这就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人类学家赋予了异域文化日常会话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超出异域文化自身价值的过度理解,导致对异域文化其自身隐喻意义的表达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误译。这种理解偏差导致翻译被认为是理解的一种手段,一种建设性误解的过程。對“异域文化概念”可翻译性的怀疑和对文化翻译困难程度的研究分析,已经偏离了跨文化翻译自身拥有的意义,从而给翻译带来很多误解和偏差。文化翻译的成功已经不是文化人类学的大挑战,更大的挑战是他的失败。
  结论
  在全球经济时代,异域文化层面的重叠和交换是新时期翻译实践的特征。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组整合。其结构特征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构建传播。文化内部的差异始终是文化人类学和殖民主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在冲突、整合的过程中在翻译的影响下被重新定义。现在,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方式即用来弥合全球世界文化差异,而且它的地位一直不断提高。文化翻译这个重要的任务不能全部留给文化人类学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田雨, 小议汉诗的意象翻译[J], 活力,
  2009:11.
  [2] 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外语研究, 2003, (2): 58-60.
  [3] 耿小超.《从翻译角度论中西文化差异》.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 (2): 58.
  作者简介:杨迪:1981年7月5日生人,讲师,硕士,籍贯:山东东阿,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位于我国东北平原中部的乌拉古城,是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所在地,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清朝在乌拉街设立打牲总管衙门,在整个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乌拉街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乌拉古城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旅游资源开发,将呈现给旅游者特色鲜明的满族民俗文化。  【关键词】 乌拉古城 旅游资源 萨满文化 满族民俗  乌拉古城处于吉林市龙潭区的乌拉街满族镇(简称乌拉街、乌拉古镇。文中简称古镇)行政
期刊
【摘 要】 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方面,也是商务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听力理解是听说读写四项英语技能中最难的环节,是影响他们学习商务英语的一大障碍。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语音、充足的词汇及专业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商务背景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和障碍,并在听力教学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关系,采取适当的策略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听力理
期刊
【摘 要】 表示完了的“た”形与“ている”的用法有不同,也有共通之处。在日语研究中,分析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文试对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以更加深刻理解。  【关键词】 完了 “た”形 ている  表示完了的“た”  关于“た”形表示“完了”的用法,如下例:  1.「レポートはもう出しましたか」「はい、(もう)出しました」(“报告已经交了吗?”“是,已经交了。”)  2.「レポートはも
期刊
【摘 要】 市场营销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从出现最初的商品交换开始,人们就需要交换,来获得所需,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这种愿望和需要就变得更加迫切,随着人们对自然更多的认识和利用,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伴随的是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对于企业而言,让自己的商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占据市场,获得更大
期刊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经济热潮中的备受关注的劲旅,然而,现在的旅游开发都在围绕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还能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很好地得到流传,最主要的是能够解决社会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很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的龙头支柱产业,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形式进
期刊
【摘 要】 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与管理效益的前提与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目前企业在越来越重视管理机制和提高经营效率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的会计控制环境,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很重要的。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文化  1. 内部会计控制和企业文化概述
期刊
【摘 要】 电影是一种最为年轻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成长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必须自觉地形成影视艺术形式的美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把握其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和形式层面的審美价值。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形式创新  1.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影视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在经历了很多阶段后从萌芽状态逐步发展壮大的复杂过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影视艺术被卷入到阶级抗争和民族战乱的烽火硝烟中,社
期刊
【摘 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所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语言间的转换也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英汉习语的互译并非两种文字间的转换,而应该是两种文化间的传递。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习语翻译方法,力求对习语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 习语 习语翻译 文化差异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不仅为企业自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各种风险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健全企业中的风险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企业中的内控制度,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业发展迅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平民化视角关注民生已成为新时期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是电视新闻融入主流传播,提高自身品质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民生新闻的概念,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表现原则,并针对采访与后期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促进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力、竞争力,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民生新闻 电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