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历史课堂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参与度,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一、诱导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想”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决定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据我们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只喜欢看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不愿意去学习历史理论和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一定情境,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探究课时,因为农村的孩子条件有限,很难获取更多的资料,我便引导他们回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相关内容,并将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复印给他们,让他们熟悉其中的内容,他们很有兴致地看故事,并根据提供的故事和地图,用简短的词语归纳出红军长征的路线。接下来就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顺着路线来导演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故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编写,都想当好这个小导演,再现红军长征的故事。接下来,我让两位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长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一些大山、大河,借此鼓励他们讨论长征精神是什么,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奋发的学习动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中是主动的参与,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我在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设计一道问题:“你怎样评价昭君出塞”,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就把教师、每个学生置于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尽情表达,效果很好。有的学生认为昭君出塞维护民族团结,有的学生认为昭君用一生的生命、青春、幸福为代价换取国家的安定乃至于民族的团结是不值得的。有的学生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昭君出塞等。在一堂堂历史课上,在一个个历史课外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的平等、民主、尊重,更体会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教师要平等待人,不歧视差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这样,学生就会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做清晰、准确的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三、联系社会现实,使学生“爱”动
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调查显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最厌烦的是教师空洞的“一言堂”,最感兴趣的是课外实践活动。但历史的过去时特点,许多事件和过程让学生感到很遥远。初中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明清历史为例,在概括出明清外交方面特征后,我们就可以设问: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明清统治者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如何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在答出前三问后,学生自然得出对现实的启示: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只能使国家陷入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境地,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进步强大,加快步伐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还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学校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做小司马迁”的活动,学生自己收集历史资料、实物,组织参观徐福故居、孔望山将军崖等。还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热爱历史。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横沟中学)
一、诱导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想”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决定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据我们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只喜欢看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不愿意去学习历史理论和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一定情境,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探究课时,因为农村的孩子条件有限,很难获取更多的资料,我便引导他们回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相关内容,并将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复印给他们,让他们熟悉其中的内容,他们很有兴致地看故事,并根据提供的故事和地图,用简短的词语归纳出红军长征的路线。接下来就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顺着路线来导演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故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编写,都想当好这个小导演,再现红军长征的故事。接下来,我让两位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长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一些大山、大河,借此鼓励他们讨论长征精神是什么,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奋发的学习动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中是主动的参与,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我在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设计一道问题:“你怎样评价昭君出塞”,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就把教师、每个学生置于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尽情表达,效果很好。有的学生认为昭君出塞维护民族团结,有的学生认为昭君用一生的生命、青春、幸福为代价换取国家的安定乃至于民族的团结是不值得的。有的学生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昭君出塞等。在一堂堂历史课上,在一个个历史课外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的平等、民主、尊重,更体会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教师要平等待人,不歧视差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这样,学生就会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做清晰、准确的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三、联系社会现实,使学生“爱”动
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调查显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最厌烦的是教师空洞的“一言堂”,最感兴趣的是课外实践活动。但历史的过去时特点,许多事件和过程让学生感到很遥远。初中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明清历史为例,在概括出明清外交方面特征后,我们就可以设问: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明清统治者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如何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在答出前三问后,学生自然得出对现实的启示: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只能使国家陷入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境地,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进步强大,加快步伐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还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学校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做小司马迁”的活动,学生自己收集历史资料、实物,组织参观徐福故居、孔望山将军崖等。还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热爱历史。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横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