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促进了我国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均衡分布,但是会对施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明晰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钢筋连接技术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新型技术类型,加强技术管理,准确评估工程建设对周围及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建设方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加以贯彻落实,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生态管理,做好防尘措施,选择坚固的地基,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策略
所谓水利水电工程,是指通过坝、堤、溢洪道、水闸、渠道、鱼道等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修建,达到调配和控制自然界水资源目的的工程项目,而且还能利用水的动力发电,既节能又环保[1]。不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构筑永久性建筑,征用料场、渣场等临时施工用地,会对施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為了降低施工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期间,应采用先进的新型施工技术,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的控制,确保施工的精细化和绿色化,同时,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策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环保化和生态化。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
1.1 钢筋连接技术
钢筋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原料,在应用这一材料时,应该严格按照钢筋连接技术规范,比如说,将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抗震设计时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范围,将应用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钢筋的实用性[2]。比如说,在钢筋焊接数量的单双上,在焊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在不同的标准中要求也不一样,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工程建设实情,参照最新的标准及规范,选择合适的钢筋焊接工艺,加强技术管理。
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结构需要承受较大的蓄水压力,因此构件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想达到上述要求,施工单位可引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这一施工技术由于混凝土构造体积较大,水泥水化热会集中释放,结构内部温度骤升,而一旦混凝土内外温差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裂缝,因此,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必须有效解决水化热及因此而产生的体积变形问题,尽量减少裂缝的发生。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原材料,比如说选用连续级配粗骨料,选择中砂作为细骨料,加入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等,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施工时拌制一些干硬性混凝土均匀浇筑在析水处,振捣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2.1 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案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建设所在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包括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生物多样性,准确评估工程建设对周围及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分析,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尽量减小水利工程对自然流域的改变,比如河道整治时尽量避开鱼类洄游繁殖地段、利用天然河道输水等[3]。若出现必然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情况,必须设计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施工时落实到实处,加强对补偿机制效果的监督,确保补偿措施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坏境的不良影响,有效促进生态平衡的复原。
2.2 加强施工现场生态管理
工程建设会产生较多的粉尘,比如说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以及在地基开挖中应用爆破的方式,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及颗粒,这会对工程周边造成较大的空气污染。为了降低防尘危害,施工单位应该做好防尘措施,对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将水泥等容易扬尘的原材料,保存在密闭环境下,钢筋等原材料按照品种分类有序存放,并且做好固定措施,砂石等泥砂物料应该堆放在高于0.5米的堆放池中[3]。而且,工程建设时会破坏建设所在地原有的地质结构,造成滑坡、坍塌等事故,为了规避上述风险,施工前应该做好地质勘测工作,寻找合适、坚固的地基,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 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二,且地域地貌奇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普遍存在,且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无常,干旱和洪水成为极为普遍的事情,对各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合适的河流隘口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将上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借此普及水力发电模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固然促进了水资源的均匀分布,但是会对调水线路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阶段合理应用新技术,做好环境保护措施,对于维持工程周边原有的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英,杨永.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及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174.
[2]蒋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5):203.
[3]庄伟,鄢旭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科技风,2014(10):14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策略
所谓水利水电工程,是指通过坝、堤、溢洪道、水闸、渠道、鱼道等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修建,达到调配和控制自然界水资源目的的工程项目,而且还能利用水的动力发电,既节能又环保[1]。不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构筑永久性建筑,征用料场、渣场等临时施工用地,会对施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為了降低施工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期间,应采用先进的新型施工技术,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的控制,确保施工的精细化和绿色化,同时,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策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环保化和生态化。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
1.1 钢筋连接技术
钢筋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原料,在应用这一材料时,应该严格按照钢筋连接技术规范,比如说,将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抗震设计时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范围,将应用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钢筋的实用性[2]。比如说,在钢筋焊接数量的单双上,在焊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在不同的标准中要求也不一样,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工程建设实情,参照最新的标准及规范,选择合适的钢筋焊接工艺,加强技术管理。
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结构需要承受较大的蓄水压力,因此构件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想达到上述要求,施工单位可引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这一施工技术由于混凝土构造体积较大,水泥水化热会集中释放,结构内部温度骤升,而一旦混凝土内外温差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裂缝,因此,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必须有效解决水化热及因此而产生的体积变形问题,尽量减少裂缝的发生。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原材料,比如说选用连续级配粗骨料,选择中砂作为细骨料,加入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等,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施工时拌制一些干硬性混凝土均匀浇筑在析水处,振捣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2.1 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案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建设所在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包括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生物多样性,准确评估工程建设对周围及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分析,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尽量减小水利工程对自然流域的改变,比如河道整治时尽量避开鱼类洄游繁殖地段、利用天然河道输水等[3]。若出现必然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情况,必须设计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施工时落实到实处,加强对补偿机制效果的监督,确保补偿措施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坏境的不良影响,有效促进生态平衡的复原。
2.2 加强施工现场生态管理
工程建设会产生较多的粉尘,比如说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以及在地基开挖中应用爆破的方式,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及颗粒,这会对工程周边造成较大的空气污染。为了降低防尘危害,施工单位应该做好防尘措施,对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将水泥等容易扬尘的原材料,保存在密闭环境下,钢筋等原材料按照品种分类有序存放,并且做好固定措施,砂石等泥砂物料应该堆放在高于0.5米的堆放池中[3]。而且,工程建设时会破坏建设所在地原有的地质结构,造成滑坡、坍塌等事故,为了规避上述风险,施工前应该做好地质勘测工作,寻找合适、坚固的地基,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 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二,且地域地貌奇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普遍存在,且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无常,干旱和洪水成为极为普遍的事情,对各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合适的河流隘口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将上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借此普及水力发电模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固然促进了水资源的均匀分布,但是会对调水线路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阶段合理应用新技术,做好环境保护措施,对于维持工程周边原有的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英,杨永.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及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174.
[2]蒋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5):203.
[3]庄伟,鄢旭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科技风,2014(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