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走动式管理”就是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在走动中认识学生,贴近学生,体察学意,掌握真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是管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走动式管理;体育教学;倾听;协助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90-01
一、“走动式管理”的本质
在当今提倡注重个体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旁观者、训问者转变为研究者、指导者和反思者。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走动式管理”理念,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组员各有特长,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学生之中,将“倾听、指导、协助”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抓好以“严肃、活泼”为主的体育隐性课程建设,能使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从而促使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走动式管理”的本质是追求一种和谐的沟通氛围,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效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也符合当代和谐、人性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走动式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走动式管理”不是简单的视察活动,它的目的是要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如何以及他们在学习中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通过询问来指导他们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特长相互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个5人左右的自学互助小组,小组当中每人都有特长,小组中每个擅长当前教学内容者与教师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交流,同时与组内同学进行共享,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巡回答疑,并指导学习小组预习并撰写自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下六个教学原则:
1.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客体,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动机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展开,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的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活动,答案不必整齐统一,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考的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有效多样的自学活动
学习小组的讨论、分析、思考的时间至少在25分钟以上,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感知、领悟、交流、运用”的学习过程。在指导学生自学活动时要注意层次性,基础差一些的可以要求的稍微低一些,等技术技能进步以后再要求高一些;基础好一些的可以要求的精细一点,这样各自都有了进步,而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学习形式,进行“张弛有度”的合理配置。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4.重视强化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强化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的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课堂中我把倾听作为“走动式管理”的第一要务。倾听让学生觉得自己重要,教师的关注,人格的平等,这是真诚交流的前提,教师以诚为本,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其次教师应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一切必要合理的服务,变指责为指导,不能一味责怪、批评,甚至训斥学生。应该换位思考,平心静气地帮助学生查原因、找症结,并给予必要指导,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通常要有60%的时间用在巡视和走动指导工作上。时间如果小于60%,“走动式管理”的影响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教师的接触面太窄,走动频率太低,学生往往不能感受到教师的走动,管理效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6.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而不在于分等和评优;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和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察;在评价的形式上突出自我评价的地位,而不仅是进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功能上日益多元化、综合化。
[参考文献]
[1]俞涛.“成功感”与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2]姚蕾.对我国体育课程两种形态和两维结构的初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1).
[3]曹新建.“轮值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学校体育,2001(1).
[4]王螽庆、徐军艳.中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2(2).
[5]程胜.学习中的创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杨九俊等.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走动式管理;体育教学;倾听;协助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90-01
一、“走动式管理”的本质
在当今提倡注重个体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旁观者、训问者转变为研究者、指导者和反思者。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走动式管理”理念,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组员各有特长,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学生之中,将“倾听、指导、协助”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抓好以“严肃、活泼”为主的体育隐性课程建设,能使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从而促使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走动式管理”的本质是追求一种和谐的沟通氛围,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效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也符合当代和谐、人性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走动式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走动式管理”不是简单的视察活动,它的目的是要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如何以及他们在学习中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通过询问来指导他们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特长相互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个5人左右的自学互助小组,小组当中每人都有特长,小组中每个擅长当前教学内容者与教师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交流,同时与组内同学进行共享,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巡回答疑,并指导学习小组预习并撰写自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下六个教学原则:
1.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客体,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动机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展开,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的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活动,答案不必整齐统一,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考的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有效多样的自学活动
学习小组的讨论、分析、思考的时间至少在25分钟以上,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感知、领悟、交流、运用”的学习过程。在指导学生自学活动时要注意层次性,基础差一些的可以要求的稍微低一些,等技术技能进步以后再要求高一些;基础好一些的可以要求的精细一点,这样各自都有了进步,而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学习形式,进行“张弛有度”的合理配置。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4.重视强化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强化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的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课堂中我把倾听作为“走动式管理”的第一要务。倾听让学生觉得自己重要,教师的关注,人格的平等,这是真诚交流的前提,教师以诚为本,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其次教师应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一切必要合理的服务,变指责为指导,不能一味责怪、批评,甚至训斥学生。应该换位思考,平心静气地帮助学生查原因、找症结,并给予必要指导,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通常要有60%的时间用在巡视和走动指导工作上。时间如果小于60%,“走动式管理”的影响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教师的接触面太窄,走动频率太低,学生往往不能感受到教师的走动,管理效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6.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而不在于分等和评优;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和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察;在评价的形式上突出自我评价的地位,而不仅是进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功能上日益多元化、综合化。
[参考文献]
[1]俞涛.“成功感”与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2]姚蕾.对我国体育课程两种形态和两维结构的初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1).
[3]曹新建.“轮值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学校体育,2001(1).
[4]王螽庆、徐军艳.中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2(2).
[5]程胜.学习中的创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杨九俊等.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