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也许有很多起点,但相对具体的教育行为而言,首先应当是教育者自己的事——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感受和把握,来历和去路,底气和底线,然后是面貌和神情,言语和行为,措施和效果——教育的具体行为,更多是由我们发出,我们理应承担起这样的“先行”之责。
●纳博科夫说:“一个人在童年时就过完了一生。”这是说童年记忆对人生的影响和价值。张文质说过类似的话:童年生活的质量决定了人一生的质量。可以说,我们在童年所获得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甚至会像胎记一样,与生俱来,伴随生命始终。当然,那些相反的、不好的东西,也会像伤疤一样,跟随着我们,纠缠着我们,如影相随。
●“当捕鲸船把海洋变成血泊,当最后一只蜂鸟的羽毛被从翅膀上拔下,当最后一件云豹的衣服被人类披在肩上,当最后一尾青蛙将绿色从皮肤上褪下,当最后一匹逃亡的犀牛滴着血在沼泽里奄奄一息……我们还有多少可以献给童话的东西?我们还有多少能够让孩子大声朗笑的礼物?”王开岭在《精神自治》里这样质问。他质问的对象不是我们,却又是我们每一个。可是我们没法回答他。我们没人能够回答他。
●关于童年,王开岭还有这样的观点: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乃是这个时代最丑陋、最愚蠢的表演之一。而儿童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丧失,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就像鱼塘鱼缸对鱼的犯罪,马戏团动物园对动物的犯罪。
●正是基于童年记忆的重要,所以我说,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说和行为,保持特别的清醒、严谨和警惕——我们对于孩童的影响,不只在学校教育阶段,而将贯穿于他们漫长的一生。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孜孜不倦地寻求和尝试更好的方式。我们不断学习所谓前沿的理念,不断学习所谓有效的手段,不断仿效所谓优秀的方法,也不断实践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所谓真挚的关爱。但细究起来,我们一直没能切近问题的实质: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只是把孩子当作“非正式、未成型、不及格、待加工”(王开岭语)的生命来关爱的,但我们忽视了孩子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他也具有自身的特质和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缺乏了教育最起码的前提:理解和尊重。
●同情、关怀、信任、尊重、体贴和帮助,这是每个正常人的合理的、健康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在受教育者这些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后,才能激发他们对教育者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信任,才能使他们向教育者敞开自己的心扉。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受教育者也才能自觉地、愉快地接受教育,创造性地接受教育。
●哥伦布说: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当人从某一点出发,一直往前走,他就会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说法,我们也都知道应该出发,但是我们没有“一直”的信念,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像哥伦布那样获得最终的胜利。
●能不能尽可能地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上得轻松自在一些,生动形象一些,幽默有趣一些?沉闷、死板的事,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我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应该先让学生喜欢你,再“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你教的学科。
●有位教育家说:“孩子在未成年以前,接受的是形象而不是理念。”教师所接受的,多半是理论和理念,如何将理念和理论通过行动和实践,形象地体现出来,用他人的理念之杯,装自己的行动之酒,陶醉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沉闷的课堂是不人性的,但过于活跃的课堂却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让学生讨论,更需要让他们思考,需要让他们活动,更需要让他们沉思。好的课堂,正如人的体温,正常的应该就是37度左右,离这一数据太远,无论低温还是高烧,都是有病!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这话据说是爱因斯坦说的。忘记的,也许只是具体的场景和过程,真正的教育效果,应该像盐和粮食一样,融入人的血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陶渊明的诗句,可以作为映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或者,像“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境界。
●我和爱人都是教师,平常上班都忙,家务和清洁,只好放在周末做。楼上楼下,每做一次,都觉得累,但是看到房间因为累而整洁、干净、漂亮起来,心里仍是快乐愉悦的。因此有感:不管房间多乱,只要你愿意整理,总可以让它整洁,不管地下多脏,只要你用心打扫,总可以让它干净——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也许就是一套房子,一间屋子,一块不大的地板,生命能否漂亮精彩,只在你是否愿意用心、用力。
●教育,说到底是文化的事。虽然表面看,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但教育的真正问题,始终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在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用经济,固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是不关乎经济的——简单的事实: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的教育,并非就没有任何问题。尽管我没有更多了解,但是我想,只要是教育,就一定有问题在,而且,将永远有问题在。不是这样的,就是那样的。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更具体地说,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在学科中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相遇。优秀的教师,总是把课堂看成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场所,每一次,都是初相见,每一次,都是心相遇。优秀的教师,也总是在不断的相遇中体悟生命,追求成长,创造更适合自己和学生发展的教育。■
●纳博科夫说:“一个人在童年时就过完了一生。”这是说童年记忆对人生的影响和价值。张文质说过类似的话:童年生活的质量决定了人一生的质量。可以说,我们在童年所获得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甚至会像胎记一样,与生俱来,伴随生命始终。当然,那些相反的、不好的东西,也会像伤疤一样,跟随着我们,纠缠着我们,如影相随。
●“当捕鲸船把海洋变成血泊,当最后一只蜂鸟的羽毛被从翅膀上拔下,当最后一件云豹的衣服被人类披在肩上,当最后一尾青蛙将绿色从皮肤上褪下,当最后一匹逃亡的犀牛滴着血在沼泽里奄奄一息……我们还有多少可以献给童话的东西?我们还有多少能够让孩子大声朗笑的礼物?”王开岭在《精神自治》里这样质问。他质问的对象不是我们,却又是我们每一个。可是我们没法回答他。我们没人能够回答他。
●关于童年,王开岭还有这样的观点: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乃是这个时代最丑陋、最愚蠢的表演之一。而儿童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丧失,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就像鱼塘鱼缸对鱼的犯罪,马戏团动物园对动物的犯罪。
●正是基于童年记忆的重要,所以我说,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说和行为,保持特别的清醒、严谨和警惕——我们对于孩童的影响,不只在学校教育阶段,而将贯穿于他们漫长的一生。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孜孜不倦地寻求和尝试更好的方式。我们不断学习所谓前沿的理念,不断学习所谓有效的手段,不断仿效所谓优秀的方法,也不断实践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所谓真挚的关爱。但细究起来,我们一直没能切近问题的实质: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只是把孩子当作“非正式、未成型、不及格、待加工”(王开岭语)的生命来关爱的,但我们忽视了孩子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他也具有自身的特质和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缺乏了教育最起码的前提:理解和尊重。
●同情、关怀、信任、尊重、体贴和帮助,这是每个正常人的合理的、健康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在受教育者这些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后,才能激发他们对教育者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信任,才能使他们向教育者敞开自己的心扉。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受教育者也才能自觉地、愉快地接受教育,创造性地接受教育。
●哥伦布说: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当人从某一点出发,一直往前走,他就会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说法,我们也都知道应该出发,但是我们没有“一直”的信念,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像哥伦布那样获得最终的胜利。
●能不能尽可能地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上得轻松自在一些,生动形象一些,幽默有趣一些?沉闷、死板的事,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我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应该先让学生喜欢你,再“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你教的学科。
●有位教育家说:“孩子在未成年以前,接受的是形象而不是理念。”教师所接受的,多半是理论和理念,如何将理念和理论通过行动和实践,形象地体现出来,用他人的理念之杯,装自己的行动之酒,陶醉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沉闷的课堂是不人性的,但过于活跃的课堂却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让学生讨论,更需要让他们思考,需要让他们活动,更需要让他们沉思。好的课堂,正如人的体温,正常的应该就是37度左右,离这一数据太远,无论低温还是高烧,都是有病!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这话据说是爱因斯坦说的。忘记的,也许只是具体的场景和过程,真正的教育效果,应该像盐和粮食一样,融入人的血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陶渊明的诗句,可以作为映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或者,像“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境界。
●我和爱人都是教师,平常上班都忙,家务和清洁,只好放在周末做。楼上楼下,每做一次,都觉得累,但是看到房间因为累而整洁、干净、漂亮起来,心里仍是快乐愉悦的。因此有感:不管房间多乱,只要你愿意整理,总可以让它整洁,不管地下多脏,只要你用心打扫,总可以让它干净——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也许就是一套房子,一间屋子,一块不大的地板,生命能否漂亮精彩,只在你是否愿意用心、用力。
●教育,说到底是文化的事。虽然表面看,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但教育的真正问题,始终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在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用经济,固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是不关乎经济的——简单的事实: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的教育,并非就没有任何问题。尽管我没有更多了解,但是我想,只要是教育,就一定有问题在,而且,将永远有问题在。不是这样的,就是那样的。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更具体地说,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在学科中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相遇。优秀的教师,总是把课堂看成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场所,每一次,都是初相见,每一次,都是心相遇。优秀的教师,也总是在不断的相遇中体悟生命,追求成长,创造更适合自己和学生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