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它文字少,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它小中见大,及时敏锐地反映现实,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因此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如今,小小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来看,用小说形式写的作文,尤其受到青睐。这里就小小说的写作,简要地谈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小中见大。这里的“小”不是小玩意儿、小摆设。小小说应撷取生活的一个场景、一次经历、一次、对话等,总之,截取生活的一个点或面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思想,进而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小小说就需要从一滴水里悟人生,正如小小说作家杨贵才所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一块化石,告诉了我们地球童年时期的洪荒;一滴血液,展示出人体奥秘的丰富内涵;一片毫不起眼的硅板,竟是当代物质文明的凝结。”这就是以小见大。我们这里先看一篇小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抓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这里,小说通过丈夫战后归来,路上偶遇妻子的这样一个“小”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深重灾难这样的“大”道理。
其次,构思奇巧。对于小小说的特点,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总结出三条: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这是很有道理的。作者想要在小小的笔触内完成小说意思的深刻表达,就需要在构思上反复推敲,布局上仔细斟酌一,这样才能让小小说的意旨有耐人寻味的穿透力。
情节发展的巧合,就是小小说常用的技巧。常说“无巧不成书”,有时为了“巧”,作者需要虚构很多合乎“巧”的细节。当然,巧合的运用,需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与情理。如《陈奂生上城》,作者设置陈奂生卖油绳,为什么不让他卖菜包或饺子?有了这些思考,我们会自然想到作者设置卖油绳符合没有技术又不善言辞的农民陈奂生的身份,合乎情理。还有,作者设置陈奂生进城后没有马上卖出油绳,自然就有了没有办法买来帽子,进而感冒,车站恰遇开会的吴书记,进而住进了招待所等情节。故事在一连串的巧合中发展。
再者,结局的出人意料,能让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如莫泊桑的《项链》,路瓦栽夫人一时风光,结果耗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十年后,走向平静的路瓦栽夫人见到老朋友,朋友说出,当年借出的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到此戛然而止,无限的想象留给了读者,这有力的“豹尾”让主人公的悲剧意味大大增强了。这就是小说家构思的奇巧。
再次,语言精炼含蓄。小小说语言的精炼,自然是适应“小”的要求。这就要求语言要高度浓缩,有强烈的表现力。按照小小说作家的说法,对小小说的要求就是“叙述语言具有跳跃性”“描写语言具有鲜明性”“对话语言具有动作性”。这就是说,小小说语言要精到,耐人寻味,文字确实应有以一当十的功用。语言的耐人寻味,含蓄表达效果常比直接的表达更具有“杀伤力”。虽然说语言是表层的东西,但拒人千里之外的文字,谁又能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呢?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讲究语言的锤炼,自古以来,都是必要的。
小小说是小说,它的属性决定它的功能依然是艺术地再现现实,只不过它比现实更集中,更凝练,反映的是提炼后的现实。我们追求小小说客观反映生活,就要求小小说语言准确、含蓄、生动地表达生活。在平日的学习中,只要我们坚持多阅读、多借鉴、多训练,扎实、牢固地打好语言基本功,就一定能写好小小说。
首先,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小中见大。这里的“小”不是小玩意儿、小摆设。小小说应撷取生活的一个场景、一次经历、一次、对话等,总之,截取生活的一个点或面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思想,进而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小小说就需要从一滴水里悟人生,正如小小说作家杨贵才所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一块化石,告诉了我们地球童年时期的洪荒;一滴血液,展示出人体奥秘的丰富内涵;一片毫不起眼的硅板,竟是当代物质文明的凝结。”这就是以小见大。我们这里先看一篇小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抓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这里,小说通过丈夫战后归来,路上偶遇妻子的这样一个“小”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深重灾难这样的“大”道理。
其次,构思奇巧。对于小小说的特点,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总结出三条: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这是很有道理的。作者想要在小小的笔触内完成小说意思的深刻表达,就需要在构思上反复推敲,布局上仔细斟酌一,这样才能让小小说的意旨有耐人寻味的穿透力。
情节发展的巧合,就是小小说常用的技巧。常说“无巧不成书”,有时为了“巧”,作者需要虚构很多合乎“巧”的细节。当然,巧合的运用,需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与情理。如《陈奂生上城》,作者设置陈奂生卖油绳,为什么不让他卖菜包或饺子?有了这些思考,我们会自然想到作者设置卖油绳符合没有技术又不善言辞的农民陈奂生的身份,合乎情理。还有,作者设置陈奂生进城后没有马上卖出油绳,自然就有了没有办法买来帽子,进而感冒,车站恰遇开会的吴书记,进而住进了招待所等情节。故事在一连串的巧合中发展。
再者,结局的出人意料,能让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如莫泊桑的《项链》,路瓦栽夫人一时风光,结果耗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十年后,走向平静的路瓦栽夫人见到老朋友,朋友说出,当年借出的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到此戛然而止,无限的想象留给了读者,这有力的“豹尾”让主人公的悲剧意味大大增强了。这就是小说家构思的奇巧。
再次,语言精炼含蓄。小小说语言的精炼,自然是适应“小”的要求。这就要求语言要高度浓缩,有强烈的表现力。按照小小说作家的说法,对小小说的要求就是“叙述语言具有跳跃性”“描写语言具有鲜明性”“对话语言具有动作性”。这就是说,小小说语言要精到,耐人寻味,文字确实应有以一当十的功用。语言的耐人寻味,含蓄表达效果常比直接的表达更具有“杀伤力”。虽然说语言是表层的东西,但拒人千里之外的文字,谁又能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呢?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讲究语言的锤炼,自古以来,都是必要的。
小小说是小说,它的属性决定它的功能依然是艺术地再现现实,只不过它比现实更集中,更凝练,反映的是提炼后的现实。我们追求小小说客观反映生活,就要求小小说语言准确、含蓄、生动地表达生活。在平日的学习中,只要我们坚持多阅读、多借鉴、多训练,扎实、牢固地打好语言基本功,就一定能写好小小说。